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元胤答道:“末将验过他们的勘合兵符了,应该是奉旨过来增援剿匪的四川土司兵马。并非是白莲教匪。”

    “不可能!”刘孔昭高声插话道,“他们若是四川土司增援的兵马,为什么不提前过来打个招呼?更何况我四周都布下了探哨,不会不清楚他们的动向。我看这部人马,极有可能是白莲教假扮的,姬大人还是速速前去迎敌吧!”

    诚意伯刘孔昭虽然立场坚定,奈何“明武军”不听他的命令,任由这位刘伯温的后人再怎么大呼小叫、上蹿下跳,也只当他是只得了失心疯的老猴子罢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传说当中的两千四川土司兵马,已然挺进到了营盘之外两百来步的地方。

    只见这支军队虽全是步兵,行进之时却是阵型严密、军容严整、军纪严格,光看气质便同其他军队不同。

    姬庆文穿越到明末之后,同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等强敌都交过手,也与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等一干明末的猛人打过交道,还是颇见过一些世面的。

    因此他一眼看去,便知这支军队不容小觑,便叫黄得功取来一只望远镜,远远向那支军队仔细望去。

    却见这支军队中的兵卒装扮既不同于白莲教那些乌合之众,又不同于明朝地方卫所的那些杂牌军,也与京师营、关宁铁骑、天雄军这些精锐部队大有不同。

    只见他们身上所穿铠甲,全由皮革制成而没有一片铜铁,虽不知其防御能力如何,却也是轻便了不少。而他们手中的兵器却更是与众不同,没人都手持一根长达两丈有余的白木杆,而木杆尖端则安装了一支长达一寸的短剑。

    “白杆兵!”姬庆文叫道。

    这三个字,他在后世的历史书上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虽然不知道这支军队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具体战绩,却也知道白杆兵乃是明末历史上少数可以同精锐的八旗铁骑正面交锋的军队之一。

    而这支号称“白杆兵”的四川土司兵马,在明末也就已是声名赫赫,就连刘孔昭也禁不住赞叹道:“早就接到圣上的旨意,说是要招川军赴闽平定叛乱,竟没料到召集的竟是石砫秦家的‘白杆兵’啊!圣上果然英明,有白杆兵助战,何愁白莲教不亡?”

第二八八节 谁打出的“戚”字旗号?() 
    正说话间,白杆兵已走到近前,只在众人三十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示威一般列好了阵势。

    只见这些川军虽然身材并不高大,可一个个精神振奋、神色犀利,有种不怒自威之感。尤其是他们手中那支接近三丈长的白杆长矛,根根笔直地直刺天空,组成了一片密密麻麻的森林,而这片森林之中的树木仿佛随时都会倾倒下来,将人压成齑粉。

    姬庆文见状,觉得对面虽是友军,却也不能示弱,便也高声下令道:“弟兄们,拿出点精神头来,给对面瞧瞧咱们的军容!”

    暂代姬庆文领军的黄得功、孟洪听了这道命令尚在懵懂之间,可杨展却是个老军务,立即就明白了姬庆文的用意,两道简明扼要的命令一下,“明武军”将士便已列好了齐整的队伍。

    只见这一千“明武军”将士的个头要比对面的川军平均高了一个头以上,腰间跨着两三尺长的倭刀、背后背着西洋进口的火铳、按分工不同各有一半军士配着狼筅、盾牌等兵器,而他们身上所穿的,具是由锁甲、鳞甲合制而成的轻便甲胄。

    这些“明武军”将士,比起对面那些四川土司兵马显得更加精锐善战,更显示出一种掩饰不住的土豪气息——毕竟光要置办起这么一整套装备,就至少得要花上一百多两白银!

    而他们头上打着的三面旗号更是引人夺目:一面乃是用明黄绸缎为底、猩红丝线绣成的“明武军”三个大字的御赐战旗;另两面则是在纯白底面上,绣着“戚”、“姬”两个斗大的金子。

    这三面战旗无论是用料、设计、还是做工,都体现了苏州织造衙门最精华的手艺,飘扬在红日之下,更加显得引人夺目。

    世上万事万物,唯有“派头”二字最吓人,有了姬庆文这一千“明武军”的坐镇,刘孔昭、韩赞周等几位大人自然是派头十足,更加胸有成竹、昂首挺胸地站在队伍前面,静观对面的行动。

    却见川军那边阵型忽向左右两边分开,从中坦然走出一人,手按腰间佩戴着的宝剑,对众人说道:“末将秦祥珍,这是哪家的兵马?居然敢打‘戚’字大旗?”

    居然是位女将军,而且年纪最多不过二十来岁!

    众人听其言、观其行,顿时都震惊住了。

    却听这位名叫“秦祥珍”的女将又问了一遍:“都聋了吗?没听见我在问,这是哪家的兵马?敢打‘戚’字旗号?”

    她询问的虽是“明武军”的事,可在场的最高军事长官却是刘孔昭,照例应该由他来答话。

    只见这位一品诚意伯大人款款上前一步,拱手道:“这位将军姓‘秦’,不知同秦贞素(秦良玉的字)将军是否沾亲带故?”

    秦祥珍毫不胆怯地直视刘孔昭,答道:“那是我老妈。我问你,是你手下的军队打出的‘戚’字旗号吗?”

    刘孔昭听了一愣,并没有回答秦祥珍的问题,反问道:“不对啊。记得秦将军嫁给的是马千乘将军,秦将军的几个儿子也都姓马。这位将军却不知为何姓秦呢?”

    秦祥珍眼珠一抬,说道:“你倒也还算有点见识,可惜见识却是有限。你不知道吗?我老爸是入赘来的,我几个哥哥老妈都不喜欢,所以没让他们姓秦。怎么?我家的事同你有关么?我问你,是你打出的‘戚’字旗号么?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我?”

    这刘孔昭好歹也是江南响当当的人物,被这么个小姑娘一连几次逼问,再好的脾气也有点崩不住了,立即摆出官架子,说道:“这位将军,在下乃是南京守备提督勋贵刘孔昭,世袭的诚意伯。姑娘说话能不能客气一些?”

    秦祥珍半点不给刘孔昭面子,一扬头道:“你这么许多名字,我竟一个也没有听说过。我就问你,后面这‘戚’字大旗,到底是不是你打出来的?”

    不是。

    打出“戚”字旗号的“明武军”并不是刘孔昭手下的军队,反而是他的对头姬庆文的私兵。这让刘孔昭憋了这口气,就是不愿正面回答秦祥珍的问题。

    只听他又把话题引申出去,问道:“下官微末前程、默默无闻,这位姑娘不知道我也是应该的。然而在下的先祖,乃是大明开国军师刘伯温,姑娘总该听说过吧?”

    秦祥珍一听面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家伙,居然是刘伯温的后人,也颇有几分惊诧,却灵机一动,说道:“刘伯温?还是军师?没听说过,军师里头我只听说过诸葛亮,刘伯温有诸葛亮厉害吗?”

    站在刘孔昭身后的姬庆文,一听这话,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刘伯温虽然厉害,可也只能号称是孔明转世,自然是没有诸葛亮厉害的。这是普天之下,人所周知的事实。

    就连刘伯温的嫡系子孙刘孔昭也不敢否认,只得说道:“诸葛武侯允文允武,我家先祖自然是比不过的。可孔明之后,除了刘伯温老爵爷,恐怕再无第二人了……”

    这话说得已经很有余地了,却不料秦祥珍回答得一点也不客气:“原来如此。告诉你,我们蜀人只认得诸葛亮,不知道什么刘伯温!”

    这话说得虽然霸道,却是十分中肯。

    诸葛亮当年作为蜀汉的丞相,为中原文明开发四川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虽只是偏居一隅,却将四川治理到了可以同中原王朝抗衡的鼎盛时期。因此别说是明末了,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四川人依旧将诸葛亮作为偶像、神仙一般来供奉。

    也因此,她这一句话,便将刘孔昭满肚子的话堵了个严严实实,让这位堂堂的诚意伯爵爷脸红得仿佛一只滴着血的猪肝。

    一旁的姬庆文却是听得极为痛快。

    他刚刚受了刘孔昭的气,这位名叫秦祥珍的姑娘这几句埋汰刘孔昭的话,便好像是在替自己出气一般,说得姬庆文浑身舒爽。

    于是姬庆文便上前一步,拱了拱手道:“这位姑娘,你方才不是问,是谁打出的‘戚’字旗号么?不是旁人,便是在下我了。”

    秦祥珍上下打量了一眼身材不高、相貌平平的姬庆文,侧目道:“你?你凭什么打‘戚’字旗号?你姓‘戚’吗?”

    “不。”姬庆文含笑指了指身后另一面旗帜,说道,“在下乃是苏州织造提督,叫姬庆文的便是。在下姓‘姬’,所以另有一旗,写了‘姬’字……”

    “哦?姬庆文?你便是苏州织造提督姬庆文?”秦祥珍问道。

    姬庆文没想到这么个四川来的小姑娘,不认识堂堂诚意伯刘孔昭,居然听说过自己的名号。

    因此他略带几分自豪地问道:“怎么?这位姑娘认得我吗?”

    秦祥珍道:“不认得,听说过你的名字罢了。你手下苏州织造衙门出产的锦缎甚好,我们偶尔买了十几二十匹,送到缅甸、暹罗那边,一转眼便卖光了,每次都有几倍的利润,而且买的还都是那里的王公大臣,给钱爽快着呢!”

    这几句话说到了姬庆文的本行上,让他忍不住多问了句:“王公大臣?那国王就不买吗?”

    秦祥珍道:“他们每次朝贡,大明皇上都会颁赐锦缎给他们,他们不花钱也能用得上,又何必要出钱买呢?”

    “原来如此。”姬庆文听了这话不禁眉头紧皱,“原来自己上贡给皇帝的彩织锦缎,有好大一部分,都被作为国礼赏赐给了属国。这真是为了面子,丢了里子,在生意人眼里算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了。”

第二八九节 贻误军机() 
姬庆文忽然在胡思乱想之间,秦祥珍却发现自己已将话题说偏了,便赶忙又重复了一遍方才的问题“你姓‘姬’,只打一面‘姬’字旗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打‘戚’字大旗呢?”

    姬庆文含笑道“姑娘这个问题问得好。你知道这个‘戚’字是,哪个‘戚’么?告诉姑娘,这便是戚继光老将军组建的‘戚家军’的‘戚’字。”

    “哈哈哈!”秦祥珍掩嘴笑道,“这位大人,你织出来的绸缎是好的,可话也太大了些。戚家军的名号,岂是你能冒的?更何况想要冒名,也不是这么个冒法的。如此这般高打旗号,就不怕穿帮吗?”

    姬庆文笑道“不怕,怕什么?就好像我织造衙门里出产的绸缎一样,真材实料,自然就敢开高价了。”

    秦祥珍听了这话,又朝“明武军”的队列扫视了一遍,见这队人马器宇轩昂、威风凛凛,虽然人数不过一千,却给人一种千军万马便要碾压过来的压迫感——果然是有“真材实料”的。

    这让秦祥珍也禁不住点头道“你说得还像那么一回事,不过天下强军不少,比如辽东铁骑便是战力非凡,可这面‘戚’字大旗也不是随便能打的。这道理,你懂吗?”

    “我当然懂!”姬庆文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秦姑娘有所不知。我手下这支军队虽然由圣上赐名,军费又是从织造衙门里开支的,可却是扎扎实实的‘戚家军’的老底子呢!别的不说,这支军队从一开始,便是由老戚家军的游击将军陈文昭将军亲自招募的。”

    一提起“陈文昭”,秦祥珍眼前顿时一亮,问道“哦?你认得陈文昭将军?陈将军在这里么?”

    姬庆文叹了口气,说道“可惜了。陈将军去年,在京师,同满洲鞑子交战的时候,被冷箭射死了……”

    陈文昭,是姬庆文穿越到明末之后,第一个死掉的亲信之人,又是为了保护他而死的。因此姬庆文每每提起这件事情,都是不胜唏嘘。

    却不料对面的秦祥珍也是陷入了沉默,似乎也是十分感慨。

    一旁被冷落了许久的刘孔昭好不容易逮到了个空,插话道“这位秦姑娘,请问这便是奉旨过来的川军么?还有没有后续兵马?”

    秦祥珍根本没有把刘孔昭放在眼里,两道剑眉一竖,喝道“你问我作甚?你们好歹也是堂堂朝廷官军,打不过满洲鞑子也就罢了,居然连白莲教匪也打不过,还要指望着

    我们白杆兵过来帮忙?”

    官军打不过白莲教匪是事实,这让刘孔昭无法反驳,只得说道“秦姑娘,白莲教匪骤然起事,确实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才要请川军过来协助。所以也请秦姑娘能够以大局为重,会同围剿逆匪。”

    刘孔昭说的都是些场面话,却没想到秦祥珍听了却动了气,骂道“朝廷什么心思,我明白得很。不就是让我们川军卖命吗?害死了陈文昭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