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大宋-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世忠三十四岁年纪,早先在宋朝廷水师中任职,又在东南舰队中熟悉了一年半时间,前番领军攻破了长江进入蜀地的天险瞿塘关,也可为经验丰富。

    在这个火器都没普及的时代,这样的舰队别说吊打金国、高丽和日本国了,全世界都扛不住。要知道欧洲那边还在使用轮浆船接舷战术呢!

    中华帝国和金国,就好比后世的日不落帝国跟我大清一样,话说回来,现在的金国还远不如我大清呢。

    也就是金国依仗马匹多的先天优势,打不过可以跑,围堵不住。

    不过这一切在张某人看来没什么意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我让你战马跑,有本事别跟我正面较量,我看你还要不要大本营了。

    只需耐心地花点时间,胜利是必然属于中华国的,金国要想不被灭族,只能拖家带口往西伯利亚逃窜。

    在西伯利亚那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十个人逃过去能有一个活下来就算不错了,到时候在外兴安岭驻扎兵站,任女真人多牛逼也翻不起身来。

    毕竟一穷二白的天寒地冻中,连活下去都是困难,就别说造枪造炮养马了。

第484章 阶层斗争() 
为了防止北地个别将来出现贪功冒进的行为,张林决定从皇家近卫御林军中抽调出一个连的骑队,带着圣旨和尚方龙唐刀去北地巡察防务,再多宣传几遍“以守代攻”“蚕食推进”的战术策略。

    借此警告那些不安分的军官收起小心思,否则定斩不饶!

    可以稳赢不输的战争,就没必要冒险激进。贪那一点点加速战争胜利的时间,快也快不了多少。

    完颜宗翰、宗望、宗弼等人都是久经战阵的将领,不是泛泛之辈,很容易抓住敌人冒进的机会予以重创。虽然这决定不了战争的结果,但总归是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正在实施第一步战略计划,河东路的砖石、水泥山一般海一样地往前线运送,一边搭建铁轨,一边用数以万计的骡子、驴子、马(驮马)运输战备物资。

    这批牲畜运力,一部分是国内凑出来的,主要是燕云行省和从大理国购买提供的,不得不说,燕云的收复很是缓解了中华国牲畜运力不足的问题。

    可惜的是,奚族和金人逃窜时把燕云析律府以西的战马几乎抢光带走了,导致战马还得重新培育和训练……一匹马在两岁前需要训练步伐,三岁可以上鞍,一般四年左右可以上阵。

    短短的半个月功夫,在三千工程兵的努力下,西京道金肃军州的城池不但修复加固了,周边地带也围绕着建设营寨、土堡和防御骑军的矮墙。

    种师道仿佛回到了数十年前第五次平夏战役的时代,一样的战法,却是不一样的朝廷支持力度,完全不受朝廷文臣和陛下干扰的统帅指挥权。

    这如山如海一般的战备物资是朝廷财政勒紧裤腰带支持的,看看河北大地上多少工业区和工业带、工匠在为北地前线二十万大军日夜三班倒地生产制造。老一批的散装丝绸火药包还没用完呢,新一批的硬纸筒弹药已是在雁门关和府州仓库中堆积如山了。

    金国的兵力总数还没达到昔年辽国巅峰时期呢,要是这样还不能赢得战争,他种师道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趁着自己还能多活几年,一定要为陛下灭掉金国和收复蒙古部族,永除后患!

    种师道对蚕食推进的战术太熟悉了,他跟随长辈十八岁就开始了戎马生涯,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种用钱堆出来的胜仗。

    只要列阵以待,只要战壕够宽够深、城墙坚固高大,不管敌人有多少骑军,都拿这种战法毫无办法,只有突袭后方粮道和利用己方冒进破袭的路子。

    陛下的八百里加急已是又发到了军中,再一次强调了蚕食推进战术,并派遣了近卫御林军一个骑兵连来督战,以圣旨和尚方宝刀震慑个别骚动军官。

    别说元武陛下足够重视,种师道也是连续开了几次部堂军会,强调强调再强调,要是还有军官敢违抗命令,那真是耗子逗猫……活腻歪了。

    老夫年纪虽然大,但一顿三碗饭,手里的刀砍脖子锋利的很。

    对远在京师杭州郡坐镇的元武陛下张林来说,战争就像是他在地图上玩军旗游戏一般,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他更熟悉更能掌控战争全局了,因为战略就是围绕他的思想制定的。

    就比如为什么要把金国放在后面灭掉?

    他之所以要先灭西夏,用四万骑军作为骑兵迂回包抄西夏的后路,就是为了把西夏国里的大鱼小鱼一网打尽,一个虾米别想蹦跶出去。

    火器不能太早地传入西域,西夏国虽然拥有了火器制造方法,但相信他们是不会轻易泄露出去的……没一个国家会愿意把国之利器泄露到周边国家……尤其是西夏国西面被党项人欺负惨了的高昌回鹘。

    中华国优先灭掉西夏,获得战马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可以大兵团北上迂回到金国的蒙古一带,跟早已勾搭上的几个蒙古部族一道从西往东进攻。

    燕云和西京道可以从南往北进攻。海军可以绕道日本海直接以海军陆战队从东往西打。把金国的战略地带一点点吃掉、包紧,逼迫他们撤回长白山东北地区,再慢慢地勒紧口袋进行绞杀,把这个民族彻底根绝。

    女真人若不想被灭族,只有拖家带口往北部兴安岭外面逃窜进入“死亡地带”西伯利亚,那正合张某人的心意。

    他倒要看看女真人有多牛逼,若他们能牛逼到闯过于巳尼湖(贝尔加湖)的封锁,横穿西伯利亚东部冻土进入后世的俄罗斯中部(新西伯利亚)和西部,那就是老天不绝他们女真族。那他张某人真是无话可说的。

    御书房中,张林手里批阅着官报总署、警务总署递交上来的奏章札子,御案上还摆着一份由锦衣卫上报回的密札。

    秦桧办事还是很靠谱的,就是手段太狠辣了些。

    这个昔日儒门出身的儒生在接受了新汉学思想后,变成了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居然对孔家举起屠刀来一点也不手软。

    当然,秦桧很聪明,知道利用官报的舆论先对孔家一部分亲金卖国的份子下手,激起百姓们的同仇敌忾后让事情衍变成民愤,随后再出动警务人员进行抓捕平民愤。

    官报新汉报对孔门进行实时报道,并且对孔家人享受祖宗荫庇的前朝政策进行批判,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凭什么孔家人不用读书就能封官获赏,这是对天下所有学子的不公平。

    孔家人一边享受着新汉学思想下创造出来的丰厚物资生活,却坚持“之乎者也”的老一套旧儒思想,在当地蛊惑人心,在报纸上讽刺法家和墨家之学,实在是拖民族的后退,是对汉家文明的亵渎。

    对这件事反应最为激烈的就是商人了,儒家学子自古以来就看不起商人,对影响名声的孔家人,商人们亦是助波推澜地叫好。

    如今国内的阶级,大体上是农民阶级、另一部分是工匠阶级,除了官员,还有一大批公职人员在岗,此外就是百姓在经济政策中获得利益的新兴小资产阶级以及老一批从前朝大商、地方官员转变成的旧资产阶级。

    从接受新汉学影响的环境下看,新兴资产阶级是坚定拥护朝廷的一批人,他们也大多把家族子弟送去学校读书,并且相当一部分转入公职。

    新兴资产阶级在朝廷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就是朝廷中的林守成、赵跃、田秉、崔荣、周敏、钟涛、柳龙等一批人。

    这批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一清二白中脱颖而出的,大多跟着张林发达起来。

第485章 鼓励商贷() 
屁股决定脑袋,张林本就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自然会对“志同道合”者另眼看待。不过光有这一批人不够,还需要在民间大力支持。

    七月初,京师杭州郡中出现了第一家由朝廷主办的债券交易所,把商人们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下放到民间。

    在经过两年的经济发展下,商人们手中有很大一部分闲钱,一部分转移去了新型的沿海渔业,一部分往北跟着朝廷工业带和工业区喝汤,但还是有很大的闲置资金。

    在这样情况下,为了把商人手中的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债券交易所成立了,有志于“创业致富”的小资产阶级,甚至是有家产的百姓可以在交易所中办理“贷款”事宜,百姓们以高于朝廷银务署储蓄利率购买债券获得创业资金。

    当然,审核也是极为严格的,必须有完善的户籍资料和房产抵押,还得当地街道的官署提供证明文书。

    这部分用于债券形式交易的资金虽然是从银务署出纳的,但却并不属于财政范畴,乃是商人们的“活期存款”和短期“定期存款”,朝廷只是作为中间人,利用国家公信力为拥有闲置资金的商人们解决了一个投资渠道而已。

    这对商人们并不是不可接受,毕竟新朝廷还是很诚信的,有朝廷担保背书,他们也不怕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毕竟对他们来说,相当一部分人是宁愿把钱存在银务署里吃利息,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几千里外投资经商的。

    这个安居乐业的传统习俗一时间没办法扭转,朝廷也不好强派这批人一定要出去闯荡,只能是采用间接手段把他们的钱调出来,支持愿意离乡背井出去打拼却没有本金的人。

    江浙一带本就是商业思想比较开放,有志于当“富一代”却苦于本钱不足的百姓大有人在,债券交易所经过宣传后,开门第一天就放出去了接近一百万元的债券。

    凭着债券,拿到投资的百姓可以尽快去银务署办理手续把钱取出来,想做什么买卖就尽快干起来吧,毕竟是要收1。85%利息的。

    由于江浙一带的很多行当都被充实,拿到投资的百姓当然不会犯傻跟本地大商人们竞争,在商务总署的安排下,带着优惠的政策很光棍地前往西部、北部做买卖开厂或者圈地开荒。

    商务总署也做出承诺,政府采购项目将会匀出一部分下放给他们,至少三年内不必担心货物卖不卖得出去。

    对于肯购买官田圈地开农场的人,种植小麦、苜蓿、芝麻、胡椒、胡萝卜、石榴西瓜、黄瓜、芒果、哈密瓜、葡萄、香菜、大豆、葱蒜,畜牧羊、牛、马、驴、骡、猪、鸡鸭鹅等畜牧的人,朝廷更是减免他们一部分赋税,订单大大地有。

    西部和北地很多荒田,因为其地工业区和工业带建设后,百姓们觉得耕地没有进工厂赚的钱多,相当一部分百姓从农民把田卖给官署,搬入城镇全职转变为工人成为城市居民。

    毕竟北方的土地若是单轮粮食产量,是比不过南方肥沃良田水田的,更何况现在粮价还这么低。

    这个时代还处于手工生产主流的时候,能用到机器的工厂毕竟很有限,对劳动力还是很稀缺的。

    事实上,张林一开始也没有预料到这个情况,没想到在新经济政策刺激下,尤其是农政改革后,南方的粮食会增涨爆发出这么大的产量。

    果然啊,在没有内部动乱的情况下,这片辽阔土地若是偏重于农业生产,买足一亿人口的吃饱问题太轻松了。

    难怪后世我大清能在明末烂摊子基础上,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只短短一两百年后,很快就把人口从两三千万爆到了四亿多。这一部分归结于南美作物玉米、土豆、红薯等的引入,但其实那个时代中原只要不战乱,南方一年两轮甚至三轮的水稻产量是很可怕的。

    从农政总署调查走访的结果来看,农场确实要比农民个体田更具有优势,把劳动力集中起来规划使用比农民各干各的要好,尤其是各大乡镇村都被强行建设了蓄水渠、公共厕所、畜牧粪便厂和草场仓库,田地也得到有效的滋养改善。

    说起水利建设,一部分是当地乡村镇自发组织人手,一部分是当地常备军士兵的功劳。尤其是后者,是计入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常备军士兵基本都是当地人,因此对建设家乡也没有太大的怨言,尤其是干活之余受到亲戚乡人的“款待”和称赞,他们自己也获得极大的虚荣心。

    话回正题,经济放缓的一部分原因是战争导致的闭关锁国,一部分则是国土面积和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不匹配。

    如果增加劳动力,一部分是改变劳动力做工模式,就比如农场、工厂流水线、器械代替人力等方式,一部分是战争中掳劫回来的战俘,另一部分就是加强新生儿的成活率。

    这个时代受到医疗水平的限制,孩童死亡率是可怕的30%左右,也就是说,十个新生儿,由于各种孩童疾病天花、伤寒等等,能活过七岁的孩童只剩下一半。

    所以民间对元武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