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淡为官-第7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打击到地方官员们的积极性,这以后谁还敢治水,所以徐清虽然心中很是愤怒,觉得这些基层的官员,办事马虎,但也只能惩戒几个公务员,摘了他们的帽子,除此之外,他也不能多做什么。

    但在之后的总结会议里,徐清严重批评了这种行为,并且表示,若是再遇到天灾,出现一次这种情况,身为长官,就必须要付出同等的代价,削职为民也好,还是打入天牢,自己不会再客气,同时要这些人总结经验,之后拿出一个章程来,遇到天灾之后,各个村落之间该怎么进行通知,以防止遗漏,必须要做好这些工作,不必要的死亡是绝对不能出现问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落在组织救援队的时候,拖拖拉拉,很多时候甚至军队都已经到了,河道旁边的村落都还没召集好朝廷所需要的人,这也让徐清十分愤怒,这里可是他们的家园,自己的家园都要被淹没了,却始终不见有人来救,一直等到军队出动了,他们这些附近村落的壮汉们,才停止收拾东西,赶来参与救援。

    刚开始的时候徐清心中是十分生气的,这些人竟然就这么放弃了自己的家园,连守护都不愿意守护,后来经过了解,他才明白,原来这些村民之所以会这么做,也有自己的苦衷,就像之前那位老爷爷一样,村落中的老一辈,见到洪水之后,立刻便开始组织村庄中的人准备撤退,到附近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去躲避,根本就没有想去保护自己的村庄。

    因为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样的大雨和水势,是根本无法阻止的,谁上去也只是找死而已,即便是接受到当地衙门发来的命令,他们大多数也是悍然抗旨,在他们看来,朝廷下达这样的命令,无疑是要送他们去死。

    更何况军队会来帮助他们救援,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以往有这样的天灾,这些当兵的当官的,早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你根本就找不到他们的人,还会来救援,最多就是在洪水退去之后,来他们的地盘上买地,拐卖妇女,这是他们最擅长的,至于救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直到军队出现在河堤上,正在搬运着沙袋,防堵洪水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原来朝廷说的是真的,他们真的派人来救了,这才各个村落,开始选拔壮丁前去帮忙,他们当然热爱自己的家乡,可面对不可能抵抗的天灾人祸时,他们只能放弃,但当朝廷给他们看到一丝丝希望的时候,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即便丢掉生命,也丝毫不在意。

    但正因为他们的犹豫,导致军队到来之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援救时间,许多堤防早已经溃烂,依靠沙袋根本无法堵住,不少地方为了让洪水不再继续蔓延,许多将军下命令,只能让士兵们跳下河道,用身体去挡住奔涌的黄河水,不少人在这过程中殉职,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这些士兵,都是十分优秀的战斗部队出来的,死掉的任何一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黄河,这让徐清十分心痛,但这件事,也确实不能怪这些村民们,他们也害怕,朝廷面对天灾的无能他们造已经领教过,又能够怎么办呢?

    所以在此次救灾之后,朝廷便开始建立专门的治河机构,若是洪水再次爆发,便由这些治河机构将附近村庄的人组织起来,率先进行救援,而为了保证他们的组织性,将会派出一些军队,定点驻扎在河道的附近,起到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

    只要老百姓看到这些当兵的出现,便知道朝廷不会放弃他们,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是别扭,仿佛当兵的要比老百姓重要似得,但是这些老百姓无疑就是这么想的,要是这一次这些村民能够早一点先去救援,那么许多农田和城市根本不会被淹没,损失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可既然都已经发生了,如今再发出感叹,显然也没什么用,唯有尽力将这些问题好好解决掉,在下一次的灾难之中,可以更加妥善的解决,而除了沿河道的农村之外,城市之中也有许多的问题,比如说下水道疏通的问题。

    虽然这么大的水,下水道没有办法将这些水全部排出去十分的正常,但有些地方水都淹到一楼了,这也实在是有些过于糟糕了,在宋朝,大部分的地下水道都是十分狭小的,而经过这一次大雨,徐清下定决定要疏通下水管道,将这些下水管道,修的更加大一些,以容纳更多的水,同时排出城市之中。

    而他的这一提法,也得到了整个朝廷出奇一致的同意,因为在这一次的大洪水中,汴梁城作为河南最大的城市,毫无意外遭遇了最大的冲击,整个城市几乎就活生生被泡在水里长达两个礼拜左右的时间,不少建筑地基因此都出现巨大的塌陷,还有一些著名景点在洪水退却之后也是不堪入目,这些都是巨大的灾难。

    汴梁城是整个汴京的首都,这里所遭遇的一切,自然格外引得公卿们注意,毕竟他们就住在这里,要是这里爆发了疾病,那他们可就睡直接遭遇危险的那一波人,因此他们自然是要小心翼翼的,对于徐清的计划,他们以前是不同意的,认为这么做没有什么意义,而此刻,他们看到洪水那巨大的灾害之后,终于决定重新修建城市的下水道,以保证下一次汴梁城遭遇水灾的时候,可以稍微好一些,不要像这次一样,整个城市泡在河水里长达两个礼拜的时间,差点连城市都要被淹没了。

    这些问题,都是此次处理水灾的大问题,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说地方上官员们行动缓慢,下达指令错乱等等,毕竟许多人在面对水灾的时候,还是用农业时代的那一套做法来解决问题,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显然并不实用,毕竟这已经是工业时代了,自然要换一套方法。

    在农业时代,往往是把难民们挡在城墙之外,若是好官会给一些粮食,让他们不至于饿死,而若是一些庸官,贪官的话,则连一丁点粮食都不会给,让他们自生自灭,但在工业时代,生产力发达的当下,仅仅是给一些粮食自然是不够的,这完全不能满足灾民们的需求,所以朝廷必须要下达许多的命令,让他们提供地方上的灾民们足够的,可以保障生活条件的东西,因此这些都花费了巨大的力气。

    同时为了让灾民们不闹事,也不要想太多的事情,以工代赈计划自然也开始施行,在古代,因为公共建筑稀少的缘故,所以自然没有什么的以工代赈,只要解决好这些人的吃喝拉撒,这就已经是大慈大悲了,至于这些人未来的生活该怎么解决之类的,根本没有人会去思考。

    而如今显然不同,工业时代,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做这些公共建筑的建设,因此这些灾民们自然可以利用起来,他们也可以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工作来赚一笔钱,未来可以用这笔钱再加上国家的辅助款来重建家园,其次也可以解解闷,免得在灾民营地里待得无聊,生出病来。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因此这一套方法也就开始得以使用,可以说这次救灾,整体上来说做的不错,死亡人数控制在一个让所有人都几乎满意的位置,但许多细节尚且有许多的遗漏,问题也很大,需要朝廷一步步去修改,完善,从而确保未来同等级的洪水来临之时,死亡人数要尽可能的继续减少。

    四万多人的死亡,上百亿贯的损失,这对于国家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徐清并不希望这样的损失再来一次,而与天灾同时而来的,自然还有政治上的倾轧,作为主管水利的大臣,陈明功这一段时间遭遇的非议可谓是十分巨大,毕竟作为主管水利的宰相,如今洪水滔天,可谓二十年来最大的一场,而河堤多处溃烂,无疑要怪到他的头上。

    而陈明功这一方的人自然会陈明功极力辩护,说这次洪灾如此之大,但死亡人数却得以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这无疑是陈明功的功劳,同时黄河之水所流进的地方,许多在陈明功上任以后加固的地方,溃堤的比例都减少了许多,至于那些溃烂的地方,很多陈明功都没来得及修,这些地方的溃烂,不能怪在陈明功的身上。

    两派就因为水灾的事情,可谓是你攻我守,战的不亦乐乎,毕竟一个宰相的位置谁不想要,自然是想把陈明功打下来,由自己的人顶替上去,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不过这一场骂战,最后也实在是没什么结果,毕竟这是天灾,人祸的因素少得可怜,大部分的人还是因为天灾而死的,因此陈明功着实是没什么过错,在治水的时候,他也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意见,都让死亡人数得以下降,因此他的位置自然不会动摇。

    不过经过这一事,他身上的担子无疑是增加了许多,毕竟若是下一次洪水到来,死亡人数还维持在这个数字,那陈明功可就再也无法解释了,因此这一段时间,陈明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留在京城的,不是在各地勘探地理情况,研究治水方案,就是跟各地的水利工程师们待在一起,研究新的治水方案,可以说是忙的团团转。

    说到底,陈明功毕竟还很年轻,面对朝堂上的非议,忍耐不住也是正常的事情,对此徐清也是乐见其成,下属能够拼命工作,这无疑是自己的福气,同时也是国家的福气,不然若是整天按部就班,那这治理河流的事情,恐怕是越拖越慢了。

902() 
陈明功对待水利建设是认真的,这一次洪水的泛滥其实跟他没有太多的关系,毕竟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没有十几年的时间,是很难有真正成效的,而如今开始不过才短短的几年功夫而已,根本算不上是有多么大的成效。

    单单是疏通河道,扩建河床就需要花费巨大的力气,更何况是全国河流的梳理和贯通,哪里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徐清并没有责怪陈明功,只是希望他在治理河流问题的时候,可以先思考一下怎么解决灾患问题,而不是先解决经济问题。

    这样一来,未来面对水灾的时候,也不会像这一次一样被攻击的这么狠,要知道,权利是会让人迷失掉一切的,徐清可以理解陈明功,可不代表其他人也能够理解陈明功,到时候若是再来一次水患,又造成这么大的损失,那只会对陈明功的政治威望造成极大的打击而已,这一次还能用地方治理不利为借口,若是两三年后再来一次,恐怕就不能如此推脱了,因此在经济和民生上面,还是必须要有些偏颇的。

    这一点无疑是违背陈明功想法的,在他看来,经济无疑要优先于民生,因为修理运河的钱并不单单是朝廷再出,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去负责这么大的工程,民间资本的投入才是大头,而他们需要的,就是水利工程为他们带来利益。

    比如说让原本的河道可以走更大的船,原本无法行走的水道要进行拓宽,让这些船只得以通过,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陈明功在思考水利工程的时候,不免要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保证他们的投入不会一场空,这样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投入进来,从而让水利工程建设得以持续,不然单单依靠朝廷的投入,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只能一点点慢慢的修,那对于陈明功来说,实在是太慢了。

    而这一次的水灾则让陈明功意识到,若是再继续下去,恐怕自己的位置首先就要保不住,因此在徐清找他谈话之后,他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设计理念,把那些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民生利益的工程率先修建,除此之外,则优先照顾那些民生工程,至于资本这一边,自然就需要他一家一家的去说服,其中的工作无疑是十分让人棘手的,毕竟这些资本可不好对付,他们投了钱,自然就要看到回报。

    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可没有特别在意,因此想要说服他们继续出钱,就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功夫去慢慢的说服他们,陈明功的工作无疑是加重的,但这个方向绝对没有错,水利工程首先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这是关键,起码对于朝廷来说就是如此,不能为了经济而放弃民生,这是徐清所不能接受的,而如今陈明功与自己的想法保持一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而最近国家除了北方的水灾之外,西南地方的旱灾也略微有些严重,当然,与北方的大规模水患不同,旱灾并没有那么的严重,只是许多地因为长时间不下雨而陷入干旱而已,经济损失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死亡人口,朝廷在预感到地方有可能颗粒无收之后便已经提前采取措施,要求西南地区的几个粮仓要在最近一段时间补满,从而可以在旱灾发生之后迅速对当地民众进行救援,以保证粮价的稳定。

    同时对当地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