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姬庆文听这声音极为熟悉,忙扭头望去,却见是吴三桂下马持刀走到自己身边,正笑盈盈地同自己说着话。

    面对须臾且至的八旗精兵,敢于从坚固安全的城池里出来同自己并肩作战——所谓“视死如归”也不过如此了吧?

    就在这一刻,姬庆文对吴三桂这位“千古第一大汉奸”的有力争夺者,竟产生了几分好感,含笑点头道:“好,有吴将军助战,我军如虎添翼,未必就一定会输给皇太极!”

    然而区区一个吴三桂,就算是有三头六臂又能杀死多少敌军?

    姬庆文这几句话,不过是在给自己打气而已。

    说着,却听一名兵士高声嚷道:“当心喽!开炮喽!”

    姬庆文赶紧捂住耳朵,又见身旁那辆战车浑身一震,四门火炮炮口之中喷出四道火光,随之发射出的无数铁珠碎石便如疾风骤雨一般,向八旗骑兵正面猛扫而去。

    这些满洲骑士——包括皇太极在内——都以为方才那一阵火炮,乃是从通州城墙上发射出来的,而凭以前的经验,城防火炮填充的速度绝对没有那么快,自己是能在两阵火炮的射击填充的间隙,就冲到通州城门口,同敌军短兵相接的。

    然而皇太极不知道的是,姬庆文装载在战车之上的火炮,都是从英国、荷兰进口的高级货,威力和精度且不去说他,装填时间就比别的火炮缩短了三分之一。

    因此这四门火炮发出的这一阵炮击,结结实实将皇太极所部打了个措手不及。

    他们还未反应过来,又迎接了姬庆文麾下团练兵士射出的一阵火枪。

    这两阵攻击,因距离接近、来势猛烈,眨眼之间便造成了皇太极麾下八旗精兵百十来人的伤亡——就连皇太极本人,也被弹片擦破脸皮,脸颊渗出汨汨的鲜血来。

    若是寻常军队,遇到这样雷霆万钧的攻击,早已是士气奔溃、四散奔逃,可皇太极麾下这些八旗精锐却浑似没有遭到任何伤亡,士气反而愈发高昂,无不抽出腰间战刀,嚎叫着向姬庆文跟前冲来。

    这仗打到现在,姬庆文未损一兵一卒,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让他忍不住低声询问身边的陈文昭:“陈将军,满洲人,难道都不怕死吗?”

    陈文昭唯恐回答得太大声,影响了军心士气,便也低声答道:“大人,满洲人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事以来,到如今已几乎占领辽东全境,靠的就是这股子不怕死的悍勇之气!如今敌众我寡,看来只有拼死一战,希望城中大军肯出面帮忙而已了。”

    一旁的吴三桂听见了这两人的对话,也随声附和道:“没想到入关以来第一场决战,竟会在这小小的通州城下。姬大人只管放心,我老爸(吴襄)已在同舅舅(祖大寿)商量,一定会出兵协助大人攻打满洲鞑子。”

    姬庆文闻言精神一振,赶紧回头朝通州城内看去,却见城里安安静静,不像是有大军出动的迹象。

    他正在怀疑之际,却听头上战鼓擂动、呐喊震天,又听“砰”、“啪”、“哄”的火器发射声音接连不断,即将冲杀到眼前的八旗精锐转眼之间又被扫倒了一大片。

    吴三桂见状,用带着欣喜的口气说道:“大人,这一定是袁督师出手相助!他肯帮忙,我军未必会输啊!”

    果不其然。

    原来是袁崇焕见皇太极全军攻城,意识到若是被皇太极从北门突破通州城防,那就要面临同凶悍无比的满洲精兵开展巷战的局面,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因此,到了这样的紧急关头,心胸狭隘的袁崇焕也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于是他立即命令已在城墙之上做好了战斗准备的军士们,用手中各式各样的鸟枪、火铳、弓箭向下射击。

    这些兵器虽不及姬庆文手里这些燧发枪那么精锐,可架不住成千上万把枪一个劲地朝城下猛烈射击,别说是乱枪打鸟造成的损伤了,就算是这声势也是颇能唬一唬人的!

    面对这样的攻击,八旗骑兵再怎么凶悍,也终于在求生的本能的驱使之下,放慢了冲击的速度,等候大汗皇太极进一步的命令。

    可领军的皇太极却是见过世面的,这样的攻击虽然猛烈,却还吓不破他的胆,刚要指令麾下八旗精兵继续向前冲锋,却听城上有人高呼:“大汗,别来无恙?”

    这声音是那样熟悉、那样耸人,让手眼通天的皇太极听了,都忘了下达命令,不由自主地收紧缰绳,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

    说话之人,果然就是大明朝太子太保、蓟辽督师领兵部尚书衔袁崇焕!

    要说皇太极心中还真的忌惮某个人、敬畏某个人的话,那就只有袁崇焕一个人了——毕竟这才是唯一一个能在战场上击败他的人。

    于是皇太极拱手向站在通州并不高大的城墙上的袁崇焕拱手道:“袁督师,当年锦州一战之后,约定改期再战。却不料一别数年,竟在关内这座通州小城之下再会。唉!可谓是世事无常了啊!”

    袁崇焕紧绷着一张脸,说道:“当年的事,你还提他做什么?”

    皇太极道:“听说袁督师为奸臣昏君所害,锦州一战之后明廷不赏反罚,竟将督师的兵权夺去。以袁督师这样的才干,既然明廷不愿用你,为何不投效本汗?本汗不敢让督师称臣,愿以兄弟之礼待之,不知督师意下如何?”

    袁崇焕想也不想,立即反驳道:“你休要胡言乱语!当今圣上天子聪慧、明察秋毫,阉党早已灰飞烟灭,现在正是众正盈朝之时,只待朝廷休养生息,本督师便要亲率天兵天将、深入辽东、犁庭扫穴。你要是有点自知之明,就赶紧下马负荆请罪,免受皮肉之苦!”

    皇太极笑道:“督师这话说得太大了些吧?深入辽东?哼!现在倒是本汗杀入关内,京师就在眼前。只要攻破了这座城池,消灭督师手下这群骄兵悍将,那大明便再无屏障,只能开城投降了。”

    袁崇焕冷笑道:“哼!你休要得意。你入寇中原虽然猖狂一时,却不知或许是中了圣上诱敌深入之计,要将你诛杀在中原沃土之上!”

    “哈哈哈!”皇太极仰天大笑,“好一个诱敌深入之计!那袁督师手持尚方宝剑,将皮岛总兵毛文龙杀了,解除本汗后顾之忧,也算是这诱敌深入之计的一部分了?”

第一四八节 改日约期再战() 
皇太极这话正说中袁崇焕的痛处。

    皮岛总兵毛文龙才干不俗,将在辽东孤悬海外的一个芝麻大小的皮岛经营得有声有色,成为钉在满洲人背后死穴上的一颗钉子,让大汗皇太极始终不敢全军南下攻明。

    偏偏毛文龙性格嚣张乖戾,不为刚刚被崇祯皇帝恢复蓟辽督师的袁崇焕所容。因此袁崇焕为了统一辽东兵权、事权,以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之权,将毛文龙就地斩杀在皮岛。

    没了毛文龙的指挥,皮岛兵士一哄而散,不但解除了皇太极后顾之忧,更有不少皮岛兵士索性投靠了满洲人,成为其南下攻明的重要补充力量。

    因此,总体而言,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一事,是弊大于利的。

    对此,朝廷早有公议,只因崇祯一时还选不出能够替代袁崇焕督师辽东的人选,这才将这件事情强压了下去。

    虽然如此,可以袁崇焕的敏感多疑,妄杀毛文龙一事,始终一把利剑无时无刻不悬在自己脑后,崇祯皇帝随时都能用这件事件,将自己杀个哑口无言。

    因此当皇太极在大庭广众之下,将毛文龙的事情重新提了出来,让袁崇焕心头一紧,恼羞成怒道:“鞑子,你想战便战,胡扯这些做什么?”

    说罢,袁崇焕挥手命令站在城墙上的火枪手、弓箭手,齐齐瞄准皇太极,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将他射成马蜂窝。

    皇太极见了,却是半点也不慌张,同样命令身边的骑射手,张弓搭箭瞄准袁崇焕,只要自己动一动嘴皮子,就要把他射成刺猬。

    如此这般,城上城下无数弓弩、火枪互相瞄准,竟形成了一种恐怖的平衡,让双方人马都不敢轻举妄动。

    姬庆文原本也已经下达命令,要麾下团练重新装填好火炮、火枪,两军一旦开始作战,便要第一时间向皇太极本人发射,来他个干净利落的斩首行动。

    然而事情进展到了这样的地步,让双方人马无不投鼠忌器,就连做事从来都是胆大包天的姬庆文,也严令麾下兵士万万不可随意行动。

    正在这时,祖大寿、吴襄率领了一千多精锐骑兵,从悄悄打开的通州南门绕城走了大半个圈子,终于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满洲三旗人马的右翼。

    祖大寿见城外的皇太极和城上的袁崇焕正剑拔弩张、互相瞄准,倒也不敢莽撞从事,赶忙约束住手下那群辽东铁骑,静候通州城上战旗的动向。

    城上的袁崇焕远远瞧见祖大寿已直逼对手侧翼,心中稍定。

    可他同女真人不知交手过多少回,对能在野战击溃满洲骑兵没有半点信心,左思右想,就是不敢在这场遭遇战中下达全军进攻的命令。

    至于皇太极,他虽然还处于攻势之中,却也意识到自己在战术上已处于被两面夹击的劣势之下,而面前那支精锐小队所装备的精锐火器,更是让他颇为忌惮。

    正在这个时候,深受皇太极器重的谋士范文程走上前来,低声说道:“大汗,现在同袁崇焕决战恐怕难以取胜。就算赢了,也一样会损失惨重。大汗,如今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五贝勒莽古尔泰,还有已经长大的十四贝勒多尔衮,可都在虎视眈眈,就等大汗麾下上三旗实力大损的机会啊……”

    皇太极为人处世本就十分冷静,极少受个人感情的左右而做出鲁莽的决定。

    而范文程这话,更让皇太极想清楚了利害得失,立即向通州城上站着的袁崇焕拱手道:“袁督师,小城通州实在太过寒酸。你我都是天下英雄,岂是这座小城能够容纳的?今日便算是本汗同督师重逢之日,我等约期改日再战如何?”

    袁崇焕其实也正等着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因此他听皇太极话语之中隐隐露出怯意,便立即接话道:“也罢。让你多活几日也好,你回去洗干净脖子,莫让本督师污了手中宝刀!”

    皇太极不是那种逞口舌之勇的匹夫,冷笑一声,拱了拱手,又亲自断后,挥令手下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兵马从容退出了战场。

    如此这般,几乎已经发生在通州城下的这场血战,便在袁崇焕和皇太极互相斗口的过程之中,落下了帷幕。

    皇太极离开之后,又过了几个时辰,被袁崇焕派出城去的,包括何可纲在内的所有武将都已回到城内。

    这些将军大多同八旗骑兵发生了冲突,有的赢了、有的输了,总体上是输多赢少,却毕竟都将全军带回,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损失。

    而凭借姬庆文所部五百人取得的重伤大贝勒代善、逼退大汗皇太极的战绩,发生在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的战斗,终于以明军略占上风而告终。

    自崇祯二年十月初皇太极入关以来,明军节节败退,不仅丢失了喜峰口这一重要关口,并且折损了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这位高级将领,顺带丢失了遵化附近五六座城池,可谓是损失惨重、连战连败。

    整整一个半月后的这场战斗,终于将局势慢慢扭转过来,已是足够让奉命进关勤王的袁崇焕大喜过望了。

    于是袁崇焕刚目送走了女真大汗皇太极,便立即返回中军大帐,亲笔写好一封奏章,略略扫过几遍,发现几个错别字就在奏章上改了,来不及重新誊写,便派办事稳妥迅速的心腹,直送京师。

    因同在军中的姬庆文有密奏直呈之权,又加之以袁崇焕的性格不屑于同属下争功,故而他这封奏章写到也还算实事求是,就连吴三桂冒死出城去搭救父亲吴襄的插曲,都当做一桩趣闻写进了奏章。

    进关之后首次同满洲骑兵——且是在大汗皇太极、大贝勒代善带领下的真正的八旗精锐——交锋,便取得了小胜,这足以让三军将士欢欣鼓舞的了。

    因此平素严刚不苟的袁督师终于勉开金口,准许全军将士吃喝欢庆一番,只是不能喝酒,以免醉酒误事。

    说是吃喝欢庆,其实也是颇为朴素。

    眼下大敌当前,通州城内百姓已走得十室九空,就连通州知府也宁可辞官不做,也不愿呆在这座危在旦夕的城池之内。

    故而袁崇焕从关外带来的兵士们,只能将受了伤的战马杀干洗净,或剁成肉泥包饺子、或在火上烤得外脆里嫩、或整块好肉放在锅里炖汤——这些马肉虽然做得粗陋简单,却也是行军打仗时候难得的美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