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党项修。西边已互凤翔府,北边到了定州后,今年延伸到了与府州仅有一河之隔的保德军。面对契丹的河北路,为了不刺激契丹,只修到磁州,而转去了大名府。再加上向东到登州的路,经过齐州、青州,从齐州接大名府。如此铁路就在北边连成了一条线,纵然契丹大军南下,过不了铁路这条线。等到本朝灭了侬智高,西边把铁路修到镇戎军,一切就不同了。铁路向北,西边从磁州修到真定,东边从齐州修到河间,中间再连起来,契丹大军就没有纵横之地。”

    见众人都是一副吃惊的表情,石全彬笑道:“你们远在随州,又是在军中,可能以前没有听过这些消息。其实不是什么机密,朝中人人皆知,此是两府定下的方略,就连契丹人也明白。所以他们必须在这之前解决掉党项,让他们彻底称臣,两者联起手来,才能应对本朝铁路修起来后,改变的格局。”

    杜中宵一直在留意铁路的布局,也曾经提过建议,却从来不知道政事堂和枢密有这种规划。在最初一两年地方抢修铁路的混乱后,修路权很快就被收到了政事堂和枢密院,此后的规划,除非涉及到自己治理的地方,地方官员是不清楚的。发运司抢修襄州到江陵的铁路是明智之举,如果再晚一些,全部的修路能力都会集中到刚才石全彬讲的这几个地方。最难的是黄河以北的铁路,两条干线都是从白马出发,一到并州,另一条到磁州,准备修到真定。白马有浮桥,正在准备换成石桥和铁桥,与开封府连结。

    白马是黄河最重要的渡口,有大量禁军把守,还有大量厢军,负责河务。狄南下的禁军,很多就出自那里,还有很多是从那里过河。

    用铁路把党项围住,则修到河北路的铁路就箭在弦上,必然会修。铁路连结之后,契丹骑兵南下纵横的威胁大大减小,就一切不同了。针对要点的攻防战,契丹还没有表现出强于宋军的实力,更加不要说铁路大大增加了沿路的运动能力。

    这是两府的大战略,也是阳谋,没有隐瞒,也不可能隐瞒。朝廷的官员清楚,契丹清楚,党项同样清楚。等到这张铁路网形成,北边的格局就会完全改变,宋朝取得内线机动优势,实力对比由此改变。

    好不容易等到宋朝侬智高内乱,契丹不会放过进攻党项的机会,党项也会倾力一战。这一战,将决定以后两国联手的形式。契丹要一个听话的党项,做自己的跟班,党项要争取尽可能平等的地位。这是他们的国运之战,哪个打赢了,在未来就有了主动权。

    宋朝则只需安静地看着他们争斗,慢慢扩大自己的优势,改变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至于未来,谁知道呢?两府大臣眼里,那该是后人考虑的事,他们只要把战略格局建立起来,就了不起了。

    

第231章 大不一样() 
听石全彬讲着天下大势和现在的朝廷局势,一众将领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是他们不知道的,军营很封闭,消息也很闭塞,千里之外的京城发生的事情,哪怕有了铁路,还是很遥远。

    十三郎对身边的姚守信道:“没想到天下还有这么多大事,侬智高之乱根本算不得什么。我们两人正少年,过上几年,说不定就碰上了打契丹和党项,那才是好男儿建功立业的时候!”

    姚守信微微摇头:“我们只是厢军中的将领,想那些做什么。”

    十三郎是杜中宵一手带出来的,河东路去过,跟契丹也算交过手了,却不是这样想。现在朝中把南下平侬智高当作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可听石全彬所讲,朝廷眼里,契丹和党项才是真正的大敌。

    讲过大势,石全彬又讲了些朝中的事情。这些话题牵涉太多,石全彬讲得非常粗略,不是对朝政非常熟悉的人,难免听得云里雾里。越到后面,将领越提不起兴趣,有些昏昏欲睡。

    看出从人的情绪,石全彬打住话头。刚好酒肉上来,一起吃肉喝酒,尽情一醉。

    接下来的几日,石全彬一直在炮兵军营,仔细观看炮兵到底是如何训练、如何打造出来的。越看越是觉得此事不简,炮兵除了跟其他军队一样训练军容军纪,其专业知识,都靠学习而来。这种学习可不是打打杀杀,只要棍棒之下,让士兵服从命令,战场上能听号令,会刺会杀就可以了。要做好炮兵,学的内容非常广泛。相对这个时代来说,数学一定要好,炮手还会计算弹道。除了极少数外,几乎所有的兵员都识字,表格记录非常多,根本不是一般人做得好的。

    禁军和厢军一直有拣汰制度,他们之中选身体合格的人容易,炮兵这种技术兵种就难了。别说是普通兵员,就连很多统兵官都不合格,达不到炮兵的基本要求。越看石全彬越觉得,与禁军比起来,营田厢军炮用得那么好不是没平由。怪不得禁军很多人排斥新的火器,推广开来他们怎么办?

    五天以后,石全彬才离炮兵军营,回到杜中宵的衙门。

    分宾主落座,上了茶后,杜中宵问道:“团练,这几日是在炮营观军,感觉如何?”

    “不简单,不容易,操炮、用炮是门学问啊!”石全彬连连感叹。“来之前,我真不知道用炮如此之难。还以为跟军中床弩一样,只要拉弦上箭,定好了地方打过去就是。在军中看了几天,才知道远远不是如此。像床弩那样,火炮还有什么大用?同样是火炮,禁军的将领就只会用炮攻城,做得好的,才能守城时用炮打攻城的器具。禁军选将,能指挥炮手打掉攻城器具的即为善守,可超资升迁,到沿边去做军寨之主。能够在攻城时用炮打掉城头守护器具的,即为善攻,优者同样可越资升迁。到了炮营一看,这样的做个炮手都不合格,怪不得炮营里多是使臣效用。”

    杜中宵道:“营田厢军的规矩,凡是使臣效用,必有一技之长。凡是军官,必能统兵,能够指挥作战。不能如此,军功再大,也不能去统兵。”

    石全彬听了,奇道:“那么与敌作战时,有士卒分外勇猛,立下大功怎么办?”

    杜中宵道:“有功就记功,优与酬奖。有一技之长,或是统兵之能,说提起来做军官。实在做不了军官的勇猛之士,那也没办法,只能做效用了。军功记在那里,不会亏待就是。”

    石全彬想了想,道:“军中以功而升迁,是劝军第一要务,不如此不能激发士气,让士卒死战。提举如此做,到了战时谁还会奋通争先?”

    杜中宵道:“团练,军队战时最重要的,是打胜仗。军官的军功,是打仗胜不胜,胜了再论功之大小。有不可胜而又不得不打之战,同样要先看功过。如果是指挥错误,追究指挥官的责任,其次再来论下级的功过。如果是情报不对,被敌设伏,那就要追究情报怎么错了。打仗,胜负第一,功过第二,这一点是不能马虎的。奋勇争先是士卒和使臣效用的事,班以上的统兵官与此无关。军中士气低,哪怕不打仗班一级的军官就有过错,更何况是战时呢?”

    石全彬点了点头,不好说什么,觉得自己与杜中宵的观念相差太大。以首级记功,以军功升迁,是军队长久以来的传统。说起强军,人人称赞秦灭六国之军,就是看首级记功的,以功给爵禄。怎么听杜中宵的意思,阵前杀敌再多,依然还是士卒,军官根本就是这样看的呢?

    其实以首级记功,且不说是不是秦军的全貌,最少这个时代已经不符合战争实际了。禁军在西北都觉得不合理,开始试行首级不算一人军功,进行一定改革了。

    战争的直接目的不是杀敌,而是取得胜利,杀敌只是取胜的一种手段。以首级为记功手段,让士卒上阵以杀敌为目标,经常会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是打胜仗的。整支军队,军心士气和风格都会受到影响。

    说了这几日的感想,虽然与杜中宵有些想法不同,石全彬还是赞叹不已。如此的炮兵,必须要有专门的学校,不然根本培养不出合格的军人。由于识字率太低,教育不普及,军中是从基础教育做起,达不到后世教育普及后经过训练就能选出炮兵的程度。军人是这样的要求,学校就是必需。

    喝了一会茶,石全彬道:“官家和两府相公,最看重的就是这里的炮兵,是以我特意用心,在军营多待了几日。明日歇一天,到四处走走,看看提举治下的风土人情。后天便到骑兵营去,观一观骑兵。提举的营田厢军,就数炮兵和骑兵最金贵,吃得好,钱粮足,使臣效用也多。”

    杜中宵道:“团练随自己的心意,我安排骑兵准备就是了。对了,明日歇息,是团练一个人,还是要人作陪?这几日我也没有什么事,可以陪着团练四处看看。”

    石全彬道:“不必了,我自己四处走走就好。提举治下政通人和,还怕不舒心吗?”

    杜中宵笑了笑:“如此,团练尽兴好了,若有需要,尽管知会我一声。。”

    石全彬转过话头,问杜中宵道:“听说骑兵之主,是常年随在提举身边的家仆?”

    杜中宵道:“是我的一个随从。在亳州时见到,因他身材高大,与人放对,等闲几人近不了身,便一直带在身边。他虽跟着我,不过没有身契,去留随意,算不得家仆。”

    石全彬点头:“原来如此,看来是提举爱才,见他勇猛,不忍埋没。这个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就做了骑兵之主?依提举的话,营田厢军非有统兵之才,是做不了军官的。”

    杜中宵道:“他也一样是从学校学出来,从最底层演练,事事做得好,才升上来的。当然,一样学得好,因为跟我太久,必然有些好处。不过最主要靠他自己,骑兵的事,军中确实没人比得过他就是了。”

    

第232章 回头路() 
石全彬看着十三郎,身材高大,这几年更变壮了不少,站在那里像一座山一样。连连点头:“教头如此身躯,若不是遇上杜提举,在乡间着实可惜了。我奉朝廷之命,到这里观军,看这几年练兵实效到底如何。前几日看了炮兵,着实犀利非常,天下无人可比。今日到骑兵营看看。”

    十三郎叉手:“但凭团练吩咐!”

    石全彬对身边的杜中宵笑道:“虽然同在一军,武教头跟姚炮主却不一样,豪爽许多。姚炮主虽掌重兵,人却文质彬彬,说话不多,条理清晰,好似个读书人一般。我多年在外统军,到了骑兵这里,才觉得分外亲切。前几日在炮营,总觉得束手束脚,说话都不好大声。”

    杜中宵道:“这是难免的事。炮营里上到主将,下到士卒,日日里读书识字,计算地形弹道,可不就是那个样子。他们做事首先要的是心细,自然就是那种气度。”

    一边向营中走,石全彬问道:“你们这里,有铁甲骑兵么?铁监制的铁甲,这几年愈发精良,穿在身上活动自如,犹胜于皮甲。而且价钱不贵,制造方便,不似皮甲花那么多功夫。”

    十三郎道:“回团练,铁甲虽好,与皮甲比起来太重,军中用得不多。我们这里多是皮甲,冲阵时无非再加两重罢了。士卒力气在那里,穿上铁甲,诸多不便。”

    石全彬看着十三郎奇道:“似教头这山一样的猛士,铁甲穿上又有何碍?禁军中的猛士,有的还在铁甲里再套一层薄锁甲,阵前刀枪不入。”

    十三郎道:“末将自然可以穿铁甲,能行动自如,军中就不容易了。一则难有那样猛士,再者随州在南,也没有那么多的好马。穿了铁甲,军中的马匹很难冲起来。练了几年,现在堪堪有一都铁甲兵。”

    石全彬点了点头:“原来如此。人马俱缺,那就没有办法了。”

    铁甲规模化制造比皮甲便宜,防护还胜过皮甲。铁监完善了制式,这几年大规模生产,禁军中的精锐军队,大部已经换了铁甲。营指挥使以上,都是量过尺码,由铁监按身材精制的。其他人员,则是铁监生产几种规格,各选适合自己的。

    装备铁甲,对禁军战力的加成,还要胜过枪炮。不说铁甲骑兵,就是精锐步兵,一排穿铁甲拿长斧大刀的高大兵士一路砍过去,血肉横飞,比成排倒下的敌军场面震撼多了。相对于对枪炮的抵制,禁军对铁甲非常欢迎,针对实际使用的情况,向铁监提了许多意见,现在已经非常成熟。

    每过几年,就有将领到各地拣汰厢军,身材高大、武艺超常的人选入禁军中。进入禁军后再层层选拔,其中的精锐,如诸班直、上四军、和拱圣、云骑等军,无不身材强壮。铁甲用在这些人身上,正是好马配好鞍,用对了地方。好钢打造的军器,加上穿铁甲的强壮士卒,三衙自认现在禁军战力强了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