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夏竦的长处,他不是戏文里模板化的大反派,只想着害人。他为官,虽然有诸多毛病,但却真地为百姓办事,为朝廷办事。他虽然不植党羽,难得有官员入他眼中,但真正的人才,也吝于提拔。也正是因为这些长处,夏竦才能在官场上稳步高升,到了今天的地位。

第118章 新政失败() 
从展厅回来,再次用茶,杜中宵在夏竦眼中已经完全不同了。此人出身小户人家,在官场上做事显得有些笨拙,但政绩是实打实的,实在是难得的能吏。

    公吏去准备接风的筵席,夏竦问杜中宵:“知县,除了我们看过的地方,营田务还有哪些地方,是与其他地方不同,值得一看的?”

    杜中宵想了一下,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自己治下的地方,当然处处都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到底是多了一千年的见识,点子无数,手中有权,那还不翻出许多花样来。但值得夏竦看的,一时想不起来。

    过了好一会,杜中宵才道:“回相公,最近朝廷劝学。州里重建州学,也命县里立县学。下官依相公吩咐,除了在县里选址,正在建县学、请名师之外,又在营田务和公社各建一处学校,教些顽童认几个字,再教书算、器作等等知识。不指望他们应举考时士,只想读几本圣贤书,淳朴风俗,再学些能够糊口的本事。营田务大多家才余财,这学校已经办了起来,相公要不要前去看看?”

    夏竦点头:“好,此是好事,我们吃过饮一起前去。”

    营田务的学校离着衙门不远,是一排五间大砖瓦房,带着一个大院子,比一般人家阔气得多。到今年营田务专门建了一处砖瓦窑,用煤烧制砖瓦,好多建筑都是用里面烧出来的砖瓦制成的。

    二三十个孩童在两间课室里,一间在教《千字文》,另一间在教书算,噼哩啪啦打算盘。

    夏竦和杜中宵等人进入院子,见院子空旷,四周种了些菽豆谷子之关,伴着零星花草。

    杜中宵对夏竦道:“这些菽豆粟米,是学生帮着老师种的,秋天收了算作束脩。除此之外,由营田务拨付教师钱米,以为酬劳。”

    夏竦点了点头:“不错,乡间先生辛苦清贫,多补他们一些钱物也是应该。”

    此时不管是乡间还是城里,中上等人家的人多认识几个字,但真正读诗书的不多。启蒙先生和教诗书的先生是两回事,前者很多地方都有,后者就很罕见了。乡间启蒙先生报酬不高,无非收些粮米,多自己还要种地。营田务的这所学校里,教书的人实际已经脱产了,待遇远不是乡间先生可比的。

    《千字文》之类没什么好看,夏竦带人到了另一间教书算的教室外,站着听里面讲什么。

    听了一会,对身边的杜中宵道:“衙门组织教人书算,这还是第一次见到。知县,不知从哪里选出这些学生?教会了之后,要做人吏么?”

    杜中宵拱手:“回相公,都是营田务属下各村的孩子,年龄合适,家里父母送来,便就入学。学个一两年,有天分的继续留在这里,不愿学或实在学不会的,就回家去了。以后干什么,衙门就不管了,终究是让小民学样手艺,将来有用。书算处处有用,不拘做人吏,好多店铺主管也是要的。卑职听说江南人多习书算,那里人吏都是自愿投充。西北之民便就不习此术,那里书算之吏是为重役,尤重于衙前。百姓中习此术的人多了,不管于官于民,总是好事。”

    夏竦点了点头,又听了一会,并无特异之处,便就没进教室。四处看了一圈,便就离去。

    依杜中宵的想法,这是独立于州学县学之外的另一教育体系,以实用技术为主。除了教人读书认字之外,还要教书算,甚至以后还要教机械知识,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相当于技校。这些技校跟广布天下的场务结合起来,提供工业发展初期需要的人才。至于国家层面的大学研究之类,不是他现在想的。

    杜中宵前世是风云变幻的时代,不管是社会面貌还是各种制度,都是飞速变化。杜中宵学到的一点就是,不要妄想什么万世一系的制度可以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主,理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中会出现问题,也会解决问题,不抱残守缺,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营田务如此,永城的公社如此,适用于此一时一地,以后发展起来之后怎么样,就不是杜中宵考虑的问题了。

    夏竦是对这些没有兴趣,在他眼里,兴学就是兴圣人之学,杜中宵建这什么村学,夏竦不反对,但实在想不出什么意义,看过就算了。

    众人回到官坐好,因天气炎热,公人上冰水,让众人饮用。

    夏竦道:“我正感寒冷难当,要多加些衣服,怎么还上冰水来?快快取去,换热茶上来!”

    公人偷眼看杜中宵,杜中宵微微摇头,示意公人遵从夏竦吩咐,换热茶上来。

    夏竦崇道,喜食丹药,身体古怪得怕冷。现在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杜中宵等人穿着单衣,尤大汉淋漓,夏竦却还穿着夹袄,极是古怪。

    换了热茶上来,夏竦喝了一口,吐口气道:“出去走这一遭,太阳底下还不觉得,一回到屋子,便就阴冷难当。喝这一口热茶,才觉得好了一些。”

    众人不语,强忍着身上的汗水,慢慢喝茶。

    正在这时一个人吏拿邸报进来,交予杜中宵道:“知县,今日邸报到县,程县尉命人快马送到。”

    杜中宵拿邸报在手,随手翻看。夏竦随口问道:“朝廷里面有什么重要事情吗?”

    杜中宵本不在意,不想看邸报第一段,就是参知政事范仲淹坚请外任,为陕西、河东宣抚使。怔了一会,才对夏竦道:“相公,中书范参政,出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夏竦一听,猛地站了起来,道:“拿来我看!”

    杜中宵把邸报交过去,口中喃喃道:“还有富相公,坚辞枢密副使,欲宣抚河北——”

    此次新政,核心人物就是范仲淹和富弼,韩琦实际相对边缘化。也正因为如此,庆历新政失败,韩琦受到的影响较小。反对庆历新政的人,也很少把予头指向韩琦。

    夏竦把邸报看过,冷笑一声:“范、富二相公,纠结台谏欧阳修、蔡襄之流,互为朋党,结党营私扰乱朝政。这几年来,其党徒充斥要职,人莫敢言。又派其党羽察访诸路,构陷官员,令人人自危。赖圣上英明,终于识破奸贼诡计,斥出朝去,实是天下之喜!”

    杜中宵等人目瞪口呆,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朝中大佬们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都说不清,杜中宵哪里敢说一个字?此次新政,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是清白分明。谁是谁非,看你以什么立场以什么为标准来看。朋党是朝廷所禁,偏偏欧阳修就公开写《朋党论》,别人能怎么说?

第119章 故人蒙难() 
夏竦只觉得身心舒畅,对杜中宵道:“知县,备一桌酒筵,要好酒好菜!这几年朝政被几个奸人把持,是非不分,乱象丛生!范十二、富彦国之流,蒙昧圣上,行什么新政,闹得人人自危。这两人被斥出朝廷,实是天下之喜!怎么能不庆贺一番!”

    杜中宵一声不发,默默吩咐公吏前去准备酒菜。

    夏竦自西北回朝,本有意中书,结果被人所阻,出知本镇。被任命为枢密使,又被以王拱辰为首的台谏所阻,最后不得不郁闷地来亳州任职。在西北的时候,其实夏竦跟范仲淹和韩琦的关系不错,好水川之战失利,还是夏竦为韩琦辨解,使其免受责罚。不过夏竦在官场失意,恰巧与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受重用同时。而攻击夏竦最厉害的欧阳修和石介等人,都是范仲淹等人的追随者。夏竦就认准了,这些人结成一党,与自己作对。怎么击败这些害自己的奸党,几乎耗费了夏竦这两年全部的心思。

    邸报杜中宵没有看完,并不了解事情的经过,不能体会夏竦的心情。其实此次范仲淹和富弼两人同时请求外任,与夏竦有关,是他计谋得逞。

    此时的国子监直讲石介是当世大儒,学术上开时之先,但政治上容易冲动,性格偏激。当年夏竦任职应天府的时候,石介还曾经与其有书文往来,不乏赞赏、称颂之词。而到了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诸当政的时候,石介因与他们意气相投,写了《庆历圣德诗》。诗中对范、韩、富诸相公推崇备至,而把正失意的夏竦斥为“奸邪”,夏竦与石介的梁子由结下。

    夏竦富于心机,从来不是谦谦君子。他寻了个机会,让自己一个善于书法的女婢,暗中练习石介的字迹。后来把石介给富弼的一封信,其中一句“欲行伊、周之事”改为“行伊、霍之事”,劝勉富弼等人尽心辅佐的意思,变为了霍光等人擅行废立的意思。还起草了一份废立诏书,上报朝廷。

    此事经谏院传播出来,朝廷大哗。虽然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没有人相信这无稽之谈,但范仲淹心中不安,坚请出外,庆历新政由此失败。

    新政失败,当然不只是这个原因,这只是最后的导火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新政施行以来,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虽然支持者众多,反对都也不少。此时各种新政措施已经施行,朝廷最迫切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对朝政的冲击却接连不断。新政的核心,在人事制度上,偏偏新政的鼓吹者欧阳修等人,一心把朝臣分君子小人,迅速地把新政引到了党争上。

    范仲淹对此有清醒认识,却已经掌握不了新政的局面。坚决自请外出,让新政无疾而终,只怕是范仲淹认识到了,新政已经没有出路。范仲淹曾评寇准,称其在澶州之战时,一意孤行,置诸大臣甚至真宗皇帝如摆设,为左右天子为大忠。但他不是寇准,也没有寇准那样与皇帝的交情,别说左右天子,仅是流言就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杜中宵并不了解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但他感觉得到,新政施行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政治虽然是人的政治,但单从人事下手,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自新政施行,除了人心为之一振,朝政为之一清,这种笼统的评价,具体钱粮多收多少,军力有何上升,面对夏丹和党项强敌,局面有何改善都乏善可陈。总之一句话,除了气势,政治局面并没有变化。

    公吏忙着上酒菜,夏竦兴奋得来回踱步,好似突然忘记了寒冷这回事。

    杜中宵拿起夏竦放下的邸报,看过事情经过,才明白此事跟夏竦有关,怪不得他那么兴奋。

    这事情从头到底就透着荒唐。夏竦上报,没有人相信,但富弼和范仲淹却不能自辨,石介满身是口也说不清楚。最后就是新政结束,范、富出外,石介倒霉。

    翻到后面,又看见一条消息,让杜中宵大吃一惊。

    杜中宵在临颖落难时的许州通判苏舜钦,中进士之后一直在中下层辗转,范仲淹等人开始新政,得到赏识,进京监都进奏院。前些日子祠神之后,他用卖旧纸的钱组织同僚朋友饮酒,在衙门里,还招妓伴饮。同座的人喝多了,各种狂言,还有人写诗诽谤圣贤,被人告发,舆论大哗。

    御史王拱辰坚决治罪,最终被夺官为民,从此失去了前程。当然,这个年代官员被贬为平民,大多都会被起复,但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此事让杜中宵甚为可惜,苏舜钦当年曾帮过自己,为人很好,却不想栽在这种事情上。实事求是地说,苏舜钦是咎由自取。他自到京城为官之后,自觉前途无量,说话毫无顾忌,指点朝政,评点大臣,不知道得罪了许多人。他们的作风,也说明了庆历党人存在的问题,好为大言,不拘小节。对苏舜钦判罚也说上重,他的罪名是贪污公款,按律当诛,只是削职为民而已。

    看着苏舜钦的结局,杜中宵庆幸自己为官一向谨慎小心,没有这样的把柄被人抓住。

    苏舜钦的岳父是宰相杜衍,他一出事,杜衍难免会受到牵连。至此,范、富外出,杜衍受到牵连之后也很可能辞相,剩下韩琦独木难支,新政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感叹了一番,杜中宵放下邸报,感叹良久。新政或者是改革,没有扎实的经济和军事措施,能够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实打实的好处,终究是没有前途的。理想再好,也要带来物质的好处才行。这个年代归根底还是四个字,富国强兵,才能够得到支持。如果再加上造福百姓,才能不惧阻力。

    酒肉上来,夏竦领酒数巡,高声道:“朝中奸人尽去,朝政清明,必然是一番新局面!杜知县在永城两年,不管是营田务还是县政,治理有方,政绩杰出,百姓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