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大宋-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林这样到处去挖人搬家,扩充人口,实际人数早已突破了小保的规模。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已经想到短期应对的办法了。

    那就是把大王村里的住宅统建为四合院形式,一个四合院以住三到四户人家为基准,甚至采用后世的楼层结构来减少“账面住户”的数字。

    就比如,他的新宅里居住人口超过了二十个人,但是户籍簿上记录的其实只有一户。上报到府城司户参军那里,也不过算作一户人家,按五口标准算。

    这是大统数字,高层官员想要具体核实人口数字,除非是派人到县城里来按照户籍凭留清点人头。等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自然也会有别的招数来糊弄。

    这住户人口多了,产生的连锁生活需求是一系列的,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遣,还包括一大批拖家带口而来的孩童问题。

    这些已经申请在册的孩童里,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数量有四十多个。张林当初承若搬迁政策,其中就有一条是负责住户的孩童读书识字,所以他把目标投向了莘县的几个县学书院。

    这些书院里,寒门出身的读书人不在少数,而且相当一部分都在日复一日地蹉跎时间,既知科举无望,但就是不想丢脸去给商人打工。

    张林准备创办学塾,招纳一批这样的年轻人来大王乡里教书,只是现在还缺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来镇场。

    他的想法,就是支持一个颇有名望的老先生来镇守书院,然后在书院里开展后世的启蒙教学,甚至是成人技工教学,来培养各方面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就比如售衣部的销售人员,王掌柜累死累活,一年也不过培养了十余名。要是有个商业培训班,以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最多半年就能够上手。

    别把古人想成笨蛋,陶红云跟着张林学了新式记账法,连带着学到了阿拉伯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用,账本做的比张林还规范。

    而想要在书院里开展新式教育,那么这镇院馆长除了名望要高,但却不能太过于死板地只教经义诗赋,不能跟张林的初始目的相悖。

    否则,那还不如不招呢。

    愁啊!只是让谁来做这件事呢?

    张林苦恼的很,越是发展,越是缺人手用。

    石秀等几个武艺娴熟的人已经就任各地镖头去剿匪去了。王掌柜管理着布行售衣部和镖行押运部,还要给他在县里办事,已经是分身乏术。孙掌柜在打理八十人的大染坊,充当门外汉兼职管着工匠施工,也是负担不小。

    现在柳二从染坊管理中脱手出来,张林鉴于以后的建筑施工规模不小,时间周期也长,准备单独组建个工匠队伍,就交由柳二打理。

    镖行七个分铺有七位账房先生,连着陶红云和自己,组成临时性的财务小组。

    那天替张林鉴赏古玩字画,进行估值的李老头也答应了聘请,数天之内就将搬迁来大王乡。不过这个人只负责大宅外院的事情,目前不考虑将他用到买卖上面。

    就目前的生意规模而言,张林身边还缺少大宅总管家一个,外院管家一个,女眷内院管家一个,熟知官场规则能够钻营取巧的谋士若干个,谷丰食行新大掌柜一个,分铺掌柜若干。负责他人身安全的高手小队若干人,统管军训事务和招编闲汉的部门也急需建立。

    如此种种,要做的事还有一大堆,张林就算累死自己,一个人也是忙不过来的。

    他在巨羊山一线天山谷实地勘察过后,晚间回到大王乡,身心俱疲,早早便睡下了。

    第二天早上,潘金莲一大早便带着林老叔去旁边乡镇忙活买地的事情,陶红云便来服侍他起床。

    张林抽了抽鼻子,发现有些儿堵塞不通气,喉咙处堵痰,还有些疼。

    特么的,自穿越来一年多,他大病小病不生,还以为自己有穿越福利呢,原来不是不病,是时候未到啊。

    他穿越带来的装备里可是有感冒药的,应该还没过期,喝止住了陶红云去叫人请大夫的举动,自己去地窖里把“感康”拿出来吃。

    不过他却陡然想到,现在大王乡的实际人口也不算少,而且在急剧地增长,得办个药铺在这里才行。

    但大王乡自成体系,他是不会让药家铺莫掌柜进驻进来的,以免消息外泄,节外生枝。思来想去,还是准备找自己人开最安全。

第89章 招聘教书先生() 
事情虽然多,但总得去做。

    张林把要做的事情列在纸上,还是觉得这个月内暂缓去大名府签押的行程,先把学塾和药铺的事情搞定,等镖行正式开业后再走不迟。

    他让王掌柜派人去药家镇联系郭达,让对方物色两位大夫和几个药铺伙计过来,并且将这事跟莫掌柜知会一声,以免他误会。

    随后就是处理学塾的事情,莘县比起阳谷县的物价差不多,请一位给孩童教书识字的落魄学生也不过每月三四两银子。

    钱,张林暂时是不缺的,他硬生生把月钱开到五两银子去县学里招聘贫寒学生。上午派人去,下午三四点钟时候,就有五六个穷书生过来面试了。

    只不过这批年轻人开口诗赋,闭口经义,傲气横秋,抱负远大,听得张林昏昏欲睡,满脸不耐之色。

    他忍不住含沙射影地讥讽道:“咱们大宋人文荟萃,读书人数不胜数,能出来做官的却寥寥无几。我这里只收教授孩童读书认字的先生,若是各位想在我这里升官发财,只怕找错了地方。”

    其中一个叫宋德祖的学生满脸忿然地道:“保正这话是何道理?读书能让人明是非,懂道理,我大宋国之所以能文化昌盛,达于列国,乃是无数饱学之士殚精竭力之功。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那也是天赐福气,岂能用名利二字去玷污?”

    张林呵呵一笑:“你倒是有副好口才,我问你,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宋德祖傲然道:“当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保正说的求得功名,报效朝廷,不过是学生们想走一趟的康庄大道而已。”

    “哦,那你现在成功了没?”

    “呵,长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冰冻三尺,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擦,这厮还真能言善辩,脸皮也挺厚。

    张林冷笑道:“这莘县里就有好几处书院,上百学生,整个大名府数千名读书人,通过州试的不过十之二三。州试过后还有省试,再淘汰十之八九。随后你们会跟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竞争殿试,每三年大考之后,全国不过一二百人能有资格任官。有的人即便熬到了任官资格,那还得排队熬资历,等到头发花白也不一定能落得个实缺差遣。我笑你做人没有自知之明,敢问你今年八月份的秋试考了什么名次?”

    能来乡里应聘教书的落魄学生,能有什么好成绩

    宋德祖满面涨红,握拳气道:“若天下读书人都如保正这般所想,还未努力便知难而退,那咱们宋国岂不是断了前路?保正居心何在?”

    这特么还真牛逼啊,一个来面试的穷吊丝有这么大口气就罢了,居然还威胁起来了。

    张林嘿嘿道:“你还别给我盖大帽,这罪名我可担当不起。我招你来只是教授孩童读书认字罢了,你却满口不离诗赋歌词、经义文章。不错,读书能使人明智懂礼,却不是拿来遮羞的幌子。你这样人志高才大,大王乡里的小庙可容不下,还是另谋高就吧。”

    “哼,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与谋。告辞!”

    随着宋德祖甩袖起身,又有两个满脸痘痘的年轻学子站起来,犹豫了下,也跟着他离开了正厅。

    张林颇有些失望,对剩下两个还在座位上稳如泰山的年轻人道:“你们应当知道我想招聘什么样的先生了吧,为什么还留下来?”

    其中一个叫袁涛的,不卑不亢地道:“学生理解保正的心思,并非不喜读书人,否则也不会招人教授孩童了。实不相瞒,学生家境贫寒,需要这份工钱来补贴家中老小。”

    “你倒是个实在人,不错。”张林又对另外一个问道:“那你呢,为什么留下来?”

    “我,我,这个,学生觉得保,保正的话有,有些道理,所以想,想留下来先做,做一段时间看看。”

    张林失声笑道:“那你觉得我说的哪里有道理?”心道这人原来是个结巴,怪不得之前这伙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只有这人和袁涛在沉默。

    “啊?这个,读,读书人秉天地正气而,而读,非只,只是功名利禄。学生若考,考不中,也只能做买卖了。”

    “士农工商,商人居末最为卑贱,你不怕糟蹋了自己读书人的名节?”

    “吃,吃都吃,吃不饱,谈,谈何体面?”

    “好,你也是个明白事理的读书人,甚合我意。”

    张林笑道:“你俩都是务实之人,我就聘请你们了。试用期一个月,若是表现不错,月钱可以提到六两。若在我这干满一年,月钱提到十两。不但如此,若是你们通过试用期,想要搬家过来,还会有很多福利提供。李管家,你跟他们说说我们大王乡的规矩。”

    李管家就是上次来给张林鉴赏估值书画古玩的小掌柜,刚是到来,便被张林拉来面试这群读书人,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

    听到老爷发话,他忙开口介绍道:“凡是落户大王乡的外人,举家搬迁来的,大王乡里提供住宿宅屋。第一年不收钱,从第二年起按月还钱赎宅,可以分五年还清。不过你们放心,以你们的教书月钱,每户最多一两五钱银子就能五年内还清了。”

    “不但如此,乡里对所有做工签契的人提供饭贴补助,每人每天十文钱。当然,你若吃不惯食堂,也可以自行做饭或者下馆子。”

    两个书生一头雾水:“食堂?下馆子?”

    李管家笑道:“乡里现在有一个可以同时容纳三百人就餐的铺面,叫作食堂,统一饭菜,定期轮换肉蔬饭菜。至于馆子,就是乡里对酒楼的另一种称呼,可以花钱点菜,和酒楼一样的规矩。”

    看到二人明白的神色,张林点了点头,补充道:“你们大概不知道在我大王乡做工的工钱,李管家你说一说。”

    “是,老爷。”李管家清清嗓子,语带自豪地道:“现在大王乡里有染坊和衣料作坊,镖行三个行当营生,你们家里若有合适的人在里面做工,就能享受福利。染坊染工月钱至少两千文,衣料作坊现阶段只招收做针线的女红,每月至少三千五百钱。至于镖行走镖,需要体格健壮之人,每月三千五百钱起步。老朽说的至少或者起步,那是因为做工之人除了月钱可拿,还会根据情况下发不定额的奖金,这要看当月的盈利情况。”

    我的天,这大王乡什么情况,为什么工钱开的比县城里还高!甚至还有这么优越的福利!

    袁涛二人听得耳朵都怀孕了。

第90章 学塾和学院的规划() 
晚间。

    张林习惯性地向潘金莲的院子走去,走到一半时候才想起来女人这几天正来着大姨妈呢,才又转道去了陶红云的小院。

    这些天,他为了弥补潘金莲丢掉孩儿的愧疚感,一直都在她房里睡,却把另一个小妾给晾在一边,心里好生过意不去。

    刚进了院门,服侍陶红云的冬兰丫头就喜气洋洋地去里面通报,不一会儿,陶红云就满脸欢喜地出来迎接:“老爷来了。”

    “今晚在你这儿睡,不用沐浴了,简单擦洗下就行。”

    “嗯,奴家先服侍老爷宽衣。”

    房间中,张林手臂平摊开,任由女人解下衫袍腰带,环顾了一圈,忽然发现账册木架上摆放着一些竹制小艺术品。

    他不由问道:“那些个竹花篮、竹凳竹椅都是你编的?”

    陶红云故作轻松地笑道:“奴家平时夜里闲空,不太喜欢做女红针线,只好编些小玩意打发时间。”

    哥们也是分身乏术啊,张林苦笑一声:“我叫你俩一起来睡,你又不肯,怪得了谁?”

    “老爷就会说笑,哪有这样的规矩”

    “规矩都是人定的,大王乡里我就是规矩!”

    陶红云背身将衣袍挂在衣架上,低声嘀咕道:“奴家也就罢了,那总得先让姐姐同意才行。”

    张林坐在床榻边上,随后一揽,将女人带进怀里歪倒在床,调笑道:“她那边我自会去说,你可是同意了?我说一起睡也是为你俩好,省得三天两头分房睡,冬天一个人夜里受冷。”

    女人先是低低地嗯了一声,埋首在他怀里用额头厮磨男人胡须刚硬的下巴,忽然媚媚儿地轻笑道:“奴家只怕老爷到时候说累。”

    “哎呦,你这小娘皮,居然敢小瞧老爷的战斗力。”张林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