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三国有些乱-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的是,一个是毁后重建,准备将武强军民全拉下水。一个是择地新建,自力更生不祸及他人,嗯,祸及敌人不算。一个在武强县城前的西北方,一个在武强县的东南方。两个营寨相距十里地左右。

    半个月左在,张郃和高览在全武强县城军民的帮助下,于原址上重建了差不多规模的营寨。而在武强城外荒地上多了无数新坟。只能说乱世之中那有不死人的。

    徐晃和黄忠也在距十里左右的东南方建立了同样的规模的营寨。当张郃获悉这一消息,心中无比的怨念。

    “你要建营寨就说吧,何必来毁我营寨,还用大刀威胁人家。只要你开口,我不但不会袭击,而且还可以帮忙的。”这大概是张郃的怨念,自然不会宣之于口。

    两边营寨刚刚建好,袁绍和公孙瓒在差不多的时间内率大军而至。两军正式对阵于武强,袁绍军十五万左右,公孙瓒军十二万左右。

    袁绍和公孙瓒又不约而同地彼此下了战书,约三日后于两寨中间决一死战。没说的,双方都痛快地答应了。

    在此其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是有武强县官员将张郃和高览告到了袁绍处,其罪是强征强暴,劳民伤财,还致无数军民死于非命。

    袁绍当即召过张郃和高览问询,对,就是问询而不是问责。张郃和高览直认不讳,还大义凛然地说:“为了击败公孙瓒,为了袁大人打胜仗,以后还会如此!”

    “好!做得好!”袁绍大手一挥,对张郃和高览再次放过。

    袁绍放过张郃和高览,还把告状之人怒斥一通。袁绍从来不把一众小民放在眼中,奴役你们,奴役你们应该感到荣幸。

第430章 ,长安来人() 
袁绍与公孙瓒对峙双武之地月余,不分胜负,早有人报知长安的董卓。董卓召过李儒相商。

    李儒自虎牢关一战后,就已经对董卓失去了信心。就是从洛阳迁都长安后,也只是将各个关隘要害处安排好,其他事不管不问。

    其实对天下局势,李儒比董卓更明析,就是公孙瓒,刘备,曹操,袁绍争夺冀州,李儒也是无比清楚。

    董卓相召的原因,李儒本就先知道,对董卓相问,有点敷衍地说:“袁绍与公孙瓒,亦当今豪杰。现于冀州双武之地厮杀,难分胜负,都是骑虎难下之势,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而和解之。二人必感相国之德,必顺大师矣。”

    公孙瓒和袁绍是什么人?李儒心中明白得很。别说董卓假借天子诏书和解,就是出兵帮其打败对手,他们一样要砍董卓。李儒之所以这样建议,不是敷衍又是什么?

    “善!就依文优之见。”董卓拍着肥肚大腹笑道:“不知派谁为使可行?”

    “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可胜任。”李儒微低着头说:“事不宜迟,即刻可赍诏前去。”

    即日,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带着一队人马,奉诏前往冀州双武之地调解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争斗。

    “军师,贾大人求见。”李儒刚回府不久,门外亲卫就进来禀报。

    “请,快请!”李儒一听禀报,连声说:“算了,算了,还是我去正门迎一下吧!”

    “你这个老毒物,不在陕西辅助牛将军,怎么跑到长安来了?”李儒小跑来到大门口,一手挽着贾大人贾诩,一边笑道:“文和,别来无恙呀!”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贾诩,人称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在三国时期,曾侍奉多个不同的主公,其作为被人称为文和乱武。

    身在乱世之中,贾诩不仅出计必成,而且能够审时度势懂的进退,可保全家人和己身,堪称三国中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之一。

    贾诩生于公元147年,现在已经是中年人,再加上其貌不扬,若非李儒深知其人其能,都会以为是个人畜无害的家伙。

    说来也奇怪,贾诩除了危及自身,一般都会闭口不言。也正因为如此,身为当今天下顶级智者,却名声不显,甚至董卓也只知道帐下有这么一个叫贾诩的人。也就是说贾诩吃着董卓的俸禄,并没为董卓集团出多少力,类似如客卿的地位。

    当然,董卓集团中还有个李儒,对贾诩无比重视。这也是董卓率部入洛阳,李儒让贾诩辅佐牛辅守董卓老家陕西的原因。有贾诩在,李儒无后顾之忧。

    “还好,还好!”贾诩带着人畜无害的微笑,点着头说:“文优呀,都进入关中了,陕西就不会有失,我就想入长安养老。这不,刚入长安就来你这里报到。”

    “养老?还早呢!”李儒大惊小怪地说:“来长安就来长安吧,陕西也确实不那么重要了,没有你盯着也无所谓。不过这天下正乱呢,你还有得忙!”

    “忙?”贾诩扯了扯眉毛说:“文优你自己都袖手旁观,我忙又有何意义?”

    “嘘!”李儒左右看了一眼,扯着贾诩走进了府内书房中,让人上过香茶和点心后,屏退左右,将书房关上。

    “文和,不是我袖手旁观啊!”李儒痛心疾首地说:“相国大人变了,一门心思寻欢享乐,再无鲸吞天下之心,再无定鼎中原之志,我又如之奈何?”

    “我也说啊,争夺冀州,众诸侯打得不亦乐乎,正是我们坐山观虎斗收取渔翁之利时,相国大人还派人假天子之诏而和解之。”贾诩笑道:“就算别人看不明白,文优绝对清楚。”

    “清楚有什么用?”李儒端起香茶饮了一口说:“当时在虎牢关前就可将天下诸侯一网打尽。可是相国大人死活要回关中。坐收渔利也没什么意义了。”

    “文优,你说句实话,就这么让相国大人自生自灭,让西凉铁骑这天下强兵四分五裂,以至烟消云散!”贾诩目不转睛地盯着李儒说:“你可是他们的军师,他们的主心骨啊!”

    “天下强兵!”李儒念叨了一句,开始闭目沉思起来,半天才开口道:“文和,你素知我之志向。光有天下强兵并不能达成,我又不能为人主。”

    “文优之志向我是知之久矣!”贾诩目露精光地说:“说到这,有个问题我一直如梗在喉,不知可否一问?”

    “问吧!”李儒放下茶杯说:“其实我知道你贾文和想问什么,是不是想问我为何不能为人主是吧?”

    “然也!”贾诩笑着说:“西凉军及西凉诸将对文优敬若神明,就算没相国大人的命令,文优对他们也是如使己臂。又怎么不能为人主呢?”

    “有这么几个原因。”李儒组织了一下言词说:“首先,我不适合为人主,这有我个人的脾气性格等原因。为人主必要有过人的气魄和心胸,我没有。其次,我平生所学就是为人查缺补漏,非帝王人主之学。最后,我曾对授业恩师发过毒誓,绝不自立为王而乱世道。”

    “我明白了!”贾诩表示十分理解地点头,又苦笑道:“你若真不管不问,不知要平添多少冤魂,岂不与你文优平生之志相背!”

    贾诩并没有怀疑李儒所说,因为李儒没必要骗他。再说要做一个人主,尤其是一个成功的人主不简单。这个有点玄,绝不是拉起一支兵马就是人主。

    三国时期诸侯混战,大浪淘沙之下也只剩曹孙刘三家。势大如公孙瓒,袁绍之流,也只不过如流星过隙。李儒之言还是有道理,也是可信的。

    “破而后立,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李儒有点高深莫测地说:“汉武可以中兴大汉,万一又横空出一个绝世人物呢!谁又知道呢?且这么着吧!”

    “破而后立?且这么着吧!”贾诩有点呲牙咧嘴地说:“你军师都这么豁达,就当我这个养老之人什么都没说,也没问过。”

    “嗯,今天我就宴请你这个养老之人。我们好好喝个痛快!”李儒和贾诩相视大笑,笑声传遍了李儒的府邸。

    ……

    “慢慢吃,在家里吃饭你们急甚?”卢植见刘备两个吃得这么急,和气地道:“小小年纪的,要记住急事不慌乱,才不会犯不该犯之过。”

    所谓言传身教不过如是吧。刘备认为这就叫为人师表。自然点头如捣蒜,连连称是。

    三个人之后再没说什么,也就很快吃好了。由卢植带着进入了正厅。这里是卢植待客会友的间厅。至于书房和卧室就是重地了,非请勿进。

    让刘备很不习惯的一点还是没椅子。这跪坐还真让在后世生活惯了的人不习惯。不过蹲着也似乎不雅。

    “刘备和德然呀,你们家大人的意思是让你们来我处求学。我想问的是你们想学什么?”卢植喝着婢女送上的香茶,一边笑眯眯地问。

    刘备知道老师的首次考验到了,回答得如何,直接决定以后的学习生涯。

    “老师,弟子知您文武双全。您何不因材施教呢?法无定法,然后知法非法!”刘备见小胖子十分紧张,只好硬着头皮说。

    “呵呵!好一个因材施教,法无定法。倒是老师落下乘了。”卢植哈哈大笑,放在杯子说:“刘备和刘德然现在就是吾之弟子。什么拜师仪式免了。”

    “不过,这师母和师兄还是要拜见的!”卢植又意味深长地说。

    刘备连忙拉了把一脸懵逼的小胖子,双双拜倒在卢植足前。也不知道叩了多少个头。不过这就算拜师之礼,一切也就妥了。

    就在这时,卢府外响起了阵阵马蹄声。卢植闻之笑道:“你们起来吧,是你们师兄公孙瓒公孙伯圭回来了,你们去迎一下。”

    当刘备打开府门,只见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帅哥,白净的脸上缀着两撇小胡须。整个人雄纠纠气昂昂地从一匹纯白色的马上跃了下来,龙行虎步而来。

    “可是公孙师兄?”刘备对这个历史中特别给力的师兄很有好感。不由从心底里高兴地招呼。

    这公孙瓒是个纯民族主义者。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执行得很彻底。公孙瓒对异族的做法是,打服你,打死你,杀死你,杀光你。

    历史上巅峰时期让幽州边界外的异族见公孙瓒而避,见白马而逃。

    “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这是公孙瓒麾下骑兵白马义从的口号。更是异族的追魂之声。公孙瓒亦是三国中让刘备钦佩的人之一。

    《三国演义》中公孙瓒是早期的军阀,也是实力最强的几个之一。如果说他有个得力的谋主和给力的谋士团,与曹操官渡之战就是他公孙瓒。

    也就是说这北方没袁绍什么事。当然,也可能没曹操什么事。这些都是刘备在看到公孙瓒的臆想了。

    “你是?”公孙瓒一头雾水,自己才走半天好吧?怎么跳出了两个师弟。

    “我们是今天才来老师处求学的。”刘备定了定神,收回了飞扬的思绪,伸手作请状让公孙瓒进来。

    “哦,两位小师弟叫什么名字?来自那里?”公孙瓒倒是个自来熟,一点儿也不难打交道。

    让刘备不解的是这家伙为什么到后期会钻牛角尖,竟然举火自焚。就算实在怼不过袁绍,也可以战略性后退。

    也可能公孙瓒那时觉得退无可退,就算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让人敬佩的一点是,公孙瓒那怕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那几万戍边的部队也没动。对付异族的决心,公孙瓒至死也没变过,不曾动摇过。这算是爱国,爱这片土地,爱这个民族的人物吧。

    “师兄,我们来自涿县楼桑村。我叫刘德然。我哥叫刘备。”小胖子在刘备再度走神时,难得地开口了。

    “啥?刘备?”公孙瓒一听,重复了一句,定定地看着刘备,眼睛里冒着精光。这与上次刘备看小张飞有得一拼。

    “伯圭,咋了,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