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矿工都是义乌本地人,身上又都流淌了老“戚家军”的血脉,乃是再好不过的兵员了,他们同仇敌忾,姬庆文按理是应当将其收在麾下的。

    然而姬庆文是答应过陈文昭,要好好照顾这些矿工的,不忍这些人在枪林弹雨之中断送了性命,只能咬牙坚持着让他们先在义乌替陈文昭守孝一年,等一年之后再作商议。

    于是姬庆文特意留下两万两白银供这些人花销,又在县城之外摆了三天的摊子,按照陈文昭生前的法子、按照戚继光当年的规矩,精中选精、优中选优地挑选了四百个人,这才返回苏州。

    回到苏州之后,他又按照在义乌的标准,选了一百多精兵,这才终于凑满了一千人的队伍,便由自己亲自牵头,由黄得功教习武艺、孟洪教习射击、李岩教习文字,慢慢让这新招募的五百将士逐渐成为合格的“明武军”中一员。

第二〇九节 理由还是很好找的() 
就这样到了崇祯三年二月,李元胤那边终于得到消息,说是沈良佐已经抵达南京,不日就要赶来苏州。

    这是一条重大消息,姬庆文不敢有半点怠慢,便找来李岩一同商议对策。

    李岩虽然因父亲李精白曾经党附魏忠贤的缘故,经常被称为“阉党”,可他对太监之流却从来都是不以为然的。

    因此面对这个极有可能是来者不善的沈良佐,李岩给的建议就是:“南直隶是姬兄的地盘,岂能容这阉狗在此处撒野?我看与其在这里等候,不如直接去南京那边,让这阉狗知道我们也不是好惹的。”

    李岩这话说得痛快,可姬庆文的老巢毕竟在苏州,轻易跑去南京未免有些心虚,故而没有立即答应。

    一旁的李元胤聪明才智未必赶得上李岩,可懂得不少官场之上的蝇营狗苟,说道:“虽然未必如李先生所说的那样,要去同沈良佐硬碰硬,可按照官场规矩,姬大人也是应当去南京迎接沈公公的。”

    这话姬庆文听来就不高兴了,脖子一梗,说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凭什么让我去迎接沈良佐?这又是什么规矩?”

    李元胤只好耐心解释道:“姬大人自上任以来就是圣眷隆厚、平步青云,自然也就不懂其中的规矩了……”

    原来这次皇帝设立市舶司,专门派了沈良佐来管理,而南直隶布政使司无权过问,便是有意将市舶司归纳在司礼监管辖之下——要知道,沈良佐的头衔,便是四品司礼监提督太监。

    而按照规矩,三大织造衙门:即江宁织造、杭州织造、苏州织造均属内廷十二监中的司礼监管辖。也就是说,姬庆文这个五品织造提督,理论上还应该是沈良佐的下属。

    本来嘛,要不是崇祯皇帝别出心裁,织造提督这个位置,就应该没卵子的太监担任的。

    姬庆文听李元胤这么一说,顿时就不高兴起来,说道:“我说我这官怎么当得那么憋屈?头上有个难伺候的皇帝也就算了,东林党人还来挤兑我,好不容易花二百多万两银子将他们收买了,却又搞了个什么司礼监的来管我。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怎么现在我人在庙堂,依旧身不由己啊?”

    因方才话语之中提到了崇祯皇帝,为人素来谨慎小心的李元胤只能装聋作哑,只当没有听见。

    而李岩也忙将话题往下引,说道:“姬兄你就知足吧。你看官场之中,下级见了上级便点头哈腰好似一只啄米鸡、唯唯诺诺便如学舌鹦鹉、面对下级昂首挺胸又如呆头鹅、遇到蝇头小利便一拥而上仿佛聒噪麻雀。哼,我看当道的尽是些官场禽兽,姬兄即便什么事情都不做,能像个人似的在官场里立足,我看就很不容易了。”

    姬庆文听了一怔,随即笑道:“李兄,你这是在夸我呢?还是在骂我呢?我说像个人,意思是我不是人了?”

    李岩掩嘴笑道:“而今这大明官场本来就不是人混的,能混下去的自然也就不是人了。这里头不配当人的多了,怎么也不少姬兄这一个。”

    李岩这话倒是提醒了姬庆文。

    只听他说道:“对了,李兄,今年已是崇祯三年了,明年就又是科考之年。以李兄的文采学识,想必中个区区进士不过是手到擒来而已。不过这件事情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需要复习复习。要是李兄觉得我这里杂务太多,影响功课,就尽管跟我提出来,我可以给李兄在苏州城里置办一套安静的宅院,让李兄可以安心温习功课。”

    李岩听了这话,脸色一沉,沉吟了半晌才道:“姬兄的好意,小弟心领了。这件事……还是等我们先处理掉沈良佐这个麻烦,再作计议吧。现在才二月份,等明年三月开考,还有整整一年时间呢……”

    说了这么一大套话,姬庆文原来激动和不忿的情绪终于平缓下来,考虑了一下李岩和李元胤的建议,终于说道:“那好,两位说得都有些道理,不如我们就去南京走一趟好了。”

    可他话音未落,随即话锋一转道:“可是去也不能这么两手空空地去……”

    李元胤接话道:“姬大人是想给沈良佐带些贿赂么?这主意好。末将认识那么多太监,老老小小,却没一个不贪钱的。姬大人给他使足了银子,那沈良佐自然就俯首帖耳了。”

    姬庆文眼睛一白,说道:“老子现在手里现银也就几万两,搞不好还不入沈良佐的法眼呢。弄不好这个司礼监提督大太监是个无底洞,我港口海关赚的钱统统给他不够,还得从织造衙门里掏钱出来。”

    “那就先礼后兵!”李岩道,“姬大人这次去南京,做两手准备,钱自然是要带一些的,不如把麾下‘明武军’将士也带一些过去,好歹镇镇场面,让那沈良佐也知道我们不是好对付的。”

    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带兵过去固然能够震慑奸邪。可南京却是个扎眼的地方,名不正、言不顺,带领这么多人马过去,必然引人注目,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什么名不正、言不顺的?理由不是很好找吗?我去织造衙门库房里翻翻,弄几百匹进贡的彩织锦缎出来,就说是提前进贡到宫里去的,怕路上有宵小之徒袭扰抢劫,所以领了这些兵马护卫。”姬庆文说道。

    李岩闻言赞道:“好,果然是好主意,把当今万岁爷抬出来,倒要看看是哪只蟊虫胆敢跳出来聒噪!”

    李元胤是个审慎之人,左思右想,觉得这法子虽然不怎么符合官场规矩,倒也没有什么硬伤,便不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又问:“织造府衙门麾下团练有一千人,大人准备点几个人去?”

    “全去,一千人全去。”姬庆文想也不想便答道,“新招募的五百人,这两个月里光训练了,也该带出去拉练一下见见世面,别到时候都跟乡下土包子似的。”

    姬庆文做出这样决定的时候未免有些草率,可却没料到在关键时候,最终却是这一千人的队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将局面彻底扭转了过来。

    然而姬庆文现在却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是当即传令下去,要麾下一千“明武军”立即做好准备,明天就出发去南京。

    陈文昭虽死,可“明武军”却依旧是以“戚家军”军法治兵,随时做好出征作战的准备。因此姬庆文随时随地,只要一声令下,全军将士便能立即出动,更何况是第二天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姬庆文麾下一千“明武军”便在苏州南边相门外列队,赶着十辆装了三百匹进贡彩织锦缎的大车,以一种“杀鸡偏要用牛刀”的气势,游行示威一般绕过大半座苏州城,浩浩荡荡往六朝古都和大明龙兴的南京城而去。

    而考虑到姬庆文这次领军去南京,不过是想要点到即止、吓人一跳而已,没必要把别人的胆都吓破了,因此那一新一旧两辆堪称“坦克”的战车并没有随军携带。

    至于随行人员,除了需要随时参赞的李岩、李元胤,暂时负责领军的黄得功之外,姬庆文还带了柳如是和小多子两人同往,只留下杏儿一人有些孤单寂寞地在苏州织造衙门里头看家。

    同之前一样,姬庆文没有意识到,他这略有些随意的安排,会在日后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莫大影响。

第二一〇节 看脸的时代() 
南京古称“金陵”、“建业”、“集庆”,既是六朝古都,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建立功业的根本之地,因此有明一朝,虽然大明京师设在北京,南京却始终是明朝南方经济的核心所在。

    并且由于明朝江南经济极为发达,汇聚在南京的财富更是如江似海,兼之南京始终维持了一整套明朝中央统治机构的复制品,因此完全可以说:南京便是大明政治副中心,更是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也正因为此,虽然南京百姓未必像苏州百姓那样富有,可南京城无论是规模、格局、繁华程度都远胜于苏州。

    且苏州城中景致,大多以园林、寺庙、水门等人工建筑为主,虽然别致典雅,却未免显得有些小气。而南京城中无论是夫子庙、玄武湖、明孝陵等名胜都是气韵万千,光是一条秦淮河,便是人间一切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荟萃之地。

    然而姬庆文一行想要饱览这繁华景致却不可得,因为他们在他们面前横亘着一道高大宽厚的南京城墙。

    原来是他们一千来人的队伍沿大路行进到南京城东南面的通济门时,被守城的官兵拦阻下来,理由很简单:南京虽不是京师,然而在地位上却也是大明朝的都城之一,按律寻常卫所官兵、乡勇团练等是不能进城的。

    姬庆文这就纳了闷了,为什么自己每次进城,总要遇到不大不小的麻烦。

    于是姬庆文便找来李岩和李元胤一同过来商议对策。

    李元胤锦衣卫当得久了,觉得兵马不能进入南京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别人不能进城,那姬庆文便一样不能进城。

    可李岩却有不一样的意见:姬庆文这次不怕麻烦带了全军一千多人跑到南京来,就是为了在新任市舶司提举沈良佐面前壮一壮声势、抖一抖威风的,要是这一千人连城都进不去,那别说是壮声势、抖威风了,直接就会沦为别人的笑柄——因此,今日这座南京城,是非进去不可的。

    李岩这话,正符了姬庆文性子。

    只见姬庆文特意跳到马车上,在柳如是的服侍下,整整齐齐地换上了自己平日很少穿着的宽袍大袖的正五品官袍,又跳下马车,在一众人等的护卫之下,大大咧咧走到队伍最前边,开口嚷嚷道:“怎么了?为什么不押运绸缎进城?是我拖欠了你们的军饷,所以在这里跟我偷懒么?”

    眼下拦住姬庆文一行的乃是一位穿着六品服色的小武官。

    他虽是个武将,脑子却并不迟钝,听姬庆文这话的意思,似乎是在教训手下的兵士,其实却是在骂自己多管闲事。

    于是那武将上前拱手道:“这位大人,不是大人麾下将士偷懒,乃是南京此处同别处不同,是我大明留都,因此一切军务都按京师规矩,城外的兵士是不能擅自进城的。”

    姬庆文听这武将说话条理清楚、态度不卑不亢,赶忙收起轻慢之心,注目朝他脸上、身上望去。

    只见这名武将年纪三十出头,长得人高马大,按身高少说也得有一米八五以上,一身六品武将弁服虽然品级不高,可穿在他身上却显得齐整威武,真有种英姿飒爽的感觉。又见他面方颚宽,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唇上留着的浓密的“一”字胡须将一张雕塑般的面孔烘托得更加严肃深沉。

    大明朝也是个看脸的时代。

    别的不说,就说进京考试,如果你长了一副歪瓜裂枣的相貌,哪怕你学问再好、学识再高,殿试时候一样得把你删选下去——毕竟官员乃是大明朝廷的脸面,长得难看岂不是给朝廷脸上抹黑?

    姬庆文瞧见这名武将的容貌,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一股敬佩之心,便上前拱手道:“这位军爷不知如何称呼?”

    明朝以文制武,相同品级的文武官员,文官的地位要比武将高出不少。

    因此那武将听面前这位文官称自己为“军爷”,激动得浑身上下都有些不自在,赶紧回礼:“不敢,不敢。末将杨展……”

    姬庆文道:“原来是杨将军。杨将军,方才听人说,说这里是南京,外边的军队是不能随意进城的,有没有这么一回事?”

    杨展拱手上前半步道:“有。正是末将说的。”

    于是杨展又将南京城守备的规矩向姬庆文介绍了一遍。

    却见姬庆文仰天大笑道:“哈哈哈,没想到南京城居然有这么大的规矩。别说是留都南京了,就是正经的京师北京,我麾下的这些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