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3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整个灵州,最为庞大,也是土方量最大工程,这么一个工程使用的人员最多,1亿立方米的需水量,如果是一个平地上,直接挖掘这么庞大的湖泊的话,加上上面堤坝要空下来,最少也是在一亿以上。

    不过个低洼地方,加上这些湖泊,节约了差不多5成,这里实际上,可能在几百年,甚至千年之前,本就是一个湖泊的,只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地理的变迁,这个湖泊消失了。

    可是在降水量较少的草原地带,依然可以保持着小规模的湖泊,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灵州的做法就是,在这个湖泊的基础上面,疏浚,让水深进一步的增长,并且增加需水量。

    湖泊需要足够深,才能够在枯水的季节,容纳足够多的水,要修建的相对较高,才能够在蓄满水的前提下,向周围的水渠注水。

    在电力和抽水机没有大量出现之前,调动水就非常的困难,传统的水渠,也就是依靠着自然的高低和重力来工作的,这中间,对于位置,还有走向,要求的非常高。

    这是第一个重点工程,最少1万多的西夏俘虏,正在军队的监控之下,干着体力活,同时,还有最少三四千其他人员,他们密集的分布在周围。

    人上一万,浩浩荡荡,在高处看下去,一万多人如同蚂蚁一样,这些俘虏,他们的工作相当的简单,就是挖土。

    挖土是一个技术活么,显然不是,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劳动,几个人在画好的部分,开挖土地,然后把土放在牛车上面,然后拉走,会运送到不同位置的盐碱地上,对于土地进行处理,这也算是一个土地的综合性的运用。

    哪怕是从来都没有从事过这样的工作,只要鞭子和伙食,还是让他们很容易的服从,他们能够投降,当然想要活下去。

    不少壮年的西夏人,曾经是西夏军队的一部分,他们对于北宋来说,看法是复杂的。

    西夏一共才多少人,几百万人而已,可是几次攻击北宋,动用的都是几十万大军,抛开女人,老人,还有孩子,基本上成年的西夏人,都曾经有过侵略北宋的经历。

    这也是把他们当做奴隶,没有引起任何的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些都是敌人,不把他们弄死就好了,还要什么待遇,就算是在迂腐的大臣也不会这么做,更别说灵活和心狠手辣的韩琦。

    当然了,韩琦也不会涸泽而渔,在赵信那里知道了人力的重要性之后,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西北的荒凉,如果单纯依靠西北的本身的人口,是不足以支撑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的。

    这种情况下,把这些西夏人压迫的太厉害了,甚至造成这些西夏人的死伤的话,最终还是没办法完工。

    到时候怎么办,难不成把宋人也拉过来,从事这么繁重的劳动,足够的食物,适当的降低一下劳动强度,这将会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关键,并且提升一些劳动效率。

    灵州不缺粮食,之前为了准备这一战,当然不可能只在军事设施上面准备,粮食这才是关键。

    没有军事设备,会让防守的能力有些下降,却不是不能克服,可是没有粮食,再怎么坚固的城防,也会被打破。

    棱堡是很强,你让他们三天不吃饭,甚至7天不吃饭,饿都饿死了。

    当时是为了30万的军队,准备了差不多6个月的粮草,军队上面,对于粮食的消耗较大,这些提前运送过来的粮草,在这一次西北之战之中,基本上没用。

    没错,就是没用,西北本身是有固定的消耗的,这一批军粮是额外的,现在这一批军粮正好用于了这个大型体系工程上面,给开挖的这些沟渠提供了基础。

    这些西夏奴隶,他们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不但可以吃饱饭,同时可以拿着全部的铁器的工具。

    前者是在西夏都没有享受过的,西夏条件恶劣,高纬度和寒冷,给了他们健壮的体魄,却没有足够的粮食,肉类生长速度的较低,一个人全部要吃肉的话,一年最少要三四百斤肉,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可能,羊要10头,还是平均到每一个人。

    特别是到了冬季,大雪峰山,对于热量的要求又相对提升,这种情况下,本就有些稀少的肉类,难不成,都给他们吃下,吃了之后,第二年开春怎么办,怎么放牧,怎么生存下来。

    吃饱饭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更加重要,全部都是铁器,而且是精铁的工具。

    要知道西夏缺铁,铁的价格非常高昂,为什么铁鹞子是主力,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套传承的铁甲,可是其他人,能够有一个铁质的枪头都不错了,一些二线部队,甚至连基本的铁都不能保证。

    这也是西夏除了铁鹞子这样的精锐部队之外,其他跟北宋军队作战之中,处于下风的根本原因,武器上面就不是代差了,按时一方的全副武装,另外一方的赤手空拳。

    连军方,都没有足够的武器,更别说是民用,要知道,这些工具使用的铁,一点都不少。

    铁锨是耗费铁最少的,只是一个薄铁皮一样的,可是铁锄,铁镐之类的,特别是最后那个,足足有一尺半以上的大小头,单纯头部的重量,就是七八斤的重量,这个在军队之中,普通的长枪枪头,这可以制作几十个了。

    不过这些看起来浪费的东西,对于整个攻城而依然,非常重要,这些工具,哪怕是在冻土上面,也可以轻松的挖开一系列的土地,让他们的效率很快,每天大概工作六七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既定的工作,享受到食物。

    他们也算是明白,为什么强横的西夏,没有打赢北宋,连自己都已经被灭了,跟奴隶和农民手中,都拿着精铁制作的工具,怎么可能不赢。

    他们还真的是想错了,没错,他们手中的确实是精铁,那是因为大名府提供了足够的精铁。

    当然了,这个西夏人意识上的精铁,只是比起普通的最基本的铁,高出一个档次的,比如说硬度在4。5左右的,比钢要低,却比一般的铁要好很多,这是大名府的招牌,在不断的熟练,并且逐步的熟悉的前提下,大名府生产量越来越大,同时,各种,质量也越来越好。

    这些铁料,本身就是已经打造好的,或者是得过来的铁料,经过了军营的铁匠,紧急加工出来的,质量不能给大名府的相比,可是实际上,通过商会的订购,最少20万只各种精铁工具,已经在运送的路上,同时还订购了一批其他的器材。

第四百零二章 统筹体系() 
    让军械司来打造农具,那是很奢侈的行为,效率也不高,用军方使用的铁,或许不会的很差,却会相对比较浪费,因为这些不是专注于农具的,更别说,什么表面掺碳和组合钢铁的技术了。

    术业有专攻,有时候,不是说钢就不如铁好了,在同样资金的前提下,合适的使用,不但成本会下降,效果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大名府的铁的产量,已经相当的可怕了,别说是的二三十万各种的工具,就算是几百上千万,也不过是一段时间,就可以生产出来。

    不过从大名府到灵州,需要的路程相对比较遥远,哪怕是用800里加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韩琦一共送过来了两封信,都是在来渭州之前送出的,一封信是给大名府,用他个人的名义,订购一批工具,这些工具会用于整个灵州的开发计划,另外一封,则交给了赵信。

    不是说,韩琦要归于赵信的阵营,而是在保州和大名府的两次接触,让他感觉到,赵信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有时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他总能够想到办法。

    灵州这一个动作很大,他在没有把握获得足够的资金的前提下,也很想听听,赵信的想法。

    虽然说,这个时代,距离是隔断一切的,从灵州到定海军,超过3000多里的距离,就算是800里加急,都要四五天的时间才能够赶到,可是运送一封信过来,足够了。

    赵信当时已经离开了定海军,是在宿迁接到的这封信,接到之后,很是诧异。

    他实在没有想到,韩琦会在胜利之后,开启了这么一个可怕的工程,这是一个好事情。

    黄河一直都是整个中国北方的隐患,因为黄河所引发的水灾,不知道凡几,要知道,汴梁可是在黄河的旁边,一旦黄河大规模的泛滥,最终影响,将会不可想象。

    熟知北宋历史的赵信,很清楚,黄河在庆历八年将会迎来一场改道,在有历史记载之中,黄河的大规模改道,一共有26次,其中,在北宋中期,从仁宗到神宗,不到60年的时间,就有两次,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黄河改道,开启了北宋财政巨大问题。

    在赵信的计划之中,定海军的建设,到了一定的程度,当定海军拥有了足够的资金之后,他几乎必然要开启黄河改造。

    这会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改造,会包括了黄河中上游的植树植草,水土保持,黄河中下游的加固堤坝,增强水利设施,还有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

    没想到,在他还没有开启这个项目的时候,中原的叶清臣和西北的韩琦,都不约而同的开启了这个项目,这虽然不是体系化的治理黄河,但是对于北宋,对于黄河都有好处。

    连韩琦和叶清臣都可以看到,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黄河,对于土地的好处,赵信当然能够看出来,叶清臣没有向他请求,也没有向他要求指导,作为一个定海侯来说,贸然的介入进去不好。

    可是韩琦明确想要询问他的意见,那就有机会,相对于注重于水利设施,增加水量的中原的枢纽,在中部的河套平原上面的改变,更加的让赵信看重。

    本身,黄河的变化,就是从黄土高原上面产生的,一旦黄土高原上面,水土保持增加,锁住了这些泥土的话,对于整个黄河的好处,都是巨大,为此,他不惜给出全力支持。

    物资,资金,还有各种的工具,这些,只要是能够对整个工程产生作用的,敞开了供给,同时嘱咐定海军,调动了一批的工程人员过去。

    资金,工具,这些东西都很重要,可是在赵信看来,工程人员更加的重要,这些工程人员数量不多,只有500人左右,但是技术的掌握着,同时携带了了大量的工具。

    这个工具,可不是普通的铁锹,铁铲之类的,简单的普通的工具,他们包括了一些便携式的葫芦吊,小范围拉力装置,还有一些畜力使用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极大的提升建设的效率,这些都不是北宋拥有的技术了。

    在目前的北宋,在建筑上面,想要找出来一个第一的,那就是定海军了。

    赵信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管理,还带来了大量的工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之中,定海军累积完成了接近350万平方米的房屋建设,最少300多公里的道路,还有37公里的铁路环线,这中间人的作用是有,可是更多的是工具。

    在大规模的重复劳动,大型水利建设之中,后世的三大工程理论非常重要,只要简单的使用,就可以极大的提升效率,而效率代表着什么,代表着更快,更加节约的建设这些大型的工程。

    效率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开始研究,甚至连涉足都没有涉足的理论,可是对于大型工程的效率,可是实打实的增加。

    完全按照传统的经验,不考虑整体的效率,提升的非常的有限,到达某一个极限之后,只能够也点点,一点点的提升,这样的提升幅度很小。

    可是效率,等于从另外一个层面上面进行的,用统筹的方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时间,减少一些复杂的,重复的劳动,最终在有限的时间之中,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在定海军,通过流水线,甚至可以提升一千倍生产效率,现在小组平均生产能力,可以相当于几千个铁匠的效率,这才是定海军质优价廉的根本原因。

    大型工程建设上面,不一定能够达到那种效率,提升个三四成,还是相当有把握的。

    定海军的这些技术人员,远比整个时代更加超越,在定海军庞大的建设之中,逐步的完成,虽然他们没有系统的理论,但是简单的,还是会的。

    别小看这些简单的,这是无数专家,用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在诸多的细节,在众多的调查之中,最终总结出来的,这都是人类智慧的闪光点,经过无数年,甚至是一点点的机缘巧合,最终在出色的科学家的总结下,最终汇聚成的理论,却被赵信直接拿出来用。

    有些东西,比如说,机关枪,坦克,战列舰,战斗机,这些,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除非是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