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5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全体将士的功劳,李延庆不过适逢其会,尽一份臣子之职责罢了。”

    “李太保太谦虚了,请稍等我片刻,我们去书房说话!”

    蔡京在水桶里洗一下手,用布擦干了,这才由长孙搀扶,缓缓向外书房走去。

    “李少保请到书房稍坐片刻,容我换一件衣服。”

    李延庆点点头,走进了书房,书房内布置得很简单,靠墙放着一架书橱,里面摆满了书和画卷,窗前是一张宽大的书案,后面是一张檀木雕花宽椅,窗边放着一张小茶几,上面有一只官窑梅瓶,插着一枝含苞待放的菡萏,桌案上铺着一张宣旨,有文房四宝,还有笔架和笔筒。

    桌案的正面墙上是蔡京亲笔所写的一幅字,只有四个大字,‘闭门思过!’

    李延庆可还记得从前墙上挂的是一条横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不由笑了笑,年迈倒是可能,思过却未必。

    这时,一名丫鬟进来给他上了一杯茶,李延庆点点头,在客座上坐了下来,不久,换了一身禅衣的蔡京走进了书房,李延庆连忙起身,蔡京笑道:“让李少保久等了,请坐!”

    李延庆又坐了下来,蔡京在李延庆身边的主位上坐下,丫鬟给他也上了茶,蔡京摆了摆手,孙子蔡征关上房门退下了。

    “李少保,金兵虽退,但形势还是很严峻啊!”

    蔡京轻轻叹了口气道:“官家被金兵掳走,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可怎么办?”

    “我就是为此事而来!”

    “哦”

    蔡京笑道:“李少保可是想立大宁郡王为新帝?”

    大宁郡王赵谌是赵桓的嫡长子,今年只有七岁,跟随母亲朱皇后住在后宫,赵桓即位才半年,因战事激烈,赵桓还没有来得及立他为太子,目前还是郡王身份。

    李延庆摇了摇头,“金兵虽北退,但随时会再度杀来,现在是大宋危急时刻,郡王年幼,无法承担起拯救大宋存亡的重任,我考虑拥立康王为新帝。”

    “康王?”

    蔡京愣了一下,他忽然惊讶道:“对啊!康王在京兆,没有跟随官家进军营。”

    李延庆笑了笑,“现在康王殿下已经赶到郑州管城县,我派人去迎接,今天特来请蔡相出山,和我一起拥立新帝!”

    李延庆虽然对蔡京没有什么好印象,但蔡京至少和他没有太深的私怨,总不能让白时中、李邦彦、吴敏、耿南仲等人来拥立新帝吧!

    相比之下,李延庆反倒觉得蔡京才是自己最好的合作者。

    蔡京眼睛一亮,他浸淫官场几十年,怎么可能不知道这里面蕴藏的巨大机会,这是蔡家关键性的转折,他必须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沉思片刻,蔡京眯起眼睛缓缓道:“只怕现在白时中、吴敏等人已经进宫拥立大宁郡王了!”

    李延庆淡淡一笑,“白时中等人的府邸大门已被军队把守,他们暂时出不了门,当然,也是为他们的安全着想,怕他们被仇家所害。”

    蔡京向李延庆竖起了大拇指,“李少保高明啊!”

    蔡征将李延庆送走,随即匆匆赶回外书房,只见祖父佝偻着后背,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蔡征上前行礼,“祖父,李少保已经走了。”

    “我知道了,下一步他会去皇宫。”

    蔡征犹豫一下,还是忍不住问道:“孙儿不太明白,李延庆为何要立康王,按理,立年幼大宁郡王不是更有利于他控制朝政吗?”

    蔡京冷冷一笑,“你以为官家是怎么进金营的,李延庆拦得住帝姬,却拦不住官家吗?你太小看李延庆了,恐怕官家进军营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也是在他的计划之中。”

    “这这不太可能吧!”

    “什么叫不可能,康王怎么会去京兆?李延庆说康王已到郑州管城县,我就知道李延庆早就通知康王进京了,这里面有些细节可能我不了解,但我敢肯定,李延庆早就和康王有勾结了,再说,大宁郡王太年幼,他即位后必然是太后当政,你以为朱皇后会饶过李延庆?只有康王即位,才会有拥立之功。”

    蔡征默然,半晌他又道:“祖父也支持康王即位吧!”

    “那当然,大宁郡王是嫡长孙、嫡长子,他即位是顺理成章,符合白时中、李邦彦、吴敏等当权相国的利益,但绝不符合我们蔡氏的利益,只有康王即位,我蔡京才会有拥立之功,才是我蔡氏命运的转折。”

    “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全力配合李延庆立康王,这就是李延庆找我的原因,他需要我替他稳住朝纲,征儿,速替祖父更衣,我现在就进朝。”

    蔡京立刻更换了朝服,坐在轿子,在蔡征的陪同下向皇宫匆匆赶去。

    此时,皇宫内已聚集了近两百名官员,大多以中低层官员为主,知政堂六名相国中,何栗战死,张邦昌和唐恪在金营未归,耿南仲因为抢掠民女而被李延庆囚禁,只剩下吴敏和李邦彦两人,这两人目前被李延庆派兵软禁在家中,而白时中和孙傅两名前任相国也同样遭到软禁的命运。

    使百官一时群龙无首,众朝臣聚在在大庆广场上议论纷纷,朝臣中以大学士徐处仁、大学士何矫、吏部侍郎李棁以及御史中丞许翰等人官职最高,但没有相国,很多事情也只能议论而无法做决定。

    “徐大学士,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国不可一日无君,官家已被金人掳走,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另立新君?”十几名年轻官员围住资历最高的徐处仁七嘴八舌问道。

    徐处仁年约六十余岁,是神宗元丰间进士,为官近四十年,一直恪守中庸,在抗击一时他也属于中间派,既反对妥协投降,也没有信心抗金,主张维护宋朝利益的前提下与金国和谈。

    目前局势不明,徐处仁当然不可能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他脸一沉,冷冷道:“官家虽随金人北上,是否返回还为未可知,没有官家退位之诏,谁敢妄言立新帝?”

    大学士何矫也对众人道:“是否立新帝是由知政堂相国决定,耿相公、吴相公和李相公都在京城,他们没有表明态度,我们就不要越俎代庖了。”

    这时,忽然有人大喊一声,“蔡公相来了!”

    众大臣回头,只见数人簇拥着蔡京走了过来,蔡京为相近四十年,在百官中威望极高,属于朝廷压舱石的性质,有他在,朝廷局面基本上就能稳住。

    蔡京出面,使众臣顿时有了主心骨,他们纷纷围上前,急声问道:“公相,现在朝廷该怎么办?”

    蔡京摆摆手笑道:“各位大臣不要慌乱,金兵围城朝廷尚能稳住,现在金兵北撤,更应该是朝廷重新运作之时,只要把条理梳理清楚,朝纲就能重振。”

    蔡京几句话就使众臣焦躁的内心稳定下来,徐处仁又道:“公相,耿相公、吴相公和李相公都在京城,今天居然没有露面,是不是我们去把他们请来主持朝纲?”

    蔡京冷笑一声道:“官家被威逼诱骗去金营谈判,以至身陷虎穴,至今难以脱身,他们三人是罪魁祸首,应该下狱问罪,哪里还轮到他们主持朝纲?”

    徐处仁顿时哑口无言,吏部侍郎李棁上前道:“公相觉得我们现在该从何着手?”

    蔡京微微一笑,“李少保已经去请示宁德太后了,大家稍安勿躁,等待太后的懿旨!”

    众人才恍然醒悟,难怪李延庆没有露面,原来是去请示太后了。

    徐处仁等人却心知肚明,难怪蔡京会出来,恐怕就是李延庆把他请来的,李延庆军权在握,朝廷该怎么运转,最终就得由他来决定了。

第八百零五章 太后懿旨() 
    李延庆并不是一个人去见郑太后,而是和枢密院同知郑望之一同前往觐见,郑望之是原枢密使郑居中族弟,也算是郑太后的娘家人,虽然和郑太后不是姐弟那样关系亲密,只是远房偏枝,但他现在却是郑家在朝廷中官阶最高的子弟。

    不过因为是偏支庶子的缘故,郑望之在郑家地位比较低,目前还很难成为郑家在朝廷中的利益代表。

    因为范党案的缘故,李延庆和郑望之的关系不错,为了得到郑太后的支持,李延庆便和郑望之达成了某种协议,郑望之负责走通太后路线,作为投桃报李,李延庆支持郑望之入相。

    拥立康王赵构登基有三条途径,一是太上皇赵佶或者皇帝赵桓指定赵构继位;二是知政堂六相一直拥立赵构登基;第三便是由百官推荐,太后背书同意。

    但难度也很大,关键是大宁郡王赵谌还在宫中,作为皇嫡长孙、皇嫡长子,就算还没有来得及立太子,但按照法理,还是应该由赵谌继位。

    历史上康王赵构继位,是因为皇族都被掳走,他才得到机会,现在赵桓的嫡子还在宫中,赵构的难度就比较大。

    难度虽然有,但也不是不可能,宋朝已有先例,赵光义不就是接了兄长的帝位,赵佶同样也是接了皇兄的帝位,而且宋朝更讲究贤者为上,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徽宗都不是皇长子,所以只要操作得当,康王赵构一样能登基。

    宁德殿,郑太后接见了李延庆和郑望之,郑太后年近五十,保养得很好,脸上没有一丝皱纹,看起来不过三十余岁,她对李延庆很感激,若不是李延庆率军奋力抗金,恐怕她现在已身陷金营,遭受非人虐待,还有她的几个女儿,更是会惨遭异族侮辱。

    郑太后坐在一幅竹帘后,只能看见其身影,但看不到她的容貌,郑太后声音很轻柔,听声音便知她不是强势之人,不太会寻求象当年高太后那样垂帘听政。

    “李少保,不知能否和金人商议,让官家和太上皇回京?”郑太后忧心忡忡问道。

    李延庆叹了口气,“作为臣子,微臣当然希望能够救回太上皇,使大宋免受两帝被掳的羞辱,但微臣听说,太上皇和官家已经先一步被送去了燕京府,恐怕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但微臣向太后保证,朝廷一定会想尽办法,赎回太上皇和官家。”

    “李少保忠义,哀家铭记于心!”

    这时,郑望之在一旁道:“启禀太后,赎回太上皇和官家不是一天半天,但朝廷不可一日无君,微臣和李少保前来,就是想请太后做主,早立新君!”

    郑太后当然知道郑望之和李延庆一起前来,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自己娘家的利益,李延庆手握军权,他必然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所谓让自己做主,无非是为了保证新帝人选的合法性。

    她心里虽然有数,但该说的话她还是要说,郑太后沉吟一下道:“太上皇的嫡长孙、官家的嫡长子目前就在宫中,由他来继承父位,于情于理都很适合,李少保觉得呢?”

    李延庆欠身道:“如果是太平盛世,大宁郡王即位倒也没有什么影响,可以由百官辅佐,慢慢成长,但现在是大宋生死存亡之际,大宁郡王才七岁,过于年幼,恐怕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请太后明鉴!”

    郑望之在一旁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太后,如果是大宁郡王即位,朱皇后必然会以太后身份临朝,微臣也认为在大宋危难时刻,太后临朝方式似乎不妥。”

    郑望之是在很含蓄地提醒郑太后,一旦朱太后临朝,将是外戚朱家得势,就和郑家没有什么关系了,甚至郑家还会受到打压,这绝不符合郑家的利益,他提醒郑太后要考虑到家族利益。

    郑太后当然听懂了郑望之的提醒,她淡淡一笑,“如果不是大宁郡王即位,那还有谁更适合?”

    李延庆微微笑道:“康王年富力强,文韬武略,他必能带领大宋走出目前的困境,微臣认为他最适合登基,目前康王殿下在郑州管城县,请太后下懿旨,微臣将亲自带兵迎康王回朝。”

    郑太后沉思片刻,“李少保可与其他大臣商议过?”

    李延庆点点头,“微臣与蔡公相商议过,他也坚持认为康王最为适合。”

    郑太后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只得答应了,“既然李少保认为康王合适,那哀家也没有意见,哀家这就下旨,请康王回朝登基!”

    ......

    就在李延庆刚刚离开内宫,皇后朱琏便匆匆赶来了宁德宫,朱琏向皇太后施个万福,“臣妾特来向母后问安!”

    郑太后冷冷看了他一眼道:“你不是来问安,你是有事来找哀家?”

    朱琏低声问道:“臣妾听说李少保进宫,想问一问官家的情况。”

    “哀家已经问过了,官家早已送去燕京府,短时间内是不会回来了。”

    朱琏顿时慌了手脚,“官家回不来,那可怎么办?”

    “李少保承诺,会尽力和金人谈判,让官家和太上皇早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