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帝国当王爷-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也就只有你小子敢说了。”

    王忠指了指李勋,呵呵笑了起来,他非常欣赏李勋的这个性格,跟这样的人交朋友,不累,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忠才会与李勋越走越近,交情越来越深,而王忠也确实不用巴结李勋什么,他要想在官场上走捷径,找妻子的娘家就是,犯不着跟李勋走这么近,王忠是真的把李勋当朋友看待。

    李勋随后告辞离开,临走前,嘱咐王忠尽快办事,郑春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别到时候人死了,这个忙也就白帮了。

    承平七年,元月初十。

    这个时代的官员士大夫,其实是很舒服的,大晋自建国以来,便是实行高薪养廉政策,官员的待遇俸禄非常不错,一个七品小官,其一年的俸禄,养活一大家子六七口人,绰绰有余,平日里的工作量也不大,每旬(一旬等于十天)放假两天,六部的主要官员,也是五天朝会一次,并不频繁,而且朝会制度,也不像李勋前世从电视上看到的那样变态,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起早贪黑一说。

    小朝的时间从巳时开始,午时三刻之前结束,若有特殊情况,列外。

    中朝要提前一些,辰时四刻开始。

    大朝的时间则是没有定列,早点早点,晚点晚点,看皇上怎么安排,毕竟大朝的时候,参加的人数非常之多,赵智若是高兴,还会在皇宫大摆宴席,招待众人,所以大朝,有时候可能要进行一整天,到晚上才会结束。

    辰时四刻,精确到具体时间,也就是早上八点左右,现在虽说是冬天,但天色也是已经大亮了。

    李勋醒来时,看了一眼窗外的天色,暗叫一声糟糕,都已经辰时二刻了,立即手忙脚乱的穿起衣服来。

    这个时代,夜生活并不精彩,至少对于李勋来说,一点都不精彩,没办法,李满仓在这一点上,管的着实有些严,所以李勋平日里睡的很早,早上起来的也很早,有这个习惯在,而且朝会的时间并不算早,这个时间按着往常,自己早起来了,所以李勋并没有让下人第二天去房间叫醒自己。

    但今天的朝会,自己的任命很有可能会引起一场政治争斗,一想到这里,说不紧张,无所谓,那也是骗人的,所以昨晚,李勋在床上辗转难眠,很晚才是睡去,到了早上却是有些睡过头了。

    李勋穿好衣服,冲出房间,路过客厅前的院子,却是见到李满仓正站在那里,手中端着一碗面条,在那里慢悠悠吃着。

    “老头子,我今天要参加朝会,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何不叫醒我?”

    李满仓皱眉看向李勋,脸色顿时黑了下来,出声呵斥道:“你都多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知道操心,还指望别人去帮你?”

    这段时间,李满仓一直在城外田庄住着,今天早上才是回返城中,刚回家没一会儿,这才刚吃上早饭,就被儿子一阵莫名其妙的抱怨,心中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老头子脾气是越来越大了,难道是更年期到了?”

    李勋小声嘀咕了几句,也没时间跟李满仓在那里斗嘴,去了客厅,从桌子上抓起两个肉包子,然后就是往外跑,大黑牵着一匹马急冲冲的跟了上去。

    看着儿子手忙脚乱的样子,李满仓摇了摇头,叹声道:“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

    wxi7

第一百八十七章 陇右,新的舞台(十)() 
李勋在皇城之中小跑前行,跑到德政殿的时候,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狗儿哥,你怎么现在才来,这朝会都已经开始了。”

    在殿外当值的小乐子见到李勋,连忙跑了过来。

    “睡过头了,皇帝姑父没说我什么吧?”

    小乐子呵呵笑道:“皇上事多,哪有功夫惦记你,朝会刚刚开始,你快进去吧。”

    “算了,不说了,我还是快进去吧。”

    李勋摇了摇头,整了整身上的衣服,然后大步朝着大殿走去。

    殿外的两名太监看向小乐子,后者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开门,让李勋进去。

    朝会是何等的重要,自然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只能早到,晚到了,就别想着进去了,回头等着挨批受处分吧,不过现在这个事情由小乐子管理,他能不让李勋进去?

    李勋猫着脚进了殿内,走到武官队列这边的最后边站着,微微斜着头朝前方看去,话语声传来,一名大臣正站在大堂中间,向赵智诉说其事。

    赵智端坐上方,身子坐的笔直,脸色极为严肃。

    听了一会儿,李勋却是慢慢听明白了,正在向赵智诉说事情的人,是御史台的官员,他此刻进言,竟是弹劾当朝相国,而且还是一下子弹劾两个,王仁锆与岳继明。

    李勋探出脑袋,往最前边看去,却是见到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静静的坐在那里,两个人都是闭着眼睛,但脸色却是铁青一片。

    “兄弟,朝会开始多久了?”

    李勋拉了拉前面的人,低声问道。

    身前之人皱着眉头,面带不悦的回头看去,见是李勋,脸上升起一丝笑容,轻声说道:“刚刚开始,李将军,你问这些干什么?”

    这人认识李勋,但两人没交情。

    李勋干咳两声,打哈哈道:“刚刚有些走神,有些走神。”

    这人看着李勋这幅摸样,顿时有些明白过来,玩味的笑了笑,当下拉着李勋低声说道:“在下张金,空闲的时候,你我兄弟当多亲近亲近才是。”

    “一定一定,散了朝我就请你喝酒。”

    李勋低下头,敷衍的应付着,因为刚刚,赵智的目光好像朝着这边瞟了一眼。

    那名御史终于是说完了,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随后又有大臣相续站了出来,全部都是出言弹劾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

    就连李勋这种不懂政治的人,都是看出了不对劲,比如曾经的那个世界,就算开会批导谁,也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慢慢进入主题,今天的朝会却是大反常态,朝会刚开始,所有人的炮火便是对准了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直接开火。

    赵智不是昏君,他作为皇帝,还是很有能力与手腕的,能在他手中做到相国,自然不是常人,不管是王仁锆还是岳继明,都是非常有能力,为官也很清廉,就个人而言,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污点,但天下毕竟没有完人,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所在的家族,关系极为亲密,世代联姻。

    刘桀的致仕,有他自己的意愿在里面,但其中,多多少少还是有着赵智的影子,因为在这个政治大局中,刘桀所能起到的作用已经是越来越弱,赵智绝不可能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那样会破坏整个朝堂的政治平衡,乃至影响整个天下大局,所以说,赵智显然已经做好了某些准备,而刘桀恐怕也是看透了赵智的心思,不管是出于自尊,还是出于压力,不用赵智开口,刘桀自己率先做出了动作。

    刘桀退了,杨道嗣若是也跟着一起退,这样的局面,恐怕是赵智最愿意看到的,而赵智的心思,刘桀能看透,杨道嗣难道就看不透?

    但是,杨道嗣就是不退,赵智能拿他怎么办?说实话,赵智还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原因何在?很简单,相比于刘桀,杨道嗣与其杨氏一族,不光有文,还有武,蜀州节度使杨道安,手握五万精锐大军,有这么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除非杨道嗣自己出问题,若不然,任何人都无法强迫他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包括赵智。

    文武的结合,对于国家,对于皇室,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但造成这种结果,并不完全都是杨道嗣或者说杨氏一族的错。

    平宗朝,平宗不听良言,执意攻伐河北,结果引起河北五大藩镇的激烈反抗,数十万朝廷大军灰飞烟灭,幸运的是,河北五大藩镇并没有灭亡晋朝之心,最后单方面撤军,并主动上表请罪,平宗只能妥协,双方最后言归于好,但此时的朝廷已无强兵在手,军事力量极为虚弱,吐蕃、蛮越占婆纷纷异动,各地节度使也是蠢蠢不安,似有不臣之心,尤其是吐蕃一方,趁着蜀地兵力被抽调一空,军事力量最为虚弱之际,大举进犯,一路势如破竹,连破数十城,兵围蜀州治所晋元城,与晋元城相隔数百里之外,便是丰京门户重镇白马关,因为征伐河北,白马关的兵力已经被抽调一空,只有老弱残兵千余人守卫,所以,一旦晋元城被攻破,白马关实难自保,吐蕃十余万大军当可长驱直入,直攻丰京,真要如此,大晋危矣!

    乱世出英雄,危难之际,这个英雄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做董全林,以剑南道节度副使,蜀州都督之职主管整个蜀地的军事,面对吐蕃大军全面压境,董全林临危不乱,率领手中仅存的五千士兵,退守晋元城,一边传令锦州刺史齐茂希,让他假意投降,尽量拖延时间,一边紧急加强城防,并广派士兵,四处奔走,号召百姓,共赴国难,保家卫国,此举,得到广大百姓的极力拥护,无数百姓纷纷拿起可以当做武器的物品,涌向晋元城,不过数天,董全林便是得兵十余万。

    随后,吐蕃强攻晋元城,却是久攻不下,于是分兵三万围困城池,吐蕃赞普亲领七万大军,进军丰京。

    当时的杨道安,还只是蜀州下属一个县城的县尉,他并没有跟随董全林进入晋元城,而是奔走四方,召集民间力量,身边很快便是聚集了六千余人,当他得知吐蕃赞普领着大军杀向丰京,立即派人潜入晋元城,与董全林取得联系,双方密谋一致,趁着大雨之夜,吐蕃不备,突袭晋元城城外的吐蕃大营,内外夹击,大败吐蕃,斩敌两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已经杀过白马关,正向丰京进军的吐蕃赞普,闻听这一消息,大惊失色,惧怕后路被断,只得率领大军回返晋元城,双方再次形成对峙。

    一月之后,吐蕃最终妥协,从大晋得到大量物资赔偿之后,大军撤退回国。

    wxi7

第一百八十八章 陇右,新的舞台(十一)() 
河北之战五年后,也就是兴平六年,河北五镇之一,齐州节度使徐国汉病死,其弟徐国维趁机夺权上位,徐国汉之子徐贤达不服,由此引起叔侄争权,导致整个齐州陷入内乱。

    随后,徐贤达得到其余四大藩镇的一致支持,徐国维走投无路,派密使觐见平宗,表示愿意纳土归降,只求保住全家性命。

    徐国维的投诚,让平宗欣喜若狂,这让平宗看到了一个机会,一个里应外合,彻底解决河北藩镇长年割据的最佳良机,至少,在平宗看来,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平宗当即召集心腹重臣商议,那个时候,政事堂的相国宰相,多是阿谀奉承之人,自是顺着平宗的心意去说话做事,刚刚以吏部右侍郎入职政事堂为相的杨道嗣,直言劝谏了一番,当即遭到平宗的不悦与斥责,为此险些丢掉相位。

    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节度使,也是纷纷出言怂恿平宗,并表示愿意出兵,为平宗效力,平宗由此信心大增,四处调集兵马,做着战前准备。

    那个时候,刘桀在陇右已经形成气候,手中有着近十万精锐大军,平宗让其留下三万士兵防守陇佑,本人率领七万余大军回返中原,同时也命令了董全林率领大军回丰京集结。

    平宗此举,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但平宗决心已下,一意孤行,而且政事堂被其一手操控,作为皇上,他确实有着绝对的权利。

    但有些时候,就算你是天子,一国之君,也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首先,董全林就是拒绝率领军队回丰京,并上书平宗,言辞极为激烈。

    河北惨败,不过数年,数十万将士战死,累累白骨,历历在目,多少人痛失骨肉,悲痛欲绝,今强敌环肆,吐蕃蠢蠢欲动,蛮越占婆乱局,波及岭南,国家疲弱,各地节度使姿态越发狂傲,不尊朝廷法度,互相征伐,百姓民不聊生,陛下不思强国稳定之策,反而再起征伐河北之心,若胜,也不过是两败俱伤,河北大地必将满目苍夷,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若败,朝廷再无任何一丝底气,亡国之日,不远矣!

    董全林的上书,震惊朝野,平宗更是怒不可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董全林的奏折撕了个粉碎,怒吼咆哮:“反贼,逆臣。”

    正当平宗准备夺取董全林兵权,抓回丰京严惩之际,吐蕃赞普,再次率领大军进犯,蛮越占婆的乱军也是越演越烈,一度攻破岭南道首府广州。

    值此之际,杨道嗣力劝平宗,当以大局为重。

    平宗终于感到惧怕,暂免董全林之罪,让其领军抵抗吐蕃进犯,并调遣江南诸州兵马,前往岭南平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