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3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原定的计划,在各方面捋顺,甚至是铁匠工厂都已经步入正规之后,发展海上,是唯一的选择。

    海上的重点,在这个时代,不是钢铁,而海船,海船的结构和性能,远没有发展到极限,赵信哪怕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21世纪的资讯时代,哪怕不专注于关心,也知道一些,更别说,一直喜欢冷兵器的他,几乎自然的关注了大帆船时代。

    先进海船,他已经有了一个雏形,只要找到合适的船匠,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

    冶炼厂里面,也生产出了足够合适各种的钢材,甚至拥有硝酸这个军事工业,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只要有相当的时间,做出研究,并且进行适当的调整,进入到热武器,已经不成问题了。

    可是赵信不能着急,热武器跟其他的武器一个明显的不同的,那就是威力巨大,在没有足够的自保和控制能力的时候,贸然的介入,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北宋已经相当发达的造船业的面前,提出修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赵信只能够一步步的来做的。

    他实际上,已经在想这个方面,做出准备了,在冶炼厂,给牛大力安排的最新的一个任务就是研究船龙骨,用钢铁替代木质的龙骨,用锻造的方法,让海船拥有一个钢铁的骨架。

    制约大船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龙骨,巨大的树木,是一条船的根基所在,有多么高大的树木,就可以做出来巨大的船。

    中国开发出了组合式的龙骨之后,解决了每一艘船,都必须要用的庞大的大树的这个限制,让整个的船舶制造业,开始向更大的发展,从北宋开始的大规模的中国福船,到明朝的大型船舶,那些都在航海业上面,达成了一个新的高峰。

    冶铁业的不行,也让钢制龙骨没有出现的,哪怕是是郑和的海船,高达4万料以上的巨型的海船,而已使用木质的龙骨,在高手匠人的工作之下,最终拼接成型。

    越是大的船,对于龙骨的要求也就越高,哪怕是使用拼接的工艺,大型的宝船,如果拼接的太多的话,也不太合适的,这就从一定的程度上面,制约了海船的吨位。

    一直到铁龙骨和钢龙骨的出现,这才解决了问题。

    现在,因为赵信这么一个穿越者的出现,让北宋,提前的进入到了钢铁的时代。

    的相对于用几十年,甚至百年才能够成长起来的木材来说,钢铁是最容易成型的,并且性能更加的出众,可以承受着大海之上惊涛骇浪的侵袭,不至于在狂风暴雨之中解体。

    龙骨的好坏,直接的决定了整个船只的抗沉性能,拼接龙骨的大船,在风浪之中解体,成为了在古代,最容易沉船的原因之一,当大自然用无穷的力量,对船进行攻击的时候,组合龙骨往往承受不住这个巨力,而断裂,最终解体。

    赵信如果不是怕跑的太快了,有可能扯到蛋的话,说不定,就直接上全钢的船了,可是这必然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就是因为整体的比重这个问题,这也是让钢能够浮在水面上的根本原因,浮力这个问题,很是关键。

    本身预计,在庆历五年的时候,第一艘经过了改装,拥有远洋海船态势的还穿就会出现,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改进,西夏变局出现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铁路,这个本身在略微靠后一点的计划,不得不提前了,西夏变局,已经足以影响到整个北宋了,哪怕是为了北宋不损失利益,并且保证逐步的向好,赵信都不得不走一步。

    按道理说,赵信如果目的是拿下的整个北宋的控制权,那么削弱北宋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为以后减少障碍。

    可是赵信的目标更大,是为了整个民族和种族的崛起的,北宋越强大,生产出来的财富越多的,未来基础就越好,至于阻力,当热武器席卷一切的时候,当周围,所有强大的国家都被拿下来的时候,睿智的北宋朝臣,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目标的突然转移,带来了众多的变化,本身投入到的船用钢的生产,被削减到了只剩下龙骨的研究,剩下的,全力以赴的投入到铁轨的生产之中。

    1000公里铁路,使用的钢材数量巨大,再加上附属备件,也就是定海军冶炼厂能够提供如此的可怕的产量。

    在产量没有爆发的时候,制约铁路的建设速度的,永远是钢铁的产量。

    布局铁路,就不能只选择一条,汴梁到陇西的铁路,是必然要第一时间保证的,通过这一条铁路,增加对陇西,甚至是未来西域的控制力,到未来逐步蚕食,拿下河套平原之后,单纯依靠着河套平原,北宋就进可攻退可守的。

    另外一方面,在跟辽国达成1000万,甚至是未来更多的一个牲口交易的得前提下,这一条铁路,就有了建设的可能性,会获得巨大的支持。

    钱虽然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却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的,一些可能会遭到的阻力,在巨大的价值和利润面前,将会不复存在。

    牛马等牲口,就是最大的利益,或许,当北宋,各种的牲口都饱和了之后,会降低利润,但是在初期,最少说最初10年之中,北宋最少可以承受3000万头以上的牲口。

    一个地皮和的修建,还需要众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只要一个大前提存在一切都不是什么问题,那就是持续不断的交易。

    赵信大概是10天之后,接到了正式的通知,准许他前往东京汴梁,但是一些规则,还有仪式之类的,也要遵循,从成为定海侯之后,他就不再是皇子,以前皇子的所有东西,都不复存在。

    10天的时间,赵信把一些必要的事情都给安顿好,定海军已经形成了一个快节奏的工作体系,可是每天需要注意的东西还不少,必然会产生反复和效率下降的问题,这是必然要遇到的问题,没有办法。

    赵信当然不能奢望,定海军在离开了他之后,依然可以很好的运转,能够保持住一定的效率已经不错了,现在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关于造船业和航海业,还没有开启,只是在小范围的试探之中,不然的话,浪费会更大。

    已经做好了准备的,不用携带多少东西,只是把孙吉还有一些贴身的护卫给带上,当然了,好不了给仁宗和贵妃的礼物,定海军的这些新产品,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众多的产品问世,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行销整个北宋的。

    赵信拿出的,更多的是没有问世的新产品,这些新奇的东西,会成为未来,整个定海军的新产品,盈利的机器。

    不过,在临出发的时候,一个六百里加急,送来了一封密信,当赵信看完了之后,有些默然。

    这一封信,是来自仁宗的,走的却不是官方的渠道,而是捎过来的。

    赵信从官方的渠道,申请进入到汴梁,或许最初的时候,东府生怕引起了仁宗的注意,不会告知仁宗,到最后,尘埃落定,通知赵信的时候,几乎肯定,会告知仁宗。

    仁宗知道了之后,也是沉默了许久,这么一个儿子,是他的牵挂,更别说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儿子,一个铁料如同神来之笔一样,一举解决了整个北宋的财务问题,并且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可是这个儿子,却不得不成为了定海侯,脱离了宗室的身份,顶着苗家的身份存在,这何尝不是一个让人煎熬的事情。

    以前,他只能够听消息,还有赵信寄回来的信来知道赵信的消息,现在赵信都要回归汴梁了,他能不能见见他的,当然了,仁宗用委婉的口气,苗贵妃想念他,想要见一面。

第三百五十一章 贵妃探家() 
父母,这是赵信有些回避的问题,从穿越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离开了汴梁,转折数年,一直都没有回到汴梁去,说实话,他有些害怕,见到父母怎么说。

    有神授这一点,哪怕是胡说的,但是这个时代的神秘特性,按理说,他不会有怀疑,而且之前离开汴梁,实在太过幼小,一年多的时间,也成长了许多。

    虽然也才5岁,快6岁的样子,可是身高已经超过了1。4米,在卡牌系统的支撑下,已经有了一个少年的样子,特别是气质方面,就更加是如此了。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赵信如果贸然的进入到皇宫之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这是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条铁路而已,建成了之后,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北宋的实力,让西北的交易,成为一个常量化,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可是真的不修建,就有问题了,无外乎是增加一些消耗,1000头牲口这么庞大的数量,哪怕没有铁路,也可以逐步的进入到北宋,这样产生的效果一点都不会小。

    作为一个穿越者,大局观,就是赵信最为强大的地方,他很清楚,仁宗的借口,他想要见一下赵信。

    赵信很清楚,如果他这个时候进宫的话,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他一直以来都营造的东西,将会荡然无存。

    哪怕赵信再怎么的说,对于皇位没有任何想法,秘密进宫,面见仁宗,这一点上面,都会说不清楚,不但所有争夺皇位的勋贵,还有那些对他有初步好感的高层,都会有别样的想法。

    叶清臣,曹刿,韩琦这样的人,之所以愿意跟他交流,就在于他的一切都是对北宋有好处,北宋正是因为赵信的存在,这才获得了现在的财务正常,并且还有余钱,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赵信如果还要获得自己的位置,哪怕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也存在问题,当夺嫡的争斗开启的话,整个北宋良好的条件,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多少的王朝,都以为这个争斗而衰弱,而到了宰辅这一个级别,也不想因为这个而考虑到战队的问题,更别说赵信这个独特的关系,朝堂上面的平衡,就要结束。

    赵信考虑的就是这一点,他斟酌了再三,最终,还是给仁宗去了一封回信,入宫的要求被他拒绝了,但是同意,如果母亲愿意见他,可以探家。

    仁宗既然是拿母亲作为借口,那么赵信最好的选择,也同样是拿着苗贵妃来说事,在身份上面,他属于是苗家的嗣子,也就是苗家的第三代,应该是问苗贵妃叫姑姑的。

    这样的建议,也是解决他现在问题的最好的办法了,后宫探家,往往是巨大的荣耀,一般一个皇帝一生之中,愿意给后妃的,也就是一两次,往往这是皇后都不曾拥有的,这代表着巨大的恩宠和地位。

    信通过正规的渠道传递到了汴梁,赵信没有选择密信,直接通过的皇城司传递到禁宫之中,而是听过正常的手段,以勋贵和后戚的身份,恳请仁宗给予恩典,让苗贵妃可以回家探视,小住些日子。

    这是很正当的要求,在朝廷之中,后妃的家族,几乎每年都会上这么一个要求,可是最终批复的,一个没有的。

    当这个要求传送到东府之后,东府有些古怪了,之前仁宗的迷信,虽然他是走的秘密渠道,可是到了宰辅这个级别,只要稍稍的留心的,也都心知肚明的。

    仁宗心中有什么想法,或许仁宗只是想要看看这个孩子,可是作为宰辅的他们,不愿意这样的,这会带来巨大的变数,特别是针对那些继承人宗室们。

    本来,有可能迈进最后一步,哪怕只有八分之一的机会,可是现在,赵信的出现,或许连这么八分之一的机会都不复存在了,这是他们所无法接受的。

    好在,赵信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走了这么的一个渠道,这也就是在高官哪里,亮明了立场,不再是秘密的进入皇宫,以人子的身份的,面见皇帝,却可以以后戚的身份,给予贵妃荣耀。

    后宫的事务,外臣不得插手,东府看到这个,也只是简单的备案,任何的一切东西,都有仁宗决定,最多是仁宗在做出了决定之后,告知他们规格,他们会在规格的种类和数量上面,进行调整和限制的。

    这一封要求,通过东府的默认,最快的速度送到了仁宗的面前。

    见到这个,仁宗叹息了一声,他很不希望是这个结果,他跟儿子之间,不应该是这么公式化的,类似于君臣之间的对答,可是不得不说,这是目前赵信选择的最佳的方法。

    从这个上面,可以看出赵信的成熟,他在冷静之中做出了最佳的选择,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赵信对于皇位的坚持,那么他的办法这的可行么,这的不用他的任何帮助么?

    该怎么办,到现在为止,仁宗朝,还没有一个后妃归家的恩宠,也苗贵妃的身份,稍稍差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