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淡为官-第3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东非地区拥有大量的煤炭和原始森林资源,且人口众多,是宋朝十分宝贵的一块殖民地,它连接红海与印度洋,也是十分重要的商业贸易港口,在这样的地方,出现这么大的乱子,作为宗主国,宋朝自然需要进行一番处理,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更换如今东非的州牧,以此来平息当地土著的怨气。

    如今的宋朝虽然立于世界的顶点,可是也因为富裕程度上来了,导致人们的同情心开始慢慢泛滥起来的,再加上地方殖民地也渐渐开始吸收宋朝先进的文化,开始出现了一些仿照宋朝工厂搭建起来的简易工坊,这些工坊虽然非常的简单,但也能生产出威力惊人的武器,所以宋朝士兵的死亡率也是越来越高,这当然给许多宋朝的老百姓带来了很不好的感受,毕竟那些死去的人,极有可能是他们的亲人,朋友,丈夫或者是父亲,所以后来在民意的引导下,对待殖民地的百姓们,朝廷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虽然汉族依旧处于至高的位置,天然在所有族群中位于领袖的地位,但是汉族人口若欺负过头了的话,也将会受到一些严厉的惩罚,而不再单单是判一点钱这么简单了。

    因此当地老百姓的想法,朝廷也需要顾虑到,开除掉当今的州牧,这自然是最能展现诚意的,再加上这位州牧本来也不想再待在这里了,对于朝廷来说,这里是战略要地,可对于来这里当官的人来说,这里却是一处远离故土的地方,中国人一向恋爱自己的故乡,除非迫不得已,又有谁愿意来到一块不熟悉的地方呢,即便他在这里是土皇帝,可依旧感觉不到什么开心,平日里大多时间也是埋头于工作之中,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便是连工作也没有了热情,现在朝廷让他回去,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很快就收拾好了包袱,等待着朝廷任命的新州牧来交接手中的事情,便急着要回去了。

    而要寻找一个接替他的人,却并不容易,一般的官员都不太愿意去当什么租界的州牧,觉得这是一份非常没意思的工作,而愿意去的人,则是都希望在殖民地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不然谁又愿意忍受孤身一人前往万里之遥的地方,不允许携带任何亲人的痛苦呢?

    这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的,之所以会这样不近人情,也实属无奈之举,毕竟州牧不像县令那样权利比较小,且如今在本土许多职责都被分配到了具体的部门,一位县令具体的职权已经是越来越少了,所以子女随同并不会有什么关系,可租界的州牧却不同,他们远离本土,国家的触手并不像在国内那样,可以对他们进行实时监控,在行动上,他们有着很大的自主权,并且虽然他们管理的区域名义上是一个租界,但其实整个殖民地也在他们的管理之内,只不过碍于当地民族的情绪,才会把他当做一个国家而已,其实这些殖民地大部分行动租界都是参与的,而州牧显然是主导人。

    像这样的租界加殖民地,总人口最少也在几百万上下,这可比宋朝的县人口要多得多的,并且大小也在百万平方公里左右,在这种规模之下,州牧又拥有着极大的权利,并且还拥有军队,朝廷自然不可能放心让他带着家人一起前往,不然到时候要是造反了,连个威胁的资本都没有不是吗?

    虽然要说造反的人也不在乎自己的妻女子嗣,可终究大多数人还是在乎的,这样做,起码能够杜绝大部分人做出有害于国家的事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在这样残忍的制度下,还愿意前往租界担任州牧的,大多数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希望在租界闯出一片天地,然后回国作为一份资本,可以让自己继续往上爬的,要知道州牧虽然不像总督级别那么高,可也是正四品的官员,只要回国,就起码是道(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别的官员,甚至要是有点背景的话,直接能成为京官也说不定,这对于许多底层官员来说,无异于是升官之阶了,但是这一点恰恰是徐清所不能允许的。

    如今的东非殖民地,需要的是修生养息,而不是大动干戈,这就让许多想要一展抱负的年轻人顿时间偃旗息鼓了,什么都不做,只是当一个调和关系的官员,这种事又麻烦,做成了也没多少功劳,又有谁愿意去做呢?

    所以最后只能让这位叫做李德的官员前去了,他是十一年前考中的进士,名次并不高,那时科举制度还没有改革,所以最开始连续三年的时间,因为人也没有背景,所以一直待在汴京城中做冷板凳,一直到后来官员体制改革之后,宋朝体制内多出了大量的官员,同时县级别的部门官员开始出现,这位李德才总算是得到了一个职位,是西北一个大县的教育司长,主官当地县学,这一上任,便足足干了四年的时间,位置一直没有东换过,他倒也不急,明明都四十多岁了,正是再进一步的好时机,却始终没有提出来过,不过做事到确实有几分才能。

    西北那地方,三秦大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净出名将,少出文人的地方,但在这位李德的治理之下,学习水平倒确实有所提高,在秦凤路的各大县市之中,水平也从倒数到了前十,四年的时间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更关键的是这位李德并没有什么背景,普通家庭出身,家里有点钱,但称不上大富大贵,更别谈什么权势滔天了,所以他担任教育司长的时候,并不可能从自己家里拿钱来补贴县里的教育经费,从而达到出政绩的程度,这在宋朝有很多人这么干,担任县长就让自己家的家族企业开到那里去以提高就业率和经济,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政绩从而高升,这种做法在地方上非常的普遍,当地百姓也很喜欢,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谁能拉来投资,给他们更好的工作待遇谁就是青天大老爷,他们才不管这些事情合不合规矩呢,只要能够多一份工作的机会,他们就能让自己家的孩子过的好一点,过年的时候也能更加开心一点,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本章完)

第481章 481。种族矛盾() 
    可这样的政绩在徐清看来着实没有什么,但这位李德却非常厉害,在他上任之前和上任之后,除了因为通货膨胀增加的教育经费之外,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增加,在这种状况下,李德完全是用自己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将这一个县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几个档次,其中考入全国大学的人数从四人提升到二十六人每一年,科举公务员考试则是从一年十七个到一年四十个左右,这样的能力着实不容小觑,也正因为这一点,李德被上司所看重,从而调离县教育司长,来到了秦州府,也就是当年徐清就任过的地方,也是秦凤路的首府担任,教育副祭酒,相当于全省教育厅的副厅长级别,掌管全省教育,主要负责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则归其他人负责,官阶在从五品,从一介小小的司长登上副祭酒的位置,不得不说李德的能力着实非常出众。

    不过如果单单是这样一件事,徐清也未必会注意到他,如今的宋朝,正式公务员不下两百万之多,至于五品的官员,也有三四万之众,徐清只是一个人,人海茫茫之中,又怎么可能注意到一个副祭酒呢,这还得拜李德的运气好,就职的地方,正好是在徐清曾经任职过的秦凤路,对于这一片地方,徐清有着很深的感情,毕竟他曾经在这里奋斗过,是他来到这个世界后担任的第二个官职,并且在这里,也有许多他曾经的同僚,这些同僚虽然因为地位的差距,如今与他是不可同日而语,可徐清并不是势利的人,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会照顾一下他们,给送点什么京城新的东西过去。

    他们呢,自然也是愿意跟徐清这位宰相联系的,毕竟徐清可是宰相,他们的官职虽小,可宰相门前都是七品官呢,他们能跟宰相是朋友,秦凤路上的大小官员自然得拿这些下属尊敬着,一来二去,徐清倒也跟他们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感情,逢年过节时候书信往来倒也不少,有的时候还会在信里面讲起一些当地的趣事,或者是把一些劣迹官员举报给徐清,让他来处理,主持公道。

    而李德因为在当地主管教育工作,做的非常好,将秦凤路上上下下的学校都给视察了一遍不说,还组织起地方乡绅给许多贫困地区建设起了新的学堂,这样的作为自然引得整个秦凤路的老百姓交口称赞,这个年头,知识是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虽然还没出来,可谁都知道,读书人就是要比穷苦人,卖力气的人赚得多,自己的儿子若是能进学校里读书,便能比自己活得好,这样的大功德,自然是引起了全道百姓的称赞,这些话自然也传进了这些老员外们的耳朵里去了。

    徐清担任秦凤路官员的时候,已然是十七年前了,许多那时的老友也早已经去世,即便还活着的,也大多已经退休养老去了,闲的没事干,自然就喜欢看看报纸,然后逗弄儿孙取乐玩,自然就看到了有关李德的报道,作为一桩趣事,便报给了徐清看,此时的徐清正在为东非州牧的人选问题而纠结,看到这个李德和寄来的报纸上关于他的为人,顿时对他有了那么点幸运。

    可徐清毕竟是宰相,此时为官时间也长了,自然知道这报纸上的东西是一回事儿,人到底是不是这样可不一样,现在有很多人知道舆论的重要性,便喜欢花重金买通报社,鼓吹自己的形象,以此来达到欺骗的目的,做这种事情的人在如今这个世道上可不是非常多见的,官员之中也不乏这类人物,他们的功绩一般般,能力也不出众,可吹牛的本事却是比天还要高,明明只做出了一分的成绩,却硬是要把他说成是十分,甚至是二十分,三十分,以此来作为自己政绩上的参考,同时因为百姓如今对于报纸十分相信,所以很多人在看到报纸上记录的官员作为之后,也会对官员的名声造成好的影响,对于这一切炒作,徐清是心知肚明,所以虽然报纸上写出来的这位李德跟自己想法中的官员差不多,可具体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徐清还是需要去调查的。

    所以他连夜写了几封信,其中一封是给秦凤路当地主管官员的,他作为李德的上司,对于自己的下属应该有着非常直观的了解,从他那里虽然不能知道一个完整的李德,但也能看到一个不同于报纸上的李德,再加上如果未来自己要把李德调走,也需要跟当地的主官进行协商,所以在这封信里也有这么一个意思,算是提前打一个招呼,不过非常的隐晦,有点君意难测的感觉,毕竟调任官员,这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徐清也不想提早泄露风声,这对于李德和自己都不好,所以只是隐晦提了一下而已,并没有详细说明,主要就是希望当地官员能够介绍一下李德。

    而剩余的几封信则是寄给了自己的老友,让他们去民间以乡绅的民意去走访一下秦凤路城市乡间的学校,看看他们的教育水平到底如何,既然李德主管的是基础教育,徐清自然要看看他到底有没有能力了,主管东非,这不仅仅需要一个老实人,更重要的是他得有能力,不然天底下老实人那么多,徐清上哪不能找一个人来?

    非洲那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当然这里的落后指的是文化程度上的落后,并不是只历史的落后,那里是人类起源的地方,也是所有人类的故乡,要说他落后,那世界上或许也就没有先进的地方了,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非洲的文明除了北非靠近地中海而发展起来之外,其余的整个非洲一直到处于一种非常落后的状态,即便到宋朝登陆东非的时候,这里也没有形成什么正式的国家,只是有几个大概相当于部落联盟的大部落而已,大致等同于中国夏朝时候的政治水平,属于非常低级的政治状态,至于生产能力,就更是落后了,还在使用人力,对于植物的耕作也是一窍不通,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天吃饭,以捕猎为生,生活非常贫苦,没有什么大城市,老百姓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

    这样的地区对于征服者来说自然是非常容易的,毕竟以这些非洲人的水平,便是没有工业化的宋朝都能够轻松吊打,因为这群人所使用的武器,大多数还保留在石器时代,宋朝再怎么弱,也已经是进入了铁兵器时代,两者之间战斗力的差距,可谓是云泥之别,更别说工业革命之后,拥有热武器的宋军了,在其面前,东非各国各部落根本就没有抵抗的可能,瞬时间就被征服了,连抵抗都没有怎么发生。

    可是宋朝需要的并不是征服这一块地方,而是要统治这块地方,然后从这里得到大量的资源,援助本土,使本土的经济得以发展,如此一来,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