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云起-第6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手下呈上了货物清单,他看了两眼,所带的货物与他的基本相同,只是数量上多了不少。于是他吩咐:“一会儿调转航向,到南边去售卖,在平壤卖不上价了。记得避开汉城水域,免得被忘恩负义的高丽人盯上,把咱们送到辽东去。”

    现在朝鲜不是大明的藩属了,而是清国的兄弟。其他地区还能允许与明国的私贸,首都附近却是不能不顾及大清的态度。

    “明白!”手下们兴奋的答应着。这一趟下来,能多赚一倍多呢,自然人人高兴。

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目标() 


    此时的骆泫淼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郑芝龙。

    要是他像郑芝龙一样,向这些海商们收保护费,那岂不是更好?虽然到朝鲜的海商不算多,可是现在朝鲜是清国的盟邦,没有了陆上的交易通道,海商贸易就会放大很多,也是一个不错的财路。

    郑芝龙一艘船一年要收三千两银子,他收的少一些,一千两,要是能有三五百条船来朝鲜贸易,那每年就是三五十万两的收入呀。那样的话,每年的收入可是要比现在多的多,坐在家里就能收钱了。

    不过,他很快就想到,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集结他所有的手下,在通向朝鲜的航道上游弋,不断的打劫过往的商船,直到所有的商船都认输,都不得不向他缴纳保护费。

    当然,这中间肯定少不了一次次的血战,与海商们作战,甚至是与北方的水师交战,这是不可避免的。就是郑芝龙,当年也是在南洋和日本航线上与各路商队、海盗还有官军血战连连,踩着一堆堆的尸骨,才让他的队伍不断壮大,才最终将南洋和东洋变成自家的池塘,从此富可敌国。

    这时候船员们已经在他手下的监督下开始升帆了,船员们喊着号子拉绳。

    骆泫淼突然对吴老板问:“老吴,听说北边的兵厉害,你说说看,他们的水师是个什么实力?”

    吴老板偷偷看一眼这位面向还挺和善的海匪头子,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照实说,”骆泫淼依然和蔼的说着:“这船上有这么多人呢,还有其他两条船上的人,谁在说瞎话,一听就知道。”

    虽然骆泫淼看着和蔼,可是吴老板却是已经哆嗦开了。他听出了这海匪头子的意思,说假话,是很容易被辨别出来的,至于后果嘛,是喂鱼还是杀头,那就随人家开心了。

    吴老板结结巴巴的回道:“新朝的军兵确实厉害,就连凶残的清兵都不是对手。不过,水师就不行了,只有三四条二三百料的福船,还都是老旧船只,不经用了。其他的都是鹰船,连环船,两头船这些小船。这一年多,一直都在海港里,没怎么出去过。”

    骆泫淼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他从吴老板的表现来看,知道说的应该是实话。既然北方的水师没什么实力,那通向他成为北方海域霸主的伟业就又少了一个阻力。

    他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实力。加上抢来的这三条商船,他就有了八条大船。再加上他手下的四百多条汉子,还有四个岛上的近三千岛民,实力也不算小了。随着将来抢来的船只越多,再招募一些肯拼命的好汉,他觉得自己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他轻轻拍拍吴老板的肩膀,邀请道:“好了,老吴,去我的船上坐坐,这一路上,咱们好好聊聊。”

    “好,好,骆当家先请。”

    山海关外,宁远城外。

    已经进入九月,中原还只是穿上夹衣,可是关外的人们已经换上了棉衣。当然,像吴三桂,唐通,高第这些富贵官员,自然是不会穿笨重的棉衣,而是穿着既轻薄,又保暖,还华贵的皮裘。

    不过此时,他们却不是在饮酒作乐,而是在城外观看武器的测试。

    随着指挥官的命令,一架回回炮的抛杆被缓缓的拉了下来,前端的吊篮里放满了人头大小的石块儿,而铁链编制的网兜里,也放上了装满二十斤火油的陶罐。陶罐外面浸过油的麻布被点燃,在指挥官的命令中,士兵放开机括,抛杆快速弹起,火罐带着火焰,呼的一声飞向了远方。

    几个呼吸之后,在远处燃起了一片大火,火焰在风中摇曳,但是火苗却不会熄灭。此后士兵们赶紧测量射程,一会儿之后回来汇报:距离两百五十步。

    “哈哈,两百五十步,比李岩的抛石机要远呀。”唐通兴奋的说着。

    吴三桂和高第却没有怎么高兴。高第淡淡的说道:“也不知能不能派上用场,李岩都快要把蒙古收服了,清国怕是要危险了。”

    “还没见分晓呢。”吴三桂冷峻的说道:“昨天清国来了指令,要咱们出兵一万,去对付进入草原的李岩骑兵。奈曼,翁牛特,敖汉,科尔沁等部已经做好了准备,清国自己出兵八万。”

    唐通马上问:“胜算有多少?”

    吴三桂摇头,回道:“不知道。据说这次李岩派出的是两万骑兵,李岩的骑兵,两万,杀伤力不小呀。”

    “那咱们还派不派兵?”高第犹豫的问。

    吴三桂看看两人,低声的问:“你们的意见呢?”

    唐通眼睛一转,笑着说道:“我看咱们还是看看风色再说。”之后对高第问:“高兄,山海关有什么异动吗?”

    “还是老样子,相安无事。”高第老实的回道。

    唐通摇摇头,指点道:“这种时候,怎么可能相安无事呢?李岩在增兵,随时会出关东进。”

    “嗯,合情合理。李岩不会只派骑兵去草原,对咱们关外,也要大力牵制才对。”吴三桂也是点头赞同。

    高第马上就明白了两人的意思,也是嘿嘿一笑,说道:“那就这么着吧,咱们两不相帮。”之后却是收敛了笑容,担忧的说道:“不过,若是李岩胜了,咱们要怎么自处呀?这一年多,李岩对咱们可是不怎么理睬,似乎对并不怎么期望咱们投效呀。”

    唐通此时也给勾起了火气,抱怨着:“仅这辽西走廊弹丸之地,要养活十万人口,五万大军,真他娘的不容易呀。”

    他们为了多打粮食,把各个城池与墩堡之前的空地都用上了,几乎全部都种上了粮食,这才能勉强让士兵们不饿肚子。李岩对他们封锁的厉害,清国自己都缺粮食,所以他们只能靠自己了。

    吴三桂无奈的说道:“算了,咱们命数不好,没能及时抓住机会,夹在两个强大的势力之间,只能哪家获胜跟哪家了。”

    唐通也觉得说这些没意思,转移话题:“那个手铳弄了多少了?虽然骑兵用不惯,不过咱们装备卫队,保命还是管用的。”

    “还有大炮,清国还给不给咱们?”高第也是问着。他们没有铜料,工匠也造不了大炮,只能找清廷讨要。

    吴三桂丧气的说道:“手铳也不好造,只弄出来六十杆,你们走的时候每人拿二十杆。大炮就暂时不用想了,清国自己还不够用呢,哪有多余的给咱们。”

    唐通和高第相互看了一眼,他们都知道,火炮可能是真没有,不过手铳,肯定要比六十杆多。不过工匠都在宁远城,他们也只能忍了。

    两人面上依然笑着,拱手向吴三桂道谢:“那就谢过长伯兄了。”

第六百九十八章 草原追逐() 


    草原上虽然已经刮起了西北风,气温也降的厉害,不过根据向导的经验,离第一场雪应该还有一段时间。但是白世雄和冯太初与向导们商议之后,还是决定立刻返回关内。

    因为他们所在的敖汉部地界,离清国已经很近了,而且向南方走,又多是山区,极其容易被清国伏击。所以他们还是决定,由原路返回,还是从张家口返回关内。这一路上多是草原,又是刚走过的熟路,应该是比较安全。唯一不好的,就是路程有些远,所以他们决定提前回程。

    本来他们这次来,除了要从清国那里找回些颜面,就是去惩戒铁了心跟随清国的蒙古部族。首要目标就是奈曼部,不过就快要到达的时候,却是不得不回程了。要是再向东行几天,他们就能进入奈曼部的牧地,但是很有可能会在回程的时候遇上大雪。权衡利弊之后,他们还是决定立刻返回。

    他们回程的速度要快了许多,商队的东西都交易的差不多了。交换回来的大量的马匹,也都被用做驮运粮食和物资的驮马,辎重马车轻便了许多,速度自然能更快。剩下的少量物资,都是用来沿途交换些牛羊来食用,他们带的粮食不多,需要大量的肉食来填饱肚子。

    不过他们在西撤的第四天,在后方的骑兵后卫就发现了有大量敌骑追了上来。

    “有多少人?距离多远?”白世雄在马背上骑行着,淡淡的问着。

    对于敌人的到来,他们每个人都没有多少惊讶。他们这次远征塞外,本来就是来作战的,可是他们经过的蒙古部落却出奇的老实,没有给他们动手的理由。此时听到敌人到来,甚至有些心里踏实了的感觉。

    “大概还有四十里,人数不清楚,不过应该有数万之数。”士兵谨慎的汇报。清军也派出了大量的骑兵来做遮断,有一些也装备了手铳,而且被抓住的清兵都是死不开口,所以他们尽管死伤了二十多人,依然没有确切的敌情。

    白世雄扭头,对冯太初问:“你怎么看?”

    冯太初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卑职觉得,还是不用理他们,继续前进。等明天,再与敌人交战不迟。若是他们极速追上来,那就更好了,趁他们人困马乏,正好给他们一个歼灭性的打击。不过,卑职认为清军不会犯这样的错。”

    “嗯,不谋而合。”白世雄点头说道:“至于晚上,就在外围撒些铁蒺藜,埋上几颗炸弹做警戒,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将军考虑的周详。”冯太初恭维一句。

    白世雄随意的说道:“马匹不用拍,这些事都由你负责,出了漏子,人头不保。”

    “卑职明白。”冯太初微笑着应承,毫无压力。

    白世雄又对亲兵吩咐:“通报全军,加强戒备。再去通知商队,让他们不要乱,继续按序行进。哪个扰乱了队伍,立斩不饶。”

    “遵命!”亲兵答应一声,向队伍传达命令。

    那些跟着队伍来塞外做生意的商队,都是有心理准备的,而且他们买的马匹都作为驮马来用,管理起来也比马群要简单一些。所以在得到敌人追来的消息之后,他们都努力的管理好自己的队伍,不让队伍发生混乱。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看到部队没有任何慌乱,因此他们自己也比较镇定。

    队伍虽然稍微有些喧闹,但是基本的秩序还依然保持着,一段时间之后又继续默默的开始行进。那些商人们,也只是让伙计们看好马匹,听命行事,千万不能乱了方寸。他们都知道,要是没有军队的保护,在草原上,他们不过是一些待宰羔羊而已。

    入夜之前,他们在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过夜。商队把他们换来的羊群宰了一只又一只,来犒劳军兵们,好让部队吃好了去作战,也让军队念着他们的好,不要把他们给抛下。虽然这趟贸易利润丰厚,可是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实在是让他们胆战心惊。

    士兵们倒是没有什么影响,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经过这两年的锤炼,尤其是在老兵们的带动下,李岩手下的军兵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他们不惧怕任何对手。即便是在草原上,他们也同样不惧怕敌人的骑兵部队。

    冯太初安排着夜晚的警戒和防务。首先在外围五百步的距离上埋设了几十颗炸弹,之后用铁蒺藜在外围四百步零星的铺洒了一些,起到预警和滞迟敌人的作用,让部队做好迎战的准备。当然,中间留有空隙也不小,是给己方侦骑通过的。

    由于他们的炸弹大部分都是拉火式的,所以也就有了这种地雷式的运用办法。杀伤敌人倒在其次,不过能在黑夜里起到预警的作用。尤其是与铁蒺藜搭配使用,即便是敌军的骑兵冲过来,也能让敌人暂时失去速度,并且陷入混乱,给他们准备防御和反击赢得时间。

    等到后半夜,再后方的侦骑走马灯似的回来报告,后面的敌人没有宿营,而是继续追来,已经到了二十里之内了。不过又过了一段时间,斥候终于来报,清军停下来宿营了,可是为了这个情报,有四十多人负伤,战死的近百人。

    前半夜值班的是冯太初,此时掌总的是白世雄。他听着手下的汇报,心中已经断定,这次清军的目标,还是像上次一样,是想要将他们这支队伍全部留下来。现在已经追近到了二十里,明天一定会追上来的。

    不过他此时倒是隐隐有些兴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