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绛点了点头:“你想啊,要制那蒸汽机,要用多少好钢。不自己制,有钱也无处买去。”

    韩绛说的是实情,这个年代,好钢稀缺,拿钱也难买。杜中宵的坩埚钢产量不大,但方法简单,很适合各地自己生产。陈州是个大地方,做这些比杜中宵方便多了。

    此时庆历新政已经全面展开,很多年轻官员被重用。但韩绛和杜中宵两人对此都不态感兴趣,谈话几乎不涉及朝政,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今天有事,只有一更,见谅。)

第107章 生财有道() 
陪着韩绛出了城门,看着路两边的店铺和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杜中宵对韩绛道:“子华,你不是问我衙门里那‘永城公社’的钱从哪里来。实不相瞒,就是从这里来的。”

    指着两边的店铺,杜中宵道:“从出了城门,一直到码头,这两边的店铺全部都属于公社。凡是本县公吏差役的俸钱禄米,他们的日常公事用度,全都出自这里。因为生意红火,收入不菲,现在永城县里不管是招募的公吏,还是轮差的差役,都能衣食自给,不必刻剥百姓。”

    韩绛看着路两边的店铺,感叹道:“待晓在县里建处公社,作为公事用度,此事我在陈州便就听说过。衙前重役,多是为官府看管府库,赔得倾家荡产。似这般运营得法,不但不用公吏人役赔钱,还能够领到俸钱,只听说永城这里能够做到。今日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看看,你是怎么料理这一摊事务的。”

    杜中宵到永城接近一年了,可谓是政通人和,治理效果卓越,周围的州县多有耳闻。陈州虽然是属于京西路,但与亳州相邻,韩绛也听说过。他此次来除了看蒸汽机,另一个目的,也是想看看杜中宵是怎么治理地方的。杜中宵专门于衙门立一名为“公社”的库,作为公务费用的来源,韩绛极感兴趣。

    随着西北战事的进行,朝廷对地方财政搜刮加剧,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引发了很多问题。公吏差役阶层,因为地方财政不好,大量破产,引起了很多官员的关注。这是此时的政治热点,杜中宵用这个办法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改差为募的变种,不能不引起其他官员的注意。不要说隔壁州里的韩绛,实际上京城里也有官员注意,很多人在看效果。

    不过此时执掌朝政的庆历党人,处理这个问题的思路是轻薄赋,尽量减少人力,与杜中宵的做法相性不符。虽然有成绩,并没有得到奖励而已。

    离城门最近的是一处茶铺。与以前只是卖茶水的简陋铺子不同,这里的地方更大,除了茶水,还卖一些小吃之类。这里不但是喝茶的地方,也是信息汇聚之处。特别是码头那里,各种各样的商业信息都在此处。有人运了什么货物发卖,哪艘船要招船工,诸如此类,都到这里。

    茶铺外面,是几块巨大的白壁,立在茶铺门口的北边。第一块是朝廷政令,不管朝廷诏敕,还是州县谕令,全都在这里公布。旁边几块,则是各种各样的商业信息。发布信息都有价格,茶铺里有专人负责张贴,有展示的时间,一切明码标价。

    见白壁前站了一二十人,韩绛好奇,也凑上去观看。

    第一条便是招人,今日码头那里来了几条船,从永城这里收买货物,招人搬运。上面有人数,有价钱,等到招满了人,茶铺里的人便就来把信息划掉。后面则是各种收或卖各种货物的广告,琳琅满目。

    韩绛看得连连点头,对杜中宵道:“难怪这处茶铺生意兴隆,这几处白壁于百姓极是有用。”

    因为聚集的人多,不时有识字的人念白壁上的文字,不识字的也能够知道上面写了什么。

    杜中宵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县临码头,当然要做这些事,让百姓从码头得些好处。”

    随步进了茶馆,见一桌桌人坐着谈天说地,小厮端着蚕豆瓜果不时叫卖,热闹非凡。韩绛看得连连点头,茶馆里这些零嘴才卖钱,真正茶水能卖几枚铜钱?

    杜中宵却有些不满意,现在茶馆里还是冷清了些。依着他的构想,最好再加上些娱乐项目,比如打麻将打扑克的,说书的唱戏的,那才是真正热闹。不过永城是小地方,他也没那么多精力发明这些,便就算了。等到以后有了机会,自己尽量让这个时代的娱乐丰富起来。

    看着韩绛左看右看,杜中宵有些想笑。用自己前世的说法,韩绛现在是来学习永城的先进经验了。

    第二家铺子是酒楼,卖的都是好酒好菜,对面则是一家高档客栈。这两处都是为汴河上的富商权贵准备的,与其他州县的酒楼客栈相差不多,韩绛也没兴趣观看。

    走过客栈,韩绛随口问道:“这些酒楼之类,是什么人在管?”

    杜中宵道:“都是雇的主管。他们在这里做事有工钱,还依着每月纯利抽头。”

    韩绛点了点头,甚是同意。路两边开的都是赚钱生意,最怕的是用人不当,成了当地豪门大户势力人家揽财的所在。全部都有雇来的主管,用杜中宵前世的话说,就是职业经理人,弊端就小多了。

    紧领着客栈的,是一处澡堂。此时已是深秋,生意极是红火,进进出出人不断。

    韩绛抬头见门匾上写着“华清池”三个大字,随口问道:“这是什么所在?”

    杜中宵道:“这里是沐浴更衣的地方,俗语叫作澡池子。码头上来往客商众多,多有人住在船上而不住店,沐浴更衣不便,才建了这处所在。子华,一会我们看罢了,也到里面泡一泡,去去疲乏。”

    韩绛笑道:“此等地方人员芜杂,还是不必了。”

    杜中宵忙道:“子华切不可这么说。这里面沐浴,远不是家里能比的,诸多好处——”

    正在澡堂门口晒太阳的手力莫伦,见到杜中宵到来,急忙起身飞跑过来行礼:“小的见过官人。”

    杜中宵点头,问他:“你因何在这里?今日这里是你当值么?”

    莫伦连连点头:“回官人,正是小的当值。若有什么事情,尽管吩咐小的就是。”

    说完,便就站到柴信的身后。

    杜中宵对韩绛道:“这里的产业,是县里公吏差役的,并不属于朝廷,是以称公社。本县公吏会选出五人,每日在这里轮流当值,处置各种事务。公社的钱财出入,也要由他们覆查。”

    听了这话,韩绛皱了皱头,没有说话。这是他想不通的地方,涉及钱粮,如此重要,常规是要严防公吏插手的,最好全由知县掌管。杜中宵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让公吏监督覆查,还让他们负责日常管理的监督。胥吏贪渎成性,这些人怎么可能信得过?

    不过现在杜中宵这里一切运行良好,韩绛也不好说什么。

    这就是理念不同,杜中宵眼里,公社是解决县城公吏问题的。由于以前他们没基本没有俸禄,为了维生,不得不刻剥百姓,甚至同僚之间也互坑个没完,有的事情到了可笑的地步。比如不管是百姓还是其他什么人,只要进衙门办事,处处都要交钱。各种文契,都明码标价,就连跑腿都是有价钱的。县里的公吏坑百姓,州里的公吏坑县里的。县里从州里领文书,递公文,全部都要给钱。公吏没有办公经费,大宋的官府实际上是有偿服务。不但是百姓,衙门里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有价钱的。

    有了公社这个公库,杜中宵才真正取消了衙门的陋习,一切公务费用都从公社的账上出。正因为这账跟公吏息息相关,不让他们管理,作为官员的小金库,积弊是改变不了的。

    彭新树从浴池出来,一边理着衣袍,一边甩了甩头,大声叫道:“痛快!那个闵小哥搓起身子来堪称一绝,等到下次来,还要找他!”

    说完,见到杜中宵和韩绛一行人站在路上,急忙过来见礼。

    杜中宵向韩绛价绍道:“这是贩铁的商人彭新树,前次我打制二十把好刀,便就是卖给了他。此人做生意极有法度,本县的铁多是他从外地贩来。”

    韩绛上下打量了彭新树一番,点头道:“若有好铁,也贩些去陈州。”

    见彭新树疑惑,杜中宵道:“这是陈州韩通判,还不过来见礼。”

    彭新树听了,急忙上前行礼,连道得罪,口中道:“官人若买,小的一个月贩几万斤去。”

    韩绛点头:“我正要些好铁用,如你卖永城这里的,两三万斤总是要的。”

    彭新树连连答应,谈定一笔生意心里高兴,道:“两位官人若是有闲,小的在那在‘庆春楼’摆一桌宴席,用些酒菜如何?那酒楼酒菜精美,不可错过了。”

    杜中宵道:“劳你破费,我们就却之不恭了。我们还有些事情,一会去那里寻你。”

    彭新树连连答应,带着几个随从,摇摇摆摆向‘庆春楼’那里去了。

    韩绛对与商贾吃饭有些抵触,不过想起县里没有公使钱,不让彭新树请客,便就要由杜中宵自己掏腰包,没有说什么。虽然知县的俸钱未必比幕职官低,但待遇还是差得远了。

    彭新树离去,韩绛看着浴池门口进进出出的人群,感叹道:“不过是处沐浴更衣的地方,可是看起来生意兴隆,竟然能够赚不少钱财。”

    人群后边的莫伦道:“不瞒通判官人,莫要小瞧了这洗浴的地方。汴河上来往的人多,到了地方谁不想沐浴一番?几文钱而已,便就可以进洗得清清爽爽,换了个人一样,每日可赚几贯呢!”

    这里只是洗浴的话,每人十文。码头上每日来往多少人,浴池里的热水舒服,谁不想过来痛痛快快地泡上一场。如果搓背之类,各种服务最高可以几十文,进项着实不少。关键是浴池用煤烧水,用的人又多,成本较低,看着不起眼,实际上是赚大钱的地方。

    韩绛合计了一下,暗暗点头。杜中宵在去码头的路上这些店铺,看着不起眼,可每月算起来赚的钱可是不少,怪不得能够让县里公务用钱不缺。

第108章 商业旺地() 
看着旁边的豆腐铺子,韩绛笑道:“这种东西放一放就变馊了,开偌大一间铺子,会不会赔钱?”

    杜中宵微微一笑:“子华,你说的那种豆腐,是卖不了多少钱的。随我来看。”

    说完,带着韩绛到了铺子里。只见柜台上两大方豆腐,上面蒙了白布,不时有客人进秋选购。在两边有架子,上面摆着的却是各种豆腐干制品。包括豆腐干、豆腐皮、豆筋、腐竹等等,应有尽有。这些豆腐制品,只要知道了豆浆加热后,可以一层一层把上面的膜揭下来,便可以制出无数花样。

    把韩绛带到架子前,杜中宵指着腐竹和豆腐皮道:“子华,这也是用豆制出来的,都是干货,可不会变馊。放置得法,数年都可以完好无损,能行销至千里之外。”

    韩绛看着甚是惊奇,上前摸了摸腐竹,口中道:“却作怪,摸起来弹弹的。这样物是如何入口?”

    杜中宵道:“炒了煮了都是好菜,便如肉一般。一会我们到酒楼,做几味让你尝一尝。”

    韩绛看了一会,连连点头:“没想到竟有这种妙法!能够制成此物,菽豆便就有了许多用处,不再似从前,多做马料。菽豆宜田,可增地力,能够有这制豆腐的法子,当多多种植。”

    杜中宵道:“不错,本县有夏种菽豆,冬种小麦者,此物最多。除了此处制豆腐,后面还有榨油作坊,可制豆油。豆油虽然点灯烟大,用来炒菜却是极好。”

    大豆虽然在中国很早就作为食物,但食用不便,到这个年代吃的也不多。民间种豆,大豆并不是最主要的品种,绿豆之类反而面积不小。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食用不便。此时的食用油,以芝麻最多,又称胡麻油,不过多用来点灯。各地如河东多用大麻油,陕西用杏仁油等,极少使用豆油。杜中宵建这处豆腐作坊,不只是卖豆腐和豆制品,还兼营榨油,充分利用大豆的价值。

    其实不要说豆油,就连豆腐这个年代也不普遍。虽然杜中宵前世所知道的,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偶然制出,但一直到宋代,才开始普及。淮南王制豆腐的说法,也来自于宋人所述。

    大豆这种植物,只有榨油和制豆腐,才从诸多杂粮中脱颖而出,不然用处不多。直接煮了吃,实在不是汉人所能接受的,极其少见。用大豆榨油,是杜中宵在永城首创,大规模制作豆腐,永城也同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这里的大量豆制品,实际上是卖到了外地,绝不是韩绛见到的个豆腐作坊那么简单。

    听了杜中宵的介绍,韩绛来到旁边的油缸边。一掀缸盖,便有浓烈的香气散发出来,不由道:“好香,此油味道,不下于胡麻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