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淡为官-第6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赵思銭的智囊团,第一部分自然是来自于江浙集团内部的人士,他们负责与江浙集团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在官场上,也可以互相帮助,而第二部分则是这个集团内部的年轻人,每一个大家族都要培养自己的年轻人,而怎么培养自己的年轻人呢,当然是把他放在位高权重的人身边,更加容易培养。

    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一个普通孩子,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就只有眼前这一丁点而已,而在宰相身边接受事物的孩子,他成天看到的便是有关于这个世界所发生的真正变化,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格局,单单是这一点,就要比无数钱财昂贵的多,赵思銭的幕僚之中,便有江浙两省的子弟在其中奔走,他们主要的任务便是学习,另外赵思銭也通过他们,与这些世家加深联系,从而将自己的家族与这些家族进行互相交换。

    同时这些青年才俊,赵思銭也可以跟他们进行政治联姻,无论是自己的女儿,还是家族中其他人的女儿,彼此之间互相通婚,在政治上结成盟友,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因此在他的智囊团中,这一批年轻人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自然是幕僚团队了。

    他们是智囊团真正的核心人员,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想当公务员从底层做起,所以便选择了做大官的幕僚,来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些人则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进入赵思銭的幕僚,只是双方之间的关系好而已,并没有雇主与雇佣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这些在幕僚之中都十分常见,关系也错综复杂,但总体而言,这些人大多在某一个方面有特殊才能,要么就是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名望,比如某一杂志社的主笔,或者是总编,又或者是社会贤达,大儒之类被世人所敬仰的存在,或者是大学里的教授,他们通晓某一个领域,是某一个领域的权威,有时也会加入幕僚团队之中,来为官员出谋划策。

    在宋朝,一个县令基本上就可以组织起自己的幕僚,这是朝廷所规定的,必须得是一地之主,也就是最少七品官,才能拥有自己的幕僚,而幕僚的雇佣费用,朝廷是不管的,由官员和被雇佣人员自己商量,一般来说,一位县令通常会雇佣十到十五名左右的幕僚,毕竟作为县令,他拥有着很大的权利,在现代,一个县,不仅仅有县长和书籍,还有好几个副县长,副书记,而在这个时代,是没有的,县令一个,所有底下的官员对县令负责,县令就是百里侯,是这方圆百里的土皇帝,只有国税和军队不归他掌控,其余的事情都是要他来管的。

    徐清原本也想要改变这种政治结构,应该增加一些副县令来分摊权利,但最后还是没有这么做,首先是当前的政治格局并不允许徐清这么做,增加副县令,便等于削减县令的权利,而如今,其实县令的权利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削减,原本一个县只有三名拥有品阶的长官,县令,主簿,县尉,分别掌管行政,经济和当地的保卫部队和治安问题,而如今随着官府的改制,原本的县令都加入到公务员体系之中来,一个五万人口的县,便拥有公务人员三百人到五百人的规模,而其中有品级的人则超过了三十人以上,这权利自然是被分散的,若是这个时候还要分散自然是不可能的。

    而身为县令,他需要管的事情也变得多了,原本说是行政,但其实行政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农事,因为那时农业社会,作为县令,他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土地保收,除此之外,他不需要去担心其他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的县令,往往只需要三个幕僚就够了,一个管理与上官之间的礼尚往来,算是外交,第二个则是管刑名,负责处理全县的大小事务,第三个则是管理人事的,一般来说三个就够了。

    可现在一个县的工作变多,原本都是分摊的权利,被集中起来变成了一个局,而县长的考核标准也是越来越多,从原本只看种地,到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楼房的多少,以及基础建设的水平,招商引资的成功与否,以及当地的环境,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这都是考核的标准,任务变多了自然幕僚也变多了,一个县令便往往需要十几名幕僚来协助,不然一个人根本就管理不过来。

    而这些幕僚的经费是需要他们自己来付的,在如今宋朝工作成本不断提高的当下,幕僚的费用自然是不便宜的,虽然县令用的幕僚,不可能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往往是一些普通大学,或者是原本的老举人,但他们的价格也很贵,月薪往往要在三十贯以上,也就是中产阶级高一点的水平,一年大概就需要三百六十贯左右,过年还要发一些年节礼,大暑的时候还得发一些冰钱,大概一个人下来就的四百贯左右。

    而按照最少的雇佣数量,那么一个县令,一年光是幕僚的支出,也得是四千贯左右,这是一笔巨大的数字,即便宋朝对于官员待遇普遍很高,月薪达到了两百贯左右,但一年也不过才两千八百贯,养这些幕僚可谓都养不起,同时作为一名官员,礼尚往来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在这个年头当官,有很多人甚至是亏钱的。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贪污,但如果被抓到,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雇佣幕僚,这也是大多数县令的选择,以县令来说,他们大多数时候,只会雇佣三到五个幕僚,主抓几个领域,比如说重点发展经济,他就专门雇佣几个发展经济的,重点发展旅游,他就专门雇佣几个发展旅游的,而不是说全部雇佣,当然这些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是家里不差钱的那一类,自然也就无所谓了。

    而如果家里没钱,又想要雇佣优秀幕僚的话,那还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接受地方上的赠予或者是人才,这样一来,你就跟本土的势力互相连接,这些人有的是钱,你就可以用他们的钱去雇佣幕僚,然后治理好一个领域,从而创造自己的政绩,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举债雇佣幕僚,从而提升自己的政绩,不过这样一来也有危险,那就是当官会让一个人光速变穷。

    不过即便如此,想要当县令的人也不少,毕竟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宋朝,钱不是最重要的,权利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当了县长,你手中随时可以调动的财产都是在百万贯以上的,一个县,中等水平一年的财政收入就能有四五百万贯,除此之外朝廷,府,路的拨款又是两三百万贯,这么多的钱,都在你的手中流动,即便你不贪污,只需要做的好一点,一年为自己的家族或者是利益集团谋取几十万贯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此即便做一个县令,从账面上看,是一件亏本的事情,但还是有无数人愿意去那么做,就是其中有利可图。

    而到了知府这一层级,那雇佣的人可就更多了,毕竟下辖的百姓数量从原本的几万人瞬间变成了几十万人,甚至有些府的人口达到上百万,那么便是同一个领域,所需要的幕僚数量也不仅仅是一个,而是会有好几个,幕僚团队往往会达到四十人到六十人左右,不过到这个时候,作为知府,背后一定已经有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在背后支撑他了,或者本身就是士族出生,这些人是不靠朝廷发的工资过活的,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和士族力量,将会雇佣最好的幕僚给他们使用,因此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

    而在宋朝,知府也正是一个分水岭,知府可以算是进入士族中间阶段了,所以他们的地位就猛然提高了一大截,相比起低位的士族来说,他们的家族往往非常有权有势,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名望,不仅仅有大片的土地还有无数的上市公司,对于他们来说,钱已经不是问题了,政治上才是更重要的根本,因此这些家族会毫不犹豫的把钱花在朝廷上,让自己家的子弟往前冲,因为宋朝的考核是不堪身份和地位的,只看政绩,只有做出了足够漂亮的政绩,官员才能得以升迁。

    且对于政绩的考核十分严格,一年会无数次的派人下来不停的进行探访,有的是明面上的,有的则是私底下的,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摸底,朝廷注重政绩,底下的官员自然就更加重视,毕竟政绩是唯一升迁的通道,而要想政绩做得好,聘请最好的幕僚,来协助自己这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所以从知府这个级别开始,幕僚基本清一色都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甚至是教授,资本家的代理人,以及利益集团的人员都开始涌入,他们的月薪也是非常高昂的,与县令时期一个人三十贯不同,到这个时候,幕僚人员重点大学的人才,最起码也得到八十贯一年,这还是起步价,若是真正的人才,那是上无封顶的,所以一位知府,他一年需要支出的雇佣费,就会达到两万贯左右。

    不过到了这个级别,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哪一个知府背后的家族会没有两万贯呢,即便是一些新晋的士族,虽然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养这么多的幕僚,那地方上的豪族也是会想方设法塞钱进来,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到这个时候,他们是不缺钱的,故而雇佣的都是最好的幕僚,而像一些有能力问鼎朝廷枢辅的人,便会从这个时候开始培养自己的集团,他们对于自己的幕僚更是不加投资的。

    而像赵思銭这样的宰相,他的幕僚团队就更为庞大,往往是超过上百人规模的,且每一个人都是顶尖人才,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至于作为宰相为什么要养幕僚,这就跟宋朝的官僚体制有着很大的问题,作为宰相,他可以影响底下的部会,但是各个部会的权责是不定的。

    就像工部,他既服务于陈明功的水利建设,又服务于城市发展,又服务于经济发展,还有交通基础建设,就是如此,他便已经要对四位宰相负责了,因此如何与他们进行协调,加强自身的权重,而一个部门,他的能力就是这么有限,有的时候智囊们就必须充当各个部门的官员,来进行审核,报批一些东西,还需要去实地查看,因此宰相是离不开他们的,故而每一个宰相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智囊团,徐清也不外如是,只不过他的智囊团相对来说就要小得多了。

    因为他是首相,整个朝廷对他负责,无论工部需要向多少位宰相负责,首相的命令至高无上,所有部会以遵从首相的命令为第一条件,因此徐清不需要去安排幕僚进入部会,从而增加自己的权重,因为无论谁掌握部会,他的权利都迈不过自己去,因此徐清的幕僚主要顾及的便是大格局,大战略方面的部署,专才是非常稀少的。

821() 
面对徐清交托的任务,赵思銭自然不敢怠慢,与自己的幕僚和底下的官员立刻开始商议有关于偷税漏税的问题,对于解决这个方法,其实是有很多麻烦的,因为这些大企业的背后,往往是士族在撑腰,而面对士族,赵思銭显然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去对付他们,所以他面对经济问题,第一个要徐清保证的,便是对于他施政的绝对支持,不然他宁愿辞去官位不做。

    徐清对此当然表示绝对支持,历代以来,想要从权势者的手中夺取利益,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必然会需要用到暴力机构的力量,这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毕竟对于这些有权势者来说,他们每年逃税漏税可能达到上百万贯,这些钱他们自然愿意守护,甚至不惜为此而丧失掉大量的人命,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要与他们进行争夺,如果不采取激烈的手段,恐怕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因此,没有最高权力拥有者的支持是很难完成的,在徐清的保证之下,赵思銭立刻投入进有关税制的改革中,过程中,不少江浙集团的名士纷纷离开了赵思銭的幕僚团队,征收商业集团的偷税漏税,江浙集团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他们在争论过程中,不停的提出新的意见,希望能够改变赵思銭的想法。

    在他们看来,既然徐清提出了要征收偷税漏税,那就做出一副样子来就是了,从已经得到了利益中,让出那么一成两成来,想必徐清也就满意了,可赵思銭却并不这么想,他的设计理念,却是要毕其功于一役,怎么更大效率的完成任务怎么来,这种行为,自然触动了江浙集团的利益,他们又怎么可以容忍。

    而赵思銭自己的家族,也是写来信件,委婉的劝说他,希望他不要太过于冲动,并且在信中告诉他,这件事为什么前任不做,是因为前任就是江浙集团的代表,且性格软弱,徐清这才没有将任务交给他,而你的上位,则是徐清一手策划的,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