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普道“小的也听说,大宋境内有一种火车,跑在铁铺就的路上,极是飞速。一昼夜间就可以行千里,而且不需草料,不需歇息。可惜如此神奇之物,只是听说,却无缘得见。”

    杜中宵道“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看见了。有了火车,中原的物资很容易就运到这里,你的牛羊也很容易卖到中原去,不用再跑唐龙镇了。”

    王普听了有些神往,想象不出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过了一会,问道“经略,这里以后会跟中原一样吗?听说中原繁华异常,待上人摩肩接踵,市面上卖什么的都有。以前唐龙镇虽然繁华,与中原一起就不算什么了,只能算是小城。”

    杜中宵道“通了火车之后,这里是要地,当然比唐龙镇热闹得多。”

    这里的地理条件限制,支撑不了太多的人口,当然不能跟中原地区比。但有水有土地,几个大城还是没有问题。秦汉时这里曾繁华如关中,并不是什么塞外苦寒之地。

    有了铁路,这里大规模开荒种地的必要性不大,粮食从中原运来就好。营田务开荒种地,主要在水源方便的地方。趁着现在人口少,多种树养草恢复生态。两大优势产业,一个自然是羊毛,有了火山军完善的产业链,可以大规模发展。另一个,自然就是煤炭了。

    到了之后,杜中宵粗略地勘查了一番。离着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有大量露天煤矿,只是那一带荒无人烟,没有人开发利用罢了。东胜州发展起来,可以从那里挖煤,作为一处重要的煤碳基地。

    一个多月时间,经略司基本掌握了本地的情况,人少地多远超出了杜中宵的预计。这一带的人口只有秦汉极盛时的十分之一不到,要想发展,极需大量人口流入。从中原迁汉民不容易,即使有朝廷统一组织,也难以找到大量愿意迁徒的民户。在京西路营田,杜中宵是用裁下来的厢军,现在哪里找去?

    番户人口虽然也不多,聊胜于无,只要愿编户齐民,一样可入营田务。

    回去的路上,到了黄河边,王普停住马,道“两百年前,我的先祖是从西边迁来,到现在也有数代人了。听说来的地方,也叫河曲,我却不知道在哪里。”

    杜中宵道“你们迁来的河曲,是在黄河上游,现在吐蕃人居住。唐时吐蕃强盛,你们党项、吐谷浑诸族,被吐蕃人攻打,大唐把你们迁来这里安置。莫要学西边夏国的拓跋家,你们危难之时,中原王朝给你们土地,建立新家。中原一没落,就反客为主,图谋中原。你们如果连这里都立不住脚,以后恐怕就没有地方安置了。安心过日子,好生报效朝廷,才能长久。”

    党项和吐谷浑是被吐蕃赶得无家可归时,唐朝内迁他们来到这里。晚唐五代,中原没落,这些人成一方之雄,甚致反叛立国。等到北方的铁骑横扫中原及周边,这些民族就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本来就不属于这里,狂风刮过,自然留不下痕迹。狂悖如李元昊,不过昙花一现。忠如杨家将,则可以千年流传。

第7章 投敌() 
刘胜看了看来的几个宋境党项人,问道:“这些日子,我听闻东胜州那里,不住役使人户,破冰开河,不知有没有此事?为了何事?待制老子如此大弄,莫非要跟契丹再战?”

    拓跋兀埋道:“没有这种事情。契丹人现在两个皇帝,自己就要分个生死,怎么还会打仗!”

    刘胜道:“那到底有没有开河的事?”

    梁三锤上前行礼:“破冰的事是有的,不过不是为了开河,而是要取冰。来的汉人甚是奢侈,听说是趁现在天寒,取冰存到窖里,到了夏天时使用。不只开冰,还建几个好大的冰窖,役使人户。”

    刘胜道:“如此最好。前些日子对面宋军杀了契丹皇帝,吓死个人,夏国境内人心惶惶,生怕顺河打过来。——这里风大,我们到那边背风的地方说话。”

    说完,带着几个人,到了不远处的沙堆向阳背风的地方。自己坐下,随从放哨,唤几个人过来。

    看了看几人,刘胜问道:“你们叫作什么名字?因何要投到夏国来?”

    拓跋兀埋拱手:“小的拓跋兀埋,与贵国主同姓——”

    刘胜连连摇手道:“不能如此说,不能如此说,夏国早已没有拓跋姓,乱攀附不得!”

    拓跋兀埋愣了一下,问道“作怪,夏国主不是出于拓跋部?”

    刘胜道:“是出于拓跋部,不过先帝改姓嵬名,本国境内早已全部改了。你要入夏境,早早把这姓也改了吧。改为嵬名不行,他们不认你,改姓李吧。嵬名许多人家的汉姓,都是姓李,前唐所赐。”

    党项强盛始自唐朝时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僖宗赐姓李,为唐朝时皇姓。入宋后,宋朝仿唐朝旧例,赐姓赵,入玉牒。元昊叛宋,改姓嵬名,党项境内所有拓跋姓都改了过来。元昊亡后谅祚即位,与宋改善关系,后来亲政后又使用李姓。不用赵姓表明独立性,用李姓表明愿意接受汉化。

    此时谅祚尚在襁褓之中,没有亲政,使用的姓是嵬名。后世所说的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都是后人追记,史上并不存在,他们活着时分别是赵继迁、赵德明和赵元昊,以及元昊自己改的嵬名吾祖。

    契丹、党项是族名,建国后自然有国名。契丹国名是大契丹,改为大辽是此时正与叔叔争皇帝的耶律洪基时的事情,其后辽与契丹并用,不断改来改去。党项的国名则是夏,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西夏。

    契丹的皇族姓耶律,汉姓为刘,为仰慕汉朝而自己取的。党项的皇族姓嵬名,此后已无拓跋姓,汉姓为李,来自于唐朝皇帝赐姓。宋朝的皇帝姓赵,与汉朝皇姓刘、唐朝皇姓李,三分天下。知道了这三个国家皇姓的来源,三国并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拓跋兀埋哪里知道对面早就把这姓改了,有些尴尬,道:“那便姓李了。大人,自从待制老子到河曲路,看我们番人不入眼,下手狠辣,不知道杀了多少,拆散多少蕃部。前些日子来了个龙图老子,本以为要安抚人心,从此不杀人了,哪里知道只是加了一条诬告反坐,还是杀人无数。这样下去,我们这些番人在宋境哪里还有活路?只能投到夏国来,自己人,纵然苦些总能活下去。”

    刘胜道:“我可是听说,是因为你们贩卖汉人为奴,宋人才大杀特杀!”

    拓跋兀埋道:“大人,数百年来我们都是如此做,追究下来哪个不该杀?夏国境内,难道就不卖宋人奴婢了?我们番人,自古以来如此,汉儿们心思灵巧,做活仔细,又肯吃苦耐劳,本就是好奴婢。”

    刘胜道:“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宋境自有宋法,不关我们夏国事。现在宋军兵势正强,我若接了你们入境,待制老子前来讨要怎么办?不给他,他以大军相逼,到时岂不难看?”

    梁三锤道:“大人,待制老子不过三万兵马,还真能扫平夏境?”

    刘胜连连摇头:“是河曲路三万!宋境广大,人口众多,内地调来数十万又有何难?”

    梁三锤道:“调来的兵马,又没有枪,又没有炮,如何跟河曲路的三万比?”

    刘胜听了奇道:“怎么,难道宋境只有这三万兵马如此能打吗?”

    梁三锤道:“这三万也不是什么能战之兵,不过是仗着枪炮犀利罢了。没有枪炮,凭什么如此摆弄我们这些蕃部?若论弓马,他们比得了我们这些从小马背长大的?”

    刘胜叹口气:“可他们有枪有炮,就只能小心,怎么敢撩拨?”

    拓跋兀埋见刘胜不应口,有些着急,上前道:“大人,待制老子手下就三万兵马!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夏国兵马数十万,契丹倾国之兵前来也不过小胜而已,还怕三万兵马?!”

    梁三锤道:“河曲路番户不下万帐,许多牛羊,还有积攒的金银,都到贵国来,多么大功劳!”

    刘胜听了犹豫,想了一会道:“我只是沿边守将,做不了主。这样吧,你们若真是有意,我便派人禀报国相。若得国相首肯,此事才可成。”

    拓跋兀埋几人不知党项国事,听刘胜意思,国相应该是说了算的,连口答应。

    包拯到了之后,相对于杜中宵和缓了些,禁止诬告,减少了死刑数量。不过大案牵连到的,还是重法惩处。随着消息传到各地,官府给赏钱特别痛快,首告的越来越多,也就有越来越多的蕃部受牵连。涉案的多是各部落首领或者重要人物,不少部落直接被杀散了。各部落人心惶惶,各谋出路,脑筋自然就动到了同族的党项夏国来。

    刘胜是对面党项独轮寨守将,许多人带消息来要投靠,才下决心见这些人一面。

    唐龙镇下毙耶律宗真,不只是吓到了契丹,也吓到了党项。与河曲路和麟府路相连的党项守将,最近特别小心,生怕宋军突然进攻。契丹十万大军攻城,皇帝就那么被杀了,他们几个脑袋?

    以前党项在周围有很多细作,现在不敢派了,刘胜对河曲路的消息知道的很少。有个机会,详细询问了河曲路的情况,才满口答应报到上面,把几个人打发走了。

    元昊死时,曾遗命从弟委格宁令为新君,遭到国舅没藏讹庞坚决反对。最后依没藏讹庞意见,等了三个月,没藏氏生下谅祚后,立为新君。没藏氏为太后,没藏讹庞为国相,把持大权。

    此时党项内部,没藏兄妹把持朝政。没藏讹庞以诺移赏都等皇族势力为三大将分治,以安其心。没藏氏早就与野利遇乞的管家李守贵私通,失宠后出家为尼时,又与当时侍奉自己的保细吃多勾搭成奸,这两个奸夫,成了她的左右手。没藏兄妹加上这几个人,是此时党项的掌权者。

    跟契丹一样,党项也有皇族与后族的矛盾。谅祚年幼,此时占上风的,是没藏氏后族。而诺移赏都和漫咩等皇族势力,则因谅祚年幼,受到排挤,静静等待时机。党项虽然立国,其实还是各大部落分治的格局,掌权的人各种优势,却不能削灭部落的势力。

第8章 麟府路援军() 
正月十五上元节,麟府路驻泊都监张岊带五千兵,到了东胜州。杜中宵带人迎出城外,相见大喜。

    行礼毕,杜中宵拉着张岊的手道:“数年不见,将军依然风采依旧。”

    张岊道:“经略却不同了。当年见时,是少年知州,数年后再见即为一路之帅了。”

    杜中宵大笑,拉着张岊的手,一起回到州衙。

    正厅坐定,张岊与包拯、刘几、十三郎等重要文武官员见过,道:“奉河东路经略司令,我带五千兵马,来河曲路听候杜经略指挥。数年前经略知火山军,我任沿边巡检,一起夺了唐龙镇。后来便天各一方,再未相见。却不想经略再回唐龙镇,一战败耶律重元,再战毙耶律宗真,实为本朝前所未有之大胜!”

    杜中宵道:“都监来得正好,此时正是用人时候,有了人,事情就好办了。今日上元,东胜州城彻夜张灯。我们看过了灯,后衙设宴,为都监接风。”

    张岊看着刘几和十三郎,道:“当初经略第一次打仗,便是与我一起。后来分开,着实遗憾!若是唐龙镇时我也在,少不得立些军功在身,不似现在。”

    刘几道:“急什么,只要大军在这里,还怕没有仗打?现在与以前不同,以前屡战屡败,人人闻敌而色变。现在士气正盛,诸军求战,军功还不容易!”

    一边的包拯听了,正色道:“作为军人,立功心切自然是对的。不过为朝廷守地方,当持重,不可擅起边衅!唐龙镇一战后,契丹和党项人人心惊,怎么会擅起战事?”

    杜中宵道:“我们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契丹人和党项人怎么想,是他们的事。以礼相待,我们就笑脸相迎。若是来战,也不怕他们。没有战事的时候,只管治理地方,开垦荒田,增加人口。”

    包拯说的很有道理,杜中宵也认为他说的对,但若说从此边境平定,可就未必了。此次大战,契丹和党项自然怕了杜中宵的河曲大军,但若说他们不敢打了,那就小瞧他们了。这么容易被打服,他们怎么可能发展到今天?只要被他们找到机会,一定会上来狠狠咬一口。

    游牧部落跟中原王朝不同,国力是在各部落,及部落提供的兵源,而不只是明面上国家所掌控的兵力。部落有自己的私财,有自己的利益,怎么可能压制得住?河曲路发展起来,就是对他们的威胁,不会坐视不理。现在是因为重法惩治,是河曲路的番人跑到他们两国去,等到河曲路发展起来,当然就会倒过来,他们境内的人跑到这边。宋朝不在意人口流失,契丹和党项可不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