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

    自打崇祯皇帝登基以后肃清阉党以来,东林党及第一批东林党徒的后人结成的“复社”便成了朝中最大的文官势力,而这股势力的领袖虽然是在野的钱谦益,但他们选定的朝廷里的代言人,却是内阁首辅周延儒。

    因此作为最大朋党势力的首脑的周延儒大人,一听温体仁的这几句话,只觉得温体仁并不是在指责姬庆文,而是在指桑骂槐地责骂自己。

    这个时候,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大臣,不能有半点示弱,轻咳了两声,说道“温大人,你未免也太过危言耸听了吧?我看徐大人和姬大人不过是随口玩笑而已,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若是像温大人你这样,字字句句锱铢必较,那岂不是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了吗?”

    温体仁没想到周延儒的反击会来得这样迅速直接,反倒被骂得哑口无言,怔了半晌,才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也不过是给徐大人和姬大人提个醒,让他们防微杜渐,这又有

    什么错?”

    “哼!”周延儒立即抓住温体仁的话头,说道,“好么,原来温大人也知道这件事情本就落到一个‘无’字上,那你方才这般声色俱厉的指责,岂不是在无中生有、陷害忠良、莠言乱政吗?”

    周延儒不愧是连中会员、状元,离“连中三元”的文官最高成就只差一步之遥的大人才。他这几句话,就好像将无数个大帽子,劈头盖脸往温体仁头上盖过来,让贵为内阁次辅的温体仁不知该接,还是该甩。

    还是崇祯皇帝向着温体仁,轻咳了一声,说道“周爱卿,你方才说温体仁是在危言耸听,可你这几句难道就不是了吗?温大人和你同朝为官,又同在内阁行走,有话你可以好好说,又何必这样呢?”

    这就明显是在拉偏架了。一样是乱叩帽子乱说话,崇祯明显是拉着温体仁打压周延儒。

    周延儒是个精明人,当然已经体会出崇祯皇帝的心意,可他心中虽然不服气,却也不能把皇帝怎么样,只能忍气吞声,说了一个“是”字。

    姬庆文虽然不喜欢周延儒,然而在结党这件事情上,他却同周延儒站在同一战壕之内,便连忙过来打个圆场,道“皇上且息怒。昨天夜里,臣确实同徐大人谈了许久。不过臣也有些自知之明,同徐阁老所谈的,也并不是什么朝廷大事,而只是一些科学技术问题。皇上要是不信,可以派人去徐阁老的府上取两本书过来,臣昨夜同徐阁老谈的就是这两本书里的内容……”

    “哦?是吗?”崇祯帝有些怀疑地问道。

    要是寻常皇帝,听到臣子这么说,便不再往下追究了。毕竟姬庆文已说得有凭有据,只要将那两本书取来一看,就知道是不是在欺君瞒上,像这样一下子就能揭穿的谎话,这些能当到位极人臣的人精们,是不会随便乱扯的。

    可崇祯皇帝朱由检可不是寻常皇帝。

    本着一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崇祯皇帝招来一旁伺候的太监道“你,这就去徐光启的府上,就说是徐阁老要取昨天晚上的两本书,要拿来献给朕,让他们管家去取。别的话一句不要乱说。朕给你一刻钟时间,去将这两本书拿过来,超过时间你便提头来见!”

    那太监听了一惊,赶紧磕了个头,连滚带爬便跑了出去。

    姬庆文没想到崇祯皇帝这么较真,只能言不由衷地夸奖道“皇上,这世上

    最怕‘认真’两个字。皇上办事这样‘认真’,给我们臣子做出了榜样。要是朝廷百官人人都像皇上这么认真,何愁朝政没有起色?何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徐光启心里踏实,便也附和道“姬大人说出了老臣想要说的话。皇上这样认真,别的不说,至少天下冤案能少了一大半,这也是社稷之福啊!”

    周延儒在这件事上是站在姬庆文一边的,听姬庆文和徐光启说得胸有成竹,他自己心里也颇有了几分底气,微笑着侍立不语。

    倒是温体仁不淡定起来,一颗心“噗通噗通”地乱跳,就好像被人在胸膛里塞上了一只不安分的青蛙。

    为了排遣这样的忐忑心情,温体仁拿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派头来,开始同崇祯皇帝议论起国家大事来。

    姬庆文在江南一隅,许久没有在朝廷中枢活动了,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便也竖起耳朵仔细地听。

    原来自去年年底赶走满洲皇太极之后,朝廷用度变得更大,朝政越发难以支持。

    首先是京师周边遭遇满洲鞑子践踏蹂躏之后,需要大量银两恢复原来的桥梁、道路、庄田,这么大的投资,仅靠乡里缙绅捐献是不够的,朝廷也需要大量拨款,支援地方建设。

    其次是孙承宗这边,需要恢复关宁防线并要同时加强喜峰口一线的防务。这一部分需要大笔银子的供应,虽然有姬庆文的苏州织造衙门每年输送八十万两白银进京,却也只能解决一半的预算投入,朝廷在这部分,每年仍需投入白银八十万两以上。

    以上可以算是。

    大明朝的天灾也是不少。

    现在已是九月份了,陕西、山西那边的旱灾没有半点好转,眼看今年秋天西北就将颗粒无收,黄河以北其他地方的收成也不好。淮河流域则逢大涝,眼看已经成熟只待收割的水稻,被大水冲了个一干二净。因此大明朝上下,只有四川、江南的年景还可以,必须从这两处征调粮草来赈灾。

    而运输也是需要成本的,从南方调集的粮食要送到北方去,又是一大笔投资。而且在征粮的过程中,也是极有学问——要是征得少了,就没法有效赈济灾民;要是征得多了,就会会让富庶地方的百姓活不下去,官逼  民反,破坏了这些地方的生产,反而得不偿失。

    摆在崇祯皇帝面前的,是何等样的一道难题。

    。

第三五七节 朱由检的主张() 
这道题目实在是太过艰难,难得崇祯皇帝两道又细又稀的眉毛缩成了浓密的一团。

    抬眼却见姬庆文站在身前乱动,便问道:“姬庆文,你怎么回事?是对朝廷财政有些看法么?”

    姬庆文一心等着崇祯派出去的人,将徐光启的《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两本书带过来,哪里有心思考虑朝廷财政的事情?只不过他没有三位内阁大学士的定力,站了这么久早已是腰酸背痛,想着法子运动筋骨罢了。

    因此崇祯皇帝询问起来,姬庆文是满脑空白,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正在这时,忽听乾清宫外传来太监气喘吁吁、断断续续的声音:“回万……万……万岁爷,书……书……书给取来了……”

    他显然是一路狂奔而去、一路狂奔而回,有没有突破奥运会中长跑纪录是不晓得,突破了自己的体力极限却是肯定的。

    崇祯皇帝闻言,冷冷说道:“好,你递上来吧。”

    门外的太监听了,赶忙起身进屋,将两本书双手捧着递到崇祯皇帝面前。

    姬庆文踮起脚看了看封面,心中顿时大定——果然是《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两本科学著作,并没有人暗中掉包坑害自己。

    崇祯皇帝接过书,先翻开《几何原本》看了几页,只见这里头的字分开来都能看懂,组合成句便如同天书一般,便合起来放在一边,又翻开《农政全书》看了看。

    《农政全书》里头的记载的都是耕种、育种、开垦、水利之法,虽然融合了一些欧洲的种植技术,但基本道理同中原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事实上,除了一些细枝末节之外,中国在农业生产上的精耕细作技术,一直以来都是远远领先于欧洲的,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农业器械的发明之前。

    因此,崇祯皇帝还是基本上能够看懂《农政全书》的,津津有味地翻了十几页,终于长舒一口气,问道:“这本书,真的是徐老爱卿写的吗?”

    从崇祯皇帝的话语、口气里,徐光启立即猜出皇帝并无恶意,便大方上前拱手道:“回皇上,是臣在未入官场之前,便撰写好了的。可惜那时候臣清贫得很,没钱刊印于世。直到崇祯元年认识了姬庆文大人,这才拜托他刊印成册,也算是臣留下的一本著述。”

    “好!好!好!”崇祯皇帝赞道,“别的官员附庸风雅,写什么迂腐无聊的诗集、文集流传后世,朕看于世事经济并没有什么裨益,远不如徐老爱卿有心替我大明朝留下一本农业著作。好!好!好得很!”

    徐光启听了也是脸上有光,斜着眼朝周延儒、温体仁扫了一眼,拱手向崇祯皇帝谢恩道:“皇上谬赞了,这等褒奖,老臣如何能够担待得起?”

    “能,当然能!”崇祯称赞了两句,又一抬手招呼两个太监道,“你们眼睛都瞎了吗?没看见徐阁老站在这里老半天了!他都快七十的年纪了,已然伤筋动骨不起了,不知道给他老人家搬张凳子?”

    这里是乾清宫,不仅是皇帝接见近臣商议国事的地方,更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寝宫,因此没有皇帝的亲口指示,任何人都不敢乱说一句、乱走一步,又更何况是大张旗鼓地搬凳子了呢?

    可是太监不同于臣子,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被皇帝骂了也就骂了,只得快步搬了一张椅子,放在徐光启的身后,请他坐了下来。

    崇祯笑着点了点头,又提起方才扔在一边的《几何原本》,问道:“徐老爱卿,这本书里写的真倒是看不明白,不知里头说的是什么?”

    徐光启如实将《几何原本》略略介绍了一番,在最后不忘加上两句:“这里头的内容虽然枯燥,却是丈量土地、制造兵器、行军布阵的基本原理。”

    “那么说,昨天夜里,徐老爱卿同姬庆文商量的,就是这两本书的事情了吗?”崇祯又问道。

    徐光启面带笑容,答道:“是的。皇上,这两本都是经世济用之书,老臣正同姬大人商议着联名上一道奏章,想要请皇上同意推广这两本书里的内容。这不,老臣一早就被皇上在乾清宫召见,还没来得及拟写奏章呢!”

    崇祯沉思良久,又对姬庆文说道:“姬庆文,徐老爱卿的这两本书,你一共刊印了多少?”

    姬庆文答道:“臣的印书坊开张还没多久,两本书拢共才印了不到一百本……”

    “好。”崇祯道,“朕的主张。《农政全书》一书,应当大量印刷,要发放给天下学宫,让全国教谕、缙绅、宿老,向农夫百姓传授,定然能够提倡我朝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进而提高粮食生产,也算是为国分忧了。至于《几何原本》一书,于小民百姓没什么好处,更容易让人有不臣之心,朕看应该将现在所有的副本全部收集起来,送到翰林院、六部等有司衙门,让专司官员学习学习也就是了。徐老爱卿,朕的意思,你都听懂了吧?这两本书都是你的著作,待会儿你便按照朕的意思拟旨刊登在邸报之上明发天下好了。”

    就发展近现代科学而言,《几何原本》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农政全书》。

    关于这一点,徐光启是心知肚明的,然而他对崇祯皇帝的脾气更是了若指掌,知道崇祯帝现在的心情不过是略有好转而已,还不是同崇祯帝讨价还价的时候,便赶紧拱手答应下来。

    崇祯点了点头,又扭头对姬庆文说道:“姬庆文,你知道朕是个穷皇帝,这件事情朕没有钱办,还得从你织造衙门里挪银子出来办事,行不行?”

    姬庆文忙道:“行,当然行!织造衙门的钱,不就是皇上的钱吗?臣一定将这件事情办好、办妥。”

    姬庆文虽然不守规矩,可办事还是靠谱的。

    崇祯皇帝听姬庆文满口答应下来,便已放心了一半,又扭头对周延儒、温体仁说道:“你们两个一个是内阁首辅大臣、一个是次辅大臣,平素这种事情也要多多留意,不要事事都要等朕亲力亲为,要懂得替朕分忧,可好?”

    明朝设立内阁的意义,本来就在于辅佐皇帝办理国务,因此崇祯帝这几句话已经是在指责几位内阁宰辅大臣玩忽职守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不能不拿个态度出来,于是他上前半步,拱手认错道:“臣等囿于政务,于这些利国利民的长久之策,确实有失体察,还请皇上谢罪。”

    却听温体仁插话道:“万岁爷英明睿干、洞悉千里,什么样的事情,只要在万岁爷面前一晃眼,就没有能瞒得过皇上的。我们虽然是内阁大臣,也算是位极人臣了,却也都是些凡夫俗子,哪有皇上这样的眼光?”

    温体仁这几句马屁虽然露骨粗俗,却至少把意思说清楚了,让崇祯皇帝的心情又变得好了一些,说道:“行了,颂圣也不是这么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