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7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卡牌系统之中,具现出来的都是丝绸,线的单位太小了,无法用卡牌具现,就算具现出丝绸抽丝,丝绸是经过处理,并且染色的,色彩不适合,韧性也大大的减少了,不适合弓弦制作。

    把丝绸给抽丝,还不如寻找真正的源头,丝绸的成本很高,在高昂的成本中,丝只是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人工,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甚至更细的丝线作为丝绸的最主要原料,把这么细丝编制成巨大的,美轮美奂的丝绸,这中间需要工费是非常大,再把昂贵的丝绸,拆下来的丝线,不说长度够不够,这个人工就是相当高,不是白费力气,两边的人工都耗费了。

    北方很少有桑蚕,那是南方的特产,是一种经过了长期的驯养,吃桑叶的家蚕,可是遍布在北方,却也有一种柞蚕,它是一种野蚕,被放置在柞树林里面,这种蚕同样是一种经济作物,不过它的品相不太好,不能够进入到高档的丝绸领域,可以作为低端产品,或者是上缴的税费的存在。

    柞蚕的蚕丝是一种天然的纤维,没有桑蚕丝那么的出色,它较粗,是普通家蚕丝接近10倍左右,色泽也不太明亮,制作出来的织物,不如桑蚕丝那么的美轮美奂,却是天然的制作弓弦的材料,黑暗色,在丝绸上面,是绝对要不得的色彩,哪怕是在21世纪,发明了一种专门漂洗的化学物品,也不可能改变太多,最终也不可能做成衣物,只能够做成蚕丝被的内部。

    蚕丝都相当的长,最长的蚕丝,有3000多米,榨蚕丝要稍稍差一点,1500米左右,大部分都不超过1200米,无论是3000米,还是1000米,都是一个很长的概念,不存在不满足长弓的需求,因为最长的长弓,也才1。9米左右,跟几百米的距离,怎么也足够了。

    赵信当然知道,单纯弓弦的材料,亚麻丝是最好,它不会受到水的影响,在雨中,大部分弓弦都会受到影响,包括丝绸也不例外,亚麻不会,亚麻丝需要进行粘合,混成股之后才能够用,不是短时间能够制作好的,蚕丝目前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材料。

    在参观的时候,参观过丝绸坊,赵信也就直奔哪里,在专门抽丝剥茧的地方,找到了蚕丝,是榨蚕丝,被抽出来,放在那里处理,一股就是很长的一片,最少也有1000米以上,显然,苗家庄的柞蚕的质量非常好。

    这是大村庄的好处,换成一个三五十户的小村庄,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木匠坊,丝绸坊,换成其他地方,也能够找到这些东西,无论是榆木,还是蚕丝,在中国都不少见,只是没有这么多的方便,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赵信要的是快速,不然的话,完全可以做成最好,挑选最合适的榆木种类,不是这么的随便到了木匠坊找寻,弓弦也可以慢慢得用亚麻丝编制,就可以替代,效果要差一点的丝绸。

    赵信心中,又有一个更大的期望,相对于亚麻,整个中国的丝绸产量非常庞大,与其扩大亚麻的产地,还不如在最大限度增加桑蚕的产出,中国种植桑树柞树,养殖桑麻数量很庞大,技术也相当的成熟,这会成为最主要的弓弦来源,再加上中国传统优势的榆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拥有大规模装备长弓的可能。

    抽好的丝之中,挑出最为饱满的,长弓够长的关系,最少也要是1。6米,1。7米的更好,柞蚕丝的数量不少,赵信挑选最长的那种,全部挑选了最长在1200米以上,挑选了的10根左右,以1根为一股,多重折叠,1。7米长的弓弦,每一股最少有700股到800股的样子,榨蚕丝比蚕丝粗的多,多重折叠之后,粗细程度达到4毫米左右。

    换成蚕丝的话,就最少需要4500股到5000股之间,蚕丝比蚕丝大概粗了那么七八倍的样子,单纯的蚕丝,强度不大,可是近千股混合在一起,足以承受住强大的力量了,这也是所有细纤维强大的根源。

    第一批弓弦,只准备做出来10根,只要实验成功,未来再扩大规模,到时候,整个苗家庄,能够招募多少,就准备多少,现在,就算是把全部的家丁和孙吉等人算在内,也就是24个,他们都是熟手,稍稍训练之下,就能够派上用场。

    长弓手训练容易,因为他就是最简单的单体弓,弓力不太大,不会如同精锐的弓箭手那样,可能20箭左右,就会力量耗尽,最高只有1石左右的弓,大部分还是半石左右,会把弓箭手的挑选余地扩大,而不追求精准性,只是追求射速,又相对比较容易,长弓手从来都不是依靠精准射击存在的,拼单体的精准性,它跟短弓和反曲弓,有着巨大的差距,可是沉重的箭头,穿透力和快速形成密度的能力,才是长弓真正的用处。

    一个精锐的弓箭手,需要考虑风力,曲线,甚至是射中对方的角度,可是长弓手,其中只要有一两个精锐,就能够带动所有人,大家多少的力量,对准哪一个方向,或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徐徐形成箭雨,依靠的是大规模的投射能力,这样训练的只是力量和对准某一个方向,用多少力量的攻击,难度大大的减弱了。

    赵信要的东西很少,让苗远放心了,算下来,要耗费10个的榨蚕丝,对于整体没有任何问题,一批丝绸耗费的蚕茧就成千上万,蚕产出巨大,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就可以大量的产出,比起其他的难度小了很多,他还以为,赵信是来祸害这些丝绸,却这么少,完全没有问题。

    丝绸,是一个做弓弦的材料,只不过都不是什么强弓,丝绸的弹性,不足以成为强弓的弓弦,打个比方吧,落月弓的弓弦,是一种合金,是在天然陨铁的煅烧处理之下,拉成的钢丝,拥有极强的任性。

    一般的弓箭,是用动物的筋制作,大型动物的筋很长,可是要处理,保持弹性,拥有差不多的弹性,这也是中国古代少有长弓的的根本,弓弦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1。8米长的弓弦,可以做做成3个短弓的弓弦的时候,长弓根本就没有可取性,不经济这么一点,就足以让它被淘汰。

    中国没有发展长弓兵,是跟中国战争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中国没有发展出来欧洲那样的重骑兵队伍和民兵队伍,而是专业化的士兵,所有士兵,都武装到牙齿,轻骑兵取代了重骑兵,成为了骑兵的主力,步兵之中,短弓兵负责近程的火力覆盖,远距离则由弩来完成,反倒是没有长弓的发展空间了。

    当然了,中国最初的长弓兵,不是如同英格兰长弓这么的简单,易于寻找,在证明长弓不适合发展之后,就没有人在里面花费心力了,也因此,中国没有出现长弓,却恰恰错过了这个比较适合北宋的武器,相对于肉碰肉的步兵对决,弓兵和重步兵的组合,才是针对游牧民族的最佳武器,他的投射能力数倍于弩车和普通的步弓。

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赵信对于长弓有兴趣,不但看了视频,也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长弓,在唐代之前,还是有一些单体弓的,不过哪一种单体弓,走的跟英格兰长弓,是完全不同的科技树,他更加重视强大的威力,普遍的弓力都大,由大力士来使用,作为战场破阵,或者精准射击来使用的。

    这样的使用方式,不能说错,伴随着复合弓和反曲弓的逐步流行,同样威力前提下,更加方便携带的短弓,成为了发展的主流,单体弓,更多的是放在了弩车之上,或者是三床弩上,几乎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纯粹的蚕丝,或者亚麻丝,在天然的纤维之中,都算是弹力较大的了,跟真正的动物筋比起来,差得还是巨大的,这也是这两者,都没有成为弓弦的根本原因。

    在一般的硬弓,都超过3石的时候,相当于后世近300磅,这样是军中精锐射手常见弓力,就算是一般的军中射手,1石弓也是最起码,这也是100磅以上,可是长弓,120磅就是比较猛的了,这样的磅数,只是跟普通的弓相当,跟2石,3石,甚至是4石比起来,差得巨大,更别说落月弓这样,让人难以想象的15石硬弓,那就不是弓了,就是弩,是人工操纵的弩炮。

    长弓因为独特的结构,巨大的弓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力臂的作用,所以,长弓比短弓可以储蓄更多的能量,所以长弓的威力较大,反而到了拉力上面,就减小了许多。力臂更长,就越发的省力,这也是英格兰长弓的可怕之处。

    英格兰不但使用了长弓,也发明了适合长弓使用的战术,巅峰时刻,英格兰军队之中,四分之三都是长弓手,用长弓攻击侧翼,骑兵和步兵作为辅助,重骑兵数量根本不可能很多,轻骑兵和不披马甲的重骑兵,根本无法挡住长弓射出来的强悍重箭,这才是长弓发展的正确方向。

    最强的,永远不是最适合,在证明长弓不适合发展之后,就没有人在里面花费心力了,也因此,中国没有出现长弓,却恰恰错过了这个比较适合北宋的武器。

    没错,就是最适合的,因为他存在了大规模制作的可能性,就这一点,就完爆各种弓弩,因为他使用的是一种中国大量出产的,不存在稀缺性的东西作为材料,制造简单,这代表着这样的弓,可以大规模的生产。

    长弓的弓身,使用的是中国最常见的榆木,这玩意,野林子漫山遍野都是,就算是几十年大规模生产也用不完,就算用完了,还可以种,基本上10年左右的榆木,就可以成为长弓的材料,不必等到30年,50年,那个年份的也可以只不过硬度有余,可是韧度不够,反而不太合适。

    至于弓弦的材料,中国养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个中国独特产品,几乎一直都是在中国大量的养殖,很少在国外出现。也就是到了19世纪之后,才慢慢的流传出去。

    中国的丝绸产量,哪怕是在宋朝,也相当惊人,其中,一些不太适合丝绸的蚕茧,还会丢掉,只是把这一部分拿出来,就足够用了,对于丝绸来说,断线,或者是一些粗大地方,必须要截断,截断之后,就无法纺织,可是对于最长只有1。85米的长弓而言,哪怕是断掉的,也足够长,变废为宝,这是何等英明。

    正因为产量巨大,这个巨大是相对于普通复合弓的弓弦材料的,无论是动物筋,还是陨铁丝,都不存在普遍性,一个动物身上,才有多少,必须要是牛,马,猪等大型动物的身上的才可以使用,一条筋废掉了,就没办法用,这是制约弓箭大规模出现的关键,北宋穷全国之力,也就是几十万弓,这已经是极限了,可是如果换成长弓的话,轻松过百万。

    南方的桑蚕,北方的柞蚕,赵信甚至还记得一个数据,中国在解放前,丝绸产量基本上都在2。5万吨到3。5万吨之间,其中可能会出现两三成的废品,这部分就高达5000吨,一根弓弦才使用一个柞蚕茧,10个左右的桑蚕茧,这才多少,5000吨的废品,一个榨蚕才20克左右,桑蚕更是只有两三克,每年5000吨,着代表着多少弓弦。

    2000万以上,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制约弓箭的最大的弓弦问题,再也不存在了,同时蚕丝甚至不是首选,早在汉代都开始种植的亚麻,也是最佳的弓弦,它甚至比蚕丝更多,只不过加工起来稍稍的麻烦一点,也存在着占据土地的问题。

    数量优势这一点,就足以压倒一切,后世的热武器时代,就出现了钢铁投射的能力,有效的解决了游牧民族和骑兵,长弓不能够说达到了热武器的程度,却拥有热武器的雏形,比起普通的弓箭,长弓可以射出的箭更多,钢铁投射能力更大,稍稍训练过的长弓手,就能够完成120次射击,这在普通的弓箭手哪里,是不可想象。

    中国古代,或许有人研究道理,研究文学,却偏偏没有人研究这些物理,没有形成体系化,也就错漏了这么一个优秀的武器,现在,赵信把它重现出来,只要朝堂上重视起来,以宋朝的生产力水平,这么廉价,容易制造的弓,随时就可以制造出许多,制造渐变,训练不难,这就是长弓的优点。

    复合弓的材料,也可以大量生产,以王朝为基础,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控制,可是跟长弓的造价比起来,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或许大宋再挤一挤,还可以挤出来几万的复合弓的材料,可是弓箭手没有那么的多,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那不是短时间能够达到的,首先要力量够,然后还有一定的天分,最终,经过专业的训练,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大概两三年的时间要有的。

    正因为如此,热武器的出现才取代了弓箭,初期的热武器甚至还没有弓箭厉害,可是他容易训练,只要掌握开枪的方式,稍稍训练就能够上战场,长弓也有类似的优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