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喝了几杯酒,孙指挥问陈良玉:“兄弟,你在场务里做事,日子过得如何?”

    陈良玉抿一口酒,美美地吃一口鸡肉,道:“日子倒是悠闲得很,每日里辰时去做事,到了申时做完回家,一切都有规例,没有麻烦事。旬日休沐,到日子领钱粮,一切都好。惟有一件,这日子过得无趣得很,而且清水衙门,没一点额外好处。我们是带兵惯了的人,突然被人冷落,有些过不惯。”

    陈良玉以前做都头,手下一百兵士,生死都在自己的手里,时时有人奉承。不说天天请酒请肉,出门左呼右拥,随时有人听自己使唤。现在场务做事,只握着个签字画押的权力,一切照规例,再没人巴结了。场务的事情其实是募来的吏人在管在做,陈良玉这些安排在里面的官,只是做衙门的耳目,一枝笔替官方守着货物利润而已。他不需要懂,只要明白什么样的纸上写了什么样的字自己签就好了。

    这样的生活很清闲,也很无趣,纯粹是个养老的差事。哪怕出了差错也不用担责任,只要签字画押没有弄错地方,自有营田务衙门的吏人去找场务的吏人,不用他们出面。

第57章 挂面() 
崔主簿的妻子乔氏提着一个大包袱,进了苏颂家里,被下人引到花厅。韩月娘正来串门,跟苏颂的妻子在花厅里闲坐,乔氏见了,急忙见礼。

    分宾主落座,饮了杯茶,乔氏把包袱放到桌子上,道:“夫人,这里是六斤,都切得好了。这是备好的竹纸,裁切得当,上面印了图形,分正反两面,万不可搞错了。你看一看,若是无误,在回执上画个押字,我好回去交差。两天之后,我自来取,结算银钱。”

    苏颂的妻子凌氏上前,打开包袱查验过了,在回执上押字。

    乔氏收了回执,道:“你们且坐,我还有其他几家要跑,这便告辞了。”

    送了乔氏出去,凌氏回到厅里对韩月娘道:“这个崔家嫂子是个做事的人,这些日子全亏了她,跑前跑后,为我们领这些糖果回来。左右无事,赚些闲钱贴补家用。”

    这是营田务新制的酥糖,制好之后要用竹纸分包。作为衙门官吏的福利,最后包装这一道工序,分给他们的家属,按件计钱。所有的衙门官吏,除了杜中宵家里,都接了这个活计。韩月娘觉得自己不做太过显眼,本来也要带着家里人做的,被杜中宵拦住了。这是给下属的好处,自己家不缺这个钱,没必要装给别人看。杜家家大业大,人口又少,谁都知道,不必装样子。

    这件事情是由崔主簿的妻子组织,统一从场务里提糖出来,包好之后送回去,由她算钱,赚一点跑腿费。闲时他家里也包糖,赚来的钱买些酒肉,改善生活。

    官员的俸禄,说低不低,说高也高不到哪里去,看要养活多少人。

    像杜中宵,一个月数十贯俸钱,还有几石米,家里人口少,还不需要攒钱,生活相当优渥。苏颂的俸禄少得多,一二十贯钱,发的米倒相差不多。崔主簿则少得多了,俸钱只有六七贯。

    如果是像杜中宵这样的小家庭,这些俸禄是足够的,不说天天有酒有肉,最少衣食无忧。但是这个时代,家中动不动一二十口,仅靠这点俸禄,很多官员的日子都紧巴巴的。祖父在,不得分财异居,这是朝廷律法,官员必须要遵守,不然有可能被弹劾。加上不得在治下有产业这一条,官员的家眷,只能靠官员的那点俸禄生活,家里人口多的,生活压力就非常大了。

    不说这些中下层小官,真宗时候的知制诰杨亿,因为家里人口太多,宁愿放弃前程,到物价低的地方去做知州。至于低阶选人,渡日艰难,以至于以野菜为食的,从来就没断过。有的甚至卒于任上,家里断了收入来源之后,卖儿卖女才能凑够回乡的盘缠。

    苏颂的家境尚算优渥,父亲苏绅曾经做到翰林学士。可前几年吕夷简故去,因为苏绅算是吕夷简一党,被欧阳修等人攻击,一贬再贬,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父亲去世之后,养家的重担落到苏颂身上,随着他到青台镇来的家人一二十口,全靠他的俸禄吃饭,日子就不宽裕了。

    酥糖大量生产之后,杜中宵把最后一道包装工序,分给官吏的家属在家里做,就是鉴于实际情况给他们的福利。反正家里一帮闲人,这活又不重,赚些钱补贴家用总是好的。

    政策出来之后,苏颂的妻子便就接了活在家做,一月也能赚不少钱。除了包糖的工钱,因为发下来的糖的数目比收的总是稍多一些,算作消耗,还能剩下几块糖哄孩子。

    重新坐下,从包袱里取了糖和纸出来,韩月娘帮着一起包糖纸,两个女人说闲话。

    凌氏道:“这样一份活计,一个月赚三贯两贯钱,事情也越来越不好做了。”

    韩月娘道:“有什么不好做的?活计又不累,又都是衙门里的人,都熟识的。”

    凌氏叹了口气:“我们这些人,日常都在一起,倒没有什么。最近听说下面村子里屯田的,做事情不如衙门的意,好多军官做不下去,纷纷调到镇里来。这些人跟我们不一样,有的人家贪得太过厉害。前些日子,有一家接了糖回家,也不知是被他们家人吃了还是弄坏了,非说数目不对。唉呀,把崔家嫂子气得几日吃不下饭。要不是看在大家都在衙门里的面上,她无论如何都不给那一家做了。”

    听了这话,韩月娘觉得好笑:“不过几块糖罢了,怎么弄出这么难堪的事来?”

    凌氏道:“你们家里用度不缺,人口又少,不知我们的难处。像我家里,不只自己儿女,还有叔叔们几家,孩子太多,哪里看得过来?小孩子见了糖就要吃,要不是家教严一些,可不就数目不对了。”

    想起自己儿子,因为贪嘴吃糖,杜中宵骂了不听,直到打了一顿才改了毛病,韩月娘无话可说。就一个儿子,杜中宵的俸禄又比别人高许多,确实没有这些烦恼。不过也因为一个儿子,人人都宝贝,惯得太过厉害,韩月娘管着也吃力。

    两个女人聊着家常,说着闲话,一边做着活,时间不知不觉过去。

    营田务大造工程,下面的各个村子风云激荡,很多基层军官都做不下去,纷纷调回青台镇里,在各个场务任职。仅仅一个制酥糖的地方,已经安排不下了。这些变化,同样影响到了各个家庭。

    糖是不愁卖的,营田务的酥糖制作简单,味道香甜,而且是分包好了的,好运好卖,一推出便就受到欢迎。北到两京,南到两浙,很短的时间就行销四方。销量好了,产量很快上去,家眷们也有活做。

    不过对于营田务这个庞然大物,这样一点收入还是太少,杯水车薪罢了。

    制酥糖的场务不远,杜中宵和苏颂站在院子里,前面一排木案,几个大汉在那里揉面。

    面揉好了,便放入一串压辊里,逐渐压薄,最后成为薄薄的一大张。一个青年人手脚利索地把这一张又薄又大的面饼卷起来,推到后面。一个大汉手持一把又宽又厚的大刀,双手压在面饼上,飞速地切过去,眨眼之间就把面饼切成了一堆细条。最后两个汉子,把细面条抄起来,挂在旁边的竹竿上。

    看着那面条又细又长,随着微风飘荡,苏颂道:“也见过市面上有人卖这种须面,只是做起来太过麻烦,一般人家不会做。似这般,倒简单了许多。”

    杜中宵道:“再麻烦的事情,只要合理规划,分成布骤,安排好人手,就会变得简单。”

    苏颂点点头:“确实如此。不过,鲜面不耐久储,做这么多须面有什么用?若是开铺子卖,青台镇人口不多,也卖不了多少。”

    杜中宵笑道:“鲜面自然不能久存,但干面就不一样了。这些制好的须面,挂在竹竿上阴干,待得没一点水分,便就可长久储存。我们制了贩卖,人家买了之后只要煮了就能吃,甚是方便。”

    这就是挂面,是杜中宵想出来的营田务第二个产业。这一带产麦子多,当然要在食口上想办法。挂面是个好东西,可以长时间保存,可以长距离运输,食用又方便,市场还是很广阔的。

    

第58章 铁监() 
堵水旁边的铺子里,孙指挥拍着桌子道:“店家,两碗面,再来两个小菜,两碗酒来!”

    小厮高声应着,不一会,端了一盘小葱拌豆腐,一盘藕面上来,又打两碗酒放在桌上。

    孙指挥端起碗来,对对面的秦副指挥道:“兄弟,难得今日有闲,我们且尽一醉!”

    秦副指挥端起碗喝一口,对孙指挥道:“自到了青台镇,日日苦闷,今日见哥哥心情才好了一些。”

    孙指挥道:“有什么,我们现在一样做官,钱粮照领,不管人了,不知多么快活!”

    秦副指挥使拍了拍桌子:“如何甘心!我们一二十年,才得个指挥使做,不想却被闲置。现在场务里做事,如行尸走肉一般,有什么意思!”

    孙指挥道:“兄弟,看开些吧。以前拉纤的时候,也不过是安排手下到各船,又有多少意思?那时还会被克扣钱粮,时常有争端,哪似现在清闲。”

    嘴里如此说,孙指挥还是有些落寞。以前管着几百号人,前呼后拥,多么威风。现在坐在场务的衙门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别人拿一堆纸来,自己大字不识,连上面写的什么都不知道,只管在上面签字画押。反正只要认住大致长个什么样子,不画错地方就是了。

    很明显,衙门没指望他们这些人起什么作用,就是当个吉祥物镇在场务里。有这么个人在,吏人就要心存谨慎,不敢过于弄虚作假。如果虚报,这些官员是照画不误,但只要被衙门查出来,处罚就比平常严厉得多。而且吉祥物终究是个官,骗了他们一次,后面就总要想方设法找回来。

    这样的日子不说无趣,也没有前途,难道人就一辈子这样?自己没点追求,朝廷总不会一直养着闲人。长久下去,说不定跟这次一样,以后还会不知被踢到哪里。

    不大一会,小厮端了两碗面上来。细细的面条,上面几根菜,带着几块鸡骨,香美的肉汤泡着。

    用筷子搅了搅面条,孙指挥道:“这是衙门里新制的面,叫做龙须面,极是滑嫩有嚼劲。我听衙门里的人说,过几日,我们都要调到做这面的场里去。”

    秦副指挥使吃一口面,道:“这面倒是不错,平常家里做不出这个味道。也亏衙门里的几位官员心思灵巧,想出制这制那,建几处场务。如若不然,我们这些人到了青台镇里,还没有事做呢!”

    孙指挥道:“兄弟错了,这几处场务不算什么。我听人说,北边方城山里探出铁矿,要在叶县大兴矿冶,那里需要的人才多呢。过些日子,我们这些人都要读书认字,转运司考试,考得好了别有重用。”

    “好笑,我们几十岁的人了,活了半辈子,却要跟孩童一样入学,不怕被人笑话!”

    孙指挥道:“兄弟,我劝你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这位管着营田的运判,不管做什么,都要用读书认字的人。只要在他手下做事,大字不识,必然没有前途。拼着辛苦一些,还是识些字好。”

    “我就不学,难道夺了我的饭碗?!”

    孙指挥叹了口气:“兄弟,我本来也是你这样想的,这些日子在青台镇,却有些想明白了。运判自然不会夺我们的饭碗,不管怎样,钱粮按时发放,从不克扣,这就比许多官员强了。但你不按照他的路数来,就没有了前程,一辈子就要清水衙门做着没油水的事。”

    秦副指挥使道:“只要不克扣钱粮,我便能养活家人,什么前程,由他们去骗鬼!”

    孙指挥摇了摇头,不再多说。上次因为跟庞都头吵架,实在做不下去,终究还是主动辞职,回到了青台镇来。经过了这一次变故,性了变得圆滑了些。在镇里这些日子,他看出来了,杜中宵用人做事,对知识很是看重。不能读书识字的,在他手下基本没有前程。没办法,那些细密的章程看不懂,怎么可能做好事?营田务一点一点立规矩,事无巨细,事事都有程文,不认字根本做不了。

    那三本小册子,就是启蒙课本,营田务衙门分成几批,让属下的官吏去上课。此事并不强迫,不愿学的可以不去。但营田务的公务,很多都要学会那三本册子才能做好,不学很快就跟不上了。

    此事对官员的影响还小一些,他们有官阶在,有俸禄的标准在,总要有合适的职位。吏人就没有这么轻松了,除了从州县借调来的极少数有职级,大多数吏人身份等级是一样的。学得好的人,很快就能得到重要职事,事权越来越重,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