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这些人。至于临行前从兄弟们手中借的钱,早被权二郎抛之脑后。

    这一位运判官人,自在开封城里见面,自己就说过大逆不道的话,权二郎一直心虚。能够拿了钱早早离开,正是他巴不得的。

    崔主簿无奈,只好让吏人取了十贯钱,交给权二郎。

    权二郎扛了领的十贯赏钱,在镇上找了个金银铺,换成银锭。看看天色不早,急急出了镇子。他一心只想着与皇子进京,从此荣华富贵,一刻也不肯等。

    不理权二郎,杜中宵在衙门里替杨大郎安排了住处,找了陶十七来,详细问他铁矿情形。

    在贝州城下立了功,陶十七也升了官,没再回相州,随着杜中宵来了唐州。本来他是贝州城下指挥火炮的,留在军中继续操炮最好。只是不是军籍,禁军又排挤,也没人挽留他。

    听杨大郎讲了探查铁矿的经过,陶十七道:“我在相州的时候,也曾见过那些采铁的。都是依着山脚开炉,有的铁矿好采,在地上挖个矿洞便就有矿石出来。有的不好采,循着矿脉,要打深洞进去。听杨大郎所说,方城山那里的矿,好似第一种,并不难采。”

    杜中宵详细问了杨大郎说现的矿洞大小,道:“似你所说,那处矿洞并不大,就是洞里全部都是铁也没有多少。纵然再找到几处矿苗,又怎么知道是大矿?”

    杨大郎道:“回官人,矿有矿脉,循地势在地下蜿蜒。小的找的几处矿苗,都连在一起,形成一条矿脉。这矿脉方圆数里,岂能小了。”

    杜中宵想不出矿脉怎么能够看出来,便不再问,又问道:“你说是好矿,据你估计,十斤矿石能炼多少铁出来?这矿的品位如何?”

    铁矿品位杜中宵大致还是记得的,如果记忆无误,百分五六十应该是高品位矿,百分三四十的品位就很低了。中国铁矿不少,分布范围也很广,只是品位太低。新找到的矿,如果是高品位矿就好了,如果是低品位的,只怕价值不高。

    杨大郎道:“回官人,小的发现的矿脉,都是黑的磁铁。这种矿是极好的,出铁甚多。”

    出铁多,到底多少,杨大郎就说不上来了。这跟铁矿的形态有关,跟矿石含量有关,还跟冶炼方法有关。这以高深的问题,他一个乡间小铁匠,怎么能够说清楚。

    杜中宵倒是知道磁铁矿,品位应该都不是不低的。磁铁矿是四氧化三铁,原子量粗略一算,就知道是最高品位的铁矿,心中轻松不少。

第47章 探矿() 
陶十七骑着马,神采飞扬,对身边的杨大郎道:“此次奉官人之命,前去覆查你探的铁矿。如果真是富矿,官人定然不吝赏赐。不说赏钱,说不定还给个官儿给你做。”

    杨大郎道:“小的什么人,不过是个乡间铁匠,哪里做得来官儿。”

    陶十七道:“做官有什么难的!我自幼一个人长大,碰到官人,立了些功劳,不一样做个官。只要你真找到了大矿,又是铁匠,矿场里谋个差事易如反掌!”

    杨大郎听了这话诚惶诚恐。一到营田务衙门,权二郎便就领了十贯赏钱走了,杨大郎看着那钱十分眼热。在他想来,十贯钱到手已经十分满足,做官哪里敢想。

    与陶十七在一起两日,听他讲起自己的经历,又觉得做官也不是不可能。此人又会什么?不过是制些机器,看着铸炮,一样是匠人手艺,官做得顺风顺水。

    两人身后,罗锋沉默不语。他能写会算,到衙门一应募就被招入吏人。因为是跟杨大郎一起的,此次一起去方城覆查铁矿。看看前面就到罗渠镇,心情复杂。

    陶十七看着前面的镇子,道:“我们进去用些酒饭,午后一气到方城县去。”

    罗锋拱手:“官人,不进镇子,径直向北也有卖酒饭的地方,路还要近一些。”

    陶十七并不知道罗锋的来历,觉得奇怪,道:“过了罗渠镇,到方城再没有大的村镇,纵有卖酒食的,也是乡野小店。无非是多走几里的路,有什么打紧!”

    罗锋没奈何,只好道:“不瞒官人,小的正是罗渠镇人。因兄弟容不下我,离家到衙门里应募,谋份衣食。若是进了镇子,被家人看见,只恐惹出事端。”

    陶十七一听是离家出走的,不敢怠慢,忙问是怎么回事。这个年代最重孝道,如果罗锋是在家里惹出祸事,为父母所不容,可不能置之不理。

    罗锋不敢隐瞒,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遍。道:“自父亲去世,我家里败落,母亲改嫁罗家,没带什么家产。两个兄弟时时欺我,母亲在家里说不上话,不能维护,实在难以存活,我才离家自谋生路。离开罗渠的时候,我曾发誓,不混出个样子,绝不回家!”

    这经历跟陶十七倒是有几分像,听了想起身世,对罗锋道:“男儿就当有这份志气!你兄弟瞧不起你,早晚有后悔的天!你只要在衙门里好好干,官人最喜欢提携下人,以后必然扬眉吐气!既如此,我们就不进罗渠镇了,径直去方城!”

    说完,拨转马头,绕过罗渠镇,直向东北方的方城而去。

    方城是沟通南北的要地,自春秋时起,楚国图谋中原,不知在这里打了多少仗。附近的方城山上有楚长城,过了千年,依然大段完好。县城东北有一处垭口,宽敞平坦,穿过方城山,直到北边的叶县。沿着这一条路,南边的江汉平原可以直进中原,西北到西京河南府,东北到东京开封府。

    方城垭口地理条件太过优越,太宗时候修建襄汉漕渠,便就是企图从这里,把淮河的支流汝河与汉水的支流唐白河连接起来,沟通南北水运。因为大雨垮坝,工程废弃,下游唐州一带被水淹,至今人口稀少。如果真能在这里修通运河,意义当不下于灵渠。后世的南水北调,也是经过这里。

    杜中宵对舞阳的铁矿如此重视,除了记忆中储量丰富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便就是这处垭口。这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在附近建起铁矿基地,可以辐射广大地域。北边汝河和南边的唐白河水运都发达,一连淮河、汴河水系,一连汉水、长江水系,水运条件优越。

    与这里比起来,北边的相州虽然同样有煤铁,却过于靠北,南运不便。与北方比起来,南方更加缺铁,这里的市场前景优好过相州。特别是此时荆湖两路还没有开发,这里建起炼铁基地,对后续开发江汉平原会起很大的作用。

    陶十七带了杨大郎和罗锋,进了方城县,拜会了知县。住了一夜,从县城借了二十多个差役,进了方城山。沿着杨大郎留下的记号,一路东行,到了发现铁矿的地方。

    在附近扎了营,陶十七对杨大郎道:“这两日,我们到你发现矿苗的地方查探一番,大致估算一下此处铁矿的范围。官人已经发了公文,过些日子会从相州那里借精于此事的人来。他们来了,弄清了此处铁矿情形,才好开矿。”

    杨大郎拱手称是:“小的对探矿只是略知一二,真要炼铁,委实是要老手来看。”

    陶十七道:“河东路炼铁,现在都不用木炭,改用石炭了。官人询问过了,这附近产石炭的地方不少,只是不知哪里有大矿。在相州来人之前,我们再在周围探一探石炭。若是有石炭有铁矿,此处冶铁就容易了。此事做成,你就立了大功,朝廷必有赏赐。”

    河东路已经普及了用煤炼铁,杨大郎只是听说过,却没有见过。他出去帮人修理农具,一直用的木炭,所有只能化生铁,给农具淋口。方城山北边,产煤的地方不少,特别是龙兴、襄城、阳翟三县组成的三角地带尤多。龙兴县用煤烧造磁器,天下闻名,远销各方。这一带正是中原磁器制造的中心,闻名后世的北宋青瓷、钧瓷等,正是产在这里。

    杜中宵知道叶县、襄城一带必有大煤矿,只是不知道确切位置,不知煤品如何。要建冶铁中心,当然是煤矿离着铁矿越近越好,吩咐陶十七带人以叶县为中心,查探一番。如果几十里之内,既有大铁矿又有大煤矿,这里冶铁大兴就顺理成章了。

    此时这一带的冶铁中心在叶县北边的龙兴县,不过那里的铁矿不大,品位不高,只有一些小作坊而已。不要说跟占天下铁产量一半以上的相州相比,就是比东边的徐州也远远不如。不过这些小作坊,正说明了此处煤铁资源分布广泛,也减小探矿的难度。

    此时的地名与后世不同,地理位置也有差别,杜中宵即使知道这里煤炭资源丰富,也不知道到底在哪里。龙兴县就是后来的宝丰县,阳翟就是后世的禹县,叶县的位置偏南,中原地区最大的煤矿恰巧位于这几个地方中间,就是后来的平顶山煤矿。现在这几个县个个产煤,但资源丰富的地区,却位于他们交界的地方,根本没有开发。特别是离着方城山比较远,配合新矿冶铁成本高了些。

第48章 湿法炼铜() 
后衙里,杜中宵抱着儿子,手中拿着一根小木棒,教他吹肥皂泡。面前一个瓷盆,里面装了满满的蓝水,插了几块铁片。旁边韩月娘捧了几块制出不久的饴糖,轻轻吹着,凉了便递一块给儿子。

    千百年来,糖都是奢侈品,本小利大。京西路还是太过于靠北,无法种植甘蔗榨糖,杜中宵又不想放过这条赚钱路子,便把主意打到了饴糖上。

    饴糖就是麦芽糖中的一种,历史悠久,市面上有卖的,一文钱买一小块,用来哄小孩。这糖价格并不便宜,大人很少买了吃,并不普遍。而且此时工艺不精,要么太粘,要么太硬,也就靠着点甜味吸引小孩子。至于后世旅游景点几乎处处可见的吹糖人,杜中宵还没有见过。

    这样的饴糖商品性自然不会太好,杜中宵依据前世的记忆,进行了改进。选此地的芝麻,在锅里炒得熟了,碾成粉,与化了的糖浆搅拌均匀。凉了之后,用刀切成块,便就成了简易的酥糖。这样做出来的糖又甜又香,比市面上卖的饴糖精致多了。最要紧的,如此加工之后,进行分割,可以长久保存,方便长途运输,便于进行大批量的商业生产。

    最近这些日子,杜中宵让十三郎带了几个人,不断试制,终于慢慢成熟。用黑白芝麻,分别制成黑白两种酥糖,一小块一小块,用竹纸包好,已经有了后世糖果的雏形。

    试制的这些日子,杜中宵的儿子大块朵饴,对这香甜可口的酥糖怎么也吃不够。这糖又不像饴糖那么粘牙,一口一块,甚是方便。

    孩子吃糖对牙齿不好,不过这个时候没这个概念,杜中宵说了几次,韩月娘不信,儿子一要便就给他,杜中宵也没有办法可想。只好等什么时候孩子什么时候牙痛了,再给他立规矩。

    见儿子还吃个不休,杜中宵对韩月娘道:“糖吃得多了,牙会被虫蛀,早晚要吃苦头。一天吃一两块解解馋就好了,不能吃个不停。而且这糖里拌的芝麻,油性太大,吃得多了不吃饭不说,还闹肚子。”

    这几日儿子糖吃得多,不怎么吃饭倒是真的,韩月娘才把剩下的糖收了起来。

    正在这时,崔主簿从前进来,拱手道:“官人,新任主事苏颂已到衙门,候在外面。”

    杜中宵看看了天色,道:“今日不办公事了,晚上后衙摆个宴席,为他接风。”

    说完,把儿子递难韩月娘,理崔主簿一起到了前衙。

    苏颂从永城离任后,先到杭州看了父亲,再沿长江逆流而上,走汉水,进唐白河,一路坐船到了这里。行数千里,行色匆匆。

    杜中宵出来,双方见礼。杜中宵道:“子容远来辛苦,且到后衙安歇。”

    两人到了后衙,韩月娘已经抱着孩子回了住处,只留了那个瓷盆在那里。

    杜中宵道:“那边给你安排了住处,我带你过去。对了,怎么子容的家眷没有来?”

    苏颂道:“限期急迫,我在前面先行,他们再过些日子才到。”

    官员的任期是按日算的,一任两年或者三年,指的是从到任的日子到离任的日子。如果其间调任几个地方,那便把天数加起来,日期够了才算满任。中间如果请假,还要扣掉。

    官员大多不愿到边远地区为官,除了条件艰苦,路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也是原因之一。一来一回动辄数月甚至近一年,中间如果再调动几次,时间全浪费在路上了。正常一任三年,川峡两广地区则是一任两年,便就留出一年路上的时间。同样是做十年官,运气不好的,路上奔波加上待选,任期只有四五年,跟同僚的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这种情况下,京城做官的好处就显出来了。

    苏颂与杜中宵同年,两人的起点差不多,不过六七年的时间,官职就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其他地方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