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淡为官-第7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这些家族往往都是私自买下一块地,独立建造的,同时还会请一些专业的人来看顾陵园,以保证自己家族的墓地不会被盗,而像这样的私人墓葬,也基本不会产生什么火灾,因为这些墓葬都是大家族所具备的,因此往往都会雇佣看守这些看守随时准备在墓葬周围,若是有一丁点的火星子,很快就会注意到。

    森林火灾之中墓葬的那一部分,最容易引起火灾的就是那些零散的,遍布山头的普通人坟墓,这些才是最为危险的,毕竟他们烧完纸之后,很快就会离开,也不会有人留下来看守,因此自然十分危险,而富人们的坟墓反倒没这个问题。

    而在公墓修好之后一些本地人甚至也慢慢开始愿意把坟墓迁到这里来,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便是在野外建造墓地的成本在朝廷的有意下已经越来越高,当然,名义上自然不会是有关于丧葬,而是以环保为目的的,这样一来,一般民众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意见,不然若是以丧葬为目的告诉他们,恐怕他们会闹事也说不定。

    因此许多比较贫穷的本地居民,因为他们也没有祖祠,因此也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家人埋到公墓里来,当然还有另外一重考虑,那就是宋朝为了让公墓吸引民众迁移,因此所有的公墓并不像现代的公墓那样,是放在郊外的,而是放在城市之中的。

    就有点像是美国一样,在美国你几乎可以在城市里面很容易便看到公墓的存在,而在中国,好像对死人就有点忌讳,认为把这些坟墓放在城市里会稍微有那么一些不对劲,因此中国的所有坟墓都是修建在城市之外的地方,而宋朝自然也是如此,本来徐清是希望修建在城市中的,不过方案还没来得及执行,就被附近的居民给联名反对了。

    他们认为朝廷将公墓修建在自己家门口,会导致房子的价格贬值,同时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来这里买房,因此他们自然不愿意,所以最后无奈,徐清只能把这些公墓也搬到郊区之外,毕竟民众的传统习俗还是需要尊重的,大家不喜欢若是强行进行搬迁,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可即便如此,这些公墓也照旧是修建在距离城市相对来说比较近的地方,这就给人民很大的方便,你如果把自己家的墓不修建在公墓里,那么就代表你去扫墓,就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且这段路是泥路,或者是石子路,你需要走的很费劲才能把这一场扫墓做完,而在公墓之中,会有当地衙门专门修建一条水泥路来给众人使用,因此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你可以很轻松的来到目的,早上八九点钟出发,到下午两三点钟结束,回到家亲朋好友相聚在吃一顿晚饭,可以说一天是十分轻松的,而你如果是把墓地放在外面,恐怕你就得四五点钟起床,然后到下午五六点钟才能结束,且要爬山,走石子路,等回到家的时候,大部分人也都累趴了,吃饭自然也没有心情,只能匆匆散去,这一天也真的就变成追思,根本不会有什么快乐的想法。

    当然,富人完全可以自己修建一条路,同时他们有马车,有汽车,来来去去很方便,既不会觉得累,也不会像公墓一样人多嘴杂,十分的清幽,算得上是真正的安静,但这样的家庭毕竟数量少,大部分普通人是没钱专门修建一条通道祖祠的大路的,毕竟这需要花很多的钱,尤其是环境保护之后,修建每一条道路都需要跟当地的交通局报备,即便是一般一点的富豪,也是修建不起的,唯有一些巨富,才有可能给自己修建一条道路来使用,因此大部分人在综合考虑之后,就会选择迁往公墓来减少出行时不必要的压力。

    相对来说,这些沿海发达城市问题要好解决的多,他们的思想相比起其他地方要更加开放,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同时往往越发达地区的人民,就对更加轻松的生活方式更加能接纳,因此他们会为了让自己轻松一点,而把坟墓迁的距离城市稍微近一点,但在内地的城市想这么做可就太难了。

    毕竟他们从思想上就很难接受这一切,首先内地的宗族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毕竟历史悠久,因此许多家庭都会有祖祠,而这在沿海的移民城市是很少的,同时在古代,因为沿海生存十分不易,比如福建,广东等地,所以许多本地人,本身就会在长大之后,就往东南亚移民,这是从唐代便开始,繁荣在宋明清的上千年的移民,因此他们本身就能够接受祖祠搬迁的事情。

    而内地就很难了,想想看中国的客家族就知道了,他们在古代搬迁的时候,往往连自己祖宗的棺椁都会带着,以表示纪念自己的祖宗,不忘记自己的根,这种思维方式,你想要让他们去接受祖祠无缘无故搬迁自然是不可能的。

    徐清也不勉强他们,内地的各个衙门也都建立公墓,至于大家愿不愿意搬,那就看各自的意愿了,毕竟无论大家搬不搬,公墓还是要建立的,毕竟这些地区也有一些穷人,若是不建立公墓,难道还得看他们倾家荡产在外面建立属于自己的墓地不成,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给下一代,可不是为了让人民让步森林,从而把人民逼破产,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人类获得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这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若是顺序不对,那自然也是不对的事情,因此在内地,为了这些买不起地的人,就必须要考虑让他们也能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公墓自然是需要的,不过以上这些措施仅仅是针对城市而已,且这里的城市指的是人口超过三十万以上的中大型城市,至于那些小城市,想要处理就十分麻烦了,首先就是他们的移民很少,即便是在内地,三十万人口的城市也是有着相当多的移民的。

    这些人不愿意到沿海发达城市来工作,但在乡村里工作赚取的钱财又实在是太少,便到自己家附近的大城市来打工赚钱,这样的人也不少,因此公墓还是有发展的空间,但小城市发展的空间就太小了,许多公墓建立以来,搬迁进去的墓地甚至低于两百个的都有,其支付的费用甚至连自产自销都做不到,还需要当地衙门每年贴钱去维护这个公墓。

    至于乡村,就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了,相比起城市的思想,乡村的思想无疑要更加保守一些,即便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思维也是十分保守的,且这些农村,往往都是以一个宗族或者是几个宗族作为纽带,组成一个大村子的,因此他们也往往都有祖祠,面积都很大,因此公墓自然是不可能的,而对于这些乡村,朝廷也想出了一些办法,首先就是在各个乡村成立专门的防火组织,在平日里负责传播防火的重要性,到清明,冬至,夏至等祭拜时期的时候,则负责确保祭拜活动,没有火灾的危险。

    同时在出现火灾隐患的时候,要立刻联系附近的消防部队,以保证火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这样一来,大宗族的墓地相对来说就要好控制多了,毕竟这些大家族往往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因此他们的祖坟选址一般来说也都是一些不太会着火的地方,在咱们中国古代,就有一帮人专门负责看风水,虽然其中神神叨叨的东西很多,但也确实有很多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什么样的地方搭建坟墓不至于走水,不至于火灾,不至于迷路之类的,毕竟古代人对于逝者是十分重视的,所以许多方术士也就会考虑这些问题,虽然聚不聚财,纳福做不做得到,不知道,一般的防水防火还是可以的,因此这些大宗族的祖祠往往都不会有什么火灾的隐患。

    唯一比较需要担忧的就是那些个人的小门小户,他们不像大家族会精心挑选埋葬地点,且在祭祀时也是一起行动,有一套完整的规矩,保证火灾不会出现,但小门小户就很难了,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放火,所以该怎么防范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可以说想要围堵火灾是很困难的,不过朝廷也是尽力想出了这些办法,在现有条件下,尽量让火灾爆发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至于其他更加先进的技术,也只能等到以后再来慢慢补全了。

905() 
七月开始,天气越来越炎热,与现代不同,工业污染尚且没有那么严重的时代,四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分明的,不会像现代一样,几乎人还没什么感觉就直接从冬天到夏天,然后夏天到冬天,几乎没有什么春天和秋天的时间,而西南地区的干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并没有要下雨的迹象,不过因为朝廷对此作出了足够的应对,所以虽然财产损失较为严重,但至今还没有出现没水喝人被渴死的情况。

    这也让朝廷得以安心,强大的工业体系和运输网络在这个时候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从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运送水资源的班次是一辆接着一辆,朝廷为了保障西南地区的用水,可以说是花费了巨大的力气,从各地调集纯净水来解决当地民众的用水困难,加上本地河流的水资源,足以让这些民众度过这一个灾年,为此朝廷和地方上花费的金钱是以十亿贯为基础的。

    不过这些钱无疑花的十分值得,西南地区并没有因为干旱而不稳,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西南地区也都平安无事,每天运送水和粮食的车辆来往不绝,从而保障了西南地区民众的生活,就在徐清以为天下无事的时候,一道从东南亚殖民地传来的速报却震惊了整个朝堂。

    现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泰国等地爆发叛乱如今已经包围各地的租界,其中柬埔寨地区的租界已经被攻破,无数宋人被残忍的对待,租界总督只能命令军队守住中央防卫线,以等待援军的抵达,至于外围的工业区以及当地民众的居住区则全部沦陷,化身为一片地狱了。

    这个消息无疑让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在所有殖民地中,东南亚地区无疑是最为温顺的,毕竟从古代开始,他们就与中原王朝多有来往,彼此之间关系可谓十分深厚,甚至当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还曾经统治过这些地区一段时间过,因此在面对宋朝的殖民时往往也没有太过于强烈的反抗,算是整个宋朝殖民体系中最为平和的,十几年下来,双方友好交流,租界之外的事情也都归当地贵族管辖,这些买办也确实做得很好,双方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没有爆发过太大的冲突,怎么会突然爆发这么大规模的叛乱。

    根据三地(柬埔寨与老挝同属一个殖民地,顾只有一个租界总督)总督的说法,造反人数已经突破百万,这无疑不是简单的闹事,而是全国性的事件,徐清第一反应就是立刻命令周围租界的军队立刻赶往三处租界进行援助,务必要保证三处租界的安泰,这其中居住着大量的宋人,数量达到二十万之众。

    至于租界之外的宋人则实在没有办法,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人和福建人的移民地,从唐朝开始就陆续有人往这些地方进行移民,所以宋人也并不仅仅只居住在租界里,还有许多是在内陆生活和工作的,这些人据总督所报,很多都已经遭遇不测,这些当地人根本是不管不顾,只要见到宋人,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便是连小孩儿也不曾放过,对于这些深处内陆的地区,如今暂且还无法顾及,只能率先救助租界地区,将租界保留下来,再做他途。

    尤其是柬埔寨地区的租界,周边区域已经全部攻破,若是再迟一些,恐怕核心区也会被攻破,其中可是有着将近五万名宋朝人,这要是遭遇不测,那会是宋朝重大的灾难,尤其是对于徐清本人来说,会是巨大的政治危机,身为国家领袖,竟然眼睁睁看着一个租界被屠杀,这是不可饶恕的事情,所以徐清第一道命令就是救援。

    同时他派出特使前往这些地区,与当地的贵族,官员以及资本家的代理人们进行商谈,他要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会导致这些地方全部反叛,他实在是有些无法理解,毕竟这些地区原本如此温顺,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宣布造反呢?这实在是有违常理的事情。

    接到徐清的命令之后,驻扎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等地的军队立刻向三处租界移动,而面对宋朝的正规军,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军队自然是无法抗衡的,其中柬埔寨租界受到的损失最大,保守估计大约有六万人左右在此次骚乱中不幸丧生,其中主要是当地人为主,宋人死亡数量在一千人左右,并不是特别的多,但造成的恐慌却是巨大的,至于另外两处租界则要好得多,死亡人数都在一万以下。

    每一处租界都靠近沿海因此撤退的速度也很快,同时拥有巨大的城墙作为靠山,凭借着现代化军队的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