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陶十七觉得头痛的时候,柳从外面进来,手中捧着一块铁道:“运判,外面民间的冶炉已经出铁了。我特意找人去买了一些来,看看他们做的怎样。这是一块好的,你们看如何?”

    陶十七看了一眼,不屑地道:“这铁色泽不好,里面又多渣,还有气孔,着实是粗糙。这种烂铁若是能卖二十文一斤,我们炼出来的就能五十文!”

    杜中宵道:“产铁之地,怎么可能卖到二十文的价钱?我们产出好铁,能卖二十文就足够了。至于民间这些小冶炉,且得意几日,等我们大量产铁,再看他们!”

    这里的铁监大量产铁,铁价必然下跌,这是必然的。到时这些小冶炉,只怕都会成赔钱货。

    

第75章 大军到来() 
秋风起,天气不知不觉就凉了。秋收不能耽搁,征调来的民夫陆续返乡,铁监附近一下冷清下来。

    何员外坐在自家酒楼门口,看着旁边树上的黄叶飘落,对身边的吕主管道:“唉,这才热闹了没多少日子,便就冷清下来。酒楼里没有生意,如何是好?纵然不赚钱,酒课却一文不少,日子难摊。”

    吕主管道:“员外不须忧心,我听人说,拉纤的厢军就要到了。等他们来了,生意自然会好起来。”

    何员外只是叹气:“只贪这一两个月的利息,急急把酒楼开起来,着实失策了。那个时候四方人口辐集,我们酒楼的生意好,衙门那个时候定酒课,未免太高。”

    酒课是一年一定,何员外只看见那个时候周围人多,必然生意好。却不想那个时候衙门定酒课的数额,自然也高。到现在生意冷清,就觉得不划算了。

    正在这时,店里的小厮挎了个篮子回来,到两人面前行个礼道:“员外,主管,小的适才到那边去买菜,见到来了许多人。拖家带口的,听说是拉纤的厢军来了。”

    听了这话,何员外大喜,腾地站起来,对吕主管道:“主管,我们过去看看!”

    这些拉纤的厢军从许州来,有数千人,在路上绵延数里。在河北岸开店铺的人家欢欣鼓舞,一起夹道观看。看他们在军官的带领下,到了渡口那里,上了渡船过河,不由一起顿脚:“唉呀,怎么这么急就过河去了!在我们这里,吃碗酒饮杯酒也是好的!”

    另一边的人道:“对岸铁监已经建好了房屋,他们自然到那边收拾了住进去。何必心急?他们安顿下来之后,少不了到我们这里寻吃的喝的,只要有人,还怕没生意么?”

    此时正是澧河涨水的时节,这一带河道弯曲,水流平缓,是天然的渡口。渡口的北岸,是民间建的各种店铺,以何员外的酒楼为中心,沿着河边的一条大道分布。渡口的南岸,则是铁监的营房,并不沿河分布,而是成方形,向南绵延。

    走在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看着两边的房屋。都是三间正房,带一个小院子,齐齐整整,如同划出来的棋盘一般。房子都是用砖瓦盖成,与此时乡间常见的夯土草房迥然不同,看着就舒心。

    身材高瘦的童安路喜道:“没想到这里盖的营舍如此整齐,想来是给我们住的了。听说春天到唐州营田的,都要自己盖房,自己修路,却是不如我们。”

    一边的连阿爹懒洋洋地道:“你如何就知道是给我们盖的?这样整齐的营房,依我看,只怕是给军官住的。我们这些拉纤的军汉,怎么会有这种地方住!”

    童安路道:“我们走了一里多路,全是这种房屋,一眼望不到头,怎么可能是给军官住的。我们一营都头以上才几个人?他们哪里住得了这么多房子!”

    一众纤夫有悲有喜,缓缓经过营舍中间的石板路,一路向南行去。

    走了约有三里路,才到一处巨大空旷的场地,各营军官吩咐自己的队伍停了下来。

    不多时,就见几个吏人快步走来,找到带队的戴都监,叉手道:“运判吩咐,都监带营指挥使以上的将官,到前边衙门相见。其余人先在这里歇息,听候吩咐。”

    戴都监不敢怠慢,吩咐下去,不多时各营指挥使前来参见。

    一行人穿过空旷的场地,经过一处有兵士守卫的营门,就见一排高大气派的房屋,正是新建的衙门所在。吏人当先带路,进了衙门里。

    杜中宵和苏颂、柳涚等人坐在那里,一边等候,一边说着闲话。这里并不是铁监衙门,只是管理此处这一处营房的。按初步规划,这一带的营房要住三千人左右,是第一处冶铁中心,分为烧焦炭、炼铁和炒钢等几个工种。作为第一处冶铁中心,是整个铁监的种子,官员格外重视。杜中宵亲自坐镇,能够抽来的官员全部都到了,力求初战告捷。

    戴都监上前叉手行礼:“下官戴明,奉朝廷差遣,带厢军六指挥二千七百六十五人,前来听候运判吩咐。路上有七十八人因为身体不适,沿途留下治病,约定两月后全部会齐。”

    杜中宵道:“都监辛苦,且请落座,我们商量你的人如何安排。”

    戴都监谢了,带着下的指挥使在旁边的凳子上落座。

    拉纤的厢军不可能满员,能有两千七百多人,还是临行前进行了整编,补充了人进来,不然人数更少。他们是开封府西部诸河的拉纤厢军,在许州会齐之后,由戴都监带领前来。这些人拖家带口,路上走得不快,短短两三百里路,就有七八十人掉队。

    杜中宵问了戴都监路上的情形,对戴都监道:“我已经吩咐了铁监,准备了酒饭为你们接风。今夜兵士都是两个馒头,一块肉,两块咸菜,一碗酒。一会都监与我一起,去看准备的饭食如何。”

    戴都监叉手:“一切但凭运判吩咐,下官禀命而行!”

    杜中宵笑道:“都监,到了这个地方,我们不是打仗,而是要住下来,开矿冶铁。前来的兵士要分成诸多工种,进铁监里做活。这比不得行军打仗,要按着他们的脾性,擅长做的事情分派。重要的不是令行禁止,而是耐心仔细。这几日大家歇一歇,了解一下周围情况,我们从容安排。”

    戴都监叉手称是,一副军中整肃的样子。

    杜中宵道:“你们来之前,我们从附近州县招募了不少吏人,以后要靠他们与你们一起,管理铁监事务。一会柳主簿会跟各营指挥使一起,分派公人吏人,到你们各营去。一般来说,每一都有一个贴司一个书手,一营有两位押司,再上面是孔目官。这些人与原来的指挥使和都头一起,管理属下。都监和一众将官初来乍到,诸事不熟,多听听他们的。”

    戴都监和几个指挥使一起叉手,哄然应诺。有的指挥使心里已经犯嘀咕,听杜中宵的意思,铁监的吏人直接分到都,岂不是把他们的军权夺了?以后铁监的管理,只怕不再是原来的体系。

    杜中宵是吸取了唐州营田的教训,直接按军队的编制分配营田,造成许多混乱。铁监炼铁比种地更加复杂,再用那种办法,还不知道要出多少乱子。干脆他们一来,便就直接派吏人下去,把管理权接收过来。这些吏人是从周围几州招来的读书人,已经培训了几个月,自有一套管理体系。至于原来的军官,在保证待遇的同时,工作会按各人的特长重新分配。

第76章 吃好住好() 
柳跟几位指挥使一起,出去分配吏人。杜中宵和苏颂则带了戴都监,去看准备好的伙食。

    给来的厢军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今夜的这一顿饭,能让他们吃得心满意足,可以避免后边日子的许多麻烦。不要小看了吃饭,不管是军队还是工场,伙食会直接影响士气。

    到了东边的厢房,只见地上两大排。前一排是木盆,里面堆着山一样的白面馒头,后面则是一个大木桶,里面装着煮好的肉。肉不是白水煮的,而是回了各种佐料,看起来就香美可口。两边则是大盆里装的咸菜,全是腌萝卜,切好一块一块。

    杜中宵对戴都监道:“都监,这里准备得如何?与兵士们平常吃的比起来,是好是坏?”

    戴都监道:“这如何能够相比?若在平时,这样的饭食,对我和各指挥使来说,也是不错了。下面的兵士,怎么可能吃肉?他们能够有米饱腹,不至饥馁,已是难得。”

    杜中宵点了点头,大致心中有数。军队就有这一样不好,家属大多都是没有工作的,全靠士卒的俸禄糊口。厢军俸禄微薄,单身一人的还好说,有了家眷,便就饥一顿饱一顿。这就是此时朝廷的难处,军队数量太多,每年所费钱米无数。真正发到士兵手里,因为他们要养家,依然生活困难。

    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某些新招的地方厢军士气有时会比禁军还高?花在他们身上的钱虽少,但大多数士卒的家庭并不只靠俸禄生活,他们还有其他营生。反倒是禁军,还有这些传承久远的厢军,因为是聚营而居,没有其他谋生手段,有家眷之后,俸禄并不能让他们衣食无忧。

    杜中宵前边想到了这个问题,因为这种事情不只是军中有,铁监这种工业集中的地方,同样也会发生。这个时代,除了织造印染等少数地方,大量招女工不现实。铁监运行之后,里面做工的人,同样面监家眷这些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如果他们没有事情做,给工人再多的工资,生活也未必能富足。

    为什么建这么大营房?三千人住在一起,在后世不算什么,这个时代可是不得了的事。三千户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县,铁监一处冶铁中心就住了三千户,这个年代居住非常密集了。如此安排,便就是为了后续给家眷找一些合适的工作,让他们依靠副业能有收入,不全靠家里一两个人的工钱。人口形成规模,不管是纺织还是其他产业,都容易安排。

    看过了给兵士安排的伙食,戴都监非常满意。这样的条件,不要说平时,就是禁军临敌也未必能吃得这么好。细节可以看出很多东西,看来在铁监这里,比在军中好得多了。

    从厢房出来,正遇到柳安排罢了吏人,回到衙门来。

    杜中宵道:“一会我们一起,把准备好的饭食给兵士送去。另一边准备了酒菜,军里都头以上的都过来,一起饮杯酒。让他们把安排好下面,随着本队的吏人一起,带着兵士到那边房屋居住。现在那边的营房是按队来安排住处,路与路之前,恰好一排五户。房前屋后,均是小弄。每队两排共十间,前五户后五户,如此安排。队里不满编的,房子空出来,以后再安排人住进去。至于各营各都,未必会相邻,这一点跟他们说清楚。房舍都是一样的,不得争吵喧哗,各回各家,各自打扫。”

    戴都头听了不由动容,叉手道:“原来那些营房,真是给兵士们居住的。下官来的时候,见那些房屋建造精美,整齐非常,比附近乡间的土房不知好了多少,哪里敢想是兵士居住的地方。”

    杜中宵道:“铁监有烧砖瓦地方,无非是雇些民夫建房而已。以后铁监的营房,都是如此安排。”

    戴都头连连道谢。这样的居住条件,以前哪里见过。兵士的营房,大多是土筑草房,甚至有些地方的驻军连营房都没有,租民房居住。规模倒是不大,三间正房,典型的小家庭,大致与此时民间的中下等户相当。工场比不得务农,不讲究聚族而居,以小家庭为主。

    突然想起,戴都头问道:“运判,这些房屋如此精致,非一日之功。下官带的这些人,只是第一批到来的,不知后面来的也是如此吗?铁监纵然用心,又如何建得起这么多房屋?”

    杜中宵道:“你说的不错,铁监也无力全部建起来。现在建好的营房,只有那么多,全部安排给你带的人了。等到安顿下来,这些人除了做铁监的事,还要安排人手给后来的人建房。”

    戴都监点了点头,解了心中疑惑。按照杜中宵上奏朝廷的规模,后续还有一万多人前来。叶县这么小的地方,怎么可能抽出这么多人手,把房子建起来。只能是建好第一批的,然后先来的给后到的准备营房。建的质量不好,说不定就把房子换了,哪个不出力去住自己建的差房子。

    几个军士抬了大木桶大木盆,随在杜中宵一行身后,出了衙门,到了空场上的兵士面前。

    此时空场中排了一排大桌子,每张桌子前边,在吏人和基层军官的指挥起,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都是安排好的,吏人向本都的都头传达,一起维持秩序。

    柳安排兵士把木盆木桶放到桌子上,旁边堆起高高的一大叠碗,一声令下,开始放饭。一众兵士看着白面馒头,和木桶里大块的肉,许多人不由流口水,一起欢呼。

    杜中宵吩咐把各都的都头全部叫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