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大宋-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林沉声问道:“三十比一,那金人真有这么精强?”

    “其实说来,却是当时辽军主帅都统萧嗣先﹑副都统萧挞不也太过轻敌,谁也没料到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夜里,金人就敢从鸭子河北抢杀过来。那女真骑队如一把刀般掠过侧翼护军,大破前军后,直插中军营帐。”陈良想了想,苦涩地回忆道:“当时四面八方好像都是敌人的骑兵,天色拂晓昏暗,大家分不清东南西北地瞎跑,耳边尽是哀嚎惨叫和都统已死的喊声,哪里还有勇气打下去?”

    他说的轻描淡写,众人都听得沉默不语,仿佛眼前金戈铁马,血流漂橹,上演着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栾廷玉忽而问道:“奇兵突袭的胜仗自古有之,却不知教头如何看咱们训的马军?”

    张林也正想问这个,颇感好奇,只听陈良淡淡地道:“只说与金人骑队正面冲杀,百人以下,二、三者换一。若是千数骑队冲杀,五换一。若是万骑冲杀,不可敌。”

    栾廷玉瞪眼不服气地道:“金人是长了两个脑袋还是四条胳膊,恁地敢如此大话?”

    “好了,好了。”张林把话题止住,笑道:“其他事以后再说,咱们先顾好目前。眼下,我要调动乡勇去往故城镇操练,趁此机会,也把马军整合起来。前头折损了三四十人,正好把索超指挥使麾下的半数兵马补充进去,刚好凑一个指挥营。不过这批人心有间隙,还需要陈、孔、栾三位教头多多费心。”

    “二爷放心。”

    张林道:“我的建议是,把这批人拆散,和我们原马军的儿郎们组成十人小队操练,尽快地消除隔阂。至于厢军事宜,则从老镖员里抽选精干来训,把其中佼佼者替换进镖行中。这样既可以保持厢军数目不变,又可以源源不断地训出新人,大家意下如何?”

    曹宝道:“二爷所言甚是。不妨以镖铺为幌子,把兵力暗藏其中,待到时机成熟,便可四方响应。”

    这种藏兵操作适合于严密分工的组织,张林细细思量一番,还是觉得不能够掌控。毕竟现下条件不能即时传讯,这样化整为零的办法反而是无法聚成拳头。

    见自家老爷摇头,郑天寿琢磨着道:“办法是好,却是太分散了,不如像扈家庄那般粗分营地。以水陆交通便利处为藏兵点,届时也可首尾呼应。”

    听到有人说中了自己的心思,张林也就不再遮遮掩掩,把自己的计划交代出来。

    “北方军路重州,兵多将广,不宜起事。日前将有一批船队南下苏杭,开通镖运,购置闲荒野田用来建造作坊,可以把北地训好的兵员以镖运坊工理由送去南地。”

    郑天寿目光闪闪地道:“二爷想如何起事?”

    张林却转头对陈良笑道:“方才你想问的第三个问题,也是这个吧?”

    陈良点点头。

    “自古起事者,莫不以朝堂昏庸为借口。当今圣天子怠于朝政,贪好花石纲,民怨四起,身边尽是奸吝小人,正是最好不过的借口。”

    张林起身,背负双手,望着营帐外的夜空,道:“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第214章 太谦虚了() 
张林把造反的心思头一次对着手下人开诚布公地说出来,也是无奈之举。这世上没傻子,他身边的几人看似粗鲁闲汉,却个个精的跟猴儿似的。

    他操练保甲乡勇,私下购买金人马匹、打造浑铁器械装备马军,前番在故城镇放了梁山一条路,又在大名府火烧梁、沈府邸,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他什么心思。

    与其遮遮掩掩地瞒着,倒不如痛痛快快地说出来。

    这批人大多跟他有杀官的经历,已是脚踩贼船下不来,家眷老小都在乡里,更不敢在众目睽睽下有异心。

    陈良的话给张林提了醒,北地的女真人在干掉辽国之后,可就要挥兵南下了。女真人之后,更有华夏历史上强悍至极,纵兵打到欧洲匈牙利的蒙古人。

    如果张林的历史老师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很欣慰自己的学生还记得是蒙古人把火药、火器带去了欧洲。

    不过眼下不是发挥火药价值的时候,张林在自己没稳定之前,不想过早地让世人见识到火器的超时代性。以免宋国和北地胡人偷学去后,增加什么额外的变数。

    从初来北宋卖炊饼,到今夜确定组建了自己的起事班底,一晃眼,两年多过去了。

    他早已习惯了古代老爷的生活习性,丫鬟成群,前呼后拥,只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青涩根须早已发育成了细密的唇须,头发也已及了腰。

    他回去宅院,把穿越来的背包放回地窖里藏好,本来是打算用别的方法整死梁、沈的,却阴差阳错地改变计划,利用梁山贼伙打掩护行事。

    好在,结局都是一样的。

    在大王乡里稍歇几天,早睡晚起,过过跟女人们纳凉嬉闹的休闲日子。待得余氏那房的林二哥从浅水镇口带着六艘船组成的船队来到阳平镇时,张林才是开始忙碌动身。

    此番南下苏杭,一是孙掌柜坐镇,林二哥为辅,苏巧巧纯粹是押送去南方凑数的。通行的还有原药家镇的郭达,以及稍显成熟的郓哥儿。

    张林也是许久没见到这个当初卖梨子的黄毛小子,只是郓哥儿早已褪去青涩,在布行和镖行里做事日久,能勉强独当一面了。

    践行酒席上,他举杯祝福道:“此番南下,且祝咱们旗开得胜!”

    “借老爷吉言。”众人笑着同敬。

    张林不忘调笑郓哥儿:“早些年,我说等你大些,便把翠梅(翠玲)丫鬟许你做妻,现如今,你还想要不?”

    郓哥儿闹了个大红脸,坑头不语。

    郭达在旁笑道:“二爷哪用替他操心,这小子月前就和个二十一二岁的小寡妇打得火热,早已生米做成熟饭,可不是童子鸡了。”

    哎呦,都是熟女口味啊。

    张林拍拍郓哥儿的肩膀,鼓励道:“寡妇也不打紧,只要你心里喜欢,娶过门就是,又没大你多少。”

    郓哥儿难为情的问道:“那下批船能接她吗?”

    此番船队南下两浙路,这一批人俱都是要驻扎在南地的,买卖田地商铺、疏通官府办户籍、开建作坊招聘坊工等等事宜,没个一年半载别想回来。

    张林宽慰道:“下批船队要等开春立夏时候,届时大家若想把家眷带过去,都可以的。”

    听到老爷发话,酒席气氛为之一热,都把心情放松了喝这顿践行酒。

    阳平镇离大王乡不算远,张林带着一身酒气回返大王乡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的样子了,正赶着乡里坊工歇息睡觉的时候。

    古时不像后世那般娱乐活动多,到了晚上大多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地打滚,使劲儿造。所以,太平年代,华夏人口会爆发地上涨,但遇到灾害动乱又会耸人听闻地往下掉。

    西汉也就是刘邦开创汉朝的时候,华夏人口五六千万,到了五胡乱华只剩四五百万汉人,隋唐朝时期好几百年的修养恢复,才涨回了四五千万。

    张林这几天在乡里把事情一件件地落实下去,心中那诡异的沉郁郁也消散不少,稍感轻松,把潘金莲几女连哄带骗地弄进一间大房里一起嗨皮。

    久旱逢甘霖,得到男人久违的滋润,后院女人们的抱怨也随风而去了。

    再歇两日,船队启程南下后,张林这才依照原先定好的计划,把莘县就近组织的乡勇带去故城镇校场操练。与此同时,原隶属索超麾下的半数指挥兵马也是到达。

    看着这些垂头丧气、毫无精神、痞里痞气的士兵,再看看另一边昂首挺胸的矫健站姿队伍,张林无奈地摇摇头,吩咐陈良和孔灯道:“重病需猛药,先把这批人拆散让老兵带着训,但凡叫苦连天者、不听讯令者,挑出几个刺头的施以军法杖刑、鞭刑。只要不打死,打残了也无妨。”

    陈良冷笑道:“放心吧,对付敢刺头的,我有的是手段。”

    张林再把栾廷玉叫来,道:“治下军马按一人两匹算,凑五百马军整。缺数则报上来,我来想办法。至于缺人,你可以到陈教头这里挑,禁军里大多是流民匹夫,不比厢军拖家带口,咱们尽可放心大胆地用。”

    “是。”栾廷玉也习惯性地敬了个礼。

    北宋最初设置禁军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防止流民作乱,给他们一口饭吃而已。发展到如今,禁军里大多是好吃懒惰的流氓地痞或者是没有生计去路的流民。

    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在被训练营筛选过一次后,留下来的都算得上是当兵打仗的料子。想要进一步提升战斗力,那就得编入厢军保甲里去。

    至于张林权责下的一指挥使兵马,名义为两百到五百不等,但他是为自己打造私兵,当然是要满员编制。能进入马军里的人,才是他真正的起事追随者。

    这段日子,他很是上心,吃住都是在校场里,就算处理买卖上的琐事,也不曾离开故城镇。

    只是他这般不按规矩地“吃空饷喝兵血”,朝廷下发的粮饷连一半开销都不够,他只能硬撑着自己往里面填窟窿。等五百马军数量勉强凑齐之时,他已是囊中羞涩,手头拮据了。

    不是掏不出钱,而是他不敢再出血了,这么大一摊子买卖不能不留一些备用资金周转。

    房间里,他在纸上写写画画,绞尽脑汁地把各处收支盈利整合起来。看着纸面上的最终花销数字,他长叹一口气。

    以他目前的财力,最多能养八百马军,一千步军,再多就入不敷出了。他做的都是些细水长流的买卖,可持续性强,却缺少爆发力。

    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南地买卖的开拓队伍上,待到明年开春立夏的时候,希望能回本资金流补充北地招兵训练的消耗。

    过了十月中旬,外头依旧日头正盛,闷热扰的人心也烦躁。

    忽而院外一阵吵吵闹闹,让得张林更无法静心算账了,不由得推窗朝外怒喝一声。

    吕成忙回道:“二爷,是扈扈小娘子来了。”

    扈三娘?

    张林探头出窗,侧脸正对院门,只见院门口扈三娘正英姿飒爽地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朝他怒目而视。

    我滴乖,她怎么来了!

    忙是摆出笑脸招呼一声,麻利地跑出院门牵她下马,直到进房,扈三娘从头至尾一语不发,只拿黑白分明的清澈目光盯着他,把张某人瞅得心慌慌的。

    “看我作甚,你不好好在扈家庄呆着等我去娶你,跑这么远干嘛?”

    “你还知道娶我?”

    张林听她终于开口,心里松口气,肃声道:“你这怎么说的,我不是给你去信了嘛,十一月二十八正是黄道吉日。”

    扈三娘别过身,倔强道:“我不管,我就是想你了。”

    张林心里一软,把她搂进怀里抱着,柔声道:“我也想你啊三娘。”

    “你宅里那么多妾氏丫鬟,哪里还记得我?”

    “她们怎能和你比,你是正妻夫人”

    扈三娘愣了愣,忽然直起身,满目诧异地道:“你要娶我做妻?”

    “是啊。”张林忽然感觉有一丢丢的后悔,不过现在似乎已经迟了。

    扈三娘乳燕投林地扎进男人怀里,满脸幸福,声音酥酥颤颤地道:“奴家还以为要做你的三房呢。”

    这年代的女子都这般谦虚的么

第215章 新知府人选() 
扈三娘的到来,让张林这十余天的枯燥军营生活勉强有了些滋润,二人小别胜新婚,你侬我侬地缠缠绵绵秀恩爱。

    好在女人热衷于军旅生活,帮着张林处理马步军操练事宜,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保甲上番时间一般是一月到两月不等,张林这边大力整治自己的私兵,大名府那头也传来了文书通告。

    梁、沈二人已死,作为北方军州重地的大名府当然不会空缺着知府和通判,整个朝堂上都在为这两个举重若轻的空缺进行角力争抢。

    一时间朝堂文官派系争斗激烈上演,大鱼小鱼浮上水面。

    历任大名府的知府人选大多是皇亲国戚,要么就是两府重臣,亦或当今天子昔日的随龙者。比如梁世杰,曾做过中书舍人,带职下放到大名府,属于判府事,而不是知府事,所以人称梁中书。这是外出历练的官例,官阶要抬一级到正三品,任满后当可平步青云入中枢。

    所以,大名府的知府和通判空缺合适人选,主要是集中在四十多岁已一脚踩进中枢机构的文官身上,把筛选范围缩小后也就那么寥寥几位有竞争力。

    其中最有竞争力的当属崇宁年间进士、圣上眼前的红人尚书左丞王黼,其人金发碧眼、相貌英俊,才智出众,口才了得,很得圣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