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此之前,铁器的销售就只能够这样了。

    超过150万贯的保证金,接近千万贯的直接受益,虽然,没有把这一次流入的钱,全部都给留下,这已经是铁匠作坊的极限了,

    赵信不可能长时间的待在大名府,实际上,在这里这么久,已经超过他的计划了,要知道,现在最关键的东西,是定海军的建设,前期已经开始了,如果他不在的话,天知道会产生多大的偏差。

    可是铁匠作坊的重要性,还是让他留下来了,从大量生产,到北宋的订单,再到现在,完成了大部分订单,铁匠作坊所生产的产品,在未来的几个月时间之中,将会在整个北宋进行销售。

    这就可以支撑铁匠作坊长期的下去,现在,单单是这些订单,北宋政府的和民品的,就可以每年收获1500万贯左右的利润。

    虽然距离建设一个现代的城市和港口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可是起步已经够了。

    工业话的可怕,就是在于,工业可以迅速的自我蜕变,自我生产,自我创造价值。

    一个突然起意的铁匠作坊,就变成了可怕的巨无霸,只要平稳下去,每年的收益,几乎跟北宋的岁入差不多了,那么在定海军,会是怎么样。

    这一场拍卖会,证明了一点,北宋的潜力巨大,1200位商人,就带了超过1。2亿贯的资金前来,虽然这已经是北宋大部分的巨商了,可是这些资金也不是他们全部的资金。

    按照从王松哪里得到的情报,最有钱的100位,他们每一个人家族都拥有500万贯以上的财富,想象都觉得可怕。

    北宋的经济总量,就是这些可怕的巨富们,撑起来的,如果把他们纳入到的定海军的建设之中,会怎么样。

    这个时代的商业发展,已经到达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却并不代表这他们就一定的先进。

    商业,还是走的原来的道路,从一个地方购买产品,贩卖到另外一个地方进行销售,只有少部分手工业,进入到了商业化的程度,也仅仅是陶瓷,茶叶和丝绸。

    他们还没有走投入代表产出的,主动的去投资和创造一些产业的地步,可是赵信会逐步的培养的。

    大名府不算是直接控制的区域,有了这么多产业,已经足够了,未来会逐步的调整,转移,一直到全部的弄到定海军去,未来大名府这边,会成为一个集散地。

    未来,会按照地域,大名府,应天府,江南,甚至是四川,分别的建立集散地,定海军如果真的走商业化工业的道路,棉布,丝绸,日用品,还有其他的一些海上贸易之类的东西,都需要销售出去,而商业才是主要方法。

    还有两件事情,一件是纯碱和肥皂的经销商,另外一个就是珍宝拍卖了。

    前者感兴趣的人少一点,不过,也可以类似铁器的方法,提前把经销商给定下来,至于后者,说实在的,在铁匠作坊的产品,大部分都销售出去,有了上百位经销商之后,这个拍卖会,就有一点点的鸡肋了。

    说实话的,拍卖会会拍卖的货物总量,或许会相当的大,因为除了他们提供的,还有一些海商们提供奇珍,可是这些东西,他们只是抽取一部分的佣金,哪怕是总量高达百万贯,也不过是三四万贯。

    有铁匠生意1500万贯打底,三四万贯,真的不是什么大钱。

    王松突然进来,告知赵信,叶清臣,韩琦,欧阳修连块而来。

    他们来的消息,早就抱出去了,也是让拍卖会增色基础,只不过,现在目的已经达成了,拍卖会,成为了一个比较鸡肋的选择,可是这些人还是要见一见。

    韩琦和欧阳修不用说了,之前在保州的时候,就已经见过了,叶清臣却是没有见过。

    叶清臣在仁宗朝非常重要,看起来,他只是一个三司使,要低于东西府的首脑,可是财权这个非常重要的权利,对于一个政府,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叶清臣调整,可能不必等到神宗,变法就势在必行,甚至是范仲淹的变法,也会成为现实。

    仁宗的掌控能力,比起神宗要高的多,可是北宋的顽疾,加上士大夫与官家共治天下这一点,也让很多看起来很好的办法,没有方法实行下去,说不定的,北宋会变的更加的糟糕。

    叶清臣对于赵信,也是非常好奇,作为财相,叶清臣是见过赵信的,当时在宫中的惊鸿一瞥,可是没有感觉到赵信有什么的不同,却没有想到,赵信在短短时间之中,涌出来了这么大的动静。

    一个抽身而退,解决了的皇位的争夺问题,这个仁宗都感觉到头疼,并且九龙夺嫡,这个天才的创意,直接让朝堂上的力量,从内耗的相互争夺,引向了平稳的发展,有序的争夺。

    更别说,水泥和棱堡,改变了战争形态,又创立了这个铁匠作坊。

    之前的那些好处,作为文臣的叶清臣,没有太多的感觉,可是这个铁匠作坊,可是感触良多的,不但一下子解决困扰他多年的北宋经济问题。

    可以节约千万贯的支出,虽然属于三司的资金可能只有数百万贯,却可以让北宋的经济向好,只要不再出现一些问题,北宋的就会逐步的好转,甚至一些不属于三司的支出,也属于财务的资金,这样从侧面变相的减少了一些支出。

    这些都是赵信做出来,同时,他也听说了赵信的民品生意,可怕啊,千万贯的销售,民品的利润肯定是要高于政府订单。

    更别说平均价格75文,其中肯定有一定的人工成本,可是更多的应该是利润,想到可能会创造出几百万贯的利润,他就有些心痒。

    要知道,现在北宋的经济向好,可是支出在短期是增大了,这些都要三司来承担,要到未来,最少是明年,当一切都展现出来才会有减少,如果能够得到赵信的部分支持,那就太好了。

    三个人之中,也就叶清臣是最迫切的,然后是韩琦,他有一些需要询问赵信的,之前赵信也说过,用钢铁骨架的棱堡更好,现在铁匠作坊已经有了较为廉价和大量的钢铁了,不知道可不可以用,到时欧阳修,纯粹是恰逢其会,他的态度最为轻松。

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见和西北布局() 
说叶清臣是公元1000年生人,到现在,不过是44岁,比起韩琦来说,才大八岁,可是不过是36岁的韩琦,看起来还如同青年人一般英姿飒爽,如果不说年纪的话,二十五六岁都有可能,可是比他大八岁的叶清臣,已经是垂垂老矣了。

    赵信一阵感慨,对于叶清臣,也就多了一份怜悯,如果记忆之中没错的话,他应该是4年后,庆历八年逝世的,虚岁才不过五十,之所以这么早,就是因为心力接瘁。

    一个小小公司的财务问题,都要由专门的会计出纳共同出马,更别说,千疮百孔的北宋,叶清臣多方奔走,别说是十几万贯,就算是一两万贯,甚至是几千贯,也揪住不放的。

    从一个榜眼出身的清贵官员,变成了一个分毫必究三司使,叶清臣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

    庆历年,已经是北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仁宗后期,虽然时政方针,更加出色了,可是无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黄河的改道,一场席卷整个中原,数千万人口的大灾难,银钱几乎是流水般的划过去,这让本就勉强支撑的北宋财政,雪上加霜。

    赵信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可是苦心经营,如同一个补锅匠一样,拆东墙补西墙,勉强支撑的北宋的财政,轰然倒塌,对于一个人信念,心神,甚至是身体的打击,所以,这一年,不过48岁的叶清臣故去,北宋却少了一个出色的财相,逐步的坠入了深渊。

    叶清臣,就是这么一个的形象,满头白发,面容枯木,看起来,说是60岁以上,也有人相信。

    叹息一声,或许,今生,他会过的比较舒心一点,毕竟,财务状况,在铁料和定海军的出现之后,就将不是问题了。

    简单的谈论了一下,最初,叶清臣只是为了认识赵信,总不能直接开门见山,就提到钱的问题,一个三司使,这样也有些太过没脸了。

    到是韩琦,跟赵信的交道打的更多一点,也更加的熟悉,他开门见山的提出,是不是用钢铁替代。

    韩琦一说话,赵信就知道,韩琦想要干什么了,钢铁替换竹子,这是不错的选择,铁匠作坊,在目前,或许炼制一些出色的钢铁,那有些问题,一般的钢,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建筑业使用的这种螺纹钢。

    只不过,这样的投入也就打了,钢铁的比重比较大,一个棱堡,如果全部使用钢铁的话,起码也需要60吨左右。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现在钢的价格,比之以前,有巨大幅度的降低,可是基准的价格,依然在15文左右,也就是说的,1吨钢铁,30贯的。

    相对于以前,这个数字,已经非常低了,60吨的需求,1800贯,看起来还能够接受,可是会让整个棱堡的造价,在原来的基础上面,提升1500贯左右。

    也就是,原来可以建设3个棱堡,现在只能够建设两个。

    相反,竹子就没有那么困难,陕西不产大竹子,可是江西和江苏都盛产,特别是江西,大片大片的竹山,从中间挑选积年的大毛竹,稍稍处理之后,可以用船运,输送到河南府,然后,就是不足千里路程。

    就算是使用钢铁,同样也需要如此,甚至因为钢铁更重的缘故,耗费会更高的。

    无论是造价,还是方便性,最终,赵信还是说服了韩琦,以毛竹为主。

    同时,赵信也给了韩琦一个保证,那就是,所有的铁料,会根据他的需要,在铁匠铺一次性的成型,不必担心重新锻造的问题,这就节约了很大的功夫。

    说实在的,陕西那边技术水平比较的薄弱,虽然在军方,也有随军的铁匠,也就是修补一下兵器的水平,甚至重新锻造的都很少,真的要是如同给枢密院那样,弄一大堆的铁料过来,那个问题可就大了。

    他们没办法加工,甚至有可能产生浪费。

    实际上,这段时间,看似在枢密院,在京城,韩琦也没有闲着,几乎把兵部的所有资料都看了一遍,无论是最近的,还是以前的,主要的就是山川地理的。

    在没有可能大规模建造的前提下,保守估计,他的30万贯,会有12万贯用于修建棱堡,也就是说,他最多能够修建的,也就是在50…60座。

    听起来,着不少,可是洒在整个陇西这边,特别是跟辽国和西夏接壤的漫长地盘上,真的不多。

    棱堡跟山寨,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不可能直接把山寨改成棱堡。

    山寨有山寨的好处,未来当棱堡承担起防御的重任,可是已经建好的山寨,总不能拆掉吧,用来作为边民生活和集散地,还是可以。

    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想法,韩琦已经初步的做出了选择,接下来,就是看看赵信这边,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赵信听说韩琦的想法,真的有些受宠若惊了,韩琦是什么人,北宋仁宗后期,甚至是横跨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元老,位高权重。

    能够从一个普通进士,走到宰抚的最高位,在军民两方面,都有非常不错的能力,他来问,真的是高看他。

    赵信,或许因为后世的咨询,眼光,对于全局有不错的想法,可是行军打仗,从来都不是他长处,他也没有接触过,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在这个方面,耗费更多的精力。

    可是韩琦这么诚心的询问,他也不能拒绝的,没办法之下,只能够装模作样的看看。

    可惜陌生的地名,这些都不是大战所在地,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有些时候历史看待的,都是在青史留名的大人物,甚至说,仁宗朝,能够听得上名字,都是大人物。

    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很重要,甚至是立下不小的功劳的,完全没有名字和记载。

    军事上不懂,可是图还是可以看的,没有什么山河地理,只是看平稳分布就可以了。

    大体上,这些棱堡,以三个一组,每一个棱堡之间的距离,不超过60里,这几乎是快马一个小时的距离,相互依存,互为犄角,在这三个棱堡的区域之中,是绝对安全的区域,不拔掉这三个钉子,身后的一切都安全了。

    三角形,是最稳定,最具备进攻性,60个分成了20个组,几乎挡在了西夏的最前线,反倒是面对辽国的地方没有。

    赵信愣了一下,指出了这个问题。

    韩琦绝对是深思熟虑过的,辽国跟北宋的边境非常的绵长,从山东河北开始,一直都延伸到山西陕西,再到西夏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