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云起-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连乡兵都如,派个人过来和他的人联系一声,就算是他的部曲了。而这些人的家乡,则也算是他的控制区域了。而后他派出官员就了事,反正想要做官的人多的是。不过到底能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那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官军在江西和两广建立了防线之后,张献忠就基本停止了扩张,而是准备训练一下部队,巩固一下地盘。就这方面来看,他倒是比已经占了北京城的李自成还要强一些。

第540章 北方() 
十天期限很快就到了,李岩这些天一直在关注着北京的消息,发现李自成的部队虽然调出了城外,可是却并没有派兵南下的意思。而且他得到回报,沧州,德州等地当面也没有增兵的迹象。

    此时李牟的部队刚到滨州,他也只能庆幸李自成不够果决了。他们之间的通信只能用快马来完成,李牟又在山东的最南端,所以部队的调动显得缓慢。

    李牟还有五六天才能过来,但是李岩也不敢死等。要是李自成南下来攻的话,一定会倾巢而来,而且天津也人心不稳,不能做为坚固的守御之地。所以他已经做好了后撤的准备,粮仓已经准备好了火油,随时都能点燃。而港口那些修船的工匠们,也被看管了起来,也要一并带走。

    本来他还想说服在港口停泊的海船的水手们驾船去莱州,可是那些水手没有答应。跑海运虽然危险,可是赚钱也多,这些水手们出一趟海就能挣数十辆银子,哪里会放弃这么好的工作去投效李岩呢?

    李自成没有出兵,也是不得已。他的部队之前一直都是在北京城里,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兵营里就不断有士兵染病,甚至是死亡的。刚开始只是每天几个,可是后来就成了每天数十人了,而且军中医官也束手无策。这个时候下面的军官才报上来,说是兵营中可能有时疫。

    这还了得?兵营中出现疫病,那一传就是一大片。当年在商洛山中,他们就遭到过瘟疫的侵袭,近三成的老兄弟没有挺过去。于是李自成立刻下令,采取措施,并且让兵营全部都去城外驻扎。

    此时他才注意到,京城里也在有百姓因瘟疫而死,而且是从二月,他还没有来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二话没说,直接把原职任用的巡城御史全数抄家灭族。同时责令刘宗敏负责全城的巡查,并且张出榜文,寻找能够治愈瘟疫的医生。

    而吴三桂的兵马一直在城外驻扎,反倒是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不过现在李自成的嫡系人马被瘟疫侵袭,战斗力大减,此时要是让吴三桂去攻打李岩的话,若是战事不利,那就麻烦大了。

    毕竟吴三桂只有三万人马,当初他们可是四十万大军,却是在进攻无果之后只能退走。要是吴三桂被击败,北京怎么办?还是先不要贸然去进攻,李岩也应该是不敢孤军来打北京的。

    “营中情况如何了?”李自成在乾清宫里,不满的问道。

    之前他一直在关注登基大典的事情,刘宗敏等人在忙着向高官们追赃,而牛金星则是在甄别选派官员,宋献策忙着向汤若望请教西洋历书。他们各忙各的,谁也没有注意到京城的疫情,所以此时他很生气。

    刘宗敏回道:“还是那样,每天死十几个或几十个。那些患病的,已经送到外营去了。”

    “还没有人揭榜?”李自成又是问道。

    刘宗敏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听说有人能治。”

    “那还等什么?!赶紧请过来治呀!”李自成皱眉说道。

    “死了。”刘宗敏遗憾的说道:“刚进城那会儿乱,有人说已经被杀了。不过我问过那些百姓了,他们说好像是挑破长出来的疙瘩就行了。可是咱们的患病士兵,身上没有长疙瘩,兴许根本不是一种病,就是活着也没用。”

    李自成吩咐道:“要做好全城的巡查,及时把尸体烧掉!告诉老兄弟们,也都要小心些。要是这个时候丢了性命,那就太不值当了。”

    刘宗敏点头。此时他才觉得李自成也还不错,就算是做了皇帝,也没有忘记老兄弟们。

    “从真定和保定调些兵将来。”李自成吩咐道:“这疫病一开始,也不知多少兄弟要被拖垮,京城的守备不能松懈。”

    刘宗敏建议道:“从山西和大同调吧。万一李岩来攻,也还能抵挡一阵。”

    李自成摇摇头,说道:“来不及,谁知道明天会有多少士卒病倒。李岩刚把山东占了,应该也没有多少兵了。这里不是还有吴三桂的部队吗,正好让他们厮杀。但是京城一定要在咱们的掌控中才行。”

    “好吧。等顶过了这次疫病,咱们再和李岩决战。”刘宗敏点头说道:“我已经让工匠营开始做炮车了,把城头上的那几门红夷大炮带出去,不比李岩的大炮差。”

    他们现在能看到的对手,只有一个李岩而已,对于关外的清国,一点儿防备都没有。在他们的思想里,他们和清国没有什么冲突,他们取代明朝,与清国就不存在任何争端了,反正他们也没有打算要关外的地盘儿。

    但是他们不重视清国,可是清国却是注视着这次机会。当清国知道李自成围攻北京之后,就立刻制定了入关的计划,打算捞些好处。

    等四月初,清国终于知道崇祯自杀,而李自成打进了北京之后,他们的目标就变成了与李自成相争,占据黄河以北的土地。同时开始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动员,集结兵力,准备进关。

    这中间战争目的的转换,除了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强烈进取心之外,当然缺少不了汉臣们的极力奏请。大部分的满洲诸王旗主,更多的只是想进来捡便宜而已,毕竟他们数次深入内地,也围攻过京城,可是都没有打下来。而李自成却是几天之内就进入了北京城,这种战斗力也让他们很忌惮。

    可是汉臣们知道,只要有关内的政权存在,即便是由大明换成了大顺,他们这些人都是逆贼,都是要被钉在史书中被后世唾骂的。所以,只有清国入主中原,夺得江山,他们才能变成人人敬仰的英雄,和开国功臣。

    其中刚刚被多铎差点儿夺妻的范文程,拖着病体回来,献上了为崇祯报仇的策略,并且建议善待百姓,严肃军纪,来让关内的百姓忘记清军残忍嗜杀的印象。

    而洪承畴,则是建议清兵从中协、西协两路入关,直下北京。对于山海关,则是先派一部兵力牵制守军,若是守军来救援北京,那就在野战中予以歼灭。若是守军按兵不动,则以后可以内外夹击,把山海关控制在手里。以后出入内地,往来自由,只要多征伐几次,黄河以北的土地,迟早能够拿在手里。

    正因为这些建议可操作性很强,所以清国才完成了最大的一次战争动员,征集十万兵力入关作战。以期恢复金国疆域,乃至入主中原。

第541章 有些不同() 
四月二十日,清军多铎和阿济格汇合蒙古兵五万,从蓟县黄崖口入寇。四月二十三日,多尔衮汇合蒙古兵五万,从密云墙子领内侵。四月二十八日,济尔哈朗带领三万大军逼近山海关,与守军对峙。

    上次清军就是从黄崖口进来的,不过由于粮饷不济,这里的兵力和防备并没有改善。而且清军每次入关,都是从不同的地点进来,大臣和边将们对刚被攻击过的黄崖口也都不重视,没想到这次清军还是走了这里。

    虽然说现在是李自成的大顺朝了,可是边将和边兵却还是原来的边兵,没有怎么调动。即便是李自成在他们投降的时候给了他们一点儿赏赐,可是对于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没有任何提高。清军还是一如既往的如入无人之境,向北京直逼而去。

    四月二十三日,多尔衮寇边而入的同一天,蓟州城失守。蓟州城的守军倒是有李自成的部队,不过只有一千五百人而已,而且其中的官军降卒占一多半,战力大减。

    因为是首次交锋,所以多铎等人还是比较谨慎,没有一上来就猛攻,而是先围城,之后再试探。顺便看看有没有援兵过来,先把援兵击败。

    可是在试探过之后发现,这伙新朝的部队,和原来的明军也没什么差别。还是闭城死守,在城墙上远远的开炮。

    可是这次清军却是不同了,他们这次带来了红夷大炮,而且还不少。有了攻击锦州的经验,所以清军很从容。先筑高台,之后在高台上列置火炮,对城墙上的顺军进行压制。等顺军的火炮被摧毁的差不多了,才让步兵爬城而上,将城墙夺了下来。

    要是按以往的经验,拿下城墙,城内的守军就投降了。可是这次,清军却是遇上了巷战。数十个顺军不肯投降,在县衙门口堆放掩体,用弓弩和火铳继续与清军作战。

    城内,县衙外。

    “准备,放!”一个军官命令一声,第一排的七八个弩手立刻将弩箭发射了出。他们的弩箭将冲过来的五名清兵射倒,但是他们中也有两人被射中了脖子和面门,痛苦的向后倒去。

    “顶上去!”军官大声的命令。后面的士兵拿起弩箭和箭囊,默默的站到了空出来的位置,开弩,装箭。

    “啊”一个士兵突然胸口中箭,惨叫的倒下。

    另一个军官抬头一看,发现不远处的房顶上有清兵。于是立刻提醒:“上面有人!”

    “火铳,发射!”军官立即下令。

    不过就在他们下令的这一会儿功夫,已经有七名士兵被射中,而且这些士兵都被射死了,强劲的箭矢深深的扎进了他们的身体要害,只留尾羽在外边。

    “砰”,“砰”,“砰”,火铳终于响了。一个清兵的尸体从房顶上滚落下来,其他的清兵不知是死了,还是躲在屋脊后面去了。

    军官大声的喊着:“二队看着屋顶,一队装弹,看着些火绳,不要灭了。”

    “弩手,发射!”副手马上下令,把又冲上来的四名清兵射倒。不过之前倒在二十步外的三个清兵突然站起来,又向他们冲了过来。

    “二排,放!”军官立刻发令。

    几声惨叫,那三个清兵终于又被射倒了。不过这次他们身上已经有四五支弩箭了,应该不会再站起来了。

    城外大帐,得到手下的汇报,多铎没有多少惊讶,笑着说道:“果然有些不同。”

    “把那些俘虏押上去,让他们掩护大炮上去。”阿济格不满的命令:“让他们投降,否则马上屠城!一个县衙,损失三十二个八旗勇士,简直是耻辱!”

    “慢!”多铎立刻阻止:“屠城的话不要喊,其他的照做。”

    “喳!”手下抱拳答应一声,立刻跑去传令。

    等传令兵走了,阿济格不解的问道:“怎么,今天心情不错,不想屠城了?”

    “咱们这次是来占地的,没有民心,以后咱们还怎么立足?”多铎随意的解释着。

    阿济格更不解了,问道:“你不是跟豪格打的火热吗?还说早知道多尔衮不做,就推豪格做皇帝了。你怎么又对多尔衮言听计从了?”

    “那是多尔衮不争气,枉费了咱们兄弟一片好心。”多铎毫不在意的解释道:“这次是国家大事,不能混为一谈。再说了,多尔衮说的有道理,没有道理反对。”

    阿济格看了多铎一会儿,才摇摇头,什么也没说。他现在意识到,他虽然是兄长,可是他比起这两个弟弟来,着实是差距不小。

    县衙外的战斗停了下来,清兵也不再隐蔽处放冷箭了。而掩体后的顺军兵们,则是坐在地上,躲在掩体后面休息。要不是城里只有不到百人是在河南打过的,清兵估计都打不进城来。没办法,投降过来的明兵太多了,说什么也不敢在城外驻防,非要据城死守。

    一会儿之后,一大群投降的士兵出现了他们面前。那些降兵远远的就喊着:“兄弟们,投降吧,大清兵有二十万,挡不住的。”

    “大清优抚降人,投降过来原官任用。”

    一个士兵的骂道:“妈的!一群软骨头!不知道皇上是怎么想的,居然还都用他们?”

    等那些降兵走到距离掩体八十步的时候停了下来。不过他们的喊话却是没有停,依然在响亮的叫着。

    军官爬在缝隙处,看着敌人的动静,让手下做好准备。可是过了好一会儿之后,那些俘虏却是突然向两边退开,露出了后面已经准备好了的大炮。他愣愣的看着清兵的炮手,拿着火把,将引线点燃。

    “大炮!”军官大声的喊了一句,来不及做任何准备。

    而此时“轰”,“轰”的炮声就响了起来。八斤重的铁弹飞射出来,直冲掩体。

    “咚”,“咚”两声巨响,两处掩体被打塌,只堆了一层的沙袋根本挡不住清军火炮的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