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中宵道:“这种事情不是宫里人,外人哪里说得清楚?当是传闻就好,不要说给别人,免处惹出事端。你在这里住下之后,此事不要再向人说起。”

第155章 贩鱼() 
皮达蹲在篱笆外面,对里面喂鸡的贺大道:“前些日子,你浑家过来看了,你不在家。在这里转了好大一会,还到你的地里去,看种的荞麦长得如何。看样子,她动了回来的念头,只是一时决定不下。你出力干,明年多种些庄稼,置办些家业,说不定就回来了。”

    贺大只是点头,没有答话。今年营田务没有开田,只是平整了田地,虽然周围一切都好,地里没有庄稼总是让人觉得心慌。自己过得好了,妻子会不会回来,贺大也说不好,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

    正在两人有一搭没一搭聊着的时候,徐克骑了匹马过来,高声道:“太阳起来了,不算寒冷,你们快快收拾一番,到塘里捕鱼去。记住必是二斤以上的,只要鲥鱼、鳜鱼、鲂鱼和鳝鱼,其余不要。营田务按斤算钱,只要活鱼。只要品相好,有多少收多少,全是现钱!”

    皮达听了,从地上一下跳起来,对贺大高声道:“快,快,把网拿出来,我们捕鱼去!”

    贺大答应一声,直起身来,到一边取了网。十几只鸡受了惊吓,咯咯哒哒在院子里乱飞。

    拿了网,贺大快步出了门,把院门带上,对皮达道:“其余人呢?快喊他们过来!”

    皮达道:“早就等在塘边了。就你家里事多,又是喂鸡又是晒菜,我才到这里等你。”

    一边说着,一边与贺大一起,急匆匆地向村外而去。

    渐渐进入冬天,除了偶有修桥铺路的事情,这些人都闲了下来。随着整地完成,这一带很多沼泽的水被引入低地,出现了许多陂塘。地广人稀的地方,里面的鱼不知多少年没有人捕过,又大又多。杜中宵组织了营田务的人力,这一段时间专门捕鱼,用火车运到开封府去卖。

    开封周围的水域也多,特别是黄河里盛产鲤鱼,那些鱼种并不值钱。襄州偏南,有一些中原不产的特产鱼类,如鳜鱼、鲂鱼,在京城特别受欢迎。鳝鱼虽然两京一带也产,不过数量很少,运过去也赚钱。

    这生意由营田务统一组织,在各聚居点收购,连夜装车,第二天就可以出现在京城里。冬天水温较低,鱼类不活跃,只要运时池子里有水,鱼的密度可以非常大。一节车厢,可以运近万斤。

    鳜鱼、鲂鱼鲜嫩,特别适合清蒸之类的吃法,非常受京城百姓欢迎。这一季卖鱼,可以赚不少钱。

    徐克暂时在营田务里做个吏人,负责在这一带收鱼,已经有十多日了。

    到了陂塘边,徐克从马上下来,立即有几个村民围上来,让他坐到岸边的交椅上,问东问西。

    徐克道:“昨日得营田务衙门指挥,这几日鳝鱼在京城极是好卖,每斤价钱增加六文。还有,京城人嗜食螃蟹,这两日你们看一看,哪里能捕到肥美的,重价收购。”

    皮达道:“秀才,现在已是冬天,虾蟹都躲到洞里去了,哪里捕得到?若是早上两个月,水边到处都有,极是好捕,而且多膏,吃起来最是好吃。”

    徐克道:“那时不知京城人口味,错过了,只好等下年。蟹是钻在洞里,只要找到洞穴,捕起来也不难。你们看一看,能捕到最好,不能便就算了。”

    铁路初通的时候,运力紧张,错过了螃蟹上市的季节。开封府一带没有好蟹,价钱很高,初上市时能卖到一只一贯。当然襄州这里的蟹品质也一般,胜在有铁路,贩运方便。

    铁路开通,大量南方的土特产从襄州贩往京城。水果中的柑桔柚是大宗,再就是两湖地区的各种各样的鱼干。贩运鲜鱼这样的生意,需要大本钱,还要有大量人手,营田务做得最大。而且作为衙门,能够方便地得到车厢,是一般商人所不能比的。

    这一段时间,营田务凡是身体强壮的,全部都在捕鱼。由于只收开封一带不产的鱼,捕到的鲤鱼和青鱼之类,只能自己吃掉。没多少日子,这一带的人都吃得想吐。这几天不是几十斤的大鱼,本地人捕到了直接扔回塘里,吃也没有人吃了。

    营田务虽然来了很多人,这一带依然地广人稀,野外陂塘到处都是大鱼,根本捕不完。

    后衙,杜中宵与苏舜钦相对而座,闲谈饮酒。

    杜中宵道:“张主事前两日到邓州去了,还要些日子才回来。子美,你若得闲,四处走一走。近些日子周围都在捕鱼,极是热闹。”

    苏舜钦道:“提举好意,下官心领。只是衙门事务繁忙,一时抽不出身来。”

    杜中宵道:“一些琐事,交给吏人们去做就好,不必事必躬亲。这一段时间正是农闲,营田务并没有多少事情。且放松心情,等到开春,有的忙。”

    苏舜钦笑了笑:“张主事对于吏事管得最严,一切账籍,必要亲自过目。我若偷闲,必然为他所不喜。这些年我日日游山玩水,闲得够了,做些事情也好。”

    现在营田务的事务是张之主管,杜中宵只参与大的规划。苏舜钦直属张之属下,杜中宵倒不好过分插手。张之倒霉了几年,不但没有灰心丧气,做事情更加严谨。对于细节,比杜中宵还要严格。

    苏舜钦经过了这些年的折磨,好不容易复起,再不敢像从前那样狂放不羁,做事小心谨慎。张之被贬之前是重臣,跟苏家的人有些交情,两人合作得还算愉快。

    对于营田务的事情,杜中宵不好多说,道:“这几日营田务鱼类不缺,这一条上好鲥鱼,清蒸了之后极是鲜嫩,你尝一尝。过两日我要到襄州去一些日子,营田务的事情交予你,受累。”

    苏舜钦忙道不敢。

    营田务不那么忙了,杜中宵的心思放到了常平仓上。常平仓名为仓,当然不是一座仓库,而是一个系统。以粮食为主,平抑地方粮价,兼救济灾荒。

    粮食放在仓库里,就是固定资产,这个年代粮与钱基本等同。地方官员兼管,常有挪用仓粮,甚至放贷的事情发生。杜中宵的第一步,是要把家底摸清,到底仓里有多少粮食。接下来经常平仓为核心,建立一个商业体系。粮食只是常平仓的一个方面,其实无所不包。

    这个时代统一的市场并没有形成,虽然行商交税有凭记,但在路上,还是经常遇到各种税卡。长途贩运大商人还好一些,小商小贩根本没法做生意。铁路和运河如此重要,也有这个原因,这些运输线上收税简单,不会被地方的牛鬼蛇神勒索。杜中宵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京西路的市场统一起来。 富品中文

    

第156章 互相帮忙() 
发运司衙门,上了茶来,马遵道:“今日杜提举前来,我在汉滨楼特备了酒宴接风。虽然我们诸衙门同处一城,却许多日子未聚了,难处今日有闲。”

    杜中宵、李铖和王洙三人急忙谢过。除了转运司、发运司和州衙三个衙门,其实襄州城里还有一个襄阳县衙门,因为等级太低,今天的聚会知县根本就没有通知。

    杜中宵道:“这些日子,营田务捕了些鱼,贩往开封府。多谢发判帮着找车,不然不会如此顺利。”

    王洙道:“说起火车,因为车站在樊城镇,与州城有一水之隔,多有不便。本州意欲上书朝廷,撤邓城县,并入襄阳县,州城辖汉水两岸。诸位以为此事如何?”

    杜中宵道:“此事当行。火车通了,车站是一城之要地,自该归州城直辖。现在以汉水为界,分为两县,着实不便。等到以后襄州到江陵的路修通,襄州城里也会有车站,更加不便。”

    马遵道:“委实如此。不如我们三位一起上书,举其不便之处,撤了邓城县算了。只是如果与襄阳县合并,则人户太多,为一大县,也有不方便处。”

    此时襄州的附郭县襄阳县,只辖汉水南岸,对岸则为邓城县辖下的樊城镇。樊城没有城墙,以码头为中心,人户沿着汉水分布,也非常繁华。以前还没有什么,火车通了之后,以火车站为中心迅速发展了起来,而且势头凶猛。谁都可以看得出来,几年之后,北岸说不定比南岸还要繁华。撤销邓城县,把樊城镇划入襄阳城,势在必行。以后襄阳到江陵通了火车,两岸连运,更需要衙门统一管理。

    不过此时是汉水北岸人口众多,南岸则地广人稀。襄阳哪怕是州衙所在地,也只是紧县,而对岸的邓城则是望县。让一个紧县吞并一个望县,虽然有历史地理加成,仍然会让人觉得不合适。不过从历史和地理意上来说,襄阳比樊城有名得多,两县合并,只能如此。

    几人商议一番,都觉得襄阳虽然小一些,但从历史和现实来讲,地位更加重要。一起上章,建议撤销北岸的邓城县,合到襄阳县来。

    讲过了一些杂事,杜中宵道:“我此次来襄州,是与诸位商议常平仓事宜。现在最要紧的事,是查清本路各州县的常平仓和义仓实储多少粮,在里面存了多少年份。有哪些账与实物不符,缺少的数目哪里去了,尽快补足。此事非一人可办,望诸位在本路通判和知县中推举可靠人手,帮着做此事。”

    李铖沉吟一会,道:“此事当仔细筹措,马虎不得。而且杜提举现在可不是只管南路几州,北路的常平仓也在辖下。还是行文转运司,与漕宪商议,选出合适的人来。”

    杜中宵道:“也好,此事非转运司帮忙不可。”

    常平仓以前在转运司管下,一个不小心查出大的亏空,转运使副难辞其咎。虽然杜中宵以前是转运司判官,李铖却不敢一口答应,必须私下谈过,转运使田起同意,才敢借人。

    一路官员中,知州是任何衙门都不能轻动的,他们是一州主官,军政民政大权在握,不在位全州都会混乱。从通判以下的幕职官,以及知县,则是路一级可以调配的人手。几个衙门的属官都不多,遇有繁忙的事务,只能从这些人中抽人。

    杜中宵要正式着手处理常平仓事务了,手下没有属官,只能从本路的官员中调人。转运司为一路最重要的衙门,必须经过他们,其他监司不能单独行事。

    作为转运判官,杜中宵一直没有对本路官员行使过监察职责,对他们不熟。现在要用人了,心里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让转运司推荐。

    商议了一会常平仓的事情,杜中宵道:“下年营田务就会种田产粮,仓里纵然缺些粮食,只要查得清楚,不是官吏侵占,也不是大事。纵然被挪用了,只要账目清楚就好。朝廷让我提举常平,除了让常平仓和义仓粮食充裕,我欲办两件大事,还要靠转运司和发运司协助才好。”

    马遵道:“提举但讲无妨,发运司必竭力相助。现在襄州通了火车,运往京城的粮草贡物,不知方便了多少。前些日子江陵刘相公来书,欲要修从那里到襄州的铁路。因为听闻现在天下修铁路的地方着实不少,只是一少铁轨,二少火车,多是徒劳。这些都是提举一手建起来的,到时还要仰仗美言。”

    杜中宵连道不敢,答应下来。什么美言,他们想的当然是杜中宵跟铁监的关系,走一走后门。朝廷盯住的几条路,如连通四京的道路,急切要修的到登州的道路,铁监不敢动手脚。其他的铁路,要的铁轨什么时候发货,里面的猫腻就大了。地方铁路,当然是地方官各显本事。

    此时江陵的知府是刘沆,曾经做过宰执的大臣,身份足够。江陵到襄州的铁路,对于发运司又格外关键,杜中宵就在旁边,当然优先级要提上来。

    对于铁监来说,现在修路的优先级,是两京铁路第一,开封府到登州的第二,叶县到洛阳的铁路第三。其他地方铁路,就看各自地方官能给他们多大的压力。其实铁轨还在其次,蒸汽机车头的产量是限制死了的,提高产量很难。修好了路,也不一定能及时提供车头。

    其实从洛阳到京兆府、两京到并州铁路的优先级也高。不过政事常已经定了,那两条路用河东路产的铁轨,暂时拖后。依杜中宵和苏颂的建议,相州的铁监依柏亭监的规格建钢炉,所需的材料和轧制铁轨的机器全部从叶县拆过去,同时调过去一部分人员。

    从头再建一座铁监,没有杜中宵等当初建铁监的人手把手教,风险太大。

    襄州到江陵府的铁路修通,襄州就有了两个车站,到时繁华自不待言。汉水太宽,以现的技术根本不可能架铁路桥,只能分成两截,连不起来。实现了这个格局,襄州这里的发运司地位肯定上升,不只是对江淮发运司的补充了。其辐射范围,西可到川蜀,南可到两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