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晋北府一丘八-第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大马,出门而去。

    刘裕一脸的严肃,站在辕门上的箭楼,目送着大军的远去,一边的刘穆之神色轻松,笑道:“总有一回你不当前锋的了。”

    刘裕摇了摇头:“这次我的感觉不太好,太仓促了点,今天才集结的老弟兄,还有些人没来,晚上就出发了。”

    刘穆之笑道:“若非如此,怎么能把张愿和滕恬之的部队扔下呢,这次北伐,仍然是北府军,仍然是谢家的北伐,肉是他们吃,剩点汤给别的喝点罢了。”

    刘裕眉头深锁:“北伐应该齐心协力,这时候还要限于这种门户之见,不应该啊,玄帅不应该是这样的人。”

    刘穆之收起了笑容,左右环视了一下,最近的卫兵也在二十步外的其他箭楼之上,刘穆之压低了声音,低声道:“寄奴啊,你大概是不知道这次相公大人和玄帅的目的,这次的功劳,无论如何不能让给别的家族。”

    刘裕奇道:“这是什么意思?以前就是淝水之战的时候还需要各大家族的帮忙呢,这次反而不要了?”

    刘穆之叹了口气:“你大概是忘了,淝水之战的时候,桓冲本想派桓玄带三千精兵参战,也被相公大人拒绝了,有的时候,这种来帮忙的所谓自己人,在相公大人和玄帅的眼里,比敌人还麻烦。起码敌人还可以消灭,而这种名义上的友军,是无法真的消灭的。”

    “这次北伐,不是保卫战,打下的地盘以后会分配给立功的将士,谢家这次北伐,收复失地是一方面,趁机壮大自己家族的力量,壮大北府军的力量,把收复的土地,人口,物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刘裕倒吸一口冷气:“土地怎么分?不是朝廷的吗?”

    刘穆之冷笑道:“是,就象吴地的土地,名义上也是朝廷的,但朝廷能管得了这些地吗,能管得了这些地上的人吗?”

    刘裕若有所思地说道:“你的意思是,北伐得到的土地,谢家想独占?这胃口也太大了吧。”

    刘穆之摇了摇头:“不,谢家没这么傻,不会独占,但新占的土地,正好可以按功劳分给有功的将士,如你所说,北方没什么财宝,无法按约定给将士们赏赐,就可以按功劳给将士们北方新占的土地,象上次淝水之战那样,让所有过河的将士都能当个吏员,如此一来,这些地盘就成了北府军的,也就是谢家的。这样谢家既掌了军,又控制了北方大片新收复的地盘,再也不用担心皇帝的猜忌啦。”

第八百九十六章 富贵功名沙场求() 
刘裕吃惊地站起了身:“什么,直接分土地给将士们?这,这也胆子太大了吧,朝廷没有这样的法度!”

    刘穆之微微一笑:“朝廷还没有买卖官员的法度呢,那刁逵兄弟是怎么当上南徐州刺史的?任何明面上的法度都是死的,可是执法的人是活的。谢家只要让北伐的将士们都可以当吏员,再把俘虏象上次那样分给他们当奴仆佃户,自然就可以控制新占领的土地,得到了好处的北府军将士们自然会对谢家感恩戴德,这样这些新占地盘,就只知有谢相公,不知有司马皇帝了。”

    刘裕默然半晌,长叹一声:“怪不得大家伙儿这次一召集就全来了,原来是有这样的好处啊。”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这两年你不在京口,不知道老弟兄们现在过的日子,大家本来都是苦出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所以才会天不怕地不怕,因为除了一条烂命,啥也不剩下,可是这两年下来,人人都在京口或者是江北六郡有了自己的田地,有了宅院,或多或少也有几个秦国俘虏当了自己家的庄客,甚至连种地都不用自己做了。这种富农或者小地主的生活,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谁不眼红,谁不羡慕?”

    刘裕咬了咬牙:“所以,当他们听说有到北方去争取更大的地盘,更多的奴仆的机会的时候,就是呼之即来,即使明知前路凶险,也是义无反顾,对不对?”

    刘穆之叹了口气:“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之后,就会想着更多,更大的好处,去争取更多的利益。刘毅很会洞察人心,他给兄弟们串联的时候,根本不谈什么家国大义,收复失地的大话,只说荣华富贵,财宝女人之类的现实好处,在大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分的土地和权力了,都给世家门阀们控制着,区区一个京口,又能有多少好处分给几万将士?如果不满足于一辈子农妇山泉有点田,想去做个富家翁,就只有去北方,用自己的双手去拼,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后代!”

    刘裕的眼中光芒闪闪,喃喃道:“奶奶的,说得真他娘的好,我都他奶奶的听了恨不得马上提刀上战场了。希乐这家伙,口才还真不是盖的。”

    刘穆之点了点头:“刘希乐确实有这个本事,也不畏生死,去了邺城一次,所以才能跟姜让结下那个密约,不过恐怕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个约只怕多半是不能成的。所以,他必须要早作打算,让大军组建起来,早点上路,过了黄河之后,无论是不是能按计划得到邺城,都不可能有退路了。只能跟着他一起走。”

    刘裕咬了咬牙:“刘希乐这么做,我倒不意外,这家伙一向把功名看得太重,又是天生的赌徒,自己的命都不要,更不用说兄弟们的,只要能为他取得他想要的权势,他是不会在乎兄弟们的死活的。我奇怪的只是玄帅,还有相公大人,他们明知如此,为何这次还要赌上谢家的前途,一意孤行呢?”。。

    刘穆之的眼中冷芒一闪:“因为皇帝的态度,因为皇帝的猜忌,因为其他家族的逼迫,谢家原来只是世家间比较大的一个,或者说因为相公大人的才能和时机,成为了世家的领袖,但本质上,仍然只是领袖而已,不能凌驾于王家,庾家这些大世家之上。”

    “所以以前相公大人作的任何决定,都必须顾及世家门阀整体的利益,稍稍偏一点自己家而已,这点大家也能接受,大晋这近百年来,不都是这种世家轮流执政坐庄的模式嘛。”

    “可是这次不一样了,从淝水之战前,北府军的组建,就打破了这个平衡,谢家突然变得跟桓家一样,有了自己的军队,又因为淝水之战名震天下,成为一等一的强军,这本身就引起了其他世家的警惕,所以淝水之战后逼着谢家解散北府军,即使是北伐中原,也只是用了少量的兵力。”

    “但是相公大人以这些地方新收复,又是边境,战事频繁为由,没有把这些新占领的地方分给其他的世家门阀,这些地方,就是我刚才说的,此战过后,如果我军能收复河北,那中原就成了内地,土地就可以拿来赏赐有功将士了,北伐军的将士,一定能得到最大的那一部分。”

    “如此一来,谢家在江南有庄园,江北六郡乃至中原之地,又有大批北府军旧部来控制这些地方,实力已经超过了独霸荆州的桓家,比之更厉害的,是谢家还掌握了中央朝政,一旦北伐胜利,相公大人可能会主动退位,让玄帅接任首相的权力,现在,你应该能理解为何相公大人和玄帅也会赌上家运,按刘毅的计划行事了吧。”

    刘穆之滔滔不绝,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居然都没带口喘的,作为他这样一个大胖子,简直是奇迹了,但刘裕却是听得入了神,甚至都没出一言,直到刘穆之说完之后,才长叹一声:“原来如此,想不到相公大人和玄帅,最后还是把家族的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可惜,太可惜了。”

    刘穆之的眼中光芒闪闪:“也不能这样说,北伐是全国,全民族的大事,是我们汉人的大业,现在出兵河北,风险很大,但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起码是有五到六成的把握,谢家是在赌,刘毅也是在赌,但如果不赌这次,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可能有这样好的机会,所以从战略上来说,我是赞成北伐的,但我不希望如此冒进。”

    “寄奴,这回你会去跟着防守黎阳渡口,我想这应该是刘毅,甚至是刘牢之的要求,他们不希望你在前军抢他们的功劳,所以让你留在那里,但玄帅虽然作了妥协,却也希望你能为大军守住关键的撤退通道。所以,你这次的任务,不比打前锋的刘毅他们要轻。”

第八百九十七章 后卫亦非寻常事() 
刘裕笑着拍了拍刘穆之的肩膀:“好了,这点我早就知道了,不管怎么说,既然参与这次的北伐,既然有这么多的兄弟在那里,就得为他们的生命负责,不管打前锋还是打后卫,都得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再说了,我又不是没去辎重营和铁匠铺呆过,不也好好的嘛。”

    刘穆之笑道:“不过这回你身边的,可不是北府军的老弟兄了,张愿和滕恬之都不是北府军的人,他们带的也不是北府军的兵,我觉得在黎阳,你得改改你的这个脾气才是。”

    刘裕的眉头一皱:“我这个脾气怎么了,在军中有改的必要吗?”

    刘穆之肃然道:“在北府军当然没问题,都是生死与共,刀山火海的兄弟,玄帅又看重你,当小兵的时候你就可以在将军面前发表反对意见了,如果没有玄帅的支持,你觉得刘牢之会允许你这样?”

    刘裕笑道:“那倒是,不过我想刘将军也不会那么没气度,如果我说的有道理,他也许会用军法处罚我,但还是会听我的意见。”

    刘穆之点了点头:“那是因为刘牢之的追求是胜利,只有胜利才能让他升官晋爵,但张愿和滕恬之就不一样了,他们给扔在后面守黎阳渡口,本身就是一肚子怨气,觉得被排挤了,你作为一个军主,如果在他们面前乱说话,可能他们会把你当成出气桶,对你加以严厉的军法制裁的。”

    刘裕勾了勾嘴角:“这点我会注意的,不在军议的时候,我不会随便说话,但真到了需要作出重大决断的时候,我也不会闭口不语,因为,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军,看着北伐陷入危险之中,而为了保身而缩在后面。”

    刘穆之笑道:“我知道你会这样的,这才是你刘寄奴嘛,不过,玄帅不在,张愿是出了名的悍将,骄横霸道,而滕恬之则是个世家子弟,文人一个,不懂军事,又看不起当兵的,在他们的手下,你还是得注意说话的方式才是。”

    刘裕的眉头一皱:“张愿还好说,滕恬之怎么也会参与北伐的?他家在大晋是一流世家吗?”

    刘穆之摇了摇头:“滕家很特殊,他们家不是中原来吴地的世家,而是三国时的吴国本地人,滕恬之的曾祖滕修,官至吴国广州刺史,在岭南一带很有威名,吴国灭亡时,他还带着广州的兵马南上勤王,只是吴主孙皓降晋,他也只能跟着投降了,西晋武帝司马炎,感念其忠义,在他死后特地给了一个忠字为谥号。”

    “而滕家在我大晋也是世代为官,其孙曾经作为庾冰的轻车长史,讨伐了苏峻的叛乱,事后被封顾岭南,而滕恬之袭了其父祖的爵位,一向也是在各地任太守,刺史之职,滕家跟庾家走得很近,上次收复中原时,滕恬之被任命为魏郡太守,这次大军出征,因为其辖地靠近黄河,所以也随军出发,相公大人这次让他从征,也是考虑到要安抚王国宝的需要。”

    刘裕若有所思地说道:“我听明白了,滕恬之是个典型的世家文人子弟,不懂军事,但被庾家举荐到了中原当郡守,这样避免了自己去那新复之地,作为庾家乃至王国宝,会稽王的代表,即使没带多少兵马,但也算参与了北伐,后面北伐建功,也得分他一部分,此人非强力世家,最后分到的好处,还是要归了王国宝等人所有,至于他,在别处安排一个油水丰厚的刺史,太守之职,就可以打发了,对吧。”

    刘穆之满意地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寄奴,你的见识有所提高啊,可喜可贺。滕恬之不知兵,但张愿我估计他是指挥不动的,与他们相处,需要抑制张愿的野心,而弥补滕恬之军事上的不足。”

    刘裕讶道:“张愿的野心?怎么回事?”

    刘穆之正色道:“张愿是桓家的人,他这次来就是要抢功的,可是玄帅却是安排他在后面守渡口,我想,他是绝不会甘心的,一定会想尽办法去别的地方争功,即使打不了慕容垂,也要想办法去讨伐丁零人。”

    刘裕点了点头:“听你这么一说,倒是很有可能,但是这回是滕恬之作为后军主帅,张愿也要归他节制,他真的能扔下滕恬之做这事吗?”

    刘穆之笑道:“当然不行,但是他可以怂恿滕恬之啊,劝他也去抢功,免得让北府军独得北伐大功,寄奴,要是到了这时候,你怎么办?”

    刘裕斩钉截铁地说道:“当然是要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