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一个紧密依托于大明朝廷,才能依靠垄断地位赚取大量资本的官商,姬庆文自然是要极力促成袁崇焕这样的计划的。

    于是他毫不犹豫,当即用自己歪歪扭扭的字写了一封奏章,说明袁崇焕的打算,希望皇上能够全力支持配合。

    写完之后,便送给袁崇焕过目。

    袁崇焕见他虽然文采疏漏,却也将一件事情写得清楚明了,便也不去改动,而是亲自将奏章密封好了以后,递还给姬庆文,让他这就派李元胤送到京师紫禁城里去。

    姬庆文将这件事情办完,又道:“袁督师,皇上虽然心里有数,可底下将领却还有不解之处。要不要向他们吹吹风,也好稳定一下军心?”

    袁崇焕说话态度缓和了一些,主张却依旧十分坚决:“不用。这些人,只需严格听从我的号令便好,让他们知道那么所作甚?”

    这是大明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九发生的事情。

    袁崇焕按兵不动,对面的皇太极也一样是逡巡不前,每天派出小股兵士四处游弋而已,大军则集结在遵化城周围,既没有大举向关内行动、也没有退出喜峰口,更没有尝试寻找机会同袁崇焕决战。

    过了两天时间,关外镇守锦州的锦州总兵祖大寿、都督佥事何可纲也奉旨领军进关,并同袁崇焕在蓟州会师。

    祖大寿所率兵马五千余人,乃是从李成梁开始一脉相承的辽东铁骑,虽然性格桀骜不驯,然而同女真人作战经验极为丰富,是一支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有生力量。

    因此,有了祖大寿、何可纲的加入,袁崇焕手里便又有了一张王牌,心中的底气更加充足。

    对姬庆文而言,祖大寿的到来,倒是给他带来一个见过几面并且还算投缘的故人。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祖大寿的妻弟吴襄的儿子吴三桂。

    吴三桂在崇祯元年时候进京赶考武进士,同姬庆文颇有一些缘分,一同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

    经过了两年的历练,如今刚满十八岁的吴三桂已是长得人高马大、相貌堂堂,唯有唇上长出的两撇还显柔软的小胡须,给他脸上增添了几分稚嫩。

    有了这些生力军的加入,袁崇焕手上兵权越来越重,然而他却依旧没有半点主动出击的意思。

    他手下那些将领,原本希望性格暴躁刚烈的祖大寿,能够出面催促一下袁崇焕,却不料祖大寿对袁督师是死心塌地的佩服,无论袁崇焕做出怎样的决定,他都是不打半点折扣地执行。

    如此这般到了十一月十四日,还是皇太极那边先沉不住气。

    倒不是他性情不稳,而是皇太极带来的八旗子弟,出兵作战时候只随身携带三天的干粮,其余补给说好听些便是因粮于敌,说难听些便是从占领区抢夺——如今他们在一座小小的遵化城里等待了十天,抢夺来的粮草已快消耗殆尽,要么立即退回关外、要么继续向京师进攻。

    皇太极选了第二条路。

    他同手下的兄弟和谋士商量过之后,决定孤注一掷,只留少部分老弱病残在遵化虚张声势,其余全军主力绕开重兵把守的蓟州城,直扑京师——料想袁崇焕即便有抄自己后路的打算,也是投鼠忌器,不敢不派出全军主力来追击堵截住自己的大军。

    果然不出皇太极之所料。

    袁崇焕接到前方传来的皇太极已离开遵化城的消息之后,便是大喜过望,以为到了能够实现自己“关门打狗”战略的时候。

    然而进一步的消息传来,却又令他陷入了犹豫。

    皇太极这次竟一概往常以稳为主的风格,竟调集起全部八旗精锐并协同的蒙古、汉军部队,总数超过十万人,全军向京师猛扑,似乎有要围困并攻破京城的打算。

    这无疑让袁崇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让这位素来果断自负的蓟辽督师也禁不住犹豫起来。

第一四一节 吹出去的牛皮() 
袁崇焕的犹豫并没有持续多久。

    原来是替姬庆文去京师递送专奏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回来了。

    他回来的同时,还带了崇祯皇帝写给姬庆文的回信。

    并且除了这封回信之外,另带了崇祯给袁崇焕的秘旨。

    崇祯给姬庆文的回信写得很简单,不过寥寥几个字:“知道了,写得好,今后常进密奏。”

    而给袁崇焕的密旨也同样简单:“不可使皇太极大军攻击京师。钦此。”

    这旨意虽然简单,态度却异常清晰,更将袁崇焕心中的一切逡巡犹豫之情全部打散,只能召集全军人马,尾随追击皇太极。

    姬庆文没想到皇帝简简单单一道旨意,袁崇焕便会将苦心孤诣谋划的“关门打狗”之策全部推翻,忍不住问道:“袁督师,皇太极急于进攻京师,反而说明其补给已到了极限,现在放弃既定计划,未免有些太可惜了吧?”

    全军上下,袁崇焕也只有姬庆文一个人可以推心置腹,便叹口气道:“这是皇上的旨意,又能有什么办法?”

    这一点姬庆文是同意的,却不赞成袁崇焕全军出击的命令,说道:“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全军追击皇太极,可留一部偏师在此,可以试探着攻打一下遵化城,或许就能将皇太极的退路拔了,岂不是两全其美?”

    袁崇焕白了姬庆文一眼:“这道理我会不懂?可留谁、不留谁,可是一个大学问。跟着走的,势必要同八旗精锐展开一场血战;留下的,便能保全实力。哼!谁都想吃肉、谁都不愿啃骨头,所以我干脆带他们全都去啃骨头去!”

    姬庆文不仅蹙眉道:“袁督师奉旨节制三军兵马,发号施令,谁敢不听?”

    袁崇焕脸色黑的仿佛锅底,答道:“我本部人马自然能够调遣随意,可祖大寿、何可纲等人都是助战而来的,他们肯奉命固然不错、若不肯奉命,大军岂不四分五裂了吗?说句难听话,遵化城就在前头,本督师这就命令姬大人所部去强攻遵化,姬大人是什么想法?”

    姬庆文听了一愣——遵化城虽然已没了皇太极主力的驻扎,然而城中守军到底有多少实力,谁也不知道。仅凭姬庆文五百人马,去攻打遵化城池,搞不好就是以卵击石。

    袁崇焕见姬庆文也不免有些犹豫,冷笑一声道:“哼,既然姬大人也无意见。那我这就要传令下去,全军出动追击皇太极,姬大人所部都是步兵,也请早作准备吧!”

    …………

    袁崇焕全军追击皇太极主力虽然是出于无奈,不过也并不全不讲章法。

    他并没有简单尾随敌军行动,而是利用自己熟悉关内地形的优势,截弯取直,从蓟州出发直趋京城门户的通州城。

    袁崇焕此次带入关内的精兵,大多是骑兵,行动速度比起女真八旗铁骑落不了多少下风,后发先至,只用了两天功夫,便已进驻通州。

    而姬庆文麾下五百团练,虽都是步兵,却在陈文昭的严格训练之下,无不练就了一双飞毛腿,行动速度比起关外铁骑也慢不料多少,不过是前脚后跟的功夫,便也进入了通州城——而他那辆装了火炮的战车,也在八匹驮马的牵引下,如期进入了通州城。

    至于其余同样归袁崇焕节制的各地勤王军队,则被远远落在身后——袁崇焕本来就瞧不起这些杂牌军,自然也就懒得去同他们多计较了。

    进城之后,袁崇焕照例派出斥候探查皇太极的情况,不久便知其大军正在通州以南四散劫掠百姓、收集补给。

    袁崇焕觉得一味退守城池、消极避战,放纵皇太极四处劫掠,难免皇帝面上有些过不去,便点起几员战将,要其各领本部人马,出城寻机同女真人打上两仗,也好打压一下皇太极的气焰。

    于是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何可纲、吴襄吴三桂父子,及其他将领,各率所部数千精骑,出通州城寻找同满洲八旗交战的机会。

    至于姬庆文,袁崇焕虽然有意看看他用戚继光军法招募的团练的势力,却因他与袁崇焕同辈,又有遇事直奏圣上之权,不愿直接下令调动,而是专门将他请来,用商量的语气请姬庆文领军同女真人较量一番。

    姬庆文倒也想试探一下满洲八旗的势力,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像后世的清宫戏里吹的那样不可战胜,便答应下来。

    可一会自己营帐,姬庆文将自己的决定告诉陈文昭的时候,却引来陈文昭的忧虑。

    陈文昭同女真八旗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知道在京师附近这样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八旗骑兵如鱼得水,仅凭自己手下没有骑兵策应的五百团练步兵,恐怕难以在同八旗铁骑对抗中占有多少优势。

    姬庆文听了陈文昭这话,不免有些后悔起来。

    可是自己吹出去的牛皮,就是跪着也要实现。

    于是姬庆文只能硬着头皮勉强率军出征——只求不要遇到八旗主力,以免陷入打不过、走不脱的窘境。

    因此姬庆文所部五百团练,驾着战车、扬起战旗、扛上兵器、排好队伍,并随身携带两天的干粮,离开蓟州城,终于要迎来这支“戚家军”、“姬家军”成军以来最大的考验。

    这时,姬庆文优于其他将领的另一个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别人家出征作战,都需要自派斥候侦查前方情况,而姬庆文身边站了个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自然就可以依靠密布于京师周围的锦衣卫耳目,将情报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到自己眼前。

    果不其然,姬庆文原定以通州为圆心,走一个两天路程的为周长的圆周,再回到通州。

    可他出城走了不到两个时辰,便传来情报:东南方向有一队女真骑兵,人数在五百人左右,打红色旗帜,正往我军方向赶来。

    姬庆文听了这消息,赶忙召来李岩、陈文昭商议对策,决定是先去接触一下,还是暂且避战。

    却不料却是陈文昭主动提议道:“姬大人,打红旗的队伍,不出意料乃是满洲正红旗的人马,旗主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皇太极的哥哥,最嚣张便是此人了。末将觉得可以乘敌军数量不多、轻敌冒进的机会,去打他一打,也好挫一挫对手的锐气。”

    陈文昭原本谨慎得近乎胆小,此刻却来了勇气,不禁让姬庆文感到有几分奇怪。

    他正要开口询问,却听李岩在一旁笑道:“我猜出来了。想必当年浑河一役之中,攻打戚家军的,也有这位正红旗的代善的份吧?”

    陈文昭点头道:“李先生果然聪明。末将日思夜想,就是如何报仇雪恨。没料到今日不服吹灰之力,便抓住正红旗下五百人马,正好可以拿来开刀,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只是不知代善这厮,是否在阵中……”

    说到最后,陈文昭已是咬牙切齿。

    姬庆文认识这位昔日的戚家军游击将军也有一年多了,终于看见他作为一名铁血战将身上洋溢出来的杀气,想也不想便点头道:“那好,我还没见过真的女真人长啥模样,去杀他一杀正合我意!”

    于是姬庆文便让李元胤密切关注这支八旗正红旗队伍的动向,又让陈文昭指挥五百团练这就取出干粮、清水,抓紧时间饱餐一顿之后,便向敌军的方向侦查前进。

    走了不过半个时辰,前头便有锦衣卫的探子传来情报,五百八旗骑兵就在前方三里之处,转眼就要赶到。

    姬庆文赶忙爬到战车之上,掏出从郑芝龙那里取来的那只望远镜,朝正前方望去,果然看见前头烟尘之中,有一哨骑兵身穿皮盔皮甲,正飞速往自己这边赶来。

第一四二节 跪着也要实现() 
陈文昭也已看清情况,赶紧下令道:“女真作战已骑射为重,凡暴露在外的兵士,无不中箭仿佛刺猬。想要保命的,全部给我躲藏于战车之后,不听号令敢于探头东张西望者,不待我施以军令,敌军便已将其射死!”

    他话音刚落,五百兵士便排列好了齐整的队伍,带着颇为紧张的神情、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谨小慎微地躲藏在战车之后。

    姬庆文也同样躲藏起来,并透过战车厚实的木墙上预留的观测孔朝外观察,却见八旗铁骑须臾之间便已杀到,在距离战车五十来步的地方勒住了战马,五百精骑张弓搭箭,只待一声令下便会箭如雨下,将眼前的敌军统统射成刺猬。

    却不料女真骑兵并没有直接动手,而是从阵中走出一人,用颇为纯熟的汉语大声喊叫道:“来者何人?通报姓名!”

    姬庆文心想:两军交锋,打就是了,为什么要通报姓名?难不成是《三国演义》看多了,尽学会了小说书上的套路?

    于是他想也不想就答道:“我姓‘我’,单名一个‘爹’字,你们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没话没屁,就赶紧开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