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目是崇宁元年,大名府馆陶县官仓粮食霉烂严重,损失近万石考生写出处理馆陶县粮食霉烂事件的方案。

    这个题目考得很接地气,似乎就是考你怎么做个合格的仓库保管员。

    李延庆心中一动,他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事件。

    这时,远处传来一声清脆的云板声,卯时正到了,考试开始,考生们纷纷提笔,开始在答题卷上迅写了起来。

    李延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到馆陶县粮食霉烂事件,但他知道,绝不是考你怎么当个合格的仓库保管员,题目没那么简单。

    他又翻回前面的明经题,一共十题,要么是出经文,回答对应的诠释,要么是出题诠释你写出对应的经文,基本上都是考死记硬背的东西,其中《诗经新义》和《尚书新义》各两题,《周官新义》考六题。

    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题量很大,不给考生半点思考的时间,必须一气呵成,否则很可能就做不完。

    李延庆提笔蘸饱了墨,一行极为漂亮的行楷小字从他笔下灵动跳出。

    第一题是考《诗经新义》中的《小雅.十月之交》,诗已写出考生默写诠释。

    李延庆提笔写道:‘此诗前三章言灾异之变,四章言致天降之灾,则天变生于人妖也......’

    只要熟背三经新义,那么题目非常简单,可以做到一字不错,到最后,明经题评判高下的标准就是看书法了。

    考场内只听见沙沙声,考生都在奋笔疾书,两名监考官则高高坐在暗处,观察考生的一举一动,另外两名监考官则来回巡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中午已过,李延庆已经完成了十道明经题,距离考试结束只剩下一个半时辰,他开始考虑至关的对策题。

    他已经想起自己在哪里见过馆陶县粮仓事件,是在他父亲的第五本笔记中,父亲收罗了宋朝两百多个地方官府事件,其中一个就是生在崇宁元年的馆陶县粮食霉烂案,这其实根本不是保管问题,而是贪污**问题。

    馆陶县主簿勾结管粮仓的斗子,用低价买霉烂的粮食入库,换出好粮食,然后用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最后以保管不力接受轻罚。

    这道题的陷阱看似让你想出种种防止粮食霉烂的办法,什么通风,什么晾晒之类,这是一般考生的普遍思维方式。

    要么就是管粮仓的斗子不负责任,没有及时查看粮食霉变情况,所以稍有头脑的考生就会写粮仓防止霉烂的制度,从制度上着手,这就稍微切题了,但还是没有答到核心上。

    但这道题实际上是考你拟出一套严密的稽查制度,防止粮仓内外勾结,以次充好,贪污公粮。

    这就是淘汰大部分考生的关键了,好像有点不公平,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馆陶县粮仓事件,但只要动脑筋想一想,一个小县居然生万石粮食霉变,这怎么也是一个大案,这里面十有**就有贪赃枉法的因素。

    如果只是考粮食防霉的简单问题,会在五个考生中淘汰四人吗?

    李延庆沉思良久,他决定用后世的内审制度来建立一套严密的粮仓稽查制度。

    他必须从题目本身的粮食防霉方法谈起,一层层推进,谈到建立防止粮食霉烂的制度,再深化,以大篇幅谈内审稽查制度,防止贪污**,详略得当,布局清晰,这就是一篇有层次,有见地的高水平对策文章了。

    李延庆提笔写了起来,‘仓者,国之重器也,易招天灾,更易生**......’

    李延庆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最后以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尾,‘故制度所建,粮食之腐为下,人心之腐为上也。’

    他仔细检查了两遍,又修改了两处不通之处,这才用他最擅长的行楷将这篇《官仓防腐策》誉抄在考卷上,保证一字不错,一字不改。

    当李延庆写完停笔,交卷提醒的钟声敲响了,离考试结束只剩下不到半个时辰了,李延庆又从头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没有现一个错误,这才在卷子头上写上了自己籍贯、名字和考,又用事先准备的封弥条将名字一栏糊上。

    万无一失,李延庆举手交卷了。

    一名考官上前收走了他的卷子,另一名引导官上前领他出了考场,这也是很关键的最后一步。

    在出考场大门之前,不管你考得再激动,绝不能和人说一句话,一旦被巡查官员抓住,记录下来,文章写得再好,也要先扣掉一分,很可能就意味着与州试无缘了。

    ......

第一百零三章 县试初考 下() 
这场考试,大部分士子都喜气洋洋,准备充分者自然考得不错,就算准备不充分,但花了二两银子买到秘籍,也一样考得得心应手,杨筠的秘籍也确实押中了四道明经题很多买了他秘籍的士子觉得物有所值。

    杨筠就站在文庙大门口,就像教谕一样望着每一个从他手中买去试题考生,那笑眯眯的眼神分明在说,‘我没骗你们吧!二两银子化得不亏。’

    李延庆真有点忍不住想抽他两巴掌,十道题全部押中也屁用没有,对策题才是淘汰考生的关键。

    至于对策题,绝大部分考生都在得意洋洋谈论他们家是怎么有效保管粮食的,从来就没有生过粮食**霉烂的现象。

    所以吃晚饭时,秦亮兴奋地给王贵谈起他的防霉十三法时,李延庆有点悲哀地看了他一眼,还居然写了十三种防霉办法,这就是当仓库保管员的命啊!

    考科举是去当官的,不是让你去当仓库保管员。

    “老李,你是怎么答对策题的?”张显小心翼翼问道。

    李延庆不敢打击秦亮的信心,含糊其词道:“我写了两种防霉措施,通风和晾晒。”

    王贵一拍桌子,“老李,你完蛋了,我家粮仓的防霉措施至少有十种,你居然才写两种,算了,还是跟兄弟们去考武举吧!”

    张显却低声道:“其实我一个方法都没有写。”

    众人呆了一下,秦亮更是愣住了,结结巴巴问道:“那你...写了什么?”

    “我...我主要写巡防制度,为什么不早现粮食霉,肯定是不善,所以要建立一套防止粮食霉的措施。”

    李延庆点点头,“我也写了防范制度。”

    秦亮猛地一拍脑门,大叫一声,“我这次彻底完了!”

    众人沉默半晌,王贵重重拍一下他肩膀,安慰他道:“那你去考州学吧!州学一定不会考粮仓怎么。”

    秦亮快哭出来了,“这次我真的完了,我回去没法向爹爹交代。”

    岳飞淡淡道:“最后只录取十五名举人,我想绝大部分考生都应该没法向爹爹交代吧!”

    “亮哥儿别哭了,我觉得你未必会落榜。”李延庆笑了笑道。

    秦亮抹去眼泪问道:“为什么?”

    “因为今天我听大家谈论,十个人有九个人在谈如何防止粮食霉烂,可见绝大部分人都写走了题,而你写了十三种防止霉烂方法,这些方法中有没有提到制度性的防霉方法呢?”

    秦亮想了想,“好像有,第八个方法,我就写到了及时巡查粮仓的性,防止保管不善。”

    “那就对了,你也写到了制度,虽然不是那么明确,但至少也沾到了边,如果你前面明经题全对,一字不差,加上的书法不错,那我觉得一百人中应该有你的名字。”

    李延庆的这番话终于给了秦亮一丝侥幸之心,他开始想着,说不定自己还真有一线上榜的希望。

    这时,李延庆起身笑道:“你们聊吧!我回房复习了。”

    王贵连忙拉住他,“老李,今天考完试,应该放松放松,我请你去庆福楼喝鹿血庆祝一番。”

    “庆祝你个头!”

    李延庆拍开他的手,没好气道:“今年要加考诗和刑律,那本《宋刑统》比两块砖头叠起来还要厚,我连一个字都没看呢!还有案例,还要写诗,哪里还有时间喝酒?”

    王贵笑嘻嘻道:“万一你今天的考试落榜呢,现在复习刑律不就白复习了吗?”

    李延庆恨得紧紧掐住他的脖子,“你这张狗嘴什么时候才能吐出象牙来?”

    ......

    考完试,试卷立刻就被封存,当天送去安阳贡院评分,要求三天评分完毕,然后录取名单连夜送回汤阴县,次日榜,前后加起来要等四天左右才知道结果。

    这天清晨,就在李延庆躲在屋里将《宋刑统》背得昏天黑地之时,一阵脚步声狂奔而来。

    只听王贵在院子里兴奋地喊道:“老李,喜报啊!”

    “议曰:周亲尊长谓祖父母,曾高父母亦同,伯叔父母,姑兄姊,夫之父母,妾为女君,此等闻丧即须举;若匿不举哀者,徒一年,丧制未终,谓未逾周月,释服从吉者,杖...杖多少来着?”

    李延庆背得正顺,却被王贵一嗓子打断,后面全忘记了,他气得一拍桌子,“喜报你个头啊!你能不能不要干扰我背书。”

    “是喜报,恭喜老李县试位列榜!”

    李延庆撇了撇嘴,又翻了一下刚才的条文,顿时想起来,“对了,杖一百,下面是....大功尊长,匿不举哀,杖九十;未逾九月释服从吉,杖八十。”

    王贵眨巴眨巴眼睛,凑到跟前盯了李延庆一眼,“你不相信我?”

    李延庆敲了他一记,“若榜了,张显自会找我去看榜,轮不到你这个大头鬼先来报喜。”

    王贵挠挠头,不好意思笑道:“本来是想哄哄你开心,结果你居然没上当,显小子和亮小子一早就去等榜了,就你不当回事。”

    这时,岳飞也走了进来笑道:“不是老李不当回事,实在是压力太大,你再看看显哥儿,人都快变成书痴了,还有五十五天就是解试州考,咱们就先饶过他吧!”

    “可我看别的生员也没什么压力啊!该吃吃,该喝喝,还有几个商量着要去怡春院庆贺呢!”

    汤怀摇着扇子走进来,接口道:“那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考上解试,他们只想进州学,整天嚷嚷考解只是装装面子罢了。”

    李延庆倒想起一件要紧事,连忙问道:“我差点忘了,你们是怎么决定的,去读州武学,还是直接参加武举解试?”

    岳飞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师傅已经帮我们问过了,明年的武举也有恩科,明年一月下旬加考一次武举解试,如果这次不考,就要等后年了,所以我们决定明年初直接参加武举解试,放弃十一月的州武学考试。”

    李延庆有点遗憾,那他们就不能一起去安阳了,他想了想又问道:“武举解试考什么?”

    “象我们平民参考,就要考步射、骑射、举重和兵器,另外还要考《孙子兵法》,只要背熟了就行,不需要运用。”

    李延庆算了算时间,其实他们时间也非常紧张,他们三人骑射还没有过关,长枪也还生疏,还要背孙子兵法。

    “你们也得抓紧了,争取明年考过武解试。”

    “是啊!我早已把《孙子兵法》背得烂熟了,这两个家伙还没有看,替他们着急也没有用。”岳飞看了王贵和汤怀一眼。

    “谁说我不急!”

    王贵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下子跳了起来,“我现在就去书坊买本《孙子兵法》回来读。”

    李延庆笑了起来,不愧是王贵,急的时候急死郎中,拖的时候拖死病人,就在这时,院子里忽然传来张显焦急的喊声,“老李,快一点,马上就榜了。”

    .......

    榜还是文庙大门口,此时,州府录取名单已到县衙的消息传遍了全县,除了县学生员外,还有数千好事者跑来看榜,大门前的广场上挤得人山人海,虽然这只是解试参考资格榜单,但也是解试的录取榜单,性非同小可。

    榜单和科举榜单一样,分为甲榜和乙榜,甲榜十人,乙榜九十人,不同是,科举榜单是用黄纸公布,而资格榜单则是用白纸公布,又被称为白榜,白纸黑字,其中甲榜第一名的名字是用红字写出,叫做红案或者榜。

    这次县试被录取并非仅仅是得到参加解试的资格,而且还有其他巨大好处,甲榜十人如果解试没考中,那么可以直接免试进州学上舍读书,乙榜九十人则直接免试进州学内舍读书。

    而其他没有被录取的士子,不仅还要按照老规矩参加每年的县考,这样才能得到去州学考试的机会,而且就算考上了也只能读外舍。

    说到底,这次解试科举改革本质上就是一种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朝廷借口北方科举成绩不佳而夺走了地方各州的解试权,而州府不甘权力被削弱,又以县试的名义夺走了各县的科举权。

    典型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