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淡为官-第4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日本解决拥堵的办法主要是六条,第一条就是大规模建设公共交通设施,比如新干线、地铁、公交车、轻轨之类的交通设备,以此来保证大量的人员流动可以依赖交通设备,而不是依赖私家车这样一来,交通问题也确实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这一点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当然也在进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这些城市的铁路也是修的四通八达,但在轻轨,有轨电车以及高架桥等路上交通设施上,显然还不如东京的规模来的大,且在地铁线路的设计上,也有很大的问题。

    第二条就是将社区的道路开放,用来让车子进行流通,以及征税,当然,日本本身就是汽车制造大国,所以日本当然不会对汽车本身征收非常高昂的税收,但人毕竟是会转变的,既然不能对汽车收税,他们可以对其他的东西收税么,比如说停车费,在日本的停车费,普遍要比中国高出十倍左右,通过增加停车费,以限制人民用汽车来进行移动,而是使用公共交通,根据日本人自己的统计,在东京,百分之八十九的人出行都是使用交通系统,在早高峰的时候,这个数字更是会接近百分之九十一,如此方式来解决了大量的人口拥堵问题,无疑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第三条当然是进行素质教育,再多的道路,再好的法规,若是没有人遵守,等同于废纸一张,所以为了让司机们可以遵守道路上的行驶规则,制定严格的法律章程和管理体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一点,徐清也参照了不少,他现在就拟定一个新的计划,就是让所有马车夫和司机都要参加考试,必须拿到驾照才能开车,不然就绝对不能上路,通过这种方法来限制违法违规的行为,成效显然是显著的。

    第四条则是建造低密度的城市,形成多中心格局,以保证人口不集中在一个地区,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地区之间以低矮的平房相互连接,如此一来,人口被疏散在了整个城市的几处中心位置,其拥堵程度自然不会太过严重,像北京之所以会那么严重,就是因为他的所有中心几乎都在二环内,而上班族每天的工作便是从三环、四环、五环开着车把自己送到二环里来,一个中心,拥堵情况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东京通过这种多中心的方式,确实成功降低了人口的压力,这一招无疑是非常成功,且值得借鉴的。

    至于第五条,则是利用信息化数据,来协调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补充,以及第六条,取消收费站,以保证车辆流通的顺利,这一条对于徐清显然没有什么意义,前者他没有这个条件,如今的宋朝才刚刚迈入工业时代中期,才发明出了蒸汽机,还没进入到电气时代,信息化更是遥遥无期,不用想了。

    至于后者,取消高速公路的收费站,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宋朝为了修建这些高速公路,花费的金钱何止兆亿,不收费,让老百姓免费开,宋朝朝廷或许能够不在乎,但那些合作投资的资本家是绝对会急眼的,毕竟他们出了钱,拥有股份,要是不收费,他们的本钱都赚不回来,这可不是什么开玩笑的事情,所以这一点,徐清是万万做不到的,至于前面四点,他则都可以做到,通过这种方法,来缓解城市的拥堵问题,然后建造多格局多中心的城市布局,这就是他的目的。

    所以即便宋朝如今高楼扎堆,但密度并不大,一片区域平均下来高楼大概不会超过五栋,除了昆山的贸易区,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上百米的高楼大厦足足有上百栋之多,那里是唯一的一处,其他地区则都是一栋而已,这一点,在决定城市建筑到底要摩天大楼纽约式还是平铺大饼东京式之前,徐清也犹豫过。

    在他看来,纽约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霸气侧漏的城市,上千栋摩天大楼整齐排列,光是看上去就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一股资本主义的腐朽气息就迎面而来,可以说是徐清心目中都市最为完美的诠释,但这种建筑的特点就是人口太过于密集了,拥堵也绝对会超出想象,所以纵然这种建筑方式颇得徐清的心,他心中其实是非常渴望那种漂亮的天际线的,但碍于实际情况,尤其是落后的交通设施,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摊大饼的模式,外加上卫星城的方式,来建设大规模的城市群。

    至于纽约这样的超大规模摩天大楼,则只在昆山一地进行搭建,也就是如今的上海,也算是符合历史的事实了,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大部分超高建筑几乎都搭建在上海,而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城市,城市之中到处可见摩天大楼,人口密度也绝对超越了北京,在这里搭建摩天大楼群,显然是徐清的情怀在作祟了,至于对于昆山造成的极度拥挤状况,就不是徐清能够掌控的了。

    毕竟拥堵不发生在自己的面前,他也无所谓,至于汴梁则不行,作为首都,总是堵车,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看不过去的,所以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徐清的折衷办法了,大规模的体育设备进行搭建,各种各样的道路建设计划和公共交通建设计划,接连上马,汴梁这座城市可以说,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次次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变着自己的容貌。

    如今的汴梁城,你依稀之间虽然还能看到一座古城的模样,但大多数情况下,你看到的都是现代的城市模样,当然,因为这个时代的主体变成了中华文明,所以即便是摩天大楼,也全部都是带着中国风的建筑物,所以看上去,倒是比现代的都市要多了几分特色,但整个城市依旧非常的现代化,古色古香,不沾染钢筋水泥的街道几乎已经找不到几条了,而城市的面积也在飞速的发展着,从数十万人口的城市,到如今七百万人口的城市,几何一般的增长,给城市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辉煌。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的城市,宋朝人可以十分自豪的向世人说明这一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科技发明和创造,都在这座城市中有所体现,任何先进的设备,这座城市中都有,无论是街边的路灯,还是地下跑动的地铁,又或者是稀有的汽车,高大的摩天轮,都在向世人昭示着这座城市的荣誉。

    这或许也是即便这座城市的生活环境并不是特别的好,但依旧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涌入汴梁城中,寻找机会的原因,毕竟与乡下生活相比,汴梁城的生活简直太丰富多彩了,光是吃饭这一项,即便你每天都换不同的餐馆,一辈子下来也不一定能够吃遍汴梁城中所有的餐馆,这就足以证明这座城市的面积之大了。

    他甚至都比现代的北京和上海要大了,毕竟北京和上海大量的摩天大楼,让人口的密度非常的大,而在汴梁城,摩天大楼是非常稀少的,几乎达到了鹤立鸡群的程度,整个都市圈内,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三四层的楼房,然后居民楼大体上也是独楼独栋的,有点像现代的东京城,很少人住公寓,更多的人是住在别墅里,这与徐清的土地政策有关,因为不需要保留农田,所以也就不需要住的那么拥挤了。

    通过这种低矮的独栋楼房,确实要比高层公寓要更好的控制住城市的拥挤,当然,这样的城市也就会变得非常的大,甚至有点超出人们的想象,就像东京,他已经不是东京一座城了,而是将周围十几座城市全部链接在了一起,完全是一个都市圈的概念,而东京都市圈也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圈,不仅仅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更是拥有世界第一的经济GDP,这无疑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座城市因为是摊开状建立的,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地震,但这也让他变得无比巨大,建城区面积大概是上海的四倍左右,而如今的汴梁城,则跟上海差不多大,可见这座城市到底有多么的巨大。

    日不落帝国顶峰的时候,伦敦城的人口也不过两百万而已,而如今才刚刚进入工业社会的宋朝,首都人口就超过了七百万,并且每年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涌进来,即便徐清已经下达了低密度城市的命令,但也于事无补,涌进来的人太多,他再怎么低密度,人口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了。

    就像美国的洛杉矶,他也属于摊大饼的模式,但这座城市就是非常的赌,远远没有东京那么舒适,这里面就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汴梁城,昆山府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光靠徐清是不行的,他最多只能提提意见,更为关键的任务还是需要交给城市的管理者,让他们去管理,徐清则脱手了,这不是他的专业,作为一国宰相,他需要处理的事情也远远不止城市规划,农村也是他的管理范围,而相比起城市来说,农村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问题,但也有不小的麻烦,摆在徐清面前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城乡贫富差距的矛盾,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甚至已经到激起城市与乡村矛盾的地步了,这是徐清万万没有想到的,在他看来,双方虽然有矛盾,但还没有到立即爆炸的地步,但事实证明,显然是他自己想错了,这个问题要远远比他想象的大得多,也可怕的多,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城市在飞速发展的时候,乡村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的,在这种情况下,贫富的差距拉大自然是可预见,但造成的危害,却并没有让徐清过早考虑到,眼下的问题,就变得十分严重了。

    本章完

第600章() 
如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其主要的原因便是大量的人口因为城市的便利而离开农村,从而让农村的人口大幅度下降,如此一来自然也没有什么商人愿意去开拓农村的市场了,而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城市快速城市化,资本和人口全部聚集在这里,自然吸引商人大规模的投资,所以城市是越来越好,工资也越来越高,而农村却是人口越来越少,投资自然也是越来越少,如今的许多农村,大多数只能看到四十岁以上的人和许多的女人以及孩子、老人,青壮年是非常少的,大多数都在城市里打工。

    这是历史的必然阶段,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城市化开始进行,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这都是历史的规律,而在这一段时间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要远远超出,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

    现在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以及基础建设的原因,现代的农村并不像古代的农村那么孤立,想想看,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互联网和通常的道路,偏远地区的老百姓该用什么手段去了解外部的消息和新闻,对于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简直就是一个谜,如果想要接触到外部世界,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离开乡村,到城市里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接触到这个世界的脉搏,不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老死在这片土地上,到头来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如今的城市已然初具规模,很多从农村离开的小伙子,在离开的时候信誓旦旦,赚到钱就会回来,可真正愿意回去的又有几个呢?这个年头可不是大城市小城市都有ktv,网吧的年代,在穷乡僻壤,大部分人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代步工具是马车,街上不会有路灯,更不会有摩天大楼,大量的屋子依旧是砖瓦房,钢筋水泥的建筑物基本绝迹,娱乐场所基本没有,购买东西的方式依旧是赶集,而不是到全天候都有商品买卖的商场去购买,这就是双方之间的差距。

    在城市中,你可以随时接触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知识,你可以学习到你在农村一辈子都不可能学习到的知识和机会,在这里,即便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只要足够努力,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你也有机会可以成功,再说就算你不能成功,你也依旧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去了,起码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也依旧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农村所享受不到的福利。

    比如说即便你工作到凌晨三点,如果肚子饿了,只要出门来到街上,照样能够买到宵夜吃饭,填饱自己的肚子,而在农村,这一点想都不要想,基本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自己去做,除此之外,你可以在城市中,接触到天南海北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熔炉,里面不仅仅有宋朝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外国人,他们带着自己本国的口音,也带着自己国家的文化,跟他们接触,你能大开眼界,了解到这个世界的神奇,而如果你在农村,你一辈子接触到的人,也就这一个村子那几百号人了,或许还不可能认全。

    对于世界认知的狭隘,如果在不设前提的情况下,他什么都不知道,或许没有关系,但如果他已经看到了外部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