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海风云-第7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火器存在,尚可喜才依旧对洪门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他们即将面对的,是大清朝至少二十万规模的大军反击,他也有着强大的自信,不比当初吴杰他们在山海关所干得事情来的差。

    时间就在这种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渡过,当辽阳城南刚刚安顿下来的百姓们还没有来得及种上初春的粮食之时,辽阳城以北的广袤草原上,已经出现了密密麻麻地一队队长龙,朝着孤零零地辽阳城防线推进过来。

    

第1416章 兵临城下() 
火炮这种大威力武器的诞生,对于当代冷兵器时代战争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

    以前东方作战,更注重军阵军列的配合与攻防,但是随着火炮、火枪等武器诞生,以及发展改进,所谓的人海战术渐渐无法成为敌我双方之间等实力差距了。

    一如现在陈兵城下的大清军队,尽起麾下二十余万大军南下的睿亲王多尔衮,数次攻打辽阳城的试探行为,却往往刹羽而归,连辽阳城的城池墙头都没办法摸到,就被城上如山火般猛烈的炮火、枪火所摧毁了士气,落败逃回。

    越是密集等阵型,越是火炮发力等大好机会,往往数十斤重的炮弹一发罗落下去,罗甸周围数丈之内无人幸存,即便偶有两个还剩下几口气息的幸运儿,其反倒不如那些当场阵亡的士兵,零碎的残肢不知去向,仅靠主体的身躯喘气,多了几分痛苦的煎熬。

    连续几日无法对辽阳城造成威胁,多尔衮亲王干脆留下五万大军将辽阳城团团围住,剩下的十几万大军绕过辽阳城南下,直逼辽阳以南幅员辽阔的洪堂占据领土。

    大清军队一路南下,洪堂军队在吴杰、安先国等将领的带领下,对大清军队进行了坚决的抵抗,让大清人的推进工作极为缓慢。

    于此同时,为留置百姓所修建的一座座坞堡,同时发挥了极大作用,女真想要攻打这些坞堡,其损失的兵力远超过他们所能获得的价值;但是若不铲除这些坞堡,又不敢保证这些坞堡当中有没有洪堂小支军队的踪迹,以及会不会为流动作战的洪堂游击军队加以支援。

    大清人直到如今,虽然已经在渐渐学习汉人的攻城战术,自以为南进收复国土的准备也是充分,一路带来了不少沉重的攻城器械,但是在洪门军队不惜代价使用水泥石材建筑起来的坚固坞堡面前,却也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攻破小小的坞堡,同时还可能在对方等反击中损毁笨重的攻城器械。

    而洪堂军队一边组织大军拖滞大清军队的步伐,一边则派出分散的游击队伍骚扰敌军的后队,让其辎重粮草队伍面临威胁,逼迫大清军队不得不派出更多的军队护卫后队辎重,从而变相地削弱他们的军队实力。

    大清人看似强大的军队当中,真正属于八旗精锐的士兵,实际上不过有五万数量,这几年里八旗子弟在南方明朝境内、留守国内与洪堂军队的折损,让其如今一流战士只有这么一点数目了。

    加上其本身就薄弱的人口数量,想要恢复其损失的实力,也不是几年时间所能够做到的。

    好在这些年里皇太极高瞻远瞩将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人給收入麾下,配合上山野当中收编的女真野蛮部落战士,组成的军队实力上稍逊八旗精锐一些,但是比之明朝边军又要强悍得多,如今也有四五万数量的规模。

    而大清军队其中数量最多的,不是他们女真人,反而是他们视之为最强对手的汉人军队,从击败的边军当中收编降军、拉拢实权派的明朝将领等等,让那个大清人如今组建的汉八旗军队数量暴增到了十万数量以上,加上当年让近邻朝鲜俯首称臣之后所吸收的朝鲜军人,这便是大清敢于觊觎南方大明朝幅员广袤土地的巨大资本。

    除了留下必要守卫大清盛京王都和剩下地盘的军队之后,多尔衮此番南下攻打被占据领地的明人军队,可以说是他们他们现如今最强大的实力了。

    三万最为强大的女真铁骑,是多尔衮手中的杀手锏,但是这一支强大的军队,却在这场战斗当中所产生的作用,反而是其部麾下军队中最小的。

    多尔衮他们想破了脑袋都没有想明白,在东北冻得连土地都跟钢铁一般坚硬的情形下,这些汉人是怎么做到凭空建立起一座座高耸的堡垒。

    而更神奇的是,这些仿若天成的堡垒,其建材竟然能够做到跟石材一般等坚硬度,甚至更硬几分,让人找不到破坏的缝隙,就算有着攻城器械等辅助,最终破坏一座堡垒所付出的成本实在不小。

    更可恶的还来自于后方辎重队伍所带来的求助消息,明朝军队不知道怎么培养训练的骑兵,不在正面战场跟他们大清人对决,竟然跑到他们大清后方腹地当中,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专找清人的辎重队伍攻击,让大清并不算富余的粮草辎重损失不少。

    为此,大清人不得不派出一支同样万人规模的骑兵回去固防,作为保护辎重军队的重要防卫力量。

    之前大清人守护辎重队伍的,是两万的汉军士兵,却不成想在明人骑兵的强势冲击下,愣是被杀了个落花流水,人仰马翻,随之陷落到明人军队手中那一队辎重粮草,让大清人的粮草供应越发紧张。

    因为绕道而行,回援大清本土,在明朝境内所搜刮的物资粮草,多尔衮他们将绝大多数都留下了顺天府京师当中,而只带了少部分回来。加上打开回归东北捷径之路未果,最终只能多行两个月的远道,既消耗了不少粮草,同时也因为恶劣的气候和行军意外,损失勒不少的物资。

    因而此时大清王国当中本身的物资并不充裕,若是持续让明人军队破坏自己的补给线,对于大清数十万大军而言,其未来的负担将会十分沉重。

    跟在明人王国当中可以肆意破坏不同,大清人在自己的王国土地之上,却是跟大明人一样极是在意他们的土地、牧场和人口的,自然会有太多的约束,也做不出搜刮乡里的惨恶手段。

    正因为如此,逼得大清人在步兵无法保证后勤补给队伍的安全情形下,不得不派出手中华的王牌队伍回防巡游,让其大军后勤有所保障,无形中削弱了自己不少实力。

    实际上这一招阳谋,已不是洪堂军队第一次使用了,但是就算是强如大清军队,也只能在这种无耻战术下被动防御。

    

第1417章 压力沉重() 
“砰!!砰!!砰!!”

    “轰隆!!轰隆!!!”

    清脆的火枪击发的声音,与沉重巨大的火炮轰鸣声交相辉映,构成了东北辽阳城以南的洪门占据领地的硝烟战场。

    双方在这数百里方圆的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时而大清军队推进几十里地,时而洪堂军队不知道从斜刺里杀出一支偏师,逼迫大清人不得不回防,再次将占据的领地拱手让与洪堂大军。

    面对十余万大清军队的进攻,洪堂军队的应对出乎意料的坚决而霸气,去岁冬季不惜代价构筑的坞堡,让洪堂军队不用过多留置兵力在这些坞堡当中,只需遣一二能言善辩的人才将坞堡当中奴隶、俘虏出身的汉人、朝鲜人组织起来,就能凭借坞堡坚固的防御设施守卫一两日时光。

    而洪堂大军主力,则在吴杰、肖秀荣、耿仲明等大将的带领下,整整五万数量的洪堂军队集中在战场正面,与大清人的十余万大军僵持着。

    睿亲王多尔衮对于这一支明人军队虽然心中痛恨,不过在对敌之时自认还是极为重视对方的,然则真当与对方正面交手试探数次,多尔衮又接连拔高了对这一支明人军队的重视程度。

    可惜去岁自己带领大军南下,一来让自己女真八旗主力损失不少,二来对方又趁着大清国内空虚的情形,将代善亲王所领导的大清驻守军队搞得七零八落,整个大清国力上来说,远比多尔衮带领大军南下攻打大明之时,至少要弱上三分。

    故而如今看着他们大清军队实力依旧不错,可是即便十余万大军越过明人军队桥头堡辽阳城,南进收复其余没有坚城的国土时,所遇到明人军队的抵抗,愣是没法在几次试探性攻击当中,分出个胜负来。

    三万大多由汉人荷朝鲜人组成的侧翼防守军队,竟然在明军一支偏师不过万人的军队攻击下,一个夜晚时间就兵临崩溃,若非大本营无多尔衮反应及时,援军支援迅速,说不得着一支辅军就在多尔衮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就被明军给吃掉了。

    而后数次与明军的较量当中,双方之间互有损伤,但是总体而言还是以大清军队的损失更重一些,毕竟多尔衮的指挥风格,除非是到了图穷匕见、或是真正决战之时,他是很少会派出主力女真军队的。

    更多的,多尔衮主持军队,还是依托数量众多的汉军将士,以及二流的女真蒙古混合军队作为初期战斗的主力。

    几乎每每损失一名洪堂战士,就会有两到三名大清士兵的阵亡,从数字上来说,洪堂却是赚的。

    可是真的如此吗?

    洪堂军队除了何三江那几万名从农民军中拼杀出来的士兵们,实力和身手上要差上一些,其余的洪堂士兵和东江镇、琉球水师等其余部分的士兵们,哪一个不乌吴杰、肖秀荣他们这些将领们几年训练出来的老兵,每每损失一人起代价却是远远高于汉军朝鲜军人占据多数的大清军队。

    长此以往,在大清真正主力还没有出动的情况下,说不定洪堂这一支举整个团队之力三十余年多打造出来的所有力量,很可能会变成一支残废,然后被以逸待劳的大清睿亲王多尔衮趁机而下,让洪门遭受他们自建立团队以来,最大的挫败和损失。

    这本就是尚可喜他们这样的智将心中所担忧的事情,大清人毕竟本土作战,而且其底蕴还是比偏据海外的洪门强上太多了,在双方互有损失的情形下,最终趋于劣势等,必然红丝实力荷底蕴更差的洪门。

    为了这一次绝对不容有失的战争,吴杰他们实在是贡献出了所有的智慧和力量,几支参机处成员、吴杰肖秀荣他们这样的临战经验丰富大将等等,无一不在绞尽脑汁,整日里对着当前地图商议定计,每每按照战场前线汇报回来的战况,斥候千辛万苦所得到的突发状况,一次次修订着他们等计划书,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压力最大的,自然是身为主将和决断者的吴杰了,已经快五十高龄的吴杰原本保养不错,至少比起这个时代五十岁的汉人来说,却要年轻许多。

    早年就争强好胜,喜好武事的吴杰,到了这个年纪即便还保有几分斗志,怕也未必达到不辞千里走上前线的地步。

    若不是为了这一战决定洪门未来的重要战事,吴杰也犯不着大老远跑来这个的寒苦之地,自讨罪受。前来辽东关外之时,吴杰与李天养曾经私底下苦心交流了整整好几个日夜,在最后被李天养说服之后,他唯一要求就是要亲自压阵,务必让这一战成为他退役之战。

    倒不是他舍不得军功,还想着趁机捞上一个大功劳,而是他很清楚,这一战对于他们洪门未来而言,实在太过重要了,交给谁的手里他和李天养都不会放心的,因此只能由他吴杰亲自出马了。

    原本乌黑的头发,早在固守山海关的时候就已经在一个月时间里变得花白,而到了如今刚刚开春的崇祯十九年,吴杰头上却已是找不到一根带着黑斑的头发了,变得一脸沧桑与疲惫。

    白天,吴杰需要从一份份临时应变的计划书中,选出一条自认为最有利于洪堂军队的命令,并下发下去,其最后结果不管成与败,得与失都要由吴杰自己担着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晚上,吴杰又要跟耿仲明、肖秀荣这些洪门外围的将领们做好协同计划,大家及时做好第二日作战的沟通,以及配合等等计划。

    到了这个时候,洪门当中渐渐滋生的本土派、发小派、外来派等等小团体的矛盾,终究在吴杰这位有着洪堂除李天养以外最有威信和地位的主将协调下,失去了它往日的生机,消失在黑暗的深处。

    也正是在肖秀荣、耿仲明、向盛高等将领的彼此配合下,洪堂军队到如今面对绝对数量优势等大清军队,依旧打得有声有色。

    

第1418章 后方残酷的战争。() 
穿插在大清的腹地之间,安先国他们骑兵师的危险不言而喻,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是这个时代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大清女真八旗骑兵,正在这片还充斥着皑皑白雪的荒原当中,追踪着安先国他们的动向。

    自踏上大清国土以来,安先国他们作为机动部队,携带物资没有太多,一路上都是以战养战,反正眼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