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御极大明-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河趴在地上,听到皇帝对自己的宣判,又喜又悲,喜的是自己免于刑责,丢官已经很占便宜了,悲的是从此再无仕途,一生只能回乡种地了。宋河喜悲参半,叩完几个头出去了。

    为防止此事引爆全国学子们的怒气,发生更大的骚动,朱由校转向矗立在旁边的徐光启和侯光远,凝色道:“徐爱卿,你即可拟旨通告全国,天启元年三月开春,朝廷开科取士。再命吏部选派后补官员,充实员额,补足官员。”接着又阴沉恼怒的对侯光远说:“侯爱卿,劳烦你去国子监处理这件事,命京城御史严查严办,对带头斗殴的剥夺功名,朝廷永不叙用,按大明律量刑!”

    两人拱手应承,紧张的出去办差去了。他们俩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弄不好会引发全国性的学潮,毕竟全国的学子上百万,他们读一辈子的书就想考取个功名当官光宗耀祖,如今新皇登基就就把他们晾在了一边,重用“西洋学”的人,短短几个月就有数十人入朝为官,这让天下读书人十分嫉恨,只等有人振臂一呼就会聚众闹事。

    这件事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尤其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件事发挥,否者后果不堪设想,朝廷党争不断,早有人瞅准机会想整出大事来,这件事就是最好的借口。

    朱由校坐回御案前,脑子一片空白,他希望侯光远能快点将这件事平息,不能给他们煽风点火的机会,全国的学子们一闹,他们背后强大的文官集团也会跟着起哄,到那时,做为皇帝的他也会万般无奈,不得不亲手将这仅有的“新学”萌芽砍掉,他一心想将新学推广,他不想就此夭折新学,否则国家百年大计毁于一旦。朱由校哀叹声不止,万历怠政留下的这么多的官员缺位,想留给这些“新学”派的学生,将他们逐渐充实到朝廷中去,已经有几十人进入朝廷了,可惜这件事不得不让朱由校痛惜的将候补官员补缺上,以平息儒生们的怨气。

    徐光启回到内阁,马上拟旨发布全国,天启元年三月开春,朝廷举行恩科取士。这样,每三年一次的科考提前一年举行,让全国的学子们高兴不已,拍手称快。

    侯光远到达国子监后,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哀嚎声一片,监生和学子们被京城御史衙门的差役们分隔成两拨,蹲坐在院中被看管起来,双方几百人,场面甚是宏大。京城御史王坦在此等候宋河。

    事发时王坦正在率人巡逻,在国子监不远碰巧遇到里面吵闹乱哄哄的,便带人进入国子监查看,正遇上打架,国子监祭酒宋河在两边扯着嗓子劝架也无济于事,他那点嗓音早淹没在两方学子的对骂声中,两方学子也早已无视他这个国子监祭酒的存在,一方是嫉恨充满了头脑,早已近乎疯狂,一方是有皇帝做靠山的京师学堂的学生,谁也不服气谁,一个人上去推攘就演变成了群殴。王坦忙派人将两方拉开管控,可惜人太多,不能及时拉开,造成局势失控,多人死伤。受伤的已经被抬去太医院,被打死的送到了顺天府。

    候光远看到这惨烈的场面,宋河和王坦不敢擅断,宋河才急匆匆的进宫请求圣裁,王坦就在这看护,防止再发生意外。

    王坦正凝神的监视着学子们一举一动,这时侯光远进来了,看到这混乱的场面,一阵忐忑唏嘘。王坦见是侯光远,不明新任的户部尚书怎么会来这里,惊讶的行礼问安:“下官见过侯大人,不知您为何事?”

    侯光远一声长叹,扫视学子们,惆怅的说:“皇上叫我来处理这件事的。皇上知道这件事后很是震怒,宋河已经被罢官了,命你严查带头闹事的,受伤的都送到太医院诊治吧!”

    王坦一阵惊悚,想不到宋河是一去无回。

    侯光远将皇上的圣旨想在场的学子们说了一遍,明年开科取士的消息也说了,监生们听到这个消息总算安分下来,有的脸上也洋溢起了笑容。接着,侯光远命王坦捉拿带头闹事的人,押往京城御史衙门处置,其他学子疏散开来,并派衙役日夜轮换值守,防止再发生斗殴事件。

    此事在京城传的很快,许多儒生学子,尤其是在京的候补官员正蠢蠢欲动,借机到各大衙门示威,要求朝廷取缔“西洋学”,废除“京师学堂”,这些人正聚首商议,朝廷旨意就下来了,宣布明年三月开科取士,吏部核准候补官员充实朝廷。义愤填膺的儒生们听到这消息都眉开眼笑,回去好好准备功课去了;候补官员听到消息是撒开脚就奔到吏部,看看有没有自己补缺,还有的回家找门路,谋个好差事。

    轰动一时的国子监群殴案逐渐平息,朝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朝廷官员逐渐充实,各地官员也逐渐走马上任,万历怠政留下的官员奇缺现象也逐渐好转。

    大明也跨进了新的一年,天启元年,真正意义上天启时刻到来了。

    年前,锦衣卫和东厂专查的都察院和各科给事中案件中,涉案人员数十人,关押在南镇抚司许久,终于在天启元年正月,始终踌躇不定的朱由校下定了决心将这些人家产全数抄没,发配南疆,家眷遣返原籍。

    这次抄没,查出白银八十余万两,田亩六千顷。银入户部,田地摊分佃户。

    当然,最为高兴的还是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这次抄没又发了一笔横财,他心里美滋滋的,过年在家不拜财神,拜皇帝,希望皇帝再多抄几个官员。

    被抓得都察院的官员们没有被放出来,而是查抄,这又一次引发官员震动,新年让朝廷官员们过的很不是滋味。

    都察院已经已经准备好京查,各科给事中只剩下杨涟一人,他为官清廉,所以安然无事,但此次京查他已无权参与,都察院全权负责,不在由给事中审核。

    十三廊科给事中虽然是七品官,但权力很大,他们可以纠察审核各部的来往文件,审核官员的不法之事,可以弹劾上至首辅,下至各级官员,甚至连皇帝也可以当面指责过失,他们就是人们常说的言官!

    朱由校最恨言官,一群迂腐之人,而且大部分深陷党争,早已失去了作为言官所具有的责任,在万历年间,多次京察大计都成了他们打击异己的最好良机,就连清廉著称的杨涟也是为了“东林党”的利益排斥他人。

    朱由校借着这件事,几乎在清洗都察院时便将各科给事中以营私舞弊之罪发配南疆,再也不增补各科给事中。

    现在的给事中基本上只有作为言官说话的分了,再无纠察审核之权,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

    传统的节日刚过,轰轰烈烈的京查开始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京察大计() 
天启元年正月刚过,京察便有条不紊的开始了,这次京察由都察院全权负责,吏部不得参与,因此都察院新补官员百余人,南京都察院也悉数调入京城参与京察大计,如此一来,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也是最严谨的京察全面开始了。

    朱由校十分重视这次京察,他希望从这次京察中选优劣汰,能真正起到选拨优秀官员,淘汰慵劣官员。自嘉靖以来,京察大计已逐渐失去了本质意义,万历中期后更是成为了党争的手段,以致朝政日益腐败,党争愈演愈烈。

    现在朝廷缺乏人才,太需要治国能臣了,地方也需要干吏,如今大明多事之秋,地方吏治腐败,多数官员庸碌无为,官绅勾结,想方设法敛财,却不上缴国库一文钱,有些官员连年虚报额数,谎报天灾异祸,骗取朝廷赈灾款,大肆侵吞朝廷库银,军队杀降冒功、侵扰百姓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些朱由校都十分明了,乱世之中官员只会更腐败,军队更无纪律,要整饬吏治,必须以铁血的手段大力整治,严峻刑法,以猛治国。

    这些都需要有得力的干才,朱由校整顿朝纲就需要从整饬官吏开始,京察就是最重要的手段。

    都察院的官员基本被换了一遍,大多数都是新提拔上来的新官吏,所以会减少党派的影响,能做到公正的考核。

    京察先从京官开始,在京近三千大小京官,从大到小逐一考核,按照“四格八法”考核大小京官,“四格”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守,代表操守,分廉、平、贪;政,代表政务,分勤、平、怠;才,分长、平、短;年则指年龄,分青、中、老。“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

    自从京察开始后,官员便感觉到了不同以往,参与考核的官员不仅面孔十分生疏,就连脾气也有点生硬,不太近人情,这让他们十分担心。

    朱由校也经常到都察院查看考核情况,还将东厂和锦衣卫的密探撒出去,严防官员借此机会徇私舞弊、结党营私的行为发生。不过这明朝官场传承二百多年了,徇私枉法的现象还是常见的,许多官员将这次的京察当做升迁的机会,送礼行贿的事常有发生,东厂和锦衣卫的密探侦到多起行贿案,昨晚送的礼的情报明天早上就摆在了朱由校的桌面上。而且连送的礼单都记录的十分详细。东厂和锦衣卫的探子真是厉害的连朱由校都惊诧,在前世的时候他读明史,其中有这么一段,说的是明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起初朱由校以为这是后人杜撰的故意夸大锦衣卫的能耐,这次他是彻底的服气了,锦衣卫和东厂的密探刺探情报真是好手,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要单单监视百官呢

    朱由校忽然又一种想法,如果这个想法能够实现,那得到的价值要远远比这更好。

    他拿着这些密报,其中一个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行贿的,其中最大的一笔是候补五品廖其澄贿赂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殷泽成两万两白银,想补缺到湖广一带做个知府。

    两万两白银,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怪不得这么多人都想外放当地方官,尤其是湖广一带,那里物产丰饶,百姓殷富,在那里别说是知府,就是七品知县也能大捞一笔,区区两万两银子,当个一年知府还不翻倍的赚回来!

    哼!这次京察淘汰的就是这些贪腐庸官!

    朱由校对这些官员直接拉入黑名单,考核一律不合格,罢官削职为民,永不叙用。

    京察逐渐进行一月有余,选优劣汰不计其数,都察院的官员因考核渎职,徇私舞弊的也不在少数,基本将两京的都察院又翻了一遍,尤其是南京都察院,七成以上被锦衣卫或东厂带走,这也难怪,京师都察院被朱由校清洗过,比较廉洁自律,许多新上任的官员没有什么背景,南京都察院作为陪都机构,没有多少实权,作为清水衙门,在这次京察中想捞一笔的不在少数,贪赃枉法也就不足为怪。

    这也让朱由校看清了官员之间的“乌烟瘴气”,一个多月的时间数十起案例,从中收缴十几万两,这在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几乎俸禄都发不起的时代,官员们还能掏出这么多的钱行贿,可见大明的财富是藏于官,而不是藏于民。

    京察逐渐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各个党派,这次京察朱由校向孙承宗着重强调,对于所谓的“东林党”中无为官员,要严加废黜。自叶向高,沈一贯致士后,朝中“东林党“就以杨涟为首,这虽是清流派,大多数官员清廉,注重节气,但太能吵架,太能鸡蛋里挑骨头,一点屁大的事非的整的鸡飞狗跳,把国家大事晾在一边,似乎小节小义比国家大事还重要,认为百姓吃不上饭是小,失节是大,所以”东林党“人个个清高孤傲,不怕打,不怕死,似乎还喜欢被打被杀,能博得清高亮节的好名声,受士子们追崇。

    朱由校早就厌烦痛恨这帮所谓的清流,在他眼里,这是典型的“蠢猪式”的清高,就是因为这群能吵架的人存在,降低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他们不吃饭不要紧,饿死也光荣,可非要拉着别人一块跟着饿死,一块光荣才行,他们认为穷的光荣,国家大事就是吵架吵出来的,不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朱由校用人原则是:重在用循吏,少用清流。他认为:一个官员整天山珍海味,只要能使百姓丰衣足食,国家富强,那就是好官,一个官员天天吃糠咽菜而不能使百姓吃饱穿暖,那就是昏官庸官,与朝廷无益,不如让他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为合适。

    孙承宗虽然和“东林党”渊源颇深,但朱由校重用“新学派”学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