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这话,常威看着仇士隆,语带不满地道:“你与那个十三郎争斗,被他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如此说,是吓破了胆么!现在有相公亲笔书信,这县里有哪个敢得罪我们!恶了我们,哪怕是知县,相公面前几句话,便就断了他的前程!那个汉子如此长大,你败给他也没有什么。”

    仇士隆道:“我自幼从军,是个直来直去的汉子。此次着实是我们有错在先,怎好一错在错。”

    常威冷笑道:“你既如此说,以后不必出手,只管跟在我们身边,听候吩咐便了!”

    听了这话,仇士隆低头饮酒,再不说话。他是正规军人出身,因为犯了死罪,被夏竦保了下来,从此跟在夏竦身边,跟常威这些人不是一路。

    见仇士隆与自己不一条心,常威心中悦,也闷头喝酒。至于另一人,只是个小跟班,一切唯常威马首是瞻。此次来永城,本就是以常威为主的。

    喝了一气酒,店小二闲到房里来,叉手道:“几位客官,柴节级等在门外,让小的来催一催,要与几位客官一起前去割谷。”

    常威一拍桌子:“杜知县身边的这个鸟人着实可恶,喝两碗酒,他一催再催!”

    仇士隆道:“不如把酒肉收了,我们带着路上吃。杜知县催了几次,若是不去,他再写一封书给相公,我们回去就无法交待了。”

    常威站起身来,恨恨地道:“且如此。小二,把酒肉给我们包起来!”

    三人提了包起来的酒肉,出了客栈,只见柴信带了一个排军,正站在屋檐下。

    见三人出来,柴信叉手道:“知县命我前来,与三位一起前去收谷。这几日天气晴好,田里的谷子已经完熟,若不及时收割,只怕落雨。”

    常威道:“就是全都烂在地里,干我等何事!我是来看营田务如何做事的,哪个要看一群贱民在地里做活!这个知县也是进士出身,如此不晓事!”

    柴信一听常威的话,脸色立刻阴沉下来,闭上嘴,再不说一句话。翻身上马,当先走了。

    常威招呼三人,上马跟在柴信的后面。

    大柳树村北,近百人聚在地头,看着码头的方向翘首以盼。今天是村里定下开镰的日子,知县杜中宵早早就到地头,要亲自下田收获营田务的第一把秋粮。可知州夏竦派来察看秋粮的人却迟迟不到,所有人等在这里,不由心焦。

    谷子要适时收割,早了不饱满影响产量和储存,且伤镰,晚了则落粒多。这个季节,对于农民来说时间分外宝贵,一刻都耽误不得。常威等人迟迟不来,让村民愤怒异常。

    杜中宵站在地头,看着面前金黄色的波浪,心神激荡。去年这里还是白花花的芦苇荡,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就变成了粮田,成就感油然而生。

    谷子是此时北方最重要的粮食,适应性广,易收获耐储存,可以代替钱作为硬通货。麦子此时并不是北方的主粮,原因有很多,跟种植习惯有关,跟生长季节有关,还跟加工手段有关。谷脱粒为粟,可以直接煮食,麦子则要磨面,不然口味远不如粟。这个年代,把麦子磨成面粉并不容易,一般的乡村地区是没有这种加工能力的。面食在城镇里才多,农村地区反而是以粟为主食。

    对此杜中宵并不意外,他前世,大规模地以白面为主食,其实没有多少年。这是工业基础不足造成的缺陷,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

    直到日上三竿,常威三人才跟在柴信后面,晃晃悠悠地到了地头。

    柴信下马,对杜中宵叉手唱诺,道:“小的请三位官人来此看割谷,来得迟了,恕罪!”

    杜中宵摆了摆手,看着走过来的常威三人,沉声道:“农民秋收,便如行军打仗一般,一刻都耽误不得。有知州钧旨,今日必须等你们三人来,误了时辰。以后切记,不可再延误!”

    说完,不再理会常威,把官袍下摆撩起来,塞进腰带,提起了准备好的镰刀。

    站在一边的保正关朝印吓了一跳,急忙上前拦住杜中宵:“官人,开镰割谷只是做个样子,如何要真地下地?只要去地里掐几枝谷穗来,这边搓成米,中午煮了祭神便可。”

    杜中宵笑道:“神明有灵,知道我如此敷衍,又岂会保这里风调雨顺?保正安心,我耕读之家,自小做惯了农活,割几亩谷子算什么。”

    说着,手提镰刀下了地。

    谷子有两种收法,一是只收穗,地里的禾秆另外收割,一般地较少时可以如此做。再一个是整棵割了运回村里,再剪下谷穗,大田如此做。杜中宵心里有数,弯下腰,举起镰刀,片刻间便就割了一片。

    地头的常威看见,不屑地道:“这知县不是痴么!他一个官,管好政事就好,却真地下去割谷。不管朝廷还是州县亲耕籍田,还没听说如此做的。”

    柴信跟在杜中宵的后面,把割了的谷子捆成捆。连捆了三捆,杜中宵才停了下来,提着镰刀回到地头,对保正道:“我割的这些谷子,一会便由属下搓出粟米来,今日中午煮了,不只是祭神,也让诸位尝一尝新米。辛劳一年,终有今日收获之时,可喜可贺。”

    话音一落,柴信指挥随从,挑起一挂鞭炮放了下来。噼噼啪啪声中,营田务今年秋收正式开始了。

第96章 新米() 
杜中宵回到地头,割好的谷子让随从抱了,保正才指挥村里的众人,拿着镰刀进了地里。

    保正点燃了一盘香,上来对杜中宵拱手:“谢官人亲临割谷,必有个好收成。收谷便如打仗,官人号令已下,还请回到村子里。到了夜里,再酒肉与官人庆贺。”

    杜中宵回礼,让柴信和随从抱了自己割的三捆新谷,先回村里。

    保正点的那盘香用来计时,从开始动镰,过多少时辰休息,再开始动工,丝毫错不得。下地割谷的人,有保正记录,每人割了多少行,要记数的。等到新米出来,交过赋税,营田务留下储存数目,剩下的便由参加劳动的人分掉,分多分少的依据便是各人出工的数目。村民分掉的,大约占总产量的四成。

    说营田务有井田古意,便是这个意思。现在大家收割的是村里公田,属于集体资产,使用集体所有的牛和农具种出来的。除了公田外,每家还有自己的私田,各依自己意愿种植作物,包括菜地。现在营田务一般按每户公田五十亩,私田五亩的比例分配土地,超出此数的为荒地,不得私自开垦。这就是井田制下公田九私田一的变种,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常说的平土均田的井田制的模本。只不过营田务里,把井田制下的公田和私田的比例反了过来,公田计工给以报酬,而不再是无偿劳动。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从建国起土地兼并便就厉害,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村的大量矛盾都因土地兼并而起,害处不只是后人知道,古人一样知道。呼吁平均土地者,几十年来不乏其人。李觏等人提议的方法,便是学习先秦的井田制。

    杜中宵前世,历史课本上是把井田制与奴隶制绑定的,提倡井田制复古的人,都被视为开历史的倒车,要批判的。其实这个年代提井田制,与奴隶制无关,宋朝的普遍趋势是废除奴隶制度,经济关系全部由雇佣制代替。这个年代提的井田制,其实就是杜中宵在营田务推行的制度,有公田,有私田,立村社进行管理。这个制度与杜中宵前世的农村制度很像,这本就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制度。宋朝比较特殊,是结成村社的关系,由唐朝均田制下土地国有,向着以宗族方向转化。

    此时考进士,《春秋》是五经之一,属于文化核心的内容。《春秋》不是简单的史书,因为是由孔子笔削而成,更重要的作用是显示价值观。杜中宵最初对这一现象很不理解,慢慢融进这个社会,与前世的教育对比来看,才明白其中的含义。前世的历史课,包括大量的历史著作,其实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对中国的历史,依据从西方传来的理论,参照西方的社会发展,进行大规模的笔削。前世所说的新文化运动,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及其历史,用西方人的观点开始笔削的运动。其所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切的制度和文化,都是造成后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如果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中国远远领先于全世界,那么这种领先会造成对变革的阻碍;二是历史必须是单线前进的,后一个朝代必须比前一个朝代先进,最后一个朝代必须是古代史的巅峰。并由此,把中国历史,连成一条套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加一个箭头。

    认识到了这一点,杜中宵便就明白,不能用前世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存一个暂时领先中国的西方,真实的历史没有被笔削,按照课本做只会死路一条。

    不管是均田制下的农村国有和集体经济形式的瓦解,还是宗族公社制度的长期存在,都不能因为原始社会也有公社制度,而把这种存在认为是造成中国后来落后西方的万恶之源。什么时候落后的,就要从那个时候找原因,不能把什么都推给祖宗。

    土地制度,终究是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反过来。即使在杜中宵前世,分田的土改,很快就过渡到了公社,又很快变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很快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单干。几十年间,土地制度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就连一家一户的单干,也很快就坚持不下去,重新寻找土地集中的制度。

    这个年代想着依靠一种土地制度,就能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不过是一种妄想。杜中宵真正要带给这个时代的,是发展工商业,让农民不断向工业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使农民越过越好。同时发展工商业可以使农业的积累有投资的方向,不至于炒高土地价值,和高利贷横行。

    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不重要,只要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就足够了。至于参照欧洲历史,机械的搞圈地运动,制造大农场主,人为加重底层人民的苦难,并称之为不得不为之恶,是不可取的。有后世的科学知识,知道社会前进的大方向,还要祸害这个时代的人民,这种事情杜中宵干不出来。

    接受了《春秋》史观的是儒生,接受前世笔削过的某一种中国历史史观的自然也代表政治立场。杜中宵到了这个世界,没必要去接受前世的西方人的政治立场。正史为什么是纪传体?因为要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纪传体的史书不必要多详细,了解一个朝代的社会和生活,自然有其他史料做补充。

    回到营田务衙门,柴信带人把带回的谷子,一穗一穗地搓出米来。这是新谷,而且是知县亲自割回来的,首先要祭神。一切皆有程仪,倒也不用杜中宵操心。

    一边的常威几人冷眼看着,完全是局外人。他们根本就不清楚杜中宵为什么要亲自割谷,一个堂堂知县,怎么去做那些下等人做的事情。

    搓出米来,让人煮得熟了,杜中宵让柴信把保正喊了回来。

    几样新鲜蔬菜,伴着煮熟的新米,便是今天的午饭。收拾停当,杜中宵对常威道:“主管,这是今年的新米,过来一起尝一尝。”

    常威撇嘴:“无酒无肉,如何吃得下?我们都是俗人,不吃斋的!”

    杜中宵的面色沉了下来,道:“今夜还要祀神,一两日不用酒肉又有何妨?”

    常威一声冷笑:“那就不劳知县费心了,我们带得有酒肉,自己吃便了!”

    说完,与仇士隆三人据了另外一张桌子,取了带过来的酒肉,开怀吃喝。

    杜中宵面色非常难看,想了又想,终究还是忍耐下来,没有对常威如何。夏竦专门写了信来,不管怎样要给他这个面子,只要常威等人没有更离谱的举动,杜中宵也只好当作没有看见。

    人要有敬畏之心,杜中宵为一县之长,必须遵从这个时代的风俗,收新米要祭谷神,不管他的心里怎么想,最少要把程序走完,以安众人之心。

第97章 公事私事() 
太阳落山,割谷的人陆续回到村里。因为是秋收的第一天,杜中宵特意让营田务拨了钱下来,准备了酒菜,犒劳参与劳动的村民。

    庆贺场地就是准好的谷场,中间点了一堆火,周边插了几只火把,照得通明。

    常威和仇士隆三人不屑于跟村民坐在一起,杜中宵又瞧不上他们,单独坐了一桌。

    冷眼看着庆祝的人们,常威对身边的仇士隆道:“这个知县就是痴,也不知道怎么就考中进士。今年新立营田务,相公和朝廷都看着能交多少粮,凭此计功。他在这里给村民大酒大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