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花了一天功夫,姬庆文和李岩等人收拾起行礼细软,又将“明武军”分成两部分——一部五百人继续驻扎在淀山码头之内,另一部五百人护送姬庆文等人返回苏州。

    这次姬庆文离开苏州赴南京,又复闹出了颇大的动静,宋应星、葛胜等人照例设宴为他接风洗尘,欢饮了半日,这才各自回家。

    姬庆文住在苏州织造衙门之内,已被柳如是领着杏儿、小多子等几个雇佣的奴仆打扫得干干净净,就等着姬庆文回来。

    姬庆文见家中多添了这么个贤惠的妻子,心里十分高兴,便又在织造衙门后院的园林之中,点了一桌清淡些的小菜,只同几个至交好友一同饮酒赏月。

    其时正是春暖花开之时,一轮弯月高挂中天,暖风吹拂、美酒微醺,荡漾得人心陶醉、四肢舒畅。

    姬庆文虽然不通文采,可听李岩、柳如是等人互相斗文,旁人间或插上几句嘴,也是十分欢畅,吃喝说笑到半夜,方才各自散去。

    柳如是风华绝代,姬庆文自然是不能暴殄天物,也不回自己的屋子居住,而是直接就要住到柳如是的闺房之内。

    小妾杏儿不知多少日子没同姬庆文亲密了,看姬庆文又要同柳如是同住,心中泛起一股醋意来,忽然壮起胆子,拦在姬庆文跟前,问道:“少爷,你今天又要同柳姐姐同住么?”

    姬庆文如实答道:“是啊,怎么了?”

    杏儿却不回答,把玩着衣带,脸孔却已红了。

    姬庆文终于猜出了杏儿的心意,心想:看来有时候老婆多了,也是一件难办的事情啊,光“雨露均沾”这四个字,就不单是一项体力活,还是一项脑力活呢!

    思来想去,姬庆文既不愿冷落了杏儿,又舍不得柳如是,忽然心生一计,说道:“杏儿,我去大老婆那里住,你也一样可以去那里住啊。我们三个人,正巧可以来一个‘二虎斗一龙’。可惜人还太少,否则就能上演一出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的好戏呢!”

    说着,姬庆文便拉起满脸通红的杏儿的手,将他往柳如是的房门里拖……

第二六〇节 聋子加瞎子() 
果不其然,姬庆文在苏州城里还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沈良佐便派人过来请他到松江府码头上去。沈良佐是松江市舶司提举,叫副提举的姬庆文过去用了一个极客气的“请”字而不是“传”字,这叫姬庆文无法拒绝。

    而姬庆文其实已多少猜出了沈良佐的用意,因此也并不着急出发,而是叫上李岩和李元胤两人,到第二天中午才姗姗离苏,赶往松江府的淀山港。

    淀山港码头名义上已经被沈良佐带来的京营军士接管了,可码头上上下下依旧都是姬庆文的人,因此他们一行三人毫不费力便穿过围堰,来到码头那座高楼门前。

    高楼之下,沈良佐早就听到姬庆文到达的消息,已在门外等候,见他过来,远远便迎了上来,颇同姬庆文寒暄了几句,才将姬庆文等人迎上高楼。

    待几人坐下喝了一会儿茶,还是沈良佐先沉不住气,说道:“姬大人,这座码头你经营许久,虽然从三天前已经把上下事务交托给我,可账册等物却都没有移交,让杂家想要经营也无从下手啊!”

    姬庆文办事算粗疏的,可有一个聪明绝伦的李岩、一个细致谨慎的李元胤从旁协助,又怎能将账册这种重要的东西给忘了?

    他当然是故意没有将账册移交给沈良佐了。

    因此姬庆文故作自责的样子,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说道:“那是我的不对。沈公公,账册倒也不在我的身上,全都由一个叫汤若望的传教士代为记账。”

    “哦?是吗?”沈良佐问道,“那这个汤若望现在在哪里?也在苏州吗?”

    姬庆文听了这话,已然知道沈良佐这几天来,其实对淀山港的情况没有半点了解,他这个市舶司的正提举做得同一个瞎子、聋子没有什么两样——毕竟汤若望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传教士,在淀山港中十分扎眼,只要耳目略微清明一些、头脑略微灵活一些,就应该将汤若望的底细打听了个底掉。

    想到这里,姬庆文便偷眼朝李岩使了个眼色,见他也正用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自己,顿觉心中有底,便对沈良佐说道:“不,沈公公,汤若望神父就在淀山港里,你不知道吗?”

    沈良佐脸上一红,说道:“不怕姬大人笑话,杂家初来乍到,港口里的路还没走熟呢,还真没接触过这个洋人传教士。”

    姬庆文笑道:“不打紧的,汤若望应该就在隔壁那座教堂里头,要是沈公公不认识他,就由在下派人去请他过来好了。”

    “好,好!”沈良佐立即同意了姬庆文的意见,又补充了一句,“记得让他把账册也都捧了来。”

    姬庆文闻言轻轻点了点头,便让李元胤去请汤若望上楼,脸上挂着的尽是胸有成竹的微笑。

    原来因去年姬庆文去京师勤王,码头无人管辖,只能暂时交由汤若望打理;后来姬庆文虽然回到了江南,可由忙着过年和应付沈良佐的到来,因此便也没有功夫重新将码头管理起来。于是在这小半年时间之内,淀山港实际上是由汤若望全权管理的,而德国人汤若望记账,自然用的也是德语了。

    十七世纪的德语,就连姬庆文这个学过现代英语的人都看不明白,又更何况是沈良佐一个汉字都认不全的死太监了。

    果然不出姬庆文之所料,汤若望搬过来的厚厚一本账册里头,写得都是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记述得虽然详细完成,可奈何沈良佐一个字都认不得。

    无奈之下,沈良佐只能求助于姬庆文,问道:“姬大人,这个洋人都写了些什么啊?大人你认得吗?”

    姬庆文含笑答道:“公公这样的饱学之士都不认识,我又怎么会认识呢?”

    沈良佐吃了个软钉子,只得如实答道:“杂家确实不认识。可姬大人管辖码头已久,如果不认识这洋人记的账,又怎么来管理码头事务呢?”

    姬庆文笑道:“在下管理起来粗陋得很,每年只问两遍码头总的收入和支出也就是了,谁还去管什么明细账呢?”

    沈良佐明知姬庆文所言不实,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去询问汤若望这几个月码头的总收支情况如何。

    却不料因过年之前,汤若望自作主张从一艘从德国过来的商船上购买了一大队德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姬庆文手里那两支救过他性命的火枪,便是那时候购买的——这次大采购,再加上过年时候发放的银两,淀山港码头一两银子没赚,反而净赔了三十万两白银。

    当然,这样的亏损,都是姬庆文事先安排下来的。

    沈良佐不通经济,当然也就猜不透这其中的蹊跷之处,只能问道:“姬大人,都说你这淀山港里的银子就如江河湖海一般,怎么可能不赚钱,反而还往里头赔钱呢?”

    姬庆文叹息道:“唉,这正是在下辛苦的地方。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不瞒公公说,为了维持淀山港的运营我每年还要从织造衙门的账上搭银子进去呢!”

    沈良佐蹙眉道:“那怎么可能?姬大人的苏州织造衙门就那么有钱吗?除了每年向皇上进贡大量绸缎、现银,竟然还要出钱补贴给码头?”

    姬庆文得意地一笑:“那是自然,否则皇上怎么肯将苏州织造衙门让我来经营呢?”

    虽然不是沈良佐直接管辖的事务,可司礼监毕竟还管着织造衙门,一个衙门能赚多少钱,沈良佐多少还是有些概念的,便听他说道:“姬大人,在南京时候,杂家也曾传见过江宁织造、杭州织造两位提督公公。他们手下的织造府没有那么重的进贡的任务,可日子却也都过得苦巴巴的,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啊!”

    姬庆文听了这话,笑着递上了一枚软钉子,说道:“沈公公,你是钦点的市舶司提举,淀山港码头固然应该是由你主持没错,可我苏州织造衙门里能赚多少钱的事,恐怕还轮不到沈公公你过问吧?我又不是太监,你说对不对?”

    这话立即将沈良佐堵了个哑口无言——各织造衙门都是替皇帝赚钱的地方,地位不高、作用却十分重要,织造提督太监都是直接隶属于皇帝,几乎可以同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之外的其他太监平起平坐。

    因此凭借沈良佐松江市舶司提举的身份,固然没有权限去干涉织造衙门的事情;而凭他司礼监提督太监的官威,也确实只能约束一下太监宦官。

    不过姬庆文却随即答道:“这件事情,同沈公公讲讲也并无不可。要是问在下的织造府为什么能赚这么多钱,在下的答案不过是‘开源节流’四个字而已。至于江宁、杭州两处织造衙门为什么赚不了这么多钱,那就请恕下官不知道了。”

    沈良佐吃了个瘪,却又不敢当面发火,只能威胁道:“姬大人,这新设的市舶司,你也是副提举,要是搞砸了,恐怕皇上那边不太好交差……”

    姬庆文立即针锋相对地反驳道:“沈公公这话就错了。自公公进驻码头之后,码头的防务、人员、日常管理,已经第一时间全部移交给公公你了,公公还想怎么样?要把经营码头比作一份大生意的话,那在下我现在就是一个甩手掌柜、而且还是副的那种。现在码头就在公公你的脚下,要怎样经营,还请沈公公一手定夺,逼问在下,是问不出什么花头来的!”

    说罢,他见听沈良佐良久都无言以对,便又复得意地一笑,说了声“告辞”,便领着李岩、李元胤和汤若望等人下了楼。

第二六一节 替他人作嫁衣裳() 
姬庆文的态度是摆明了不想太太平平地将松江淀山港码头的事务交接给沈良佐,自然也就没有理由继续呆在港口之内。于是他同沈良佐告别之后,便连夜赶回了苏州城。

    沈良佐这边自然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他首先想到法子,便是备上一份厚礼,跑到汤若望那边去,求他把去年以来记下的账册翻译成中文。可汤若望是同姬庆文在西安城里就认识的交情,再加上他的夙愿是在中国修教堂、传耶教,对沈良佐那些金银财宝的礼物根本不看在眼里,当然是不会帮助这位市舶司的新提举的。

    因此汤若望一会儿说汉语、一会儿说德语,装傻充愣、言而无物,顾左右而言他,反正就是不愿将账册的明细通报给沈良佐。

    沈良佐同汤若望详谈了几次,只觉得汤若望这个传教士,并不像传说当中的那些洋人一般实诚,反而更像是个同官府打惯了交道的老油条,真是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于是沈良佐终于打消了从汤若望那边取得账册的打算,决定来他个釜底抽薪,动用起自己司礼监提督太监的面子,从南京户部、河道总督、江宁织造、杭州织造衙门里借调了八九个盘账高手,向从往来的淀山港码头的海商那里取得明细账册,再编成一篇总账——这本总账虽然同原始账册有些出入,却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可姬庆文早就将工作做在了前头。

    他知道在海港之内做生意的海商稳定性极强,多是固定的几个海商往返松江、日本、南洋等地做生意,而且大多会给大海商郑芝龙几分面子。

    于是姬庆文便提前通过郑芝龙的渠道,要求海商们与沈良佐保持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做生意可以,账册则一概没有。

    不过姬庆文这样的部署,后来看来却有些多此一举了。

    因为大多数海商都是些在中原混不下去的农民,认识的汉字加起来也认不得一升,平素做生意也是讲究今朝有酒今朝醉,从来没有什么记账的习惯,要他们拿出来账册来,还真的就两个字“没有”。

    不过郑芝龙此人素有异心,早就不想把身家性命全都放在姬庆文这一个篮子里头,现在平白无故多了个主官码头事务的市舶司提举沈良佐,他当然是要存心巴结的。

    然而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刚刚走了姬庆文的门路,被钦赐了官职和功名,一时之间也不好完全舍弃姬庆文这条线而转投到沈良佐名下。

    因此脑子灵活、唯利是图的郑芝龙,决定暂时先同沈良佐维持住现在这种不冷不热的关系,看看形势再说。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郑芝龙当然是不可能冒着彻底惹怒姬庆文的风险就投靠沈良佐的。

    相对的,沈良佐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包括郑芝龙在内的海商的支持,只能继续延续姬庆文之前的政策,而不能取得自己一心想要获得的码头往来详细账目。

    所幸沈良佐到达松江淀山港的时候,不过是四月初而已,如果从现在开始重新记账,倒也可以掌握码头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