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话一出,气氛轻松了许多。

    张君德拱手道:“官人,我听冯原外说,衙门正在招募会纺羊毛的匠人。我们这些人里,有些人有这手艺,做毡、毯、绒布,都有人会。还有一些人,着实只会种田,就怕官人用不着。”

    杜中宵笑道:“人人有用,哪里会有用不着的?火山军闲田无数,正缺种田的人。”

    同行的大多数人都不是从事羊毛产业的,这是几位社首的心病,生怕官府怪罪。听见杜中宵对此事毫不在意,众人彻底放下心来。

    正在这时,一个兵士来报,外面猪、鸡、鱼都已宰杀干净。

    杜中宵起身:“你们远道而来,赖神灵保佑,一路平安。我备个三牲,一会煮了,祭祀天地。我们出帐去吧,准备些香烛,一会祭天祭祖。”

    几个社首一起起身,面色都严肃起来。河西佛教盛行,汉人的风俗虽然仍旧保留,细节上已经改变了很多。初回故土,官府盛情迎接,他们备受鼓舞。按照汉人传统祭天祭祖,让他们一下想起自己身上流淌的祖宗血液,突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事情匆忙,来不及仔细准备了,祭品烧得半生不熟,摆在供桌上。杜中宵说了祭词,带着众人一起祭拜了,烧了些香烛。此事重在心意,简陋也就简陋了。

    这些人多少年没有见过这种仪式了,所有的人都围过来,在周围观看。杜中宵带着社首行礼,周围的人突然跪了下来,跟着他们一起行礼。几乎一下子,他们就觉得回到中原故土了。

    仪式结束,众人起身。看远方的太阳,已经悄悄滑到山后了。

    张君德指挥着众人,点起几堆篝火来,把这一带照得通亮。

    杜中宵道:“我带了些酒菜来,大家享用。”

    按照记忆中的习惯,杜中宵粗算了一下人数,按照十人一桌,备了酒菜。可惜这里没有桌子,大家只能席地而坐,就在社首们的帐前围成几圈。

    一切都已算好,烟柳楼的董主管指挥着人手,给大家上菜。带来的菜其实多是立卖,时间紧急哪里来得及现做?只有几道大菜,是烟柳楼的师傅出手做的。

    每桌都有一只鸡,一条鱼,一盘熟羊肉,一个红烧肘子。其余新鲜时蔬,满满当当。

    兵士给每一桌分了一坛酒,拍了开来,酒香四溢。

    范黑眼闻见酒味,打了个跌,懊悔地道:“这就是今日入城喝的酒!早知晚上有的喝,我们何必入城去花钱?今日着实冤枉!”

    那些没有进城的人一起大笑,出了一口气的感觉。

    杜中宵与众社首入座,对众人道:“时间匆促,将就用一些,莫嫌寒酸。”

    众人连道不敢,陪着杜中宵喝了一碗。放下酒碗,张君德脸色变幻,想了一会,突然起身进了帐里。

    不一刻,张君德从帐里出来,手中捧了几匹粗布,粗布上放了几枚银币,还有一纸文书。

    到了杜中宵面前,张君德跪到地上,把手中的东西捧到杜中宵面前,口中道:“官人,我们三十六人结社立愿,一起东归,到今日事体圆满。这是当日众人画押的社条,还有剩下的这些钱财。”

    杜中宵把东西接在手里,凭着记忆看出来,布是粗棉布,上面盖着番文的印。银币倒是见过,是西域从西边传过来的,也不知道是波斯还是哪个势力铸造。西域一带流行布钱,就是粗棉布,上面盖着那里官府的印。这些人从高昌而来,想来是高昌的布钱。

    打开文书,上面是当时立的社条。一起结愿东归,各自出钱多少,做为路费。而且注明,路上互相扶助,灾难祸福,各安天命。后面是立社人的姓名,各自画押,按的有手印。

    杜中宵轻按手中的东西,对张君德道:“好,东西我暂且代你收下来,等回火山军之后,再一切结算清楚,从新开始。放心,到了那里,官府一切都有安排,人人都有安身立命之所。”

    说完,把张君德扶了起来。其他社首见了,纷纷回到帐内,把自己的余财和社条一一拿出,交到杜中宵手里。每个社的社条都不相同,交的路费也不一样,结社人数各异。这好几个社,才把这么多人团结起来。把这些交出去,意味着他们路程结束,重新成为了中原子民。

第122章 阴暗角落() 
几碗酒下肚,众人心情放开,一片欢声笑语。这些人在大草原走了几个月路,吃了无数的苦,担惊受怕,终于到了目的地,一切都是理想中的样子,人人开心。

    每一席的中间,是一尾数斤重的鲤鱼,油炸之后红烧浇汁,是杜中宵依据记忆中的松鼠桂鱼创制而来。这样精细的吃法,这些人从未见过,好多人都小心翼翼。

    范黑眼被几个年轻人挡在一边,不许他吃菜。因为他不听老人劝告,带了几个同伴,下午到城中玩乐,现在予以惩罚。既在城中吃过了,今夜的酒菜就免了。

    杜中宵看着欢乐的人群,心中感慨。自唐末离乱,关中以北、以西的土地成了胡人游牧之地,流落在那里的汉人好多都成了别人的奴隶,辗转流离,人口持续减少。这些人来火山军,自己招募羊毛产业的匠人只是个引子,他们就是在那里看不见希望,想方设法回到中原而已。

    心中明白,但是给他们的礼遇一点不能少。千金市马骨是一,善待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有用之人来到火山军。对这里千里归乡的人的同情是二,他们已经受了太多的苦,作为同族人不能再欺负他们。

    张君德跟几个老人,喝着酒,吃着香美可口的菜,有人的眼里泛着泪光。

    耶律不花骑在马上,看着路上的行人,脸色阴晴不定。事情一旦开了个好头,后边的发展往往就会出人意料。唐龙镇的商业一开张,便吸引了周围的商人,消息传出去,吸着更多的商人来。没多久,从胜州到唐龙镇的路上,便就多了茶棚食店。看这架势,更过些日子不定会出现村镇。

    这一切来得太过迅猛,让耶律不花觉得措手不及。这一路上走来,越想越觉得失去了许多机会。

    天近傍晚,耶律不花进了唐龙镇,直奔镇衙。通禀之后进了衙门,接见的却是来中平。

    耶律不花知道他是个傀儡,做不得主,不悦地问道:“听说前几日杜知军在这里,怎么不见?”

    来中平恭恭敬敬地答道:“杜知军公务缠身,前日已经回去了。”

    耶律不花暗道晦气,又问道:“现如今城中是哪位做主?”

    来中平道:“城中一切自有规矩,众人按规矩做事就是。若有争突,报来衙门,自有官员裁处。”

    耶律不花无奈,知道以自己的身份,杜中宵不在,宋朝在这里主事的官员必然不见。与来中平聊了些闲话,只好告辞。出来之后,写了一封信,命人送去火山军给杜中宵。

    到了夜里,只见街上灯市如昼,格外繁华,不下胜州。耶律不花百无聊赖,到处闲逛。

    路上遇到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贩,耶律不花见颜色可爱,买了一两串拿在手里,边走边吃。

    唐龙镇并不大,走了两条街,路上行人便就稀少下来。耶律不花把吃完的一个竹签一扔,便就想转头回去。不想扔在一个坐在路边的妇人脚下,那妇人抬头看耶律不花,面色一喜,起身快步走上前来,低声道:“客官,哪里来?”

    耶律不花看这妇人三十余岁,姿色平庸,鬓边插了一朵花,不没好气地道:“北边来。”

    那妇人凑上前,压低声音:“原来是远来的客人,着实辛苦。如此夜色,一个人岂不冷清?”

    耶律不花愣了一下,马上明白过来,这妇人是做那种生意的,不知怎么找上自己。上下打量了一番妇人,耶律不花不由苦笑。自己是什么身份,竟然被这样一个村妇找上。

    冷笑一声,耶律不花道:“再是冷清,也强似有你这样一个不成样子的人在身边。”

    那妇人不但不羞,还眼色一亮,又凑上前一些,小声道:“客官,看不上姐姐有什么打紧?我屋里有千娇百媚的小娘子,环肥燕瘦,由着客人挑选。”

    耶律不花被气得笑出来:“这城里是没衙门管么?由着你们如此胡弄!”

    那妇人也笑:“客官安心,这里是大宋境土,周边的人可以自由来住。只要不是让宋人做这事,衙门其实不管的。说给你听,过些日子,这里衙门有意在城外建处所在,公然设赌,各式玩乐都有。我们主人便是得了消息,早早过来。等到那里开起来,我们都是正经生意。”

    耶律不花听了,不由张大嘴巴。没想到杜中宵有如此气魄,连这种生意也做。赌场是销金窟,女色是安乐窝,这两种生意来钱最快,也不需要本钱。只是耶律不花自恃身份,从来没干过而已。

    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衙门凭什么只要不是宋人做这生意就不管?那岂不是说,在这里做生意的都是契丹人?这还得了,让耶律不花脸上如何挂得住?

    脸色一板,耶律不花道:“我是北地人,到了这里没有宋人做生意,有什么意思?”

    那妇人叹了口气:“宋人也不打紧,只是衙门规矩,不许有汉人。郎君知道,沿边的衙门,最忌汉人给蕃人为奴,更不要说做人子女。做这门生意,不为奴怎么做?”

    宋朝对于异族人,衙门执行法令有弹性,一般会要求地方官按蕃法和断。即使犯了朝廷律法,也会酌情考虑蕃人习俗,不一定按照朝廷法条。其实不只是对蕃人,一般的地方官,执行政务都要考虑地方习惯,即乡原体例。朝廷法令是死的,官员执行是有弹性的。边疆地区蕃汉冲突是很多社会矛盾的起因,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蕃人大多还有奴隶制,为了照顾他们习惯,是严禁汉人给蕃人为奴的。如果真是被蕃人买过去的,还有官府出钱赎回的规定。这种生意,如果用汉人女子,直接就犯了律法。

    耶律不花越想越不舒服,契丹贵族都有数量不等的汉人奴隶,怎么到这里就反了过来?见那女子越凑越近,欲发反感,一甩袖子,怒气冲冲地大步去了。

    那妇人看着耶律不花的背影,叹了口气:“好个小郎君,怎么不解风情?”

    走回繁华的街道上,耶律不花找个摊子坐下,要了一碗酒,一盘肉,一个人喝闷酒。每个光鲜亮丽的繁华之地,必然有见不得人的阴暗角落。这种地方出现得神不知鬼不觉,总是与光明伴生。耶律不花做了多年生意,不是没出过门的富贵子弟,对这个道理清楚得很。

    一碗酒喝完,刚才的闷气慢慢消散,心思活络起来。杜中宵自己见过,正榜进士出身,绝不是为了钱允许这种事情的人。那刚才的妇人说,要在城外建处赌场,甚至五毒俱全,是什么意思?

    看看街上的行人,耶律不花心里有些明白。如果不在城外建,城中这些阴暗角落必然存在,杜绝不了的,暗处不如明处,还可以光明正大的捞钱,倒是个办法。只是这种生意,自己可不能放过了。

    其实杜中宵根本没有这种想法,他怎么可能知道城中还有这种地方存在?在城外建赌场,纯粹就是从外地商人那里捞钱。不然北方的商人来这里轻松赚钱,唐龙镇为谁辛苦为谁忙?至于不用汉人做,不过是那些做这门生意的人,怕引起麻烦提前做的防备罢了。

第123章 新家() 
看着周边越来越荒凉,全是没有开垦的荒草和灌木丛,张君德心中有些惊慌。又走了一气,实在忍不住,问前边的杜中宵:“官人,我看前边过的河边不是有许多村落,还有不少荒地?我们在那里靠着村落开荒就好,何必要离得这么远?”

    听了这话,杜中宵知道这些人疑心自己猜忌他们,所以要安排得离营田务远远的。笑了笑,杜中宵转身对几人道:“你们这些是有手艺的人,要纺羊毛,当然要找合适的地方。只管跟着我走,到了地方自然明白。那里也有荒地,还有住户,不必担心。”

    众人将信将疑,随在杜中宵等人的身后,一路东行,慢慢丘陵开始多了起来,前方出现高山。

    等见到河水,杜中宵道:“快要到了,我们走得快一些。”

    沿着河逆流而上,走不多远,就见小河从山口出来的地方,建了一处水坝。水坝旁边,有些茅屋房舍,是一个小小村落,有三五户人家。

    杜中宵道:“到了,这是第一处安置你们的地方。”一边说着,杜中宵下了马,带着众人向前行去。

    到了村口,几个村民早早等在那里,一起行礼。

    到了一处空地,跟几个社首坐下,杜中宵道:“把羊毛织成呢绒,所费功夫远过麻布和丝绢,特别是最后漂洗,犹费人力。我们这里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