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都督-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哥哥,遵化的腐烂已经是有目共睹,那是咱们京师的北大门,遵化一丢,京畿就将震动,国本就将动摇,毛帅虽然有拉虎皮做大旗的嫌疑,但是如果他的复辽军坐镇在遵化,岂不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放眼天下,除了孙师傅的关宁铁骑之外,还有哪一支军队能够接任这个重任?”

    一直坐在书房里旁听的信王朱由检,这时候就不服不忿的插话,为自己当初的决断,因为毛文龙借题发挥的决定寻找着合理的借口。

    没有恼怒弟弟的打断,天启皇帝对着弟弟淡淡的一笑。

    说一句良心话,自己是经筵正式的学生,自己的弟弟是没有资格正式接受那些大儒们的教导的,但这个旁听生,听壁角的,领悟的却比自己还深,这让天启皇帝感觉到非常欣慰和高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弟弟成熟几年的天启皇帝,现在的眼界要比弟弟要远一些,于是就耐心的教导:“小弟,你只看到了其一,却没有看到其中长远,第一点是,朝局动荡不安,想要致毛帅死地的势力强大,一个小小的借口,他们就会做出许多文章,他们才不管这件事情是对是错,只要能整倒毛帅,他们会不惜一切的。”

    “龌鹾,无耻。”朱由检就恨恨的握紧了两个小拳头:“难道这个大明天下就仅仅是哥哥的吗?不是那些朝臣的吗?现在能担起整个建奴从北方侵入的人,放眼天下,除了一个毛帅,还有谁?真的让毛帅重回东江镇,北方的门户就洞开,到时候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一旦再次侵入,谁能替这个大明帝国接这危局?指望那些夸夸其谈的家伙了吗?我呸。”

    原先,朱由检是极力推崇东林君子的,认为他们的道理都是对的,都是一心为民为国的,阉党就是奸党,就应该打倒,为此几次当着魏忠贤的面向皇帝哥哥告魏忠贤的状,为此深为魏忠贤忌惮和憎恨,这也就是之所以后来的朱由检不得魏忠贤待见,在别居潜邸的时候,百般刁难克扣。

    但这次丰润之战,朱由检身处敌人层层包围之中危在旦夕,但东林却拒绝京营出战救援,而是坐在北京坐看信王被险,这让朱由检立刻对东林当深恶痛绝起来,所以,现在他的态度已经急剧转变,对东林,已经恶感顿生。

    善变爱走极端的性格,现在已经是显露吴怡。

第707章 兄弟间的辩论() 
原则上,天启上位,在东林一再的逼迫下,天启还是接受了管束,开始真正的帝王教育,虽然晚了点,但还还得及。

    而弟弟朱由检生活在宫里,非常勤奋好学,也就成了躲在壁角的旁听生。

    在旁听的时候,受到了儒家的深刻影响,朱由检对那些君子们是充满了无比的尊重的,他一直在想,如果满堂君子,大明毕竟中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最终影响了他登上皇位的决策,完全依赖了那些君子们,结果是害人没有,害己却是必然。

    当他在后期候明白过来的时候,早已经是大势已去,于是他物极必反,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结果结局更坏了,又将这些君子们得罪了,成了众叛亲离,在李自成大军压境的时候,那些官员们却和他彻底的离心离德,并且这些人已经巴不得改朝换代,大家投靠一个新的“明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连历来的皇帝亲军,锦衣卫都指挥使,在崇祯皇帝要求他们拿下一个大臣治罪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根本就没有执行他的命令,就当着皇帝崇祯的面,恭敬的搀扶这个官员走下了大殿,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悲哀?

    好在这个时候,天启皇帝刚刚登基,朱由检也不过刚刚接受儒家的教育,儒家所谓的圣人君子之言,还没有彻底的浸染朱由检的思想,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毛文龙出现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毫不留情的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揭露了那些东林党人伪君子的面具,而分润之战中,东林党人的见死不救,这让朱由检看到了,那帮所谓君子真正的面目,由此让他的思想,从对君子们的崇拜,转变成了怀疑。

    这就是历史的改变。

    而今天,叶向高并没有参与兄弟两个的讨论,因为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他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他的性格接近于孙承宗,不是严肃的教学,而更善于启发和诱导。天启皇帝兄弟之间的辩论,倒是他乐于见到的,于是就撸着胡子,静静的坐在一边,眯着眼睛听。

    天启耐心的教导自己的弟弟,其实也就是半瓶子教导瓶子底的程度。

    但不管怎么说,身为帝王家,所说的当然不是家长里短。

    “我知道你这一次,为了国朝而身陷险地,究其原因,还是那帮混蛋官员造成的。”天启皇帝摸着弟弟的脑袋,耐心的解释着,说着自己的道理,但说到这话的时候,心中却是不免长叹,还有一丝丝的抱怨。

    本来这件事情不应该发生,自己几百上千万的银子砸在辽西,孙师傅和袁崇焕掌握最大的兵力,就应该形成对后经建奴的压迫,让他们喘息不过气了,就不应该有胆量有能力再抽出一共八个旗的两个旗绕道蒙古,这其实就是孙师傅和袁崇焕的一种疏忽和不作为,这已经辜负了自己对这两个人的期望。

    这样的想法,在天启皇帝的心中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不单单是一个帝王站在权力的高度上的见识,其实即便是一个平民百姓,也能看出这期间的端倪。

    但是天启皇帝这时候展现出了他渐渐成熟的见识,那就是隐忍,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时候,整个对后金战争的大局,还要依靠孙师傅和袁崇焕,如果因为这次的事情,按照许多人的弹劾说法,撤换掉这两个人,那么放眼天下,还有谁能主持这个大局?没有,就在熊廷弼和王化贞下狱之后,那几个被自己委任为蓟辽督师的家伙的表现,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那就是天启皇帝对孙师傅的依赖,这是从骨子里养成的习惯,一时之间是不能改变的。

    天启的性格就是,只要自己信任的,就坚定的信任下去,不管是正直的大臣,还是奸佞的魏忠贤,以及原先的那个嚣张跋扈的毛文龙。

    至于治罪袁崇焕,由于有孙师傅的这种关系在,他就根本不能动这个人,何况这个人不管是如何大话空话满天飞,相比较其他人中肯的说,毕竟他还是一个肯干实干的。放眼整个大明,就连这样的人都非常稀缺了,正所谓羊群里拔出骆驼,也只能是没有大牛使唤牛犊了。

    对于哥哥的想法,假成熟的小弟,当然不以为然,在他的脑海里,事情从来没有什么复杂,能干就用,不干滚蛋。这在政治上,就完全可以定性为朝夕善变,刻薄寡恩。

    “如果没有毛帅为我们挡住北大门,那帮混蛋官员们,就只能缩着脑袋,躲在京城厚厚城墙后面,任凭敌人在城外来去,那我们这个辉煌的大明还有希望吗?”

    天启就苦笑一声:“这样的状况不会再出现了,因为有了这个教训存在,我们一定要加强的防御,户部拿不出钱粮来,我也会拿出钱来做这件事情的。”

    结果朱由检就一撇嘴:“皇帝哥哥,你我兄弟每天省吃俭用,就一个地龙取暖,都要国舅爷赞助,才让我们和那些老太妃们过一个舒适的冬天,即便是我们把全部的家底都掏出来,你看一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越说越气愤,朱由检就背着小手在地中间焦虑气愤的踱步:“遵化驻军,因为事关重大,每年我们可以短缺了九边将士,我们短缺了东江镇的将士,但是何曾短缺了遵化的军饷使费钱粮?他们所请无有不从,但是您看看,原先在遵化的军队员额,是12000人,但这一次,经过毛帅主持,那个马维忠带着锦衣卫亲自点检,却只有区区3000人,吃空饷吃到了9000人的名额,这真是千古奇闻,简直无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次建奴南下,包围住整个遵化城的,不过是区区2000建奴,就压迫着他们四门紧闭,根本不敢出城半步,而您看看——”激动得双脸通红,用手指着窗外遵化的方向:“周边六卫二十四所,除了马维忠的四个千户所之外,竟然没有一个敢出兵,这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是大明的悲哀,这是大明的悲哀。”

    朱由检越说越激动,连连跺脚,早已经忘了他和哥哥现在的身份,而转换成了哥哥没有登基时候,躲在后花园的角落里,为一件小事而争论的情形。

    对于朱由检这样的失礼,叶向高不得不用拳头捂住嘴巴,轻轻地咳嗽几声,以便提醒已经接近暴走的信王。

    结果朱由检根本就不理他,继续激动的,几乎是神经质的咆哮,而天启也不理叶向高,就用哥哥宽容到溺爱的心平气和,继续和自己的弟弟辩解,是的,是辩解而不是争论。

第708章 让位之意() 
叶向高就看着这两个兄弟的辩论,端起已经冷了的茶水,准备喝上一口。天启皇帝一面听着弟弟激动万分的争辩,一面却又波澜不惊的示意一个小太监,给这个师傅兼首辅大人添上新茶,魏忠贤赶紧亲自操办,以获取叶向高的好感。

    叶向高以文人的天性,刚开始的时候极力敌视魏忠贤,但在他甘愿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搜刮出来的银子,以补上军费不足而坚决取替辽饷之后,叶向高对魏忠贤的感官有所改变了。

    在和天启决定扶持阉党和孤臣党,以抑制东林一党独大保持朝堂架空皇权之后,对魏忠贤更加宽容,这让魏忠贤对叶向高感激涕零。所以,现在的叶向高和魏忠贤不再和原先那样,一见面就和个乌眼鸡一样的不对付,双方的关系现在很和谐。

    冲着恭敬的魏忠贤微笑点头表示感谢之后,就端着热茶,一边品茗一面继续看,继续观察两兄弟的对答辩论。

    “遵化是国朝的门户,是安全的保证,更是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的重要军镇,结果就糜烂到了这种程度。以此类推放眼天下,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更是可想而知,这样的一群废物,我们却拿出本来就不多的钱粮来养着他们,简直是浪费,那是民脂民膏,天下苦矣。所以臣弟建议,彻底的裁撤所有卫所,重新整顿大明的军队,就像毛帅那样,整顿出一批真正能战的将士,整顿出一批真正能战的将士,才能内安国事,外抗强敌,征服不臣。”

    朱由检胀红着小脸,握着双拳在空中挥舞,脚步急促的在书房的地中间走动,这时候,他的偏激性格暴露无遗。

    “治大国,如烹小鲜,师傅们教导我的意思,“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是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所以有些事情,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轻而易举改变几百年形成的规矩,会让许多人适应不了,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弹。”天启皇帝就耐心的教育着弟弟。

    这样的说法,更加让叶想要感觉到欣慰,这是老成谋国,稳重行事的好现象,如果这个年轻的皇帝再成熟一点,掌握住一定的权力,和内阁相辅相成,稳健的推动着这个老大帝国向前行进,绝对是大明的福气。

    “皇帝哥哥错了。”朱由检立刻毫不留情的反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现在这个腐烂的大明军队,何止是一个蚁穴,简直就是无处不在的存在于这个大堤之上,根本就不需要滔天洪水,转眼就会让这外表光鲜坚固的大堤崩溃,长痛不如短痛,等到崩溃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所以臣弟建议,废除所有的军户制度,废除各地卫所。”

    朱由检的这个想法,和后来他执政之后,不顾后果的将整个大明几十万驿站驿卒直接裁撤如出一辙,结果在内忧外患之间,又让几十万受过初级训练的青壮,还有他们身后百万的家属,立刻就断绝了生路,让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加入到各地的流民杆子起义队伍之中,成为大明帝国的掘墓人。

    好在这个时候,他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他并没有决定权,而这个天启皇帝,是一个厚道的人,还有他那祖父仁忠的风范性格,虽然他并没有想到那严重的局面,但却从他仁厚宅心出发,为自己的弟弟解释:“如果按照你这一刀切的办法,全天下上百万卫所军户,就断了生计来源,而依附在他们身上的那些家属,何止四五百万,虽然现在大明钱粮不济,但不管怎么样,每年都要在地方财税里截留一部分给他们,能让他们或多或少的得到一点收入,能够让他们活下去,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但这时候天启皇帝并不知道,每年大明各地征收财赋的13,冠冕堂皇的被各地直接截留,名义上是给那些军户们发放必要的钱粮,其实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