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姬庆文带着满腹的狐疑,继续屏息静听。

    只听袁崇焕高声呵道:“你奉的是谁的命?叫他出来见我!”

    楼上那太监“嘿嘿嘿”干笑几声,答道:“袁督师,杂家奉的是当今万岁爷的圣旨,他老人家现在在紫禁城里坐着呢,不太好出来见您吧?”

    什么?居然是崇祯皇帝不让城外的大军进城!

    姬庆文听了那太监的话异常惊讶。

    袁崇焕的惊讶丝毫不在姬庆文之下,瞪圆了两只眼睛骂道:“阉狗,我劝你不要信口雌黄,假传圣旨是什么罪过,不必我来教你,信不信我这就请出尚方宝剑,将你的狗头给砍了?”

    不料那名叫沈良的太监竟一点也不害怕,冷冷说道:“袁督师不要误会,这确实是万岁爷下的旨意。杂家抗旨是死,奉旨也是死,您老大人高抬贵手,就饶杂家一命吧!”

    说完,沈良便将头缩了进去,而他脚下的这道厚重的广渠门依旧被牢牢关闭着。

    袁崇焕见状,已是恨得咬牙切齿,骂道:“本督师从来不讨好内廷,想必是什么时候得罪了这条阉狗,才让他在这时候矫诏害我,看本督师不启禀圣上,将这阉狗千刀万剐!”

    他骂得正在兴头上,却听姬庆文在他耳边提醒道:“袁督师,依下官之见,这个姓沈的太监不像是在假传圣旨啊!”

    袁崇焕听了,扭过头来,用两道冷得好似寒冰的目光盯着姬庆文,问道:“此话怎讲?”

    姬庆文答道:“督师不妨想想,这里是什么地方?城内城外几万双眼睛盯着,几万只耳朵听着,沈良若是矫诏,立即就会被人检举诛杀,搞不好现在尸首已经被倒挂在广渠门上了……”

    “这么说,真的是皇上不让我军进城了吗?”

    姬庆文叹了口气:“恐怕果真如此……天威难测啊!”

    “唉!”袁崇焕长叹口气,“可惜我现在进不得城去,否则必然能够劝服圣上回心转意……”

    “袁督师不能进城,或许下官有法子能够进去。督师有什么话,下官可以代陈。”姬庆文淡淡说道。

    “什么?你有办法进城?”袁崇焕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刚才的圣旨你没听见吗?总不见得你是想用随军携带的火炮将城门轰开不成?这可是株连九族的死罪!”

    姬庆文并没有回答袁崇焕的问题,高声对广渠门上呼喊道:“城内的人,还有那个叫沈良的,你们都给我听好了,我这里有道圣旨,尔等赶紧出来接旨!”

    他此言一出,城上的太监、城下的将军,无不惊得目瞪口呆。

    只听袁崇焕低声说道:“姬大人你可想好了说话,本督师刚才说了,矫诏可是死罪!”

    祖大寿也赶忙走了上来,扯了扯姬庆文的衣袖,提醒道:“大人,领军作战讲就虚虚实实,可假传圣旨这种心眼却是耍不得的……”

    而门楼上的沈良却也不敢怠慢,重新将头探了出来,说道:“哪位将军说有旨意?可否拿上来给杂家瞧瞧?”

    姬庆文高声反诘道:“你懂不懂规矩?从来都是臣下过来接旨,哪有圣旨上杆子去找臣下的道理?你下来接旨!”

    那沈良本就是司礼太监,自然懂得规矩,犹豫了好一阵,这才坐在一个箩筐里头,叫守城的军士将自己吊下城墙。

    而他落地的那一刻,立即就被无数辽东将领团团围住。

    这些将领一路奔驰,边走边杀,终于来到京师城下。却不料等待他们的,却居然是封锁得严密异常的广渠门和一道禁止入城的圣旨。

    这些作威作福惯了的将领心中必然不服,将满肚子的怒气全都发泄在了沈良身上,立即就有将官将他从篮子里提出来,脖子上架上钢刀,骂道:“就是你这太监假传圣旨?”

    沈良已然后悔轻易出城了,慌忙解释道:“诸位军爷,诸位军爷!杂家也是奉旨行事,诸位刀下留情啊!”

    却听袁崇焕说道:“我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奉旨,也不打算全军入城,只请你城门开一道缝隙,让本督师领着伤员进城,再面见圣上即可。”

    司礼监沈良早没了方才的神气活现,眼中湿润着说道:“袁督师,袁大人,不是杂家有意为难,实在是圣命难违啊!”

    袁崇焕怒目道:“通融一下也不行?你先放我入城,你的事情,本督师自然会在皇上面前替你求情。你快下令开门放人,否则本督师手里有的是刀剑,足够将你剁成肉泥!”

    沈良已然吓得脸孔脱色,可嘴上却还不放松:“袁督师,您老不待在皇上身边,不清楚万岁爷的性子。杂家只要一松口,脑袋可是妥定的没了。况且袁督师就算现在把我杀了,守城的将官也是不敢开门的啊!”

    话说到这里,袁崇焕已是拿他毫无办法了,只得扭头对姬庆文道:“姬大人,你设计骗下来的这个太监软硬不吃啊!你现在还有什么办法?”

    姬庆文好不容易找到话头,赶紧说道:“袁督师这就误会我了,这太监,可不是我骗下来的……”

    他特意在一个“骗”字上加了重音,却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皮夹,又从皮夹里谨小慎微地取出一封黄纸,送到沈良面前,对他说道:“这份旨意你恭敬些,仔细看看吧!”

    那太监带着几分怀疑、几分好奇,接过这份东西打开来一瞧,便赶紧还给姬庆文,说道:“姬大人既然有这样的旨意,为何不一早就拿出来,杂家就是吃了十个豹子胆,也不敢不开门的!”

    一旁的袁崇焕这才意识到姬庆文方才并不是用“假圣旨”将沈良骗下城来的,而是手里真真正正捏了一封“真圣旨”。

    他姬庆文有密奏直呈之权,手里拿着一两封圣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让袁崇焕想不通是——这张纸上到底写了什么东西,竟能让眼前这个倔强得好似牛皮糖的沈良,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于是袁崇焕满面严肃地问道:“姬大人,你手里这份旨意是皇上什么时候给你的?上面又写了些什么?能让本督师也瞧瞧吗?”

    姬庆文也想不出什么拒绝的理由,便将手中的生意递给了袁崇焕。

    袁崇焕只看了第一个字,就已吃惊不少,继续往下看去,更是无言以对。

    原来这道旨意,乃是崇祯皇帝亲笔书写,特旨允许姬庆文所部能够进入京师休整。而圣旨书写的时间,竟是十一月初三日——要知道,袁崇焕本人是十一月初四才从进入山海关、抵达的京师!

第一五三节 朝中百官皆曰可杀() 
“难道是姬庆文这小子有未卜先知之术,早就猜到会有大军出征在外却无法进城休整的情况,因此才提前向皇上请了这道旨意不成?”

    袁崇焕脑海之中闪过这个念头,又随即消散了——他在战场之上厮杀了十几年,早就不相信这种怪力乱神的东西。

    总之,姬庆文手里拿着这道旨意,那么普天之下,除了皇上本人之外,再无第二个人胆敢阻挡他进入京师。

    因此袁崇焕虽然心中颇有几分不服,却也只能将自己能够进入京师、面见皇上的希望寄托在姬庆文身上。

    因此他努力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将圣旨还给姬庆文,口中又道:“姬大人能够皇上这样的偏爱,本督……袁某真是钦佩之至。姬大人既然能够进城觐见圣上,那就劳烦大人向皇上启禀一声,就说如何抵御皇太极,臣正有要事向圣上禀报。”

    姬庆文见袁崇焕一脸的诚恳表情,便立即答应下来,便领着众军从缓缓打开的广渠门中进入京师城池,又目送广渠门重新沉沉合上。

    京师本来就是大明朝监国之初用以镇守北方,压制蒙古、女真人的一座军事堡垒,并由太祖皇帝最善征战的四儿子朱棣负责镇守。

    而朱棣靖难之役成功,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中抢到皇位之后,念及北方空虚,因此便力排众议,将大明朝的都城从南直隶的南京迁到北直隶的北京——从此北京便也约定俗成,改称“京师”。

    朱棣迁都之后,便大兴土木,一来是为了彰显永乐盛世的国力;二来是为了匹配九五至尊的身份;三来则是为了震慑盟国敌邦。因此便将一座北京城建设得更加坚固雄伟,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故而姬庆文所部进入广渠门后,不过是来到了京师的外城,还须走崇文门、宣武门、正阳门,才能进入京师内城。

    而这外城修建的本来作用,便是用来抵御外敌的。

    因此,面临满洲精锐大举入侵的情况,原本居住在京师外城的百姓,全都被迁往内城,整座外城便成了一座大军营。

    而这座巨大的军营,显然没有懂行之人打理,显得嘈杂混乱不堪,让整军经武极讲法度的陈文昭看了不住地摇头叹息。

    然而现在不是吐槽的时候。

    姬庆文知道现在京师人心浮动、城外皇太极虎视眈眈、袁崇焕麾下兵马又不得入城,已到了十万火急的时候了。

    因此,他便留陈文昭、李岩、黄得功、小多子及全军五百乡勇团练在外城原地休息,自己则同李元胤进内城去觐见崇祯皇帝。

    姬庆文手上有皇帝的亲笔圣旨、亲自背着崇祯赐予的天子剑、锦衣卫指挥佥事陪同、又已进入了外城,自然不费什么功夫,便通过把守严密的崇文门,进入了京师内城。

    内城之中也是同样一副哄哄闹闹的样子。

    为躲避战乱而进城来辟祸的百姓,将原本十分宽敞的皇城大街堵城了一条羊肠小道,街边躺满了人、坐满了人、站满了人,人人脸上都满是忧虑和悲伤,耳中充满了孩童哭闹嚎叫的声音,混浊不堪的空气中满是焦躁的情绪。

    城中虽然也有兵丁巡逻守护,可他们心中的忧虑一点不比寻常百姓更轻,奉命在城中巡视,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对内城的秩序没有丝毫改观。

    姬庆文就这样,在李元胤的开道之下,掩着口鼻穿过无数人的目光,终于来到紫禁城门外。

    紫禁城的关防自然是更加严格,验明了姬庆文和李元胤的身份之后,同宫中通报完了,这才放这两人进去。

    照例进宫之人,除了锦衣卫和有皇上特许的之外,是一概不能携带兵器入内的,然而姬庆文所佩的是“天子剑”负责检查的太监自然也不敢随意没收,便让他提着剑进宫去了。

    紫禁城里自然没有哭闹的百姓,四处巡守的兵士也不多,可依旧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气氛所牢牢笼罩。

    姬庆文和李元胤被这种气氛压制得连大气也不敢长出一口,便在宫中管事太监的带领之下,一路来到乾清宫门前。

    跪下通报了姓名之后,崇祯皇帝便让姬庆文进屋来说话,李元胤照例在宫门外等候。

    姬庆文进得宫去,见乾清宫内的官员少说也有百十来个个,除了自己认识的大学士韩旷、大学士温体仁、大学士周延儒、兵部尚书王洽、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侍郎徐光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等高官之外,还有不少身上穿着五品、六品服色的小京官——就连同姬庆文同年参加会试并高中状元的刘若宰也在其内。

    这些官员将原本颇为宽敞的宫殿挤得摩肩接踵,同京师内城、外城那样嘈乱的情况颇有几分相似。

    崇祯皇帝高坐堂前,自己抬手将姬庆文招到面前,开口便问他城外的情况。

    姬庆文如实回答了没有几句,便被崇祯皇帝打断道:“你等等,这宫殿里太闷气了。来人呐,朕要摆驾门外,一切事情到乾清宫外商议。”

    听了崇祯皇帝话,太监、官员们便忙活起来,搬东西的搬东西、腾地方的腾地方、取仪仗的取仪仗,不到一盏茶功夫,便在乾清宫门外弄好了排场,专等崇祯皇帝说话。

    崇祯坐在龙椅之上,见姬庆文已按照品级排序站在文官队伍的最后边,便伸手将他招到自己身边,说道:“姬爱卿,你到朕身边来说话,离得远了,朕听不清楚。”

    于是姬庆文上前几步,便又接着方才在乾清宫内的话题,继续介绍起城外的情况来。

    他说了有一刻钟功夫,终于将这几天内袁崇焕同皇太极交手的情况、皇太极可能的用兵动向、袁崇焕的应对方法等有详有略地向皇帝和诸大臣说了一遍。

    崇祯皇帝听得入神,待姬庆文说完,这才长叹一声,说道:“朕自继位以来,日夜宵旰,却没料到竟会发生满洲鞑子入侵关内、劫掠京师的情况。唉!朕有愧于大明列祖列宗、有愧九州万民四方……朕有罪!”说罢,他便朝南方深深一揖。

    皇帝这样罪己,臣下自然也就站不住了,满院子的文武官员立即跪倒在地,口中附和着“臣有罪”、“臣罪滔天”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