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天子-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想蔡琰一块块的用反字来写,还不能出错,刘协就挺佩服这女人的,一般人还真做不来这种事情。

    “此书一天可出多少册?”刘协扭头,看向一旁的蒲元问道。

    “以目前的刻板数量以及工部的效率来说,每天可成书八百册。”蒲元笑道,听起来似乎不多,工部负责这块儿的加上打杂的也不过百人,按照刘协的流水线昨夜,有人负责刷墨,有人则负责拓印,然后风干,装订成册,一天下来,八百册,在刘协看来,其实真不多,不过如果让外面的人知道,恐怕会惊掉下巴。

    虽然纸已经造出来了,但不说世家愿不愿意借,就算愿意,要将一部论语翻抄下来,需要花费的功夫也不少,而论语算是比较少的,没日没夜的抄,如果纯以人力来抄的话,也得抄个几天才能完成一本,而这书局,一天就能印出八百本,这个效率,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可不简单。

    翻看着几本成品,刘协皱了皱眉,扭头看向蒲元道:“日后先着重翻印论语、春秋,至于其他的书籍,朕会着人弄来范本。”

    目前翻印出来的范本倒是不少,有乐府诗集,还有各种前人的著作,包括蔡邕生前所著学说,蔡琰作为蔡邕之女,所学之丰、之博,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朕要拓印兵书、战策、数术这些书籍,至于其他的,暂且放一放。”刘协想了想道,不是说其他书不好,但就实用性来说,远不及一些务实的书籍,眼下工部的翻印速度就这么快,在有更大的规模之前,弄太多这些陶冶身心,探讨人性的书籍,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于朝廷、于国家而言,并没有什么用。

    “陛下,这却是为何?”蔡琰娥眉微蹙,看向刘协,有些不解,也有些愤怒,毕竟这些雕版,花费了她近一年的时间,如今刘协一句话,就要将其中大半数否定,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其间所耗费心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书,都是蔡邕花了一辈子时间收集起来的,其中还囊括着蔡邕亲自撰写的汉史,对蔡琰来说,其中的意义甚至比她的生命都重要,她是一心想要让这些东西传承下去,如今刘协一下子否定了大半,让她如何不难受。

    “昭姬。”刘协找了个椅子坐下,认真的看向蔡琰道:“朕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印,对于蔡翁,朕是非常尊敬的,但凡事总有个轻重缓急。”

    “朕现在要的,是能够务实的人才!”看向蔡琰,刘协认真道:“何为务实?为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一县开销、收入,计算的井井有条,为官,可以使一地百姓安居乐业,这叫务实,而针对的人,也是那些没有学过任何东西,甚至不识字的平民百姓,如今这工部一天只能印刷八百册,听起来很多,但朕接下来,要推广学问,你叫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一上来就学习这些东西,能懂吗?”

    “史可以令人明兴衰。”蔡琰皱眉道。

    “朕现在可没指望所有人都能够明白这些,朕现在要的很简单,务实,能够为朕做事,然后,如今朝廷人才看起来足够,但实际上,不够,远远不够,朕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培养出足够能够让整个大汉朝正常高效运转的官员,或者说,是能吏,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朕要做的,是基层的夯实,这样,我大汉才能长治久安,至于这些学问,昭姬可以放心,待这第一批面对子民的书院开启之后,朕会专门扩大书局印刷,到时候,会有专门的书局来负责刊印这些东西。”

    蔡琰也不是真的不懂道理,只是事关蔡邕一生心血,难免会钻牛角尖,此刻得了刘协的承诺,心情平静了一些,仔细想了想后道:“若只是算学的话,妾身家中有家父留下来的《九章算术》之孤本,此书几乎囊括自战国起至今为止的算学成就,由浅入深,都有记载,此前并未送来,若陛下需要,妾身愿意献给陛下。”

    “好!”刘协抚掌笑道,蔡琰可是个宝贝,家中藏书丰富不说,本身就是一座移动图书馆,刘协当初千方百计的将蔡琰留下来,为的就是这些,毕竟就算拿了蔡邕留下来的藏书,要整理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有了蔡琰,可就简单多了。

    “另外,朕还有些想法,前段时间与皇叔刘洪参详过,颇为可行,既然昭姬愿意拿出九章算术,朕想邀请昭姬,皇叔等几位术算大家,重整九章算术。”

    阿拉伯数字,如今只在秘卫之中流传,但这种东西无论书写记录还是用来推广,都比较实用,刘协想用这个将如今大汉的算学再整理一番,成书之后,将一些基础运算还有法则进行推广。

    严格来说,这个时代的数学可是还能涵盖物理这些学问的,如果真的能够广泛运用推广起来,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都能用到,是一门很实用的学问。

    “妾身有一人可举荐陛下,此人若单以算学而论,便是家父也曾自认颇有不如。”蔡琰躬身道。

    “哦?”刘协闻言,目光一亮,他虽然找了一些术算大家,但实际上主要研究的还是天文方向,比如刘洪,精研历法、天文,因为术算对于这些东西有帮助,才会去学,其他的也大都如此,听到蔡琰所说,不禁大感兴趣:“却不知是何人?”

    “回陛下。”蔡琰微微躬身道:“此人姓赵,名爽,字君卿,乃吴郡人士,早年曾求学于家父门下,于术算一道颇有天赋,后来家父被贬黜,此人便辞官回了吴郡,于算学一道,自成一脉,家父曾坦言,君卿于术算一道,俨然已经可以自成一家。”

    赵爽?

    刘协没有听过,不过在学问上能得蔡邕如此高的评价,其人之能恐怕不俗,当下点头道:“既是大才,朕这便下诏,命人前去江东,请此人入朝,重整九章算术。”

    “妾身愿意附一封书信,请他前来。”蔡琰微微躬身道。

    蔡邕之死,虽说是王允一意孤行,但刘协当初的软弱也是原因之一,赵爽当年既然能因为蔡邕被贬黜之事,直接弃官,放弃前程,可见其对蔡邕的感情,如今刘协下诏,对方未必会应诏,是以蔡琰才有此一说。

    “那便有劳昭姬了。”刘协也明白其中的意思,颔首点头道,如今江东正值战乱频繁之际,刘繇、严白虎、孙策、王朗,这些小军阀混战不休,有了袁术的前车之鉴,朝廷的脸面,这些人还不敢不给。

    “分内之事。”蔡琰躬身一福,微笑道:“陛下所做之事,乃利在千秋之事,妾身虽是女儿身,却愿略尽绵薄之力。”

    见蔡琰便要写信,刘协伸手阻止道:“先别忙,不急于一时,朕还有些事情想要问问昭姬。”

    “陛下请讲。”蔡琰闻言,转身向刘协一福,躬身道。

    “臣等告退。”见刘协目光看过来,蒲元等人知趣的躬身告退,将这里让给两人说话。

    “之前朕已经说了,朕要将这些学问向百姓开放,如今我关中百姓大都有些家资,愿意求学之人应当不少,但真的要将这些学问推广,阻力应该不少,不知昭姬可想法?”刘协微笑着看向蔡琰。

    蔡琰属于那种学霸型的人物,博闻强记,知识储备放眼天下,恐怕也只有那些跟蔡邕齐名的老学究能够相比,虽然不理政事,但见识确实有的,刘协这么一说,自然也明白其中的意义。

    娥眉微蹙道:“妾身只是一女子,这国家大事,不好多言。”

    “朕只是想看看昭姬的看法,并非议政,昭姬但说无妨。”刘协摆了摆手,笑道。

    蔡琰有些无奈,她不想掺和这些事情,就如同蔡邕一样,只想将全部精力放在学问上面,但此刻刘协既然这么说了,她也不好推脱。

    左右无人,蔡琰皱眉想了想道:“此事,宜缓图之。”

    “这朕自然知道。”刘协看着蔡琰,他很好奇,若论知识量,就算是郭嘉比之蔡琰,也是拍马难及,而且蔡琰的各项能力值也不弱,顶尖算不上,但一流没问题,而且还是谋略、内政双一流的水准,已经很高了,放眼朝中,也没几个,似乎这能力与知识量并不太大关系,但若说全无关系,又说不通,他倒想看看,蔡琰究竟有什么本事。

    “太学荒废已久,陛下可重开太学,作为士子晋升之路。”蔡琰想了想,直言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陛下既然想要推广学问,自然需要一个缘由,国家人才不足,尤其是后续方面,再加上工部做出书籍,可先放于太学之中,至于接下来如何推广,妾身见识有限,怕是帮不得陛下了。”

    刘协看着蔡琰,微笑着点点头道:“也好,剩下的事情,朕会与其他人商议,昭姬先去歇息吧,明日朕派人去你那里取书信。”

    “喏!”蔡琰再度一礼,告辞离去。

第一百三十章 三学() 
重开太学么?

    看着蔡琰离开的方向,刘协皱眉思索着,自董卓迁都洛阳之后,太学就名存实亡了,所谓太学,便是为那些世家子弟开设的学院,可以理解为求学之地,也可以理解为世家子弟镀金的地方,一般朝廷用人,会首先考虑太学院,如果太学院没有适合的人才,才会由各地举荐出来的孝廉中甄选合适的人才。

    重开太学院,看起来,似乎是在向士人释放一个妥协的信号,但实际上,与刘协的理念并不冲突,虽然如今刘协提拔了不少寒门人才,但实际上,大部分官职依旧是由世家子弟来担任。

    这个时代,九成以上的人才,都出自世家,莫说朝廷,任何一方势力,想要发展壮大,想要正常运转,都不可能撇开世家。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就先刊印论语吧。”刘协扭头,看向蒲元笑道。

    选择论语为第一步推广的教材,一是因为论语毕竟知道的人多,就算是乡野村夫,也大多知道有这么一部书,容易让人接受,二则是简单,通篇都没有太多生僻的东西,而且只要是个认字的,都能教授,在这件事情上面,不要指望世家会大力支持,不给暗中使绊子,已经是烧高香了。

    而刘协如今手中,能够拿出来去教授这些东西的人可不多,总不能让贾诩这样的人才跑去乡间传授学问吧。

    所以重立太学,然后从太学院中挑选一些适合的人才洗脑,填充到自己的队伍之中,如今刘协治下县城都有近两百个,若以乡来计算的话,那得上千了,就算每县只需要开一个学堂,加起来所需要的人力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所以降低教授者的门槛,反正论语的话,只需要识字,能够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讲解就行了,最重要的,就是教人识字,在此之后,县学才会真正教一些比较高级的学问,一般乡学的授课时间在一年,只要能够默写论语什么的,就可以毕业,然后进入乡学,才会接受正式的教育。

    而刘协也有这一年的时间来整理,研究这县学主要学得东西,术算就是最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还会将一些工匠、商人之类的东西融进去,而县学,也是未来为刘协培养管理人才的地方,从这里出来的人才,很难出现那种智谋出众,王佐天下的大才,但一定能够做实事,能够完美的将朝廷颁发下来的政令做好。

    虽然不像郭嘉、贾诩这类有着辅国能力的,但却是运转天下所必不可少的,个人的能力或许并不出众,但却能构成朝廷管理天下的基石,就算贾诩、郭嘉之后,刘协招揽不到类似顶尖的人才,只要这些人在,县学之中,源源不绝的提供类似的人才,朝廷就只会越发稳固。

    至于更往上的郡学,就是深入研究了,同样不大可能出现顶尖之者,却能培养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比如术算一学,县学中教的都是基本的运算和运用,但到了郡学,就是更深入的研究了,深入到各行各业,比如工匠如何做才能更出效率,木轨的承重极限,改进方向,再比如金融,虽然这个时代的金融比较原始,但正是因此,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里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也是日后推动大汉朝前进的根本力量。

    至于最终,就是将太学融入三学之中,作为郡学的一个升迁之地,只要入了太学,就相当于有了功名,会在军中或是官场上挂上一个名誉头衔,专门为国家各行各业制定前进方向。

    当然,这些东西真要一点点实现,难度不小,目前刘协要做的还是第一步,重立太学,然后创办乡学。

    乡学实际上没必要太过担心世家的反应,刘协也没准备亲自出面,而是要以商业的手段,在各地建立书院,这并不触犯律法,刘协要做的,就是到时候保驾护航,避免世家从中作梗,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兴建县学,到时候阻力肯定会大,但有了乡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