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淡为官-第5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这些捐钱的富户们,朝廷将针对他们所捐出的财务来给予他们一定的赏赐,主要的赏赐自然就是爵位了,如今宋朝的爵位,六等爵以下的爵位几乎已经不值钱了,而六等以上的爵位还是十分有用的,见官不拜,入衙不趋,这对于许多有钱人来已然是至高无上的特权了。

    当然,爵位也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如果你能有一个高等爵位,在整个社交圈中的地位都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暴发户那么热爱迎娶宗室子女或者是勋贵之女的原因了,并不是贪图他们家的财富,仅仅只是想要他们家族的名声罢了。

    所以如今宋朝皇室为了减少宗室人员,往往会在除籍的前一刻,赐予这些宗室人员们一些相对来较高的爵位,比如子爵或者是男爵之类的,相当于正五品和正六品的官员,用这个爵位,他们完全可以给自己家的男丁和女儿找到一门好的亲事了,而朝廷则省下了一大笔的遣散费。

    只需要一个封号,便能省钱,这种事情自然是徐清十分爱干的事情,所以在最近几年,宗室剔除五服之外的子弟中,皇帝所签字同意的赐爵人数多达上万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开国子,开国男之类的爵位,这些爵位全部都是名誉头衔,并没有封地,也没有工资可以拿。

    但因为严苛的等级社会,这种爵位就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规定人们的衣食住行,一个商人,即便钱再多,他的家门口也是不能放狮子的,家门口的大门外也是不能有门槛,有台阶的,而在外面,衣服只能穿麻布的,自己的家则只能有规定的大不能超出,日常的饮食也有定规,穿身上的衣服颜『色』,只能以灰黑白为主『色』调,这就是黥首,是平民,他们是不允许做很多事情的,虽然如今的宋朝越来越开放,但在这些问题上还是十分传统的。

    而只要有了这样一个勋爵,通过与贵族家庭结为亲家,虽然他自己不能成为贵族,但是他们家的孩子便能拥有贵族的身份,无论是迎娶那些开国男爵夫人,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那些落魄的开国男爵们,这都能让自己的家族光耀门楣,从此他们的儿子将超凡脱俗,从普通老百姓一跃成为贵族,可以穿上大多数颜『色』的衣服,身上可以穿丝绸,家里的房子可以有门槛,可以有石狮子。

    这是绝大多数饶梦想,而宗室子弟和勋贵子弟,便能让他们完成这个梦想,所以即便这些宗室子弟和勋贵子弟再落魄,但只要他们一成年,便根本就不愁嫁娶,许多富商会拎着大量的礼物来迎娶这些王侯公孙们,郡主,翁主们。

    这也是徐清为了缓和朝廷与宗室和勋贵之间的矛盾,才想出的方法,毕竟他也不想把国家的钱耗费在宗室人员身上,同时还得满足这些宗室人员的需求那么,如今这套方法,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朝廷给予他们一定的地位和名望,然后他们用这名望跟富商们去换取丰厚的彩礼和嫁妆,然后继续维持自己的生活。

    至于接下来的第二代,那就不是徐清能够管的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徐清还多照拂了一世,已然是不易了,接下来他们顶着这个贵族的头衔,到底能做成什么事情,是成为中产阶级,还是重新回到上流社会,又或者是到最后连贵族头衔都没了,只能做一个平民,徐清也不清楚。

    因为这些赐予的爵位是有期限的,原本这些爵位大抵只有一代人左右,等到第二代,开国子就会变成开国男,开国男就是变成兵尉,郎中之类的散官职,再往下一代,这就没什么用了,一般的中产阶级中,都有大量的六等爵。

    六等爵是没有什么特权的,大抵也就是好听而已,就像什么三好市民之类的称呼,起到一个规范作用,中产阶级之中,只要是混得好一些的,大抵都能混到一个六等爵,可再往上,就不是混能够上去的了,六等爵网上的散官,虽然不是官,也没有差事,但已然是官了,而底下的六等爵,虽然号称为爵,但因为拥有的人太多,已然变成了民,所以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巨大区别的。

    就像『政府』里的临时工和正式员工一样,大家都在同一个地方办公,但双方的待遇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六等爵和散官之间的区别,这样算来,开国子能有三世的恩泽,而开国男则有两世的恩泽,如果没有寸进,便只能回归到普通老百姓中去,对此,徐清为了安抚这些宗室和勋贵,愿意离开宗室的族谱,从而不再拖累国家,便特别允诺,他们的爵位将可以延续两代,然后再往下降级,如此一来,开国子便有了四世,开国男也变成了三世,以如今的医疗条件,只要不出现太大的家族遗传绝症,一个开国子,便能保证一个家族百年的特权,这无疑是巨大的优待了。

    也正因为如此,宗室的遣散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也为皇室节省了一大笔钱,毕竟宗室的安置费,朝廷是不出的,都需要从皇帝的私人腰包里面出钱,而宋朝承平百年,宗室们又都是拿着国家津贴不干活的蛀虫,三妻四妾是常态,所以短短百年的功夫,宗室人员就从开国之时的上百人衍生到如今的数十万人,他们这些人是完全脱产的,严格起来又是皇亲国戚,自然不可能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只顾着衣食住行,温饱而已,要过的必然是富余的生活。

    如此一来,皇帝每年就必须要支付一大笔钱来养这些闲人,对于皇帝来,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毕竟这可不是一个数目,几十万饶宗室,要知道明朝就是被宗室给压垮的,从朱元璋到崇祯帝灭国,整整两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朱家繁衍至上百万的人口,这对于整个国家都是巨大的灾难,而如今的宋朝虽然还没有到演变成灾的情况,但也不容乐观。

    而如今徐清帮助皇帝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宗室在籍人口,不用分文的情况下,从四十多万人,降低到了三万多人,这三万多人都是未出皇帝五服的亲戚,虽然数量依旧庞大,但也让皇室松了一口气,这同时也让皇帝和朝廷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和缓,也让徐清想要颁布的几项政策,并没有如同往常一样受到阻碍,很是顺利的通过了。

    不过这些都只是暂时的而已,双方的理念毕竟不相同,能够短暂和平,但不可能永久和平,眼下的这一切,也只不过是在投桃报李罢了。

第651章() 
但对于徐清和朝廷来,双方保持微妙的和平就足够了,不然皇帝和他的效忠者若是整给朝廷找麻烦,即便不会出问题,那对于国家的办事效率来,也将会大打折扣,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帝国,作为国家的中枢,办事效率一定要非常的高才校

    不然地方上的办事效率已经很低了,若是中央的办事效率再这么低下,那么整个国家的进步速度就会变得非常缓慢,中央的办事效率必须高于地方,这是徐清的准则,不然中央的事物处理要远远多于地方上的,若是办事效率太低,整个国家就会变得臃肿,累赘,而皇室无疑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毕竟皇帝虽然没有参政的权利,但却有议政的权利,他发表的意见,朝廷还是要集中讨论的,而原本可以很快下发到地方的行文,皇帝只需要这么一做,便可以阻拦住行文的发布,把这个发布的时间向后推迟好长一段的时间,这对于整个国家和朝廷来,都将是巨大的灾难。

    所以朝廷虽然和皇室的斗争水深火热,但这个斗争,徐清并不希望影响到整个国家制度的运转,所以必须要与皇室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将宗室人员大规模裁撤,这无疑是徐清向皇室刨出的橄榄枝,未来随着宗室成员的减少,皇室的资金也就更加充裕,皇帝可以拿着这些私房钱去建造一些自己喜欢的建筑,也可以用来购买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古玩。

    让皇帝的经济得以充裕,这是削减宗室的一大好处,每年为皇室减少上千万贯的开支,这自然能够让皇帝息事宁人一段时间,而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也正是因为徐清的这一举动,皇室才没有太过分的『骚』『乱』政事的进行,只是在朝廷之外,皇帝常有对于政策的议论,毕竟朝廷之中,也有皇帝的党羽,民间文人雅士之中,支持皇帝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通过报纸和媒体,借着皇帝的名头,传播自己的思想,确实聚拢起了一帮保皇党,在民间拥有名望,在朝廷拥有皇帝的庇护,徐清也一时很难剪除这些碍眼的家伙,所以只能纵容他们留在朝廷之中为官,但权利是没有的,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能够议政的,所以通过他们,皇帝想要表达的意见,也能传达到徐清的耳朵里。

    对于这些意见,大部分的时候徐清是会采纳的,毕竟皇帝不是一个蠢货,相反,作为皇帝曾经的老师,徐清十分清楚,眼前的这位皇帝,绝对是一个聪明人,他很懂得审时度势,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再加上他的身边,近几年随着他的能力得到显『露』,也有很多人开始效忠于赵昕,其中也有不少精英人才,慢慢的组成了一个智囊团,为赵昕的计划作着准备,如此一来,他所提出的建议,自然不会无的放矢,而往往会和朝廷讨论出来的解决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互相补充,对于这样的建议,朝廷自然不会因为政见而留中不发。

    这不仅仅对于事件本身没有好处,也对于朝廷和皇室的关系,没有任何的好处,凭借朝堂之上饶智慧,如果那些好的政策没有被采纳,立刻就会让许多人联想到宰相们和皇帝之间的隔阂是不是加深了。

    进而怀疑到国家是不是要出『乱』子了,这绝对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情,,能够做官做到登上承明殿的人,绝对不是简单人,最起码也是中央部堂级的官员了,官做到这个级别,那一个不是人精,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

    即便只是上司的一句话,他们都能解读出一朵花来,更何况是明目张胆的拒绝了,所以对于这些有用的建议,徐清大多都是采纳的,就算不采纳,也会给出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来,化解双方之间的成见,至于那些完全站在政治立场上做出的建议,徐清自然是不会采纳的。

    不过好在赵昕也是一个聪明人,自然不会蠢到拿这些必定通不过的建议,摆在宰相们的桌子面前,平白让双方之间的关系恶化,所以近三年来,双方也算是安然无事,徐清得到了一个稳定的朝廷,让国家的政策可以从上到下贯彻落实。

    而赵昕也得到了让老百姓看到他的机会,以前的人民,只会知道他是一个皇帝,但对于他的能力,却没有任何人知道,但现在,随着他的建议开始逐步落实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再加上一帮笔杆子为赵昕造势,老百姓对于皇帝的印象也慢慢开始好转,尊崇的情绪也慢慢开始起来,民间的保皇党开始出现,这不得不,对于赵昕来是一件好事情。

    也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原本民间对于皇帝的印象,就是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他们的,至于他的治理能力,并没有人知晓,毕竟那时赵昕还没有亲政,国家的意见大抵来自于政事堂,对于皇帝的印象,民间是很少的,而如今随着一连串的宣传,皇帝在民间的正面形象开始慢慢树立,再加上赵昕隔三差五便到全国各地去寻访。

    他抵达地方之后,并不仅仅只是查看一处地方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地方工业的发展,经济的情况,以及百姓的生活,都表现出了关心,且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一些工人们住的地方,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和他们聊几句。

    这种行为,让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开始越来越好,这个时代,可还没有炒作这种事情发生在政治人物身上,所以赵昕的举动,可以是立刻感动了一大批的人,毕竟皇帝在他们的眼中,乃是潢贵胄,是上的神仙下凡,是老爷的儿子。

    这样的人物,屈尊降贵来到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中间,跟他们这家长里短,丝毫不嫌弃他们的穷困和家中摆设的简单,据被皇帝接待过的当事人所,皇帝看着他们的眼神温和可亲,不像是一位皇帝,倒像是一位邻居家的少年郎一般。

    明明是一个少年,却有父母的风范,这是大多数人面对皇帝之后所得出的评价,如今的赵昕,如果算年龄,不过二十三岁而已,但已然是一位优秀的统治者了,面对百姓,他可以很好的展现出仁慈的一面,在政事上,他也很懂得分寸,知道自己该争取什么,又不该争取什么。

    他十分清楚,徐清的底线在哪里,丝毫不曾触碰,不得不,能做到这些,赵昕的政治手腕,确实撩,有的时候徐清也不禁会想,自己想要顺应历史『潮』流的改变,将宋朝往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