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姬庆文赞道,“我等的就是督师这句话!这样,督师这样的身份,京师这里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回辽东也不保险,不如请督师跟我回江南去如何?江南那边天高皇帝远,而且我是能够做得了主的,保管督师能够安然无恙。”

    眼下的局面,其实已是容不得袁崇焕再挑挑拣拣的了,更何况姬庆文让袁崇焕去江南,又确实是眼下唯一可行的俺怕。

    因此袁崇焕略加思索之后,便爽快点头答应了:“都说姬爵爷在江南经营得风生水起,袁某正好可以去走走看看。说起来我也是广东人士,可自从加入仕途之后,总在辽东同满洲鞑子血战,竟是许久没有去南方了……”

    两人又互相说了几句话,这才各自回屋休息。

    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姬庆文必须在三天内离开京师。

    有道是“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地狱里的阎罗王号称可以掌管凡人的生死,却始终是个虚无缥缈的存在,比起令行禁止的皇帝来,权力还是远不能及。

    更何况,死后如何发落,那是阎罗王的事,可皇帝却可以送你去见阎罗王。

    因此身负崇祯皇帝的旨意,又在皇帝额眼皮底下来了个“狸猫换太子”,姬庆文不敢再有更多的耽搁,第二天便将事情料理一番之后,便离京往江南而去了。

    按照姬庆文的安排——

    第一是他尚未营建完成的“姬氏钱庄”事务,全盘交给老仆人多九公料理,此人世代都是姬家的家仆,对老姬家忠心耿耿,办事又十分妥帖老道,是料理此事不二的人选。

    第二是姬庆文此次带进京师疏通关节的白银,尽有没有用完的,全都留给多九公使用。本来嘛,开办钱庄可不是个小生意,花钱的地方甚多,身边没有个上万两现银,是绝无办法将此事办理下来的。

    第三是银票的发行工作。为保证安全,姬庆文准备所有银票全部由设在江南的印刷厂印制,由多九公的儿子小多子亲自押送至京师,再加盖钱庄印戳之后,方能通行兑换银两。而为了保证银票的市值稳定,姬庆文决定按照一比二的比例准备相应的现银作为保证金。

    (即每发行二两银子的银票,就必须有一两白银作为保证金,以此保证只要不发生突然挤兑,绝大多数情况下,银票都能顺利兑换出现银来。)

    第四则是吴三桂给姬庆文准备的五百匹军马的问题。这些军马乃是从辽东、蒙古等地花了好大功夫才购买收集起来的好马,即便是仓促南下,姬庆文也不愿放下这些军马。于是他便就近请了几个马倌,又让那些连马毛都没摸过的义乌矿工们,边走边学一些牵马、赶马的本事,这才勉强将这些军马驱赶到大运河旁边。

    运河上早有姬庆文知会漕运总督衙门准备的空船,一行人刚将马匹、行李搬运上漕船,姬庆文却得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原来是在京城里帮了姬庆文大忙的周秀英竟准备就地离开,不愿跟姬庆文一起去江南。

    姬庆文早在陕西西安同周秀英初次会面之时,就对这位绝色女子心有所属,之前在京城里头,两人总算是摒弃前嫌、并肩作战,将把袁崇焕从屠刀就出来这样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完成了。

    因此姬庆文满以为周秀英从此之后便会倾心于自己,没成想周秀英匆匆而来,竟又要匆匆而去。

    这让姬庆文有些不解,由衷挽留道:“秀英姑娘怎么这么着急就要离开了?我看我们还是挺有缘分的,不如跟着我一起去苏州那边,也好帮我做做事情如何?”

    周秀英嫣然一笑:“公子手下人才济济,现在又多了个名满天下的蓟辽督师,我又能帮得上你什么忙呢?更何况我这人闲云野鹤惯了,要真的把我限在江南一隅,我非急出病来不可。”

    美女的要求,让姬庆文总是难以拒绝。再三挽留之后,周秀英还是决定辞别而去。

    姬庆文惋惜之际,又多问了一句:“秀英姑娘,你我缘分未尽,不知你这次又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也好有个方向,等想你的时候,可以过来找你。”

    周秀英听了心头一暖,随即用异常坚定的口气说道:“我想去陕西、山西。哪里是公子的故乡,我也想去好好看看……我还听说,那里百姓苦得很,偏偏还有不少贪官污吏盘剥百姓。这要是真的,我绝对是手起刀落,一个不留,将这些贪官污吏全都杀光!”

    姬庆文听了颇有些触动,幽幽说道:“秀英姑娘这话说得痛快,可贪官污吏,真的能杀完吗?历朝历代且不必去说他,光本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杀贪官的手软吗?可杀了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有时候还会冒出来两个、三个,真是杀之不尽、杀之不完……就连明太祖皇帝也是一筹莫展、无可奈何。”

    周秀英蹙眉道:“那也不能看这这些贪官鱼肉百姓吧?反正我是见一个、杀一个,虽然不能将这些混蛋杀光,反正也能替百姓多出一口气,总比眼睁睁看着他们为非作歹的强吧?”

    姬庆文满面愁容,道:“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就算秀英姑娘见一个、杀一个,一天也最多杀掉一个贪官吧?可你每杀掉一个,朝廷就能多派两个过来,要是这其中有一个是贪官,那姑娘你不就是白费功夫了吗?”

    周秀英闻言顿时默然不语。

    姬庆文却沉浸在自己方才的逻辑之中,又蹙眉道:“不过能杀上一两个,来他个杀鸡给猴看,让其他贪官们能够有所惊醒,教他们荼毒百姓时候能够有所收敛,多少还是有些用的。”

    被姬庆文这么一说,周秀英的兴致顿时低了许多:“那好吧,我先去看看,要是贪官真的是杀不尽、杀不绝,到时候我自然是会回来找公子商量的……”

    眼看就是分别之期,姬庆文自然更多了几分伤感,关照几句忽然又想起一件事情,便道:“秀英姑娘去山西、陕西时候,能不能替我做一件事情?”

    周秀英听了一愣,似乎猜出了姬庆文的用意,莞尔一笑道:“公子大概是有什么口信要我带给令尊吧?”

    姬庆文摇摇头:“我有什么话带给老爸,自然可以派小多子、多九公去,陕西商会那边也可以代劳,还犯不着麻烦秀英姑娘。”

    姬庆文从而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对明末自己这个“老爸”虽然有些感情,却也深不到哪里去,因此平日里的联系也是断断续续而已,并不十分放在心上。

    只听他继续说道:“我请秀英姑娘帮忙,是想姑娘替我监视照看两个人……”

    “两个人?那两个人?”

    姬庆文眉头一闪,冷冷说道:“一个叫李自成,一个叫洪承畴。”

第四二一节 历史的进程() 
周秀英听了一愣,并没有立即答应姬庆文的要求,反问道:“公子怎么想到叫我去监视这两个人?”

    关于这点,姬庆文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

    洪承畴现在虽是大明朝的官员,可今后却会在同满洲皇太极的交手中落败,并投降清朝。这还不算玩,投降满清之后,洪承畴还统领清军在江南的主力,将南明最后的势力消灭,从而帮助满清坐稳了江山。他这样的表现,足够可以同历史上的吴三桂,竞争一下史上第一大汉奸的宝座了。

    而李自成就更别说了,要知道,大明朝或许亡于财政、或许亡于党争、或许亡于天灾,可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一举攻破京师,逼得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因此可以说,李自成乃是明朝最大的敌人也不为过。

    可这些理由,姬庆文是没法同周秀英说的,却问道:“听秀英姑娘的意思,似乎还认识这两个人?”

    周秀英脸上一红,道:“也谈不上认识吧……李自成我只有过一面之缘,记得那时候姬公子也在,他现在领着无数过不下去的农民兄弟,攻州府、打县城、分粮食,乃是一员好汉,江湖之上都是大大有名的。至于洪承畴么……他虽然同李自成为敌,却是个难得的清官、好官,也是很有名望的。”

    确实像周秀英所说的那样,李自成、洪承畴眼下的作为,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流视角下的好人。可历史的诡异就诡异在这个地方——那些从一而终、不亏气节的好人,以及坏事做到底的恶人固然不少,可随着环境的改变,将自己也变得面目全非的人更是不少,往往让人唏嘘不已。

    所谓“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姬庆文这些穿越之前,开了上帝视角看到的东西,却是不能同任何一个人说的,只能虚张声势道:“秀英姑娘你就别问了,我说话办事什么时候不靠谱过?李自成、洪承畴这两个家伙肯定有问题,你帮我多关注一下这两个人便是了,总没有坏处的。”

    关于这点,周秀英还是承认的。

    正是因为姬庆文办事太靠谱,绵延数百年的白莲教从此覆灭、在历代教主之中也算是有所作为的徐鸿儒也殒命江南,弄得周秀英这么个白莲教的圣女也如无根的浮萍,从此漂泊于世。

    因此想到这点,周秀英到底还是有些心结难以解开,心中酸楚了一阵,点头道:“好的,我记下了。这两个人,我自然会去看看的。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像传言之中那样的好人……这世道,黑的也会变白、白的也会变黑,有些人、有些事,还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好……”

    千里送行,终须一别。

    又说了几句关照平安的话,周秀英终于还是狠了很心,同姬庆文告别之后,一闪身便消失在繁忙的运河码头之上。

    对于这样一个面貌瑰丽、身手不凡、见多识广,且又自立自强的奇女子的离开,姬庆文还是颇有几分伤感的。可他却不知道,这一别,不过期年之后,他们便又再次会面了,可会面的境遇却又同今日大大不同,让那时候的姬庆文心中禁不住翻涌起悔恨之意来。

    不过现在的姬庆文却想不到那么长远,怅然若失地感慨一番之后,也只能登上漕船往江南而去。

    从京师去往江南,照例要经过山东。

    山东巡抚孙元化是姬庆文的老朋友了,每次碰面总要招待一番,此次也不例外。

    只是姬庆文这次身边还藏着一个扎眼的袁崇焕,而袁崇焕同孙元化也是老熟人,当年还曾在锦州城上并肩作战,用火炮重伤了努尔哈赤,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因此姬庆文只是草草应付了几句,便要告辞离开。

    却不料孙元化神秘兮兮地拿出几支火枪,要姬庆文点评。

    姬庆文穿越到了明末,不仅努力赚钱,顺带着还领兵作战,已经能算是半个古代热 兵器的行家了——他取过孙元化手里的火枪,略一打量,便知道这是孙元化在山东兵工厂里制造出来的。然而就是这几支火枪,其制造材料、制造工艺,显然是大有进步,质量比起半个来月前自己就在此处看到的可谓是日新月异了。

    这让姬庆文更加感慨:都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勤劳的民族,这句话果然没有说错。自己之前刚给孙元化看了几支欧洲制造的最新式的燧发枪,孙元化竟已研究制造得八九不离十了,要是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如果没有明末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没有满洲鞑子捡漏取得天下,那中国的科学技术(至少是军工技术),是绝对不会像十九世纪中叶的鸦 片战争那样落后于西方那么多的。

    姬庆文刚想夸赞几句,却见孙元化身后站了个满脸谄笑的孔有德,顿时想起这厮在历史上又是个不逊于吴三桂、洪承畴的大汉奸,而此人的作为比起吴、洪二人更加可鄙可恶,一下走又高兴不起来了。

    于是姬庆文拉过孙元化,叮嘱他一定要小心孔有德和他几个铁杆兄弟,千万不能让他们有作乱的机会。

    孙元化履历十分吩咐,现在所做的山东巡抚也不是什么微末小官,因此听了姬庆文这几句话并不十分放在心上,终于在后来因此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对此,姬庆文倒也没有过多地纠结,因为现在这个明末时代,同原先那个惨烈悲壮的明末已有了巨大的差别——该死的袁崇焕没有死、破败不堪的关宁防线也已慢慢建立起来、原本应该民变纷起的山陕也还算太平——更重要的是,姬庆文这个穿越者的实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干预和阻止今后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带着这样的心情,姬庆文便同孙元化告了别,再次登上漕船,继续往江南而去。

    一路之上,姬庆文见山东、苏北一些地方的青壮年还堪重用,便按照戚继光募兵的老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