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可是在向外销售的时候,销量并不大的,原因很简单,这玩意比以前的贵。

    铁链和门锁,不怎么的严密,可是使用的铁料较少,差不多是这一种铁条一半左右,一些极端的甚至在五分之一左右。

    这是在同样级别情况下,锁的大小不一样,穿条和铁链粗细不一样,重量也不一样。

    铁是高价,一套差不多的锁具,可能要使用三四斤铁,单纯一个不算太粗的铁条,可能也两三斤重,全部的安全就在铁条上面,铁条足够粗,就足够安全。

    铁的比重太大了,铁链不算什么,那是中空的锻造。铁条就不是了,必须是实心的,虽然打造起来不算困难,可是铁料本身昂贵。

    一副完整的锁具,一般而言,用铁5斤,单纯铁料本身的价格,就是400文以上的,加上工钱和其他的,一套锁具差不多会超过550文。

    在北宋这个时代,550文,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一般的家庭,一个月的生活,也就是在这个上面。

    看起来550文只能够买到不足一石米,可是有多少的家庭,是吃米过活,面的话,1。5石,杂粮更是两三石。

    按照一个人一个月消耗70斤来计算,三四口人的家庭,吃粮食就可以生活了,就算是在差一点,七八口人的家庭,混着一些野菜和其他的吃食,也可以活下来。

    锁具虽然重要,却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也就是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

    铁匠作坊的热销,是因为铁匠作坊工资水平很高的,一些核心铁匠,他们的工资,已经基本上超过了50贯一个月,这在北宋,绝对算是高等的收入了。

    6个铁匠可以相当于一个参知政事的收入,这看起来不太可能,在北宋却是存在的,赵信大规模的提升待遇,已经显现了威力,那就是在铁匠作坊,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巨大的市场。

    因为铁匠作坊的铁质量好,比起普通的锁具来说,更加轻便,也更加的便宜,锁具,算的上是销售的一个大头,抛开了在铁匠作坊的销量,大名府周边,每月的销量,大概是在4000套左右。

    王松有些茫然,他不知道拿着这个东西说什么,一个月4000套,按照每套250文的价格,1000贯,这个钱,或许在几个月之前,在王松的面前,是一笔大钱。

    因为王松带着赵信,从汴梁离开的时候,身上装的的,也就是一千贯左右,几十个人,不远千里,大半个月的花销,也就是一千贯。

    可是现在,跟着赵信,见多了世面,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早在苗家庄的时候,馒头包子,每天的销量,就是在1500贯左右的净利润,加上肥皂,早已经超过了2000贯,到了铁匠作坊的,一个月总消耗就超过了100万贯,一个月1000贯的销量,真的不起眼。

    看到王松依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赵信一拍脑袋,继续的说道:“我们北宋有多少户人家!”

    这个倒是户部统计过,王松也看过,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2000万?”

    “如果每一户都用上我们的锁具的话,这个销量是多少?”

    “500万贯”王松下意识的回答,然后大声的说道:“这不可能!”

    大名府有多少户,20万户,可是每月的销售,才多少的,4000套,一大半的销售,还不是在大名府产生的,而是辐射出去,向外销售掉的,有些干脆是商户们来拿货的。

    北宋虽然有2000万户,可是绝大部分都是穷人,家徒四壁,就如同苗家庄的那样,根本就不锁门,锁门的话,也就是两个他铁环一把锁,就这样,都是不错的。

    用这样的全套锁具,不是开玩笑么,一般人是没有这个实力购买,真正能够购买的起的是少数。

    看到了王松的回答,赵信叹了一口气,他不由的想起了后世的一个笑话,两个推销员,都被命令,卖个和尚梳子,一个人觉得和尚没有头发,要梳子干什么,另外一个人觉得,和尚没有梳子,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市场啊。

    没错,空白的市场,就代表这没有竞争,没有阻力,最大的阻力,就在于市场本身接受这个产品,一旦成功,这样收效巨大。

    目前的铁器就是这样,虽然说,铁匠作坊,已经把铁器的价格降低下来了,原来平均在每斤百文的价格,降低到了50…60文左右,这样的价格已经极具竞争力了,这也是没有怎么宣传,就在大名府进行销售的结果。

    可是在赵信看来,这不够,完全不够。

    虽然,在北宋,还无法形成类似后世那样,直销和传销,可是简单的销售应该没问题,基于路引等众多的问题,赵信没办法组织一个精干营销团队,可是基于整体,甚至是全局的供销会议,还是可以召开的。

    要如何的吸引对方,这就是他们必须做到的,商人是什么,是追逐利益而存在的,只要让商人看到利益,就可以吸引到商人。

    赵信简单叙述了销售的理论,听的王松是一愣一愣,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听了之后,就感觉很有道理。

    之前的销售,价格很低了,可是主要是面向终端的,终端的客户,他们不是特别的敏感,他们还认识不到,这个价格之中蕴含了多少利益。

    只有呈现出体系,呈现出阶梯状,才能够让这些商人购买。

    而锁具只是铁器的众多利用之中的一个方面,很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

    厨房用品,日用工具,农具和普通的工具,这些遍布在了整个生产和生活之中的每一个角落,这些都是潜在的市场,有些,在北宋这里,已经有了类似的工具,只不过不是铁制的,有些,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出现,必须要做到引导和展示,最终才能够产生销售。

    保守估计,平均每一个人,能够使用1000斤左右的钢铁,才算是现代化的社会。

    可是在这个时代,恐怕连1公斤都没有,这不是天方夜谭,是真正的存在,这是包括了大宗建设,武器,军事,还有一些铁的使用之后,加在一起的最终结果。

    北宋,在大名铁匠作坊出现之前,钢铁能够是15万吨,换算成斤的话,大概是3亿斤,平均每一个人的消耗,大概是2斤,也就是一公斤的样子,如果能够提升5倍,也就是意味着,整个北宋的铁器的消费,总量会达到75万吨的程度,这个勉强可以消化,目前铁匠作坊的产量。

    听了赵信的讲述,王松有些目瞪口呆了,他完全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销售问题,就可以让赵信讲到全局的程度。

    15亿斤的铁料,如果分解到每一个人身上,那不算什么,可能一个人,连10斤都不到,这代表着什么呢,一家一套锁具,一家一套餐具,一家一个或者两个铁锅,一家一个水壶,这些有的,还是没有的必需品,如果每一个家庭都会使用的话,会是怎么的一个概念。

    赵信列出来,每一个人的必需品,差不多是几十件,如果全部拥有的话,每一个人的平均用铁量,可能会达到5 0斤。

    这是什么概念,到铁匠作坊,把产量扩大三倍,甚至是四倍,达到50亿斤,甚至是70亿斤,也能够承担,可是因此而创造价值,绝对是让人无法想象的,那是一个可怕到至极一笔财富。

    隐隐的,王松似乎有些能够把握到了赵信的用意,这些东西不一定所有人都会购买,可是只要销量上去,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一个人买这些,一些人买另外一些,交叉下来,每一个人平均的钢铁使用量就上升了。

    冶炼非常赚钱,这一点,赵信从来都不怀疑,这不是后世,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东西,远远多于的需求的时代的,这是机器和工业刚刚兴起的日子,工业起步的时候,不存在这个问题,挑选钢铁,就是因为这个行当很赚钱。

第二百六十七章 数据的力量() 
王松似乎歪着头想着,好半天之后,才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是降低价格么?”

    “没错,价格就是重点!”

    当催化剂出现之后,直接让那个成本,从30这个档次,降低到了15左右,这个增长幅度,非常的可怕,实际上,把铁的成本,已经降低到了一个程度,只要是有人投身进来,就可以赚钱。

    人们所认可的铁的平均价格,大概是目前铁匠作坊的几分之一,现在的零售价格60文,还有较大的降幅,如果降低到原来一半,或者是四成,把这个作为供货价,逐级的提高零售的价格,只要找到足够多经销商,就足以把这个东西卖到全国去。

    全国的市场有多大的,这一点,王松不知道,可是大名府的市场,就是一个很完善,还是很大的市场的。

    王松也不是笨蛋,赵信说的这么的清晰,他哪能不知道,这是让他从大宗的订单上面,转向民品,可是王松心中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民品有那么大的市场么?

    王松态度,赵信不奇怪,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看法,政府的订单更多,可是实际上,北宋这么一个商业社会,民品的销售数量是非常可怕的。

    同时,国外还是有很庞大的市场,这些基于最普通的生活的日用品,本身就是按照人头来,之前没有普及,是因为价格昂贵,一套下来,可能动辄就是数贯,这笔钱,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平头百姓来说,那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庞大数目。

    这也是制约民品的根源,本身在大名府签订了铁器的订单之后,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政府的订单,一向是质量的代名词,虽然不一定会好,却一定是在水准以上。

    他之后就推动了民品的销售,在馒头包子的店铺的推动下,开始了专门的日用品和杂货铺,可是接下来,本来,大规模的向外的推介,停下来了。

    因为效果没有他预想的那么好,对于普通的家族或者是商家来说,这是一个很赚钱的声音,但是仅此而已。

    赵信在大名府的商贸活动,基本上,都由王松经手,民品虽然是不错的,却没有达到跟政府订单抗衡的程度。

    那是4亿斤,换算成35文的订购价格,也是超过了1400万贯,民品一个月的销量,差不多才十万贯左右,一年百万贯而已。

    换做在苗家庄之前,别说是一个月的10万贯,就算是5000贯,就足以让他满意,可是看到了一个月100多万贯的政府订单,再看这个民品,王松有些怀疑,是不是一定能够产生如此效果。

    单纯看目前的数据,王松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是事物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很快,赵信又拿出了另外的一份东西,这是记录铁匠作坊成立以后,所有销量的一个简单纪录,主要是民品方面。

    数据,永远是骗不了人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落实到数据上面,比如说,股市,期货市场,比如说金融市场,再比如说,庞大的商业市场,21世纪,在淘宝为基础的网络购物流行了之后,大数据成为了人人都注意的焦点,从海量的数据之中,找出共同的地方,来指导商贸往来。

    从后世走来的赵信,很清楚,纪录的好处,有时候,一些东西就可以从数据变化之中的出来。

    目前,不存在广告,也不存在宣传,大部分的销量,一方面,是依靠人员的努力,可是这些销售人员,只是在店铺之中销售,并没有深入的寻找市场,更多的是,依靠口口宣传。

    看着一番密集的数据,王松一片的茫然,他不知道,这些数据代表这什么意思。

    赵信也不在意,统筹之类的东西,还不是这个时代所能够理解的,他简单勾勒,把一些数据和事件列出来。

    第一个当然是开始销售的时间,整整一个星期,只卖掉了大概40贯左右的铁器,当时的价格还是在100文左右。

    也就是说,400斤的铁料,平均一天不足60斤,这对于整个大名府的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数字。

    这也是民品的销售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相对于铁器的销售量,更加的恐怖的是馒头包子,几文钱一个的馒头,10文一个的包子的,却成为了大名府最热潮的名词,大名府周边,差不多800万人,平均每人消费差不多10文的馒头包子,也就是说,这些的销量,早已经达到了8万贯每天。

    利润会伴随着的量的增加和原材料的涨价,逐步的被挤压,可是这个量能的条件下,那怕一点点,也足够的惊人了。

    铁器的销售,相对于馒头包子,是一个连零头都不算零头的微不足道的销售,不过,铁器是一个长久的销售,并且从推出了店铺之后,销量都在上涨,而且幅度不低。

    半个月之后,这个总量是800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