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都督-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两个大人就夸夸其谈,不吝惜赞美之词。

    结果听着两个人这样夸奖一个武将,还是一个外地的武将,还是一个比他们小了级别的武将,一个——反正就是越听越让毛文龙感觉的胆战心惊,因为自古不知道哪个圣人说的: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能让四个上官对自己如此夸奖,都有了明显的拍马屁套近乎的意思,那么只能说一件事,一个天大的坏事在等着自己,猛抬头,已经看到一口巨大的黑锅在天边呼啸而来,目标就是自己的脑袋。

第435章 一趟浑水() 
山东闻香教徐鸿儒反了,而且气焰嚣张。

    山东闻香教,其实是白莲教的一个名称。白莲教是一个统称,八卦教、天理教、***、红枪会、大刀会、小刀会、红灯会、义和团等广为熟悉或不为人知的种种或为白莲教分支或是深受白莲教影响,元末红巾军的领导人徐寿辉、邹普胜、韩山童、刘福通等都是白莲教教徒,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不过鉴于后来这位当了九五之尊,“为尊者讳”,这段不大光彩的经历自然消失了。

    白莲教也算是一个奇葩的教会,有一个特点:在元朝反元朝,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接着反明朝,明朝灭亡了继续反清朝,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一个抽象的目标:统治阶级。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当朝,谁当朝就反谁,不分敌我,不分彼此。再加之白莲教极其庞大的影响力和动员力,白莲教很“荣幸”的在元明清三代都被严令禁止。

    于是,当代白莲教的教主徐鸿儒和另外几个地区教主约定,河北景州(景县)、蓟州、山东郓城、山东曹州四地在天启二年中秋节同时起兵,可惜因内部人告密,只能提前暴动,在攻占了四个村镇之后,立刻宣布登基改元,做了皇上。

    大明朝廷对农民起义,其实一直是抱着宽容的态度的,什么时候也没有将农民起义军赶尽杀绝,比如后来张献忠都挖了崇祯皇帝的祖坟,但崇祯依旧下旨招安,说是:“都是我等子民,罪不在此而在朕,只要停止造反,接受招安,点一就是大明子民。”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必须是他们可以称这个王那个王,绝对不能称皇上,而这个徐鸿儒却犯了当政者最大的忌讳。而这些年山东真正的精兵都填在了辽东,面对已经彻底糜烂的卫所,真的是达到了攻无不克的地步,山东所有的军队都不能制,已经占领了邹县和藤县。

    这可了不得,邹县和藤县的失守对明朝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两县位于运河重要地段,发往北京的漕运都必须经过此处,运往辽东的军粮也由此中转,“此地一坏,国家进退之路已穷”。

    而更要命的是,邹县还是亚圣孟子的故里。而一个叫孟承光的,这个老先生就大义招募族人乡勇进行抵抗,结果老先生战死。

    其实战死一个老先生也没有什么,因为战乱一起,必将生灵涂炭,屠村灭镇千里无人烟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大明这么些年来,土木堡一战,战死的功勋大员就有十多个,更别说在辽东战死经略巡抚,本来这不足为奇。

    但要命的是,这个孟承光老爷子,却是亚圣孟子的嫡系六十代传人,这件事情就大了,大到了惊动天下,大到了让无数文人士子嚎啕大哭,纷纷上书朝廷,绝不能让亚圣族人蒙难。

    于是对这一次的造反,朝廷给予了坚决的镇压,绝对将这个想要改朝换代,当皇帝的苗头,镇压在萌芽之中,以为天下效尤。

    徐鸿儒起兵之初如火如荼无人可挡,不是他有多么高的军事才能,而是真的“无人可挡”。而是这些年山东明军的精锐和主力支援辽东战场,兵力空虚。不光山东如此,全国各地都很多这样的情况,这也为后来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制造了有利条件,即明军北方主力精锐多集中在辽东战场。

    没兵怎么办?一面由山东巡抚赵彦组织山东各地的明军,一面由已经退休在家的原大同总兵杨肇基作为新任山东总兵召集乡勇,而孟承光就是组织乡勇中最勇猛的一支,另一面就是调拨援军,登莱巡抚袁可立派遣登莱水师,京师发兵,北直隶发兵,连辽东军也打算派遣过来,先灭后院的火再说。

    但是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各地来援助山东的援军,或者是互相推诿,或者是开口漫天要价,就是迟迟不来,包括孙承宗老大人的关宁铁骑,都因为刚刚组建,根本就没有战斗力,而隐晦的拒绝了这次出兵。

    按照孙承宗本性,辽东建奴才是最主要的,山东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的家伙闹了一场乱子,就要动用全国之力,未免太小题大做,绝对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

    结果兵力空虚,造成镇压不力,山东郓城、邹县等地的百姓有很多“多携持妇子,牵牛驾车,裹粮橐饭,争趋赴之”,人人皆以红巾包头(多头缠红巾﹐众至万余人),白莲教在山东各县的负责人也云起响应,于是状况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已经到达十万之众。。

    而就在这个时候,山东官员的救星到了——那就是面对后金百战百胜的毛文龙,来到了登莱。

    听到了前因后果之后,毛文龙现在有掐死自己的心思,早知道这样,自己何必还要来登来呢,直接泛舟到天津卫,直接进京面圣,不也就完事儿了吗?这真是自己找的麻烦。

    尤其通过介绍,他才想起来,这一场野心家的造反,其实并没有折腾多长时间,别看在与后金作战中,辽东明军屡战屡败,那也得看和谁比,和八旗铁骑比是差点,但是对付这些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农民军,而且在双方人数相近的情况下打他们就跟玩似的,一打一个准。

    除了在当皇帝这件事上徐鸿儒准备充分,但其他什么诸如“高筑墙多积粮缓称王”“建立根据地”“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这些正经事一件没准备。这实实在在是一群被野心冲昏了头脑的疯子。他们根本就没有明白,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天下乱世。

    乱世,才是他们的舞台,才会给他们拎着宝剑进入命运竞技场的机会,对英雄枭雄而言,踩着天下苍生的累累白骨才能踏上成功的平台,听着无数父母妻儿的哀嚎才能发出正义的呼喊,也只有这样才能建功立业,才能为青史的留下几笔或褒或贬的评说,才能让后人冠以英雄霸主一代枭雄的王冠。

    但现在天下没有真正的大乱,那么也就没了他们的机会。于是,在明军的打击下,这群怀揣着野心的乌合之众就烟消云散了。

    既然不会出什么大事,那自己没有必要抢夺山东文武官员的军功,自己不过是路过,也没有必要出什么风头,还是老老实实地上京面圣吧。

    但毛文龙知道这个结局,别人不知道,天下所有的人只看见这个要谋朝串位的家伙已经是气焰嚣张,必须给于扑灭。尤其是皇城里的天启,于是,在毛文龙百般推脱不趟浑水的时候,圣旨下来了:“毛帅暂缓进京,就地平叛。”

第436章 将相不和() 
面对上司的挽留乃至恳求,毛文龙还可以用圣上召见不得耽搁为理由推脱,但圣上已经下旨让他展缓进京,就地平叛了,这是小皇帝真的肯定毛文龙能打啦,这是信任,这个是给脸,毛文龙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命了。

    于是,山东平叛前敌指挥部立刻成立,当时的名称叫做山东平乱假敌前总制官,假不是真假的意思,是临时的意思。上面是四个大佬,下面是不知道在哪里的兵员,倒是给了自己一个军前赞画,那就是老熟人——王一宁。

    对于这个搭伙人,两个人真的是有一种想看两相厌,怎看怎别扭的感觉。

    王一宁一直恼怒毛文龙当初“贪墨”了他奇袭镇江的首功,结果自己运筹帷幄,却便宜了这个混蛋,他到开疆一镇,开衙建府,独挡一方,而自己只不过是弄了一个登莱巡抚赞画,这真是天差地别,这怎么能让他放下心中的愤恨。

    而毛文龙也耿耿于怀于当初林畔之战王一宁放自己鸽子的见死不救,让几万百姓,自己三百义子亲兵战死的仇恨。

    但就在袁可立的撮合下,强拧了一对露水的冤家夫妻。

    面对王一宁,毛文龙就冷冷的一拱手:“王兄,好久不见,一项可好?”但那口气里已经是明显的,你怎么不一病不起直接嘎嘣了呢。

    王一宁也拧着脖子对毛文龙淡淡的回礼:“托将军的福,哪里有将军如今的风采成就?”心中却咬牙切齿:“一个贪墨人家军功的家伙,真小人,若是没有当初,哪里有你今日的得意?”

    然后两个人就气呼呼的对面而坐,大眼瞪小眼的运气。

    看到两个气呼呼的人,袁可立也就无奈的苦笑,本来他这样的安排是出于好心,准备通过这次两个人的合作,让他们两个人冰释前嫌的意思,结果看现在这个状况,情况并不是很妙。

    “好啦好啦,原先都是好好合作过的兄弟,中间虽然出了一些误会,解释清楚也就罢了,这一次,两位再次合作,我希望两位能冰释前嫌,为国为家再立新功。”

    结果毛文龙和王一宁就一起同声问道:“这次谁做主帅?以谁为主?”

    这样异口同声,到是将袁可立气乐了,这是两个人因为上次的嫌隙,这次要掰扯明白,以便未来军功下来,再弄到个不清不楚。

    其实按照大明的规矩,王一宁虽然只是赞画,但分到下级军区,那就应该以文治武,也就是说,道理上应该是王一宁作为主帅,毛文龙从之。

    但现在毛文龙的声誉如日中天,天下皆知其能打,而前面叛军形势汹汹,的确需要一个能打的人来指挥作战,如果用一个文人,难免有照顾不周,万一再败,对整个军心士气将是一个绝对大的打击,这是现代山东省不能承受的。

    同时,这一次,毛文龙还得到了皇上的圣旨,上面是让他留在山东平叛,那么上面的意思就很明显,皇帝是命令毛文龙做主帅。

    在权衡了利弊之后,袁可立还是用事实出发,做的好说话:“毛帅久经战阵,多有杀敌经验,更何况有圣上的旨意在,应该挂帅。”看到面色不悦的王一宁,连忙又加了一个条件:“这次出战,除了当地卫所军兵之外,并没有真正的主力军,所以毛帅带来的300亲兵也就是当然的主力。”然后打了一个哈哈:“这样兵知道将将知道兵,自己手底下使唤出来的,也有个底气不是。”

    王一宁就张张嘴,想要反驳,但反驳的理由就是以文治武,不过在这个时候,人家毛文龙自己的亲军,根本不可能放权给自己指挥,即便是放权给自己了,也一定是阳奉阴违,到时候给自己捅出一个什么临阵逃跑的娄子来,最终还要自己顶缸。

    于是就咬牙忍住这口气,冲着袁可立拱手道:“既然是圣上的意思,我便全力配合。”

    袁可立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将相和才是取胜之法,王赞画能有如此见识,老夫就欣慰了,这样,我们就研究研究当前的战况吧。”

    毛文龙就站起来,示威一般的朝着王一宁哼了一声,然后大步走到帅案后面,居高而座,接过了袁可立双手递过来的将军印,算是接受了平叛山东的任务,然后立刻屁颠儿屁颠儿的跑下来,还是乖乖的坐在了袁可立的下手。

    袁可立如此重视自己,自己可不能蹬鼻子上脸,未来的几年间,还要和这个巡抚大人打好关系,表示足够的尊重和谦卑是有必要的。

    袁可立对毛文龙的这种表态,在心中也是非常欣慰的,谁说毛文龙飞扬跋扈,蔑视上司,看看这多谦卑有礼。

    看到毛文龙如此做作,王一宁简直气的要命,心中更是痛恨,暗暗下定决心,这一次,我不但要牵你后腿,我还要让你身败名裂。

    已经开始变得善于察言观色的毛文龙,就从王一鸣的眼神里看到了深深的怨毒,那是毒蛇,即将吐信咬人的眼光。

    毛文龙立刻警觉起来,想一想这个王一宁在后世对毛文龙的怨毒,有许多他的罪状,就是这个家伙,总是左一封上书,又一封上书,无中生有弄出来的。

    我不是那个粗线条的毛文龙了,我也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和你们这些文人打嘴巴官司。论其引经据典之乎者也打嘴巴官司,我作为一个武人,没有那个能力,同时我作为一个想做的事情的人,也没有那个闲心,总是跟你纠缠不清。我解决后患的办法,那就是用刀子,既然你如此怨毒与我,即便我和你想要真心化解,也一定是不能,与其如此,何不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让你像王大用一样,光荣的战死呢?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