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中宵不知道梅尧臣说谁无力,说谁无心,不敢议论那些。想了想,才道:“在下不过是一个小地方的读书人,朝廷大政知道得不多。不过若说起两军交战,将帅固然重要,士卒同样不可小视。本县也驻有禁军就粮,平日里见他们,虽然衣着光鲜,器甲鲜明,却少了一种军队该有的杀气。说到底,军队本身不能打,纵然孙武再世,又能如何?史书上孙子试将,先斩宫女以正军纪,军容整肃,才有兵书上的各种奇谋妙计。一国之军,先要有军队的样子,才能谈得上战无不胜。”

    梅尧臣最得意的是注《孙子兵法》,杜中宵这番话说出来,让他有些不快。

第39章 杂谈() 
此时禁军已经糜烂,早不是建国时的那支精锐之师了。在杜中宵眼里,军纪松驰,所谓器甲鲜明只是客气而已,实际下层军士很多衣着破烂。这种军队,杜中宵看了都心中犯嘀咕,何谈打仗。

    文人谈兵,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过于着眼于双方交战,把大多战事都归结于主帅的奇谋妙计。血凛凛的战场拼杀,非要硬向将帅智斗上凑,而忽略军队的基本建设。谈起军容军纪,便就是严刑酷法,舍此再无办法。建设文明之师,威武之师,他们根本就没有概念。

    范镇见梅尧臣有些不高兴,道:“杜小官人说得也有道理。西北用兵数年,不只是没有剿灭元昊小丑,反而丧师失地,局面一天比一天更坏。禁军中多有名臣宿将,真讲起来,未必比党项人差到哪里。只是党项穷乡僻壤,士卒吃苦耐劳,军法又严,非中原大军可比。范相公和韩相公到西北,便就主张多用西北弓箭手,既省军费,与党项作战又强过禁军。”

    杜中宵听了,只是推托一句自己不懂,便就住口不言。多用西北弓箭手,用边民当兵,还不是又回到了前朝羁縻边疆的老路上。无论是从兵源上,还是装备训练上,中央禁军都要强过边疆民兵,战力反倒不如他们,只能说明制度、指挥等一系列军队建设出了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用边疆民兵,无非是饮鸩止渴。面对强敌只能努力提升边疆地区的军事实力,侥幸胜了,尾大不掉,一个处理不好,边疆民兵再次发展成新的动乱之源。现在叛乱的党项,最早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这是边疆治理的老问题,不只是军事如此,政治、经济等等同样如此。而且环环相扣,几项因素互想影响,和平时期是中央的拖累包袱,一到动荡时期,就成为动乱之源。

    其实对大宋来说,不只是西北,西南同样如此。地理条件不好,而且多蕃邦异族,独立性强,平时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收买拉拢。一旦经济出现困难,收买不到位,或者那里出现野心,便起动乱。

    多了一千年见识,杜中宵对这种事情见得多了,见怪不怪。真正解决边疆问题,除了肯花钱,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人力,特别是坚强的官吏队伍,持之以恒数十年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不过对于政权来说,那样做的代价和难度,远不如收买分化来得容易,等到出问题反正也是别人去背锅。

    梅尧臣却是不依,与范镇长篇讨论起军事来,杜中宵也不插嘴。

    文人们谈军事,有价值的是对历史战例的总结。他们大多熟悉历史,对战例信手拈来,说起来头头是道。至于分析总结的对不对,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真正细致的军队工作,比如组织、训练、编制等等,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军队管理,往往就滑到森严军纪一言不合就斩的杀杀杀上,让人感觉起来杀气腾腾。别说文人治军软,实际上文人为帅,往往对内比武将更加敢杀。

    最后又说回西北前线,梅尧臣道:“我听曾去过前线的人讲,党项人军纪极严。数万人环聚,主帅举杯饮,众人才敢饮。若有人敢造次,立斩不赦。似此就非禁军可比。数十年未战,禁军军纪松驰,如何对付得了如此虎狼之师!以此观之,京城禁军——唉!”

    说完,痛心疾首。他和范镇都曾经在京城生活多年,对禁军的境况非常熟悉。禁军一方面以下凌上,纪律松弛,另一方面军官役使士卒,武备不整,情况不容乐观。

    范镇也是摇头,与梅尧臣一起喝了一杯酒。

    杜中宵实在忍不住,道:“古之良将,必称孙吴。孙武为将,以宫女试军,当斩则斩,军纪严明整肃。吴起为将,视兵如子,与其同甘共苦。可见带兵之法无非如此,一方面军纪严明,一方面将帅要自己检点,以身作则。军队不能打,兵固有错,将帅也非无辜,此事说起来就是个大题目了。”

    梅尧臣和范镇听了杜中宵的话,一起笑:“小官人书读得多,世事却还见得少。带兵打仗的事书上如此说,实际却哪里会如此。大宋立国六七十年,此时兵将,早与古时不同了。”

    这个话题就此揭过,再谈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各人有各人的经历,有各人的看法,不真正到前线带兵打仗,谁又能够说服得了谁?在座的三人,这种机会都渺茫得很。

    范镇道:“稍候到了下午,小官人随我回到官衙,把‘其香居’的人一起叫过去,与你们分断了以后如何制酒,以后便安心读书,准备科考吧。有这一处酒楼,你家里现在衣食不愁,正该把心思用到读书做学问上。人生匆匆不过百年,不能白耽误了。”

    杜中宵急忙起身道谢:“知县相公如此提拔,小民无以为谢,心中如何过意得去?”

    范镇笑道:“我为百里之官,自然该为民做主。从酒糟中制酒本就是你家的法子,吴家先前诬告已是不该,现在偷学更是错上加错。举头三尺有神明,世间事岂能如此胡来?你自安心,此事官府定然禀公直断。只是一点,我再叮嘱一次,你们从酒糟里制出酒来,卖了钱后,一定不要忘了买粥施舍。县里保你酒糟制酒有钱可赚,此是根本。不然,酒糟给穷人分食多好!”

    杜中宵叉手应诺,保证此事会一直做下去。

    此时只要城里市镇,游民和闲汉都不少,很让官府头痛。这些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定会为了钱财做出什么事来,是治安的不安定因素。范镇最重视的就是杜家卖酒之后施粥,最少保证县城里面没有人饿死,少了许多麻烦。至于谁家制酒赚钱,跟范镇又有什么关系?杜家有个举人在那里,怎么说也是读书人一脉,要帮也是帮他们。势力人家勾结官吏,是官员打击的对象,

    势力人家勾结的一般是公吏,跟官员一般是相互利用。有作为的官员到了地方,经常会拿势力人家开刀,收拾掉一家两家,也就控制住了局面。范镇性情温和,并没有想拿什么人开刀,吴家又有本州通判的同年何中立这一家表亲,总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但吴克久一而再再而三闹事,范镇也有些烦了。

    这些日子有了闲暇,杜中宵看书主要是精研苏舜钦送的那一本赋格。这样做是被做学问的人看不起的,在他们眼里这不是正路,过于功利性了。不过杜中宵读书考进士本就是功利心强,哪里会管别人眼里怎么看。乘着这个机会,向范镇请教一些自己不太懂的地方。

    范镇馆阁读书多年,对科举诗赋理解极深。像他这种人考进士,不需要丝毫运气,只要是考一定会中的。某种程度上说,科举试题就是为他们这些人量身定做,应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心中一清二楚。

    见杜中宵问得粗浅,范镇微笑,才相信他对时文诗赋确实理解不深,一一奈心讲解。赋格中那些固定句式,在范镇眼里太过俗了,经他一点拨,很多句子都翻出一层楼去。

第40章 垄断经营() 
县衙偏厅,吴克久看着端坐的范镇,不由心中惴惴。再看一边站着的杜中宵,又恨得牙痒痒。

    范镇看了看两人,沉声道:“本朝立国以来,酒禁极严,朝廷多有仰赖酒课之处。本地小县,四家酒楼已是不少。不妥善安排,不独是县里酒课不足,你们卖酒的也难有钱赚。吴克久,本县听闻,你不知从哪里学了‘醉仙居’从酒糟制酒的法子,在自己酒楼贩卖,可有此事?”

    吴克久道:“回官人,确有此事。这是‘醉仙居’事机不密,制酒方法被人看了去,我花大价钱买来的!此是小民花钱购得,有了此法,自然就去制酒,不然钱不是白花了!”

    范镇板起面孔,冷声道:“我不管你从哪里学来的制酒之法。数月之前本县已说得明白,县里面你们四家酒楼,各有自己的生意。官酒库的酒糟用来制醋,此是醋息钱,不去说它。你们三家,酿酒的一在城南一在城北,脚店酒贩各有地盘。剩下一家‘醉仙居’,不得酿酒,专一收买你们两家酒糟制酒。几家生意分得清清楚楚,不得逾越!你‘其香居’不但酿酒,还要从酒糟中制酒,不遵本县之令么!”

    吴克久愣了一下,才道:“先前那样分,是因只有‘醉仙居’能从酒糟中制酒,现在我也会了,怎么还会如此?它与我一样在城南,两家酒楼相距不远,岂不是抢我家生意?”

    范镇猛一摆手:“你不要再三找借口,县里酒楼如何卖酒,我已分得清楚明白,不得乱来!‘醉仙居’从酒糟中制酒,买米向贫民施粥,于官于民都是好事。不管你从哪里得来从酒糟中制酒之法,此事都就此作罢!以后你酒楼里的酒糟,都卖与‘醉仙居’。你酒楼每日酒课都有定数,一斤酒有多少酒糟,县里记得清楚。从今之后,按酒课之数,如数卖酒糟给‘醉仙居’。”

    吴克久听了,一时怔在那里。他却没想到,最后官府会如此处置,直接断了他自己从酒糟中制酒的可能。酒既然是专榷,怎么卖当然是官府说了算,酒楼也只能按照规矩来。

    范镇不想再听吴克久分辨,对一边站着的公人道:“官酒库的冯半年怎么还不到?着人去催!”

    公人叉手应诺,一溜跑着出去了。

    不大一会,冯节级随着进来,见范镇面色不好,忙叉手告罪。

    范镇道:“你们三人在此,我把话再说一遍。以后县里卖酒,‘醉仙居’从酒糟中制酒,自己不得私酿。其余酒楼,官酒库酒糟专一制醋,醋息钱一如从此。另外两家,酒糟都要卖与‘醉仙居’,不得私留,价钱便如你们商定的。此事就此定了,哪个违犯,冯节级及时来报,官府纠办!”

    冯节级打个冷战,忙叉手应诺。“其香居”自己从酒糟中制酒的事他也听说了,紧接着范镇便就下令,明白向着“醉仙居”。他一个衙前,哪里敢违背知县的命令。

    只有吴克久在一边目瞪口呆,要想争辨,又提不起勇气。

    范镇看了三人一眼,摆了摆手道:“此事说定,你们退下吧。酒楼卖酒,些许小事,数月间折腾不休,成何体统!今日之后哪个敢闹,县里必然重惩!”

    此话一出,再没人敢说什么,三人一起唱诺告辞。

    出了县衙,吴克久愤愤地道:“知县官人如此断,岂不是绝我‘其香居’生路!不行,你们几家如何搭配卖烈酒和其他酒的,我‘其香居’也是一样。不然,哪里还有客人来我家酒楼!”

    冯节级打个哈哈:“烈酒都是‘醉仙居’制出来,小员外自去商量就是。”

    吴克久猛地转头问杜中宵:“你如何说?”

    杜中宵摇了摇头:“现在所制烈酒,只够我们三家所卖,难以分给你们。我自家制烈酒,自家酒楼若是不够卖,岂不是惹人耻笑。小官人想卖烈酒,自去与其他两家商量。”

    吴克久瞪起眼睛,恨恨地道:“好,你们三家联合起来欺我,是与不是?!”

    杜中宵淡淡地道:“这数月以来,我被小员外欺得狠了,又说过什么。小员外,如何卖酒,知县官人定了规矩,一向都是冯节级看着。你有话自去找节级商量,要么就去找知县官人,问我何用!”

    “好,好,你们三家酒楼合起来,以为就能让我的生意做不下去!我们且卖着瞧,酒楼里除了酒水要好,酒具差了,客人一样不上门。现在县里除了我家酒楼,哪里还有银制酒具?从今天起,我便把自家酒楼的酒具全收回来,我们且看看哪一家的生意更好!”

    说完,一个人气鼓鼓地先走了。

    看着吴克久的背影,冯节级道:“这却是有些难办。官酒楼和‘姚家正店’都借得有‘其香居’的酒具,他们收回去,我们不免显得寒酸。”

    杜中宵道:“我酒楼里一向不用金器银器,生意还不是一样做?只要酒具整洁,客人哪里会在意金器银器。真是那样排场的客人,我们小小临颖县,一月也不知有几个。由着‘其香居’去吧。”

    冯节级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