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倒也还算开明,摆摆手,说道:“没什么大不了的,是有几个吃饱了撑的御史写过奏章弹劾过你。可朕派人去一查,这几个言官背地里都去过妓院。哼!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全都被朕驳回去了。要是他们再敢多说废话,看朕一个个都给他们罢官免职!”

    姬庆文赶紧起身谢恩。

    却听崇祯皇帝又说道:“有话说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朕贵为天子,肚量自然要比别人要大得多。只要你实心给朕办事,你只要没有犯上作乱,朕一切都是能包容的!”

    崇祯话音刚落,姬庆文还来不及谢恩,周延儒、温体仁、乃至崔有海都忙不迭地开口颂圣,什么样的好话都说上了。

    尤其是崔有海,仗着自己是朝鲜使臣,连声拍马道:“圣上雅量宏志,海内文明,就是蛮夷未化之地,也争相传颂圣上大名……”

    忽听姬庆文问道:“崔使者,记得贵国朝鲜年年进贡、岁岁称臣,每次皇上总要赏赐一些金银绸缎。不知我苏州织造衙门生产的进贡彩织锦缎你们可曾收到过?”

    崔有海忙道:“当然,当然。天朝江南织物精美无比,而苏州织造衙门的进贡绸缎更是其中的极品。鄙国国君收到以后,每次都是爱不释手,禁不住称颂崇祯皇上慷慨仁爱呢!”

    姬庆文又问道:“不知这些绸缎,贵国拿到手里之后,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崔有海听了心中一紧、眼珠一转,答道:“这样的好绸缎,鄙国自然是异常珍惜。除了给皇亲国戚每年缝制新衣之外,偶尔也会颁赐有功之臣。不瞒诸位大人说,我也曾被鄙国国君赏赐过几匹彩织锦缎,我做成了一套官服,只有等鄙国大礼之时才舍得穿戴。就连做衣服剩下的下脚料都不舍得扔,做成了几块手帕送给了微臣的婆娘……”

    崔有海还在滔滔不绝地说,姬庆文却用柔和的口吻将他的话打断,又问道:“那皇上每一年,会赏赐给贵国多少锦缎呢?”

    姬庆文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让崔有海不舒服起来,嘀咕了一句不知道什么话,却并没有及时回答。

    外国进贡之事,归礼部掌管,而礼部尚书就在饭桌之前——他便是兼任了内阁大学士的徐光启,而徐光启同姬庆文关系极佳,虽没有猜出他这样仔细询问的用意,却也知道姬庆文说出这话必有原因。

    于是老迈的徐光启咳嗽两声,替崔有海答道:“是这样的。天朝寻常属国,通常准许三年一贡或者两年一贡。而朝鲜乃是诸属国之首,按太祖高皇帝祖制,特许一年三贡。每次进贡,天朝照例要颁赐各种财物,具体到江南织造衙门的彩织锦缎,每次都是一百匹。”

    原来在古代东亚,除了日本同明朝若即若离之外,其余国家(包括朝鲜、安南、缅甸、暹罗等等)对大明朝都抱定了跪舔的态度,一个个都争着过来进贡。

    他们这样积极地进贡,倒也不是为了体现自己对天朝上国的恭敬,而是因为大明朝为了体面,每次总要回赠给数额远远超过这些国家进贡的土特产价值数倍的金银财宝——要是拿出来的少了,朝廷反而会觉得太吝啬,在外国面前丢了面子。

    然而赚了面子,就必然会丢了里子——每次外国进贡,朝廷就会花一大笔钱,久而久之就成了财政上的巨大负担。

    这些国家的小心眼,又岂能瞒过大明朝廷,更何况那时候的皇帝乃是古今中外最不给别人面子的朱元璋。别的国家当他是凯子,他真实的身份却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一道圣旨便规定了每个国家每年的进贡数量,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减轻这些国家人民的负担。

    而朝鲜离开京师的距离最近、跪舔的态度也最认真,自然也就取得了属国之中最高的待遇,进贡的密度是别国的几倍,从大明朝这里得到的好处自然也是别国的几倍。

    也因此,每年的朝鲜向明朝的朝贡,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为“朝贡贸易”,是朝鲜财政的一大支柱。

第三八四节 从朝鲜到满洲() 
礼部尚书徐光启将情况介绍了一下,却不知姬庆文的用意,眯缝着一双老眼,用怀疑的眼神看着姬庆文。

    姬庆文蹙眉道“一年三次进贡,每次进贡便是一百匹彩织锦缎,加起来大明朝赐给绸缎每年就是三百匹……皇上,你知道,在国际市场上,臣的苏州织造衙门出产的进贡绸缎的价格是多少吗?”

    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崇祯皇帝的知识范围,让这位极要面子的皇帝一脸茫然,却又不好意思说不知道。

    还是温体仁懂得皇上的心思,赶紧接嘴道“姬爵爷,皇上日理万机,有些事情也未必能够躬亲,否则还要我们这些臣子做什么呢?你有话就直说吧。”

    姬庆文点点头,道“回皇上。苏州织造衙门的彩织锦缎在国际市场上极其抢手,且运输到各国之后的价格也略有不同。比如送到南洋暹罗、帝汶、马六甲那里,一匹就是五百两银子;经茶马通道运送到缅甸,便是六百两银子;要是经过西洋人贩卖到西洋欧罗巴那里,更是千金难求。至于朝鲜么……朝鲜离开日本最近,卖给日本略微便宜一些,却也值三百两银子一匹以上……”

    “什么!”崇祯皇帝惊呼道,“居然这么值钱?三百匹绸缎,在朝鲜、日本,就能值十万两银子这么多?”

    姬庆文道“是的皇上。不过去年臣织造衙门麾下的明武军先后北上、南下同满洲鞑子和白莲教匪打了两场血战,军费开支成倍增加,因此臣进京之前曾经大量抛售过一匹库存的绸缎,攒了一笔钱进来。因此市场上绸缎的价格也是应声下跌,日本影响尤其强烈,估计价格跌去了一半了。”

    姬庆文这段关于供求关系的描述,牵涉到最基本的市场经济和价格体系原理,不过道理十分粗浅,即便是古代人略加思考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因此崇祯皇帝听得十分认真,听姬庆文停顿了下来,便追问道“快,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接着往下说啊。”

    姬庆文拱了拱手,道“皇上,臣的意思很简单。方才朝鲜使臣崔大人说朝鲜国内财政紧张,固然有天灾和外地的原因,同我国颁赐给他们的锦缎的价格大幅下跌,也是大有关系。”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的脸色顿时变得异常难看,侧目对崔有海说道“你,你说说看,姬庆文说的是不是真的?”

    崔有海不敢承认,又不敢否认,只能说道“臣久驻天朝,鄙国国内很多事情也并不清

    楚……”

    “哼!朝鲜国内别的事情你不清楚,缺了钱就找天朝上国来讨,这个思路你倒是清楚得很嘛!”崇祯丝毫没给崔有海留面子。

    都说崇祯皇帝喜怒无常,崔有海今天才总算见识到了——方才还同自己说笑打趣,可转眼之间便已声色俱厉了——吓得崔有海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浑身上下说不出的尴尬。

    崔有海的态度,相当于是承认了姬庆文的质问。

    只听崇祯皇帝冷笑一声,说道“好么,天朝上国见你朝鲜不过是撮尔小邦,从来不吝赏赐。你们倒好,居然把朕赐给你们的东西拿出去卖……哼哼!好么,做生意做到朕头上来了……”

    崔有海已是坐不住了,赶忙起身道“启禀皇上,实在是鄙国国小民穷,只有想出这样的办法,才能勉强维持,还请圣上恕罪!”

    要是放在旁人,敢打崇祯皇帝主意的,就算崇祯皇帝开恩不予处罚,至少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是少不了的。

    可崔有海并不算是大明朝的臣子,身上还有个朝鲜使臣的身份,这让崇祯皇帝还算给了他几分面子,气鼓鼓地说道“朕最恨别人不说实话。尔等这样做,朕不能不有所惩处……”

    朝鲜在东亚不算小国,可比起大明朝这只庞然大物来,朝鲜不过是大象面前的一只小猪而已,只要大象轻轻挪动一下四肢,就能将这只猪碾成肉酱。

    因此崔有海是真心惶恐,赶紧下跪讨饶“求圣上开恩,求圣上开恩!”

    却听周延儒起身说道“皇上,臣有几句话,不知能否同圣上当面讲?”

    崇祯眼神一瞥,道“你讲好了,有什么打紧?”

    周延儒却道“这几句话,臣请皇上同臣单独对答。”

    “什么紧要的事情,别人就不能听见么?”崇祯问道。

    周延儒态度十分坚决,答道“不能。若皇上不能允许,那臣宁可不说。”

    崇祯是个爱钻牛角尖让人,扫了一眼乾清宫内的人,问道“除了崔有海,这里都是朕的股肱之臣,难道也都不能旁听么?”

    周延儒脸色平静得仿佛一潭死水,拱手作揖道“也不是没人,这里只有姬庆文爵爷可以旁听,别人听了,唯恐走漏消息。”

    提起姬庆文的名字,崇祯的心情似乎好了些,便道“也好,那朕就给你这个面子,你,还有姬庆文,跟朕过来。”

    姬庆文有

    些茫然地答应一声,跟在崇祯皇帝的屁股后面转到一扇屏风之后,却听崇祯对周延儒说道“这里可以了吧?你有话就说罢。”

    周延儒拱手道“谢皇上隆恩。臣想说的是,朝鲜小国虽然鬼蜮狡诈,可他同时与我国和满洲接壤,若是因为几匹绸缎的神情,羁縻不当,以至其彻底倒向满洲鞑子,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一提起满洲人,崇祯心头一紧,略加沉思便觉周延儒说得确有道理“周爱卿这是老成谋国之言,朕方才不过有些咽不下这口气而已。这朝鲜小国实在太令人讨厌。”

    姬庆文却道“皇上放心,臣或许有法子能治一治朝鲜……”

    崇祯闻言眼中一亮,问道“哦?你这狗才又有什么好主意了?赶紧告诉朕。”

    姬庆文挠挠头,忽然想起袁崇焕答应皇帝五年平辽,却在第三年被崇祯皇帝拿下的先例来,觉得还是把话说得模糊一些比较好。

    于是他便挤出谄媚的笑容来,说道“还是臣说话不严谨,现在臣还没想出什么法子来。不过皇上尽管放心,过不许久,臣定让朝鲜人吃到苦头,并且还不会影响辽东对付满洲鞑子的大局……”

    不知怎的,探讨问题的关键词,已经从朝鲜变成了满洲,这又让崇祯皇帝想起了袁崇焕的事情,忽然话锋一转,道“对了,你们这个时候一同觐见,不就是要跟朕回禀审问袁崇焕的事情么?怎么老半天了都没提起呢?”

    这不是皇帝您老非要拉着我们吃饭,这才没找到说话的当口么?

    然而公然和皇帝互怼无疑是自找死路,周延儒只能回答道“袁崇焕一案牵涉重大,臣等虽想向皇上汇报,可怎奈崔有海在场,臣等不好多说。”

    崇祯倒也还算通情理,说道“你这话也有些道理,倒是朕错怪你了。也好,你们都吃饱喝足了吧?朕这就斥退崔有海,尔等便能从容汇报了。”

    姬庆文今天一天就只喝了一碗馄饨,仓促进宫之后,又只吃了一口淡刮刮的烤羊肉,肚子里根本就没有几滴油水,已是饿得头晕目眩,可为了袁崇焕的事情,他只能强撑下去,等出宫之后再饱餐一顿不迟。

    于是崇祯皇帝领着周延儒和姬庆文两人,重新从屏风后面绕了出来,只见在场的温体仁、徐光启、高起潜、崔有海等人,或坐或立或跪,仿佛时间停止了一般,还依旧在原地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

第三八五节 生存状态() 
年轻的崇祯皇帝看了一眼匍匐在地上,显出十二万分恭敬的崔有海道“崔大人,你先起来吧,朕要同几位大臣商议国家大事,你且回去吧!”

    崔有海闻言大惊,以为是要商议如何处置朝鲜失信违礼之事的,吓得赶紧磕头求饶“圣上开恩,我撮尔小国,经不起天朝一怒,还请皇上看在鄙国三千里河山、百万黎民的份上,高抬贵手、放鄙国一条生路吧!”

    说罢,崔有海又病急乱投医地对诸位大人说道“各位大学士,还有姬爵爷,求诸位能在圣上面前替鄙国美言几句,免受雷霆之怒,求求诸位了……求求诸位了……”

    看着堂堂一国大使崔有海这样一副跪舔的模样,姬庆文心中说不出的痛快。他真想现在就凭空变出一台照相机来,将他这幅狗奴才的模样拍摄下来,力争流传到几百年以后,让二十一世纪那些哈韩的迷弟迷妹们看看——当初韩国棒子们,就是这样没脸没皮地向天朝上国讨饶的。

    崇祯皇帝见状,不耐烦地说道“朕不是说了,这里没你的事了,暂时也不会惩处尔国之失,你且下去吧。”

    崔有海听了这话,禁不住松了口气,支撑着地面的手仿佛被抽走了气力,又狠狠地磕了个头,这才慢慢站起身来,谢道“谢皇上隆恩。微臣替鄙国国王、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