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做法不是没有效果的,会比之前的铁锅,减少了二十来斤的的重量,大概占据二分之一多一点的重量,在热力的应用上面,各种食材的处理上面,也有很强的作用,这就是铁匠作坊的核心竞争力,用更少的铁,更少的原料,制作出性能出众的锅。

    铁锅当然是重中之重,也是赵信介绍的重点。

    实际上,一件件的东西拿出来,一个个的介绍这个东西的好处,王松早已经有些茫然了,他这才知道,原来日用品,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

    当听到一个巨大的铁锅,只有之前价格的三分之一不到时候,这还是目前铁匠作坊平均价,如果算是之前,差不多只有一成多的价格,这样的价格就算是王松也有些动容。

    铁锅作为绝大部分家庭之中唯一铁器,也是整个家庭之中最昂贵的财产,一般而言,一个小一点的铁锅,最少也需要45斤左右,按照之前的价格,一个铁锅的价格,高达得6贯左右。

    就算是大名府铁匠铺,减少了这个成本,最终的价格,也差不多是3贯左右。

    现在,一个铁锅的重量,大概是在20斤左右,依然非常沉重,可是每斤40文的价格,铁锅的总成本,只有800文。

    这么多年的时间了,谁听过这么的便宜的铁锅。

    王松到这里,再也没有疑问了,赵信用实际情况,证明了他的能力,光是这些铁锅,如果一旦推出,在大名府都能够创造数以万计的销量,就算是有,再购买一个也不算困难,原来五六贯,现在只有800文。

    王松认可产品,未来民品的销售大有的起色,赵信也很满意。

    他创造的这个研究院,本来只是为了研究一些用得着的民品,在赵信没有离开的时候,为铁匠作坊增加一个拳头产品,可是没想到,多了牛大力这么一个研究者,只要明白了研究的过程,他就可以推陈出新。

    一个对于冶炼非常熟悉,并且愿意去研究的人,那是可遇不可求。

    说实在的,对于成本的降低,最开始,就应该走这样偷工减料的做法,这也是后世被证明。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国营企业生产产品,都是那种沉重,耐用大家伙,拿电风扇为例,全部都是角铁或者钢材焊接而成,电机的性能也非常好,一个电风扇的重量十几斤,可能用几十年,上百年都不带坏的。

    质量成为了他们的根本,可是这样经久耐用,质量极好风扇,却被容易坏掉的私企小风扇,打的落花流水。

    原因非常简单,可靠性并不是最大的保证,小巧的外形,轻便重量,这些都是这些电扇的优点,最大的优点却是价格。

    价格永远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产品的普及,性能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价格才是,虽然后世有光怪陆离的各种材料,可是最基础的钢铁,和普通的塑料,才是最大行于世的,他们代表着主流,当然,也代表着便宜。

    偷工减料,尽可能降低生产时候使用的原材料,或者用一些便宜的材料,这样哪怕性能上降低一些,却可以达到基本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大幅度的降低价格。

    这是最容易成功,也最好成功的部分,可是最终,赵信没有选择这一点,原因就在于,他不熟悉。

    他知道薄铁皮可以减少成本,可是多薄,他也不知道铁皮要如何做出来,虽然他有原理,没有足够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他实现这些,永远是空头,反而不如另外一个方面更容易。

    统筹是一个方面,用更高的效率,比如说,节约炉子的温度,让热销用更高,使用焦炭,而不是木炭,降低成本,这些最终产生了奇效。

    哪怕赵信对于冶炼一无所知,仅仅凭借着的后世的一些观念,把问题的关键,放在铁料本身和工业化大生产上面,通过减少原材料本身的成本,来降低整体的成本。

    这是最为直观做法,也是大幅度提升北宋实力的方法,依靠着比原来降低一半的价格,赵信成功的获得了北宋政府的订单,也是因为如此,价格这一方面,就是一个最大的额优势。

    材料的成本这玩意,是有极限的,原材料的成本,从最初的七八十文,降低到了15文之后,因为不停的降低,实际上,已经让原材料的成本,处于非常极限的程度,或许还有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也就不大了。

    他本以为,节约了大量的成本,销量应该有很大的增加,可是却发现,价格降低之后,销量是提升了,却没有提升的那么的迅猛。

    稍稍调查就知道了,原来,从600文左右,降低到300文,或者是200文的程度,是会刺激一部分的销量,可是这部分的销量,不会太高,毕竟,北宋这个层次,普通老百姓手头上面的钱,还是不多的,类似铁匠作坊这样的高工资的很少。

    就算是常年在码头上面下苦力的,一个月也就是1贯左右,稍微多一点少一点。

    这样的话,如果有一大家子的话,能够灵活支出的就有限,可能一个人节约200文左右,这些钱,可能会用在一些更加关键的地方。

    赵信没有学过统筹和商业分析,可是就很朴素的分析之中,他吃惊的发现,如果在这个基础上面,再降低价格,比如说,达到之前十分之一的程度,五六十文,或者是更低,才会吸引到人。

    便宜才是硬道理,在成本上面,可能降低的幅度不高,就算是一斤铁降低到七八文的程度,也不可能让几个降低到那种程度的。

    在没有工业化生产的时候,在没有大规模的炼钢高炉,要达成七八文,那就不是难不难的问题了,那是根本就没办法实现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现在的价格,比之前有巨大的竞争力,可是相对于老百姓的购买力来说,又太高了一点,或许慢慢的来,是可以逐步的普及,可是跟赵信这样突然爆发的量能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的。

    大量大匠的出现,让他耗费巨资,成立了这么一个研究所,并且在现在诞生了结果。

    以牛大力为主体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只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想法,这些匠人们,就在其中推陈出新,退出了最少200种新产品,这些产品无一例外,在保证了原来的功能性的基础上面,减少了原料的使用,种类繁多的产品,几乎遍布到了各个方面,比原来的覆盖面广的多。

第二百七十一章 销售遇冷() 
“殿下,为什么不早点跟我说,如果早知道有这么多的产品,民品的销售,最少可以翻3倍!”

    “你打算怎么经营他们!”

    “当然是放在店铺里面经营啊!”王松理所当然的说道:“这些价格便宜的产品,肯定会大受欢迎!”

    看着王松兴高采烈的样子,赵信就知道,王松心中到底是打着什么样的主义了,依托着之前的馒头包子作坊,他们的铁器店也开启来了,现在差不多每月有10万贯左右的流水。

    听起来是不低了,可是在赵信看来,这远远不够,同时他也不认为,能够提升3倍,一方面,这些产品,跟之前的产品重叠了,只要新产品投入使用之后,之前的产品,应该是不会有太多的市场。

    一个成本关系,就决定一切,以前铁锅,哪怕价格下降了,也有3贯,现在只有800文,你觉得之前的还能够卖得出去么?

    同时,一个家庭需要的日用产品的数量,是有所极限的,这些便宜的产品,虽然会开发出一定的市场,一定可以让销量增加个三四倍,可是你要知道的,这些是偷工减料的产品,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可就买不到之前的价格了。

    原则上,只有销量提升3倍以上,才能够达到原来的销量,要想成为原来的3倍,必须要销量扩大12倍以上。

    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白了,仅仅依靠大名府的市场,能够保证的一个月25万贯左右销量,已经是一个极限了,再多,几乎不可能。

    听完了赵信的说法,王松也愣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么多深层次的东西,特别是当重量减轻之后,同样的一个铁锅,他的销量,就没有那么高了。

    这怎么办,王松的脑子,顿时就有些不好使了的,他甚至皱起眉头,好半天,才憋出来一句话,殿下,要不,咱们不卖新产品了,还是老产品好了。

    这么一句话,气的赵信差点没有给王松一巴掌的,花费巨资,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发出来的产品,你说不要,就不要了,搞什么鬼,

    不过他这样想,也是正常的,他没有研究过销售,更不懂得,当产品的单价降低之后,销量会有多少的提高。

    打个比方吧,在后世市面上经常销售的那些矿泉水之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大,销量最大的,永远都不是价格高昂的,比如说国外进口的,或者是贵族品牌的矿泉水,而是最低档,可能一两块钱一瓶的。

    因为便宜,所以受众广,原则上,在降低售价之后,在大名府只是爆发了三四倍的产值,看起来整体销量,跟以前差不多,或者是提升的不多,可是在整个北宋的范围之中,可是提升的不少了。

    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或许之前,人们还没有看到其中的奥秘,因为重量的关系,会造成运费高昂,可是现在,单位的重量降低了,等于是运费减少了,这样对于商家来说,能够获得的利益就更多,而且销量增大,对于生产商来说,可能利润还差不多,在流通环节,可就不一样了。

    这些商业问题相当的复杂,跟王松讲不明白,可是赵信也没有打算让王松明白,在研究领域之中,获得了牛大力这么一个非常难得的研究型人才,已经是天大的侥幸了,不可能王松也变成一个天才的经营者,知识和眼光上的差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你把风声放出去,就说,我们铁匠作坊,准备向外招募经销商!”

    “这样就可以了?”王松依然还有疑惑的问道。

    “当然可以了!”赵信很自信的说道。

    王松招办了,赵信接下来的日子里面,更多的是泡在研究院,离开大名府,离开铁匠作坊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接下来,如果他回转定海军,将会没有足够的时间过来大名府这边。

    就算是定海军,成立了新的,基于后世高炉冶炼作坊,在一定程度上面,大名府这边,也不能放弃。

    定海军毕竟偏僻,在大量的公路和水运没有便捷之前,跟大名府无法相比,一个运输,就足以磨平价格上面的一点点的优势,大名府的铁匠作坊注定会长时间的存在。

    见到了牛大力这样难得的研究人才,他也想过,把他弄到的定海军去,可是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把牛大力留在这里。

    一方面,牛大力的整个家族,整个社会关系,都在大名府,留在大名府,更加的稳定,另外一方面,他自己就在定海军,差一点的大匠们,他们或许没有牛大力这样,主动的研究人才这么厉害,可是最起码可以在命令之下,按照要求去做。

    实际上,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铁匠作坊这里,已经完成了研究,接下来,最难得公关,不过是高炉一些细节问题。

    这一点,牛大力可以帮到忙,可是能够帮到的有限,毕竟,这是一种全新的冶炼方法,跟之前牛大力一直进行的冶炼方法,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有后世的眼光的赵信能够提出来。

    这个理念提出来之后,完善的工作,一般的大匠应该能够完成,最多就是比牛大力慢一点的。

    换做之前,慢一点,是无法接受的,可能这个一点就是要耽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可是铁匠作坊的出色,也让这个大规模的冶炼工厂的出现,可以延后一些。

    一个爆发出极限产能,每年可能生产180万吨钢铁冶炼作坊,实际上,支撑北宋,甚至是定海军的前期开发,是完全足够,冶铁也就没有那么重要的提前上。

    牛大力果然没有让赵信失望,在接下来的几个项目之中,经过了赵信的稍稍提点,已经做出来了,在餐具上面,在各种日用品上面,设计到了生活之中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是可能用铁代替的,而且代替之后,要么性能提升,要么价格下降的,都被搞一搞,产品也从200多种,一下子扩充到了5000种以上,虽然巨大多数,都是不太适合商业化的,可是品类之全面,绝对是超乎想象。

    就算是没有进入到流通环节,牛大力也喜欢的给自己家里置办一套,作为顶级大匠,他享受着出厂价购买的优惠,至于钱的问题,不说牛大力之前获得的近万贯的奖励,就说现在,顶级大匠一个月350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