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云起-第3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守备知道是他的银子还没有送出去,于是立刻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五十两银子,放到桌子上之后,又问道:“巡抚大人可是答应了?”

    蒋先生在放下茶杯的时候,就顺手将银子扫进了宽大的袖子中。之后才说道:“实话说与你听,我根本就没有去问东翁。要是问了,你的项上人头不保!现在正是多事之秋,既然来应了这个招募,那就好好的跟着抚台做事,不要想其他的事情。”

    “您这,这”杨守备气的都说不出话来了,五十两银子,人家挣得那个叫轻松啊,连问都不用问,什么都不用做,白拿啊。

    蒋先生又喝了两口茶,才起身道:“杨将军,好自为之吧。”

    等这位蒋先生走远了,杨守备才回过神来,不满的骂了一句:“老杂皮!读书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他也起身就走。

    此时茶馆的小伙计却是拦住了他,说道:“这位军爷,您的茶钱是三钱。您先别生气,这茶楼是唐王府的产业,您要是不付钱的话,我们可是只有去找李巡抚要了。”

    杨守备瞪着小伙计看了半天,才从腰带里拿出点儿碎银子来,找出了一块儿三钱的丢给小伙计,气哼哼的离开了。今天他可是亏大发了,不但白送出去五十两,连个茶钱都没有省下来,真是晦气!

    辽东,锦州。

    “大哥,”祖大弼来到祖大寿的书房,急吼吼的汇报道:“那些清兵还真利索呀,这才不到一个月,义州城都要修的差不多了。而且他们还把农民也带来了,现在正烧草开地呢。”

    祖大寿头也不抬的说道:“我知道,那么大的烟,是个人都能看的到!”

    “不是,”祖大弼着急的说道:“咱们就这么看着?等他们把地都开出来,种上庄稼了,咱们可就危险了呀。”

    “我不知道?!”祖大寿皱眉说道:“他们原来离的远,现在又是筑成又是开地,这摆明了就是要打咱们了!不是打不下来就走,而是非要打下来不可!可是我们怎么办?!难道出去和清兵打野战吗?!咱们多少人马?!清兵多少人马?!能打的过吗?!”

    “你给我一千兵,我出去打!”祖大弼大包大揽的说道:“我就不信了,我毁不了他们的义州城,我还杀不了他们的农民?!”

    “杀个屁!”祖大寿骂道:“那都是咱们辽民!你问问手下的弟兄,谁能下得去手?!”

    祖大弼皱眉道:“那怎么办?就这么等着?”

    “等吧。”祖大寿无奈的说道:“等他们来攻了,朝廷就想起咱们来了。”

    祖大弼见祖大寿没有出去作战的意思,也不说话,自顾自的走了。

    而祖大寿,则是沉浸在可怕的回忆中:

    当年,袁崇焕被抓,他吓得差点儿尿裤子。他和何可纲可是从山海关打出来的,要不是当时朝廷没有合适的将领用,要不是他们祖家在辽东根深蒂固,他相信朝廷的逮捕旨意早就下来了。

    之后大凌河之战,他杀了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投降了,可那是城里实在没吃的了,连百姓都被吃光了。朝廷的援兵也来一波败一波,他真的是没有办法了。他后来虽然又逃回来了,继续给朝廷守锦州,可是他知道朝廷对他还是不放心。后来皇帝几次招他去京城,他都不敢去,这才安然活到现在。

    这一次,清兵的阵势可是比十年前还要大,这次怕是又是一场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的大战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他一个锦州城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辽东防线的问题了。他只能等,只能等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应对,等朝廷的应对。

第一百二十七章 饥民回涌() 
赵虎岗外围的地块儿。

    马师傅种的土豆还真的发芽了,虽然出芽率有些低,但是毕竟是长出来了。马师傅终于可以告辞离开了。在视察完了这十亩地之后,马师傅向同来视察的李岩告辞。

    “李公子,这些土芋已经长出来了,我就要告辞了。”马师傅说道。之后翻译给李岩翻译成了官话。

    李岩赶紧说道:“那可不行,现在只是出苗而已,离收获还远呢,您怎么能走呢?”

    马师傅听了翻译的话,立刻摇头道:“中间浇水、施肥我都交给这些农人了,我必须要回去了。你们这里太乱,太危险,我马上就要走!”

    李岩保证道:“您尽管放心的在这里住着,没有人能够伤害到您。我这里有吃的,还有士兵,不会让您受到伤害的。”

    “这种时候,有粮食的,才是最危险的。”马师傅还是摇头说道。

    他们这里刚说着呢,一个士兵就骑马来报:“将军,有流民从开封南下,已经进入到县境了。”

    “多少人?”李岩问道。

    “很多,不会少于五千。”士兵回道。

    “你看,我就说过,不要收留那些又逃回来的家伙。现在好了吧?那些家伙们见有机可乘,都来咱们这里就食来了,咱们能养的起吗?”李牟小声的抱怨道。

    李仲瞪了李牟一眼,之后说道:“要想办法拦住他们。麦子马上就要收了,要是让他们给毁了,那就太可惜了。”

    李岩立刻命令道:“集合队伍!弩手每人两个箭囊,三眼铳手每人六十发弹药。通知民壮,准备向前运送箭矢、弹药!”

    “咱们去哪里拦截呢?”李仲问道。

    李岩想了一下,说道:“去汴河故道边上,在那里挡住他们。”

    “好主意!”李牟点头道:“再往北边可是没有咱们的地了。”

    “县尊那里会有意见吧?”李仲提醒道。

    李岩说道:“先不管他,咱们的麦子可不能让他们给毁了!二哥留一百人守县城,省的苏县令害怕添乱。每个寨子里留一队人,其他的都集合好。”

    李岩的一队人是指三十三人,有三个十人的什组成,有一个队官,两个副队官,他们分别指挥一个什。这也是李岩部队的基本单位,不论是长枪兵还是弩兵,或者是铳兵,都是以十人为一排,三排一个单位。只有刀牌手是单排,在前面给长枪兵提供一些掩护。使用的兵器组成不一样了,用的战术阵型也不一样,兵制自然也要做相应的改变。

    之后各人都去准备,用了三刻钟的时间,队伍都在七里寨前集合好。这是李岩的队伍在扩充之后第一次集结,一共有近千人的队伍。各队在队官的带领下排好队伍,在官道上站列好三排队形,行军的时候是纵队,到作战的时候,就立刻以队官为圆点变成横队。

    此时在官道上排出了二里长的队伍,七里寨的人们都是惊讶的看着,他们可是从来不知道,他们的子弟集合起来,居然会有如此的雄壮威武。他们的子弟拿着长枪、弩箭、三眼铳、刀盾,整齐的站在官道边上。他们每人都有一顶八瓣儿铁盔,统一的蓝色衣裳让人看着整齐。

    李岩骑在马上,在队伍前面来回的跑动着。大声的喊道:“有流民从北边过来,想要毁了咱们在地里的麦子,咱们应该怎么办?!”

    “杀过去,消灭他们!”士兵们整齐的吼道。

    李岩点点头,一挥手,命令道:“目标,汴河故道,出发!”

    骑兵们先出发,去侦查敌情,后面步兵紧紧跟上。此时官道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口令声,还有士兵们的脚步声。

    “没想到李公子一下子弄出这么多的兵啊!”在七里寨里,一个老人感慨的说道:“咱们来的时候,不过才有三五十人而已。”

    王德江笑道:“现在光寨子就有五处,田地近万亩,有这么多的人也不奇怪了。”

    那老人酸溜溜的道:“你王家可是得意了,有好几个都入了李公子的法眼,以后要飞黄腾达了呀。”

    王德江一笑,拱手道:“您老说笑了,孩子们自己愿意去军中做事,我也是没有办法。”

    老人摇头叹息道:“还是你有办法呀,那么多的族人都能聚在一起逃难。我们田家,粮食一吃完就各奔东西了,谁还记得大家是同一个祖宗?唉,人心不古啊!”

    李岩他们到了早已经干涸的汴河河道边上时,据探报,流民的队伍离这里还有二里地。

    他让黄得胜先带着两队三眼铳手在官道和河道的交叉口列阵,其他的队伍先休息,随时准备向两侧扩展,阻止流民们继续向南前进。

    其实这次也是有给新装备的三眼铳做试验的打算。虽然三眼铳操作简单,但是要掌握合适的点火时间,还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训练的。尤其是在实战的情况下,士兵的心理可能会很紧张,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趁着这个机会,让这些将来要做骑兵的三眼铳手们磨练磨练,也是很好的。

    因为这些三眼铳是要骑兵们在射击完成之后,当棒槌来用的打击武器,所以上面不能有精细的击发装置,否则的话打完一次之后可能就不能再用了。不过这还是李岩的预定战术,一切都要经过战争的考验之后才能知道是不是合适。

    铳手们在官道上列好三排阵列,等着流民们的到来。此时他们都是又用通条把早已经装好弹药的三眼铳再把弹丸向里推一推,之后再检查一下引线是不是脱落出来了。然后是检查他们的火媒是不是能很好的燃烧起来,要是没有了这个东西,他们手里的三眼铳可就只能做棒槌用了。

    流民们此时还在缓缓的沿着官道移动,尽管他们已经看到了骑马的兵士在周围游哨,但是他们还是缓缓的行进。他们没有粮食吃饿的,虽然会有人肉吃,但是人肉吃久了之后,他们就变得像行尸走肉一般,眼睛血红血红的,没有正常人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是慢吞吞的。

第一百二十八章 机会() 
一会儿之后,游哨又来回报,说流民正在攻击一个庄子,暂时停了下来。

    等了一刻钟之后,就看见几个人跑了过来。

    “你们怎么在还这里?!”一个管事模样的人嚷嚷道:“快去前面,那些流贼就要把我们老爷的庄子抢光,吃光了!”

    李岩问道:“流贼有多少?都在你们那里停下了?”他知道北面最大的田庄是张典史家的了。这张典史官不大,但是家里却是豪富,光北城的田庄就有三千多亩。还开着一些铺面买卖,家底很厚。

    不过现在粮食为王,其他的买卖基本都关张了,只剩下一个粮行还开着。虽然现在李岩手里的粮食不少,但是他要养的人同样也多,其他没有加入李岩队伍的中小人家,还是要从粮行买粮度日的。所以张典史对于这个田庄很重视,还专门提高了佃农们待遇,多给他们分一点儿粮食,好让他们不被李岩吸引过去。

    平时在县里的公事,张典史和李岩也没有什么交集。李岩的部队是自筹粮饷的,也不用县里给发粮饷,所以作为掌管户房的张典史没有施加影响的机会。也就是县里给守县城的那一百多士兵发的粮米是从张典史的手里过,所以那些粮食有三成是被他弄去了,剩下的用陈粮和沙土补齐。

    李岩对于这个事情早就知道,不过当时实力不够,也没有机会,就没有动他们而已。现在既然有这个机会,他自然是不会放过了。

    “流贼上万啊!”管事大声的说道:“他们冲进了庄子,庄里的粮食都被他们吃了,他们还把地里的麦子也割了煮着吃。你们快些过去呀!要是晚了,我家的麦子可是要被他们糟蹋光了呀!”

    李岩点点头,说道:“我知道了。”

    “知道了?!”管事不知轻重的吼道:“知道就完了?!赶紧下令,让你的人去赶走流贼!”

    李岩淡淡的说道:“流贼势大,北面无险可守,我们只能在这里守着了。”

    “你,你,”管事看着后面坐着的整整齐齐的一个个阵列,吼道:“你们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好的兵器,怎么就不是流民的对手了?!你这是渎职!我要去告诉我们老爷,去县尊那里告你去!”

    “请便。”李岩还是轻巧的说道。

    管事看了看李岩,一甩袖子,又立刻带着他的几个跟班向县城方向跑去了。

    “将军,我去做了他们?”钱二在李岩的旁边,小声的问道。

    李岩摇摇头,道:“让他们去吧,这次一次把县里的大户都解决,省的以后麻烦。”

    钱二不知道要怎么解决,但是他也没有问。他觉得自己算是跟对人了,他在延绥镇当过兵,在李闯的手下做过流贼,也就是在李岩的部队里最让他满意。能让人们活下去,也能让人看到希望。他都想要把陕西的家眷接过来了,不过也不知道家人现在在哪里?还活着没有?

    李岩看看天色,已经快到中午了,于是吩咐士兵们吃饭。民壮们已经把烧好的饼子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