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云起-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小人这就去办。”

    等家将一走,史可法重新坐好了,继续平心静气的。不管献贼是真撤假撤,今天算是过去了。他已经下了决心,要死在这里了,既全了忠臣的名,也尽了督师的责,至于身后事,留于后人说吧。

第685章 达到目的() 
由于被史可法耽误了几天时间,本来离杭州比较近的黄得功和朱由崧一行,却是落在了李自成的后头,等他们到了临安,李自成已经到了杭州城下。而在杭州城中的避难的王公显贵们,也早早向南逃走了,包括马士英,阮大铖,潞王,唐王,鲁王等等,在得知李自成直奔杭州之后,早早一溜烟的逃掉了。

    虽说黄得功和史可法派人来通知过他们,弘光皇帝在黄得功那离,而且马上就要来杭州了,可是这不是还没有来嘛。而且皇帝也没有旨意,要他们在杭州死守,就算有旨意,也没有人遵守。因为这次还是马士英带头逃跑的,皇帝不在,首辅都跑了,其他人自然不会白白送死。

    在浙江驻防的方国安最开始是想守卫杭州的,毕竟他有万余人马,杭州还有刘泽清的近三万大军,再加上郑鸿逵的水军,应该是有抵御李自成的实力。可是马士英走的时候叫上了刘泽清,刘泽清自然听命行事,马上带兵跟马士英走了。而郑鸿逵的水军,居然闹饷,也驾船出海,回福建去了。方国安独木难支,只好东渡钱塘江,暂避锋芒。

    李自成到了杭州城下,杭州城门大开,城内士绅带领百姓出城投降。虽然李自成的名声不好,可是朝廷的军兵都走了,他们也不敢抵抗呀。要是抵抗的话,他们肯定抵挡不住,而且会激怒李自成,给李自成屠城抢掠的借口。所以城内的士绅们抱着侥幸的心理,选择了献城请降。

    对于杭州百姓士绅的识趣,李自成很满意,进城之前就宣布,城内百姓各安生业,大顺军兵秋毫无犯。至于粮饷的问题,在这江南繁华富庶之地,还愁缺粮缺饷吗?

    不过他的注意力不在杭州城,而是城内的南明皇帝朱由崧。进城一问才知道,朱由崧还在来杭州城的路上呢。于是他立刻下令,把斥候都派出去,一定要找到朱由崧。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觉得自己的战略还是对头的。没有皇帝的消息,即便是杭州这样的大城,他也能不战而下。要是把朱由崧给抓住了,其他地方也会闻风而降的,他现在要的就是一片休养生息的地盘儿。李岩的部队没有追来,他还有时间。

    黄得功在临安知道李自成已经到了杭州城外,立刻掉头,准备返回他的驻防之地。可是事有不巧,他们才刚动身,就被高一功等人发现了。黄得功只得带着朱由崧一路狂奔,在高一功的大队人马合围之前赶到了於潜县,总算不是在野外被围住。

    这事说来也是命,就算是他这三千人马多一些,也不至于被高一功死盯着不放。是朱由崧上次出来什么都没带,沿途被各地的乡兵给拦截攻打,让他着实是怕了。所以这次去杭州,他让人赶制了皇帝的仪仗,而且还发文通知沿途各地接驾。这下沿途算是安全了,可是却遇上了高一功的五万大军,这可是比不知真相的乡兵要命的多。

    高一功带着部队追上朱由崧,同时派人通知李自成。他们此时算是比较轻松,因为李岩没有追上来,而且保护朱由崧的黄得功只有几千人马而已。虽然在当涂丢失了一些火炮,可是他们对上明朝官军的时候,还是比较有心理优势的。

    李自成收到消息之后,留下田见秀在杭州,就带着一万多部队去了於潜县。

    黄得功虽然只有三千人马,可到底是员骁将。他没有把部队全部缩进县城死守,而是亲自带着一千兵力留在城外,背城而战。

    不过他没有多少表现勇武的机会。高一功等人并不着急,先把县城围住,然后再慢慢的收缩包围。而且沙袋掩体一层层的垒过来,就算城头的火炮射程稍微远些,可是一点儿都影响不到人家推进。

    黄得功眼睁睁的看着没办法,急的满头汗。李闯的部队太多了,就算是入城死守,也坚持不了多久。就算是他想派人去给他的部下报信,这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根本就没有机会出去。

    他倒是让骑兵冲了一次,却是被李闯的炮火给打回来了。大炮发射的霰弹,还有虎蹲炮发射的开花弹,把他们的冲击路线挡的死死地,那火力,比张献忠的还要强上一筹。他就不明白了,怎么贼寇都这么愿意用火炮呢?

    没办法,他只能把部队都撤回城中,据城死守,看有没有什么变数发生。可是又让他失望了,李闯的部队集中数十门大炮轰击城墙,只一天时间,东城的城墙就被轰出一个两丈多宽的缺口。而后李闯的部队就潮水一般的冲了上来。

    黄得功带着部队来封堵缺口。他站在最前方,手中的铁鞭舞的密不透风,凡是靠近的闯军没有一合之将,不是被打的脑浆迸裂,就是口吐鲜血。

    突然,十多个带火星的炸弹被闯军抛过来,周围的闯军都惊恐的向后躲,黄得功也赶紧后退。可是这炸弹落地就炸,更本就没有给他躲避的时间。轰隆隆的一阵爆炸之后,他就觉得脑袋嗡嗡作响,怎么也站不住了。

    随着黄得功的倒下,他的部队瞬间就没有了精神支柱,一下就被闯军冲散了。而后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完全没有了刚才死战不退的精悍。

    一个闯军的小兵奉命砍下了黄得功的人头,挑在竹竿上随军进城,并且大声的喊着“黄得功已经授首,其余军兵投降免死”的口号。没有多少功夫,於潜县内的抵抗就停止了,一些黄得功的亲兵自尽,剩余的全部投降,包括弘光皇帝朱由崧。

    李自成来到城内的时候,朱由崧已经在县衙门外跪迎了。他双手捧着玉玺,整个肥胖的身体不受控制的发抖。

    “罪,罪民朱由崧,叩见大顺皇帝陛下。今献,献上玉玺”朱由崧颤抖的说着。

    不等朱由崧说完,李自成不屑的打断:“比你老子还要差一些。当年朕给你老子留了一个全尸,是因为他有一个忠心卫主的承奉。今天你还有没有一个忠臣?”

    朱由崧的身体抖的更厉害了,他身边除了几个伺候的太监就是他的妃子了。而且,这出来跪迎投降,祈求宽免的主意就是他们给出的,哪里还有什么忠臣?

    李自成看朱由崧抖若筛糠,突然笑着说道:“不过,只要你能招降江南各地,我保你一世富贵无忧。”

    朱由崧一听有活命的希望,赶紧叩头承诺:“陛下放心,罪民一定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解难,令天下归于一统。”

第686章治理黄河() 
开封,李岩府邸。

    侯恂向李岩恭敬的说着:“大元帅,自从前朝潘季驯用束水攻沙之法后,河南黄河二十年未有大患。虽然只是部分地方加筑堤坝束水,但河床日深,治水效果明显。只要加固河堤,即可保河南无水患之虞。”

    苏京马上抱拳说道:“不过,河南境内的水患消减不少,可是山东南直等地却是屡有决堤,恳请大元帅也在山东筑堤防河。”

    叶廷桂却是马上反驳:“苏参议此话不妥。虽然苏参议心系桑梓,但不可因私废公。徐州一段,漕河与黄河合一,且水道险滩处处,若是让黄河水流过快,让漕船如何运行?”

    “可以开挖新渠,避开黄河。”苏京急着辩解:“黄河历来凶险,泥沙俱下,漕船多有搁浅倾覆之险。前朝已经开挖新渠数百里以避开黄河,如今当效法才是。”

    侯恂立刻否定:“开挖新渠,谈何容易?需找到合适稳定之水源,中间越岭翻山,河道勘察也不是一时就能完成,而且”

    李岩此时出声,打断了这些人的争论。

    这些都是归德开封的世家大族的成员,当初李岩还没有成事的时候,他们只不过是不惹事而已,等看到李岩一统北方之后,就又想着进入李岩的体系之中做官了。他们都清楚,只有在朝中有人了,他们的家族才能继续花团锦簇,延绵不绝。

    像侯恂和叶廷桂等人,之前不过是想回家避祸养老,可是现在又出来想某个官职。不过,虽然他们之前在前朝官职不低,可李岩却是没有给他们什么实职,而是让他们做治河参议。反正崇祯以来就没有动过什么河工,工部也没有多少有经验的官吏,就让这些人从档案史料之中寻找些经验教训,好对治理黄河有些帮助。

    而这些家族的儿孙们,则是被要求学习李岩要求的算学、律例、历法、营造等等,有的甚至让子弟去从军。反正为了能在新朝占据有利地位,这些家族是卯足了劲儿,多面出击,占据先机。

    苏京就可怜了。当初李岩请他来做官,可是他没有答应。现在他想做官了,可是李岩却不是十分缺人,也只能来这里做个参议了。所以他现在升官无望,只能给家乡做些事,博一个好名头,也让子孙们能沾些光。

    其实这样的参议机构还有好几个,有修订历法的,有编订律例的,有编纂史料的,还有军阵研究的,等等。李岩把前朝还能用的一些文武安排到了这些参议院,让他们散一下余热。至于那些没什么才干的,直接让他们回家了事。

    “这是在商讨治河之策,不是要参杂治漕的事情。”李岩不满的说着。

    其实他知道,这些人也不是分不清这次的议题,而是习惯使然。漕运由来已久,大运河也从隋代就开始运行了。可是自从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和北方的边镇的粮饷就全部依赖南方输送。但是明朝又罢海运,全部依赖漕运,所以漕运就成了明朝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必须全力保持通畅。

    而中国的河流都是东西流向,想要贯通南北,黄河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但是黄河泥沙太多,河床淤积抬高,决堤泛滥又时常生,同时也就会阻断运河。所以在明朝,治理黄河就是保护漕运。为了不让黄河威胁北边的运河,前明在河南地区的黄河北岸筑起了数百里的长堤。而在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也建有许多级的水闸,用来调节水位,使漕船通行。

    叶廷桂说道:“大元帅,新朝也是要定都北京的。不但京城百姓以及百官的粮米用度,还有北方长城沿线数十万大军的粮饷,没有江南转运是无法维持的,漕运非保不可呀。”

    李岩不为所动,说道:“黄河泥沙含量太大,河床淤积抬高严重,运河过黄河,需要抬高水位六七尺,而且将来会更高。堤坝,水闸还要继续增建,维护花费同样不菲。将来的漕运,可分段运输,能用则用,不必勉强。如今各地都在修缮道路,6运也将来也能顶些用处。黄河水患必须要治好,每次河水泛滥,对百姓造成的灾害,对朝廷造成的损失,实在是比漕运的得益要大的多。”

    李岩看了看他的这些参议,问道:“所以,诸位只考虑治水即可,不必顾及漕运。除了束水攻沙之法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苏京汇报:“回大元帅,再有就是需筑双重堤坝。在束水堤坝之外,再筑一层河堤,使河道更宽,以备非常之时。”

    李岩想了一下,现开封附近的黄河,似乎就是这种样式。他吩咐:“嗯,你们会同工部要尽快弄出一个方案来,等入冬水枯之时就要开始动工。这两年各地雨水已经比往常多了一些,这干旱天气怕是就要过去了。趁这个时期,要把河堤建起来,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诸位要尽心尽力才是。”

    “臣等谨遵大元帅谕令。”众人都是躬身,不伦不类的答应着。这也没办法,谁让李岩此时还没有上皇帝号呢?

    等众人都直起身的时候,侯恂却是出班进言:“大元帅,江南乃财赋重地,物产丰饶,不能为贼寇久据呀。臣请大元帅,大兵南下,歼灭残明与贼寇,取江南,混一宇内,以立新朝。”

    “臣等请陛下尽兵南下,混一宇内,以立新朝。”众人都有些后悔,让侯恂给抢了先机,都是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恳求着。

    李岩皱眉看着底下的混乱场面,十多个参议前前后后的躬下身来,七嘴八舌的请求出兵。他挥挥手,说道:“好了,诸位都起身吧。各位还是先办好份内之事为好,至于其他,诸位不必挂心。”

    对于李岩来说,此时他要关注的重点是北方。清军刚刚在草原上伏击了他的骑兵,震慑了摇摆不定的蒙古部落,说不定之后还会有更大规模的行动。他要让长城沿线做好防御准备,同时还要集结机动部队,准备随时去往需要的位置堵防或者反击。长城防线太长了,即便是有二十多万大军防御,也不能让人放心。

第687章区别对待() 
李岩刚结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