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 
青储饲料,算的上后世一个重要的发明,通过乳酸菌发酵,让一些本不太适合养殖动物吃的东西,变成适合的,减少粮食等的投入,增加兑换比,毕竟,粮食作物,大部分都是种子,他在一个植物的体系之中,只是占据很少的一部分,远没有总量来的大。

    这样的一个发明,让集约化的养殖成为了一个赚钱的生意,这就是饲料作用的,后世在物资极大丰富的时候,还出现了所谓饲料养出来的肉类不好吃的说法,可是巨大的利益,让饲料行业迅速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也推动了各种肉类价格的下降。

    这个下降不是单价的下降,通货膨胀的关系,整个币值是在下降的,单价在逐步上升,可是同样的一般等价物之前的比值,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总体是在下降的。

    最适合做青储饲料的,是玉米杆,他甚至是后世最主要的青储饲料来源,在专业饲料之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玉米属于是美洲三大高产作物之一,其他两种分别是红薯土豆的,玉米的产量没有后两者那么的惊人,马铃薯是四五千公斤,红薯更是高达七八千公斤。

    玉米的极限产量也不低,后世产量最高也超过了1400公斤,一般情况下,使用一些良种,也可以轻松的达到1000公斤以上,农业科学家,通过杂交水稻,勉强达到了吨粮田,还不是每一个可以达到的,可是玉米就轻松的达到,是稻米和小麦所无法比拟。

    最关键的是,玉米没有红薯和土豆的缺点,是比较适合食用的粮食,后世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稻米,处于第三位,它是天然饲料来源,用玉米来养殖,产量高于普通的粮食,整个玉米都可以纳入到饲料之中,整个植株利用率高达的85%以上。

    单纯玉米本身,这没什么,就是玉米棒,在整个植株之中,可能连二十分之一都不占据,就粮食的角度,玉米的产量已经足够惊人了,放在饲料上更是如此,这个总产量是远远高于土豆和红薯。

    玉米整个植株之中,含糖量都不小,甚至有饥荒的时候,玉米甜心是可以吃的,就算人不能吃,牲口也可以吃,最多不消化而已,青储饲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玉米的功效。

    北宋,能够用狭窄的土地,养活上亿的人口,足以证明北宋的发达,实际上,北宋的粮食产量,几乎跟几百年之后的清朝差不多了的,大量江南淤田的开发,超过4石的产量,让北宋粮食上面不算太缺乏,也造成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这个时刻,北美三大高产作物如果能够进入中国,在增加基础粮食的同时,改变产业结构,特别是玉米,红薯这样,适合制作饲料的高产粮食的出现,北宋的人口将会进一步的增加,当量变达到质变的程度,可能未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赵信无限的期待,能够找到南美洲的作物,无论是土豆,红薯,还是玉米,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种,都会改变整个北宋的粮食结构,特别是玉米,是天赐的高产,本身产量很高,玉米本身也属于最为健康的食物,各种营养成反的含量很高,玉米杆是青储饲料最好的原料之一,浑身是宝。

    这三个宝物,就这么的在美洲,就在那里广泛的种植着,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历史,可能要超过万年,甚至某种程度下,比中国种植小麦和稻米的历史还要早的多,经过一代代的驯养,玉米才成为了目前美洲种植做多的粮食。

    赵信不是研究世界史的,可是一些关于粮食划分的历史,还是在国际史上面非常热门,按照这个划分,欧洲被成为小麦文明,亚洲被称之为稻米文明,至于美洲,则被成为玉米文明,特别是在拉丁美洲,这个曾经玛雅文明的核心地带,后世墨西哥,甚至把玉米当做图腾崇拜一样的神化,这是其他文明都没有出现。

    以目前美洲广泛的种植面积,只要到达美洲,就可以获得这些种子,彻底改变北宋的粮食结构,最少在几百年的时间之中,彻底的解决掉北宋的粮食问题。

    三国演义开篇就写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起来,是总结王朝的规律,可是实际上,王朝的变迁,更多的是跟粮食有关的,土地兼并,灾害性气候,都会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变迁,粮食是根本的问题,是人的本能。

    如果是动物的话,没有东西吃,要么饿死,要么寻找其他地方,人就不行,他们有思想,有手有脚,为了一口饭吃,他们可以付出一切,这也就是农民起义和运动的根源,他们的目的非常简单,要吃饭。

    三大高产作物,在不需要多少改变的前提下,能够把产量提升一倍以上,这个总量会非常庞大,能够养活的人口,也会增加很多,哪怕是北宋这样的出生率,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从一亿人,增加到两亿人,这就给王朝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了,北宋和南宋,并不是因为农民起义而最终灭亡,他是外敌入侵,可是有粮食,有粮食作为武器,再加上其他的调整,王朝的力量一定会更加的强大啊。

    三大高产作物,可以说是改变中国历程的一个可怕的物种,一旦得到,就是战略性,赵信也知道,在这个时代,短时间是不可能的,因为,太过遥远,要得到太困难。

    这个时代,美洲还是一个独立的,被印第安人控制的庞大区域,印第安人在整个美洲建立了恢弘和庞大的帝国,一系列的大帝国,在富饶的美洲建立,早在几千年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文明了。

    印第安人的发展速度太慢了,早在死五万年前,位于亚洲的一只印第安人的先祖,就跨越了白令海峡,抵达了美洲,具体是什么原因,让还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跨越白令海峡,有说是那一段时间,气候温润,整个亚洲高纬度地带,不是那么的寒冷,方便印第安人的穿越。

    更多的科学专家认为,应该是更为寒冷的原因,在第四纪的一些时间里,尤其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世界气候变冷,冰河来临,海面下降了大约130~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便露出了海面,袒露出了一座陆桥,连接起了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为亚、美两洲的天然通道。

    时值冰河期的亚洲东北部气候十分寒冷,冰川横溢,美洲内地不但没有冰川,气候温和,食物丰富,猛犸、大象、麝牛、驼鹿、绵羊等很多动物都生活在这里。当时以猎取猛犸、鹿类为生的亚洲东北部猎人很有可能尾随这些动物穿过白令海峡大陆桥来到了美洲,成为美洲远古文明的开山鼻祖。

    在北宋所在的时代,世界上的主流是黄种人,黄种人占据了亚洲,美洲,几乎占据了整个世界的大部分地方,黑人占据了庞大的非洲,白种人,只是欧洲的很小一部分,欧亚大陆,欧洲在前,亚洲在后,那是因为后世白人的崛起,世界上主流的语言和国家都是白人的关系,可是实际上,欧洲很小,只有亚洲的几分之一大小。

    中国跟美洲之间,隔着一个浩瀚的太平洋,这个大洋是如此的宽广,就如同天堑一样,隔绝了双方的交流。

    不是没有办法抵达的,只不过路途太过遥远了,一方面,可以走原来印第安人先祖的路,走陆路,顺着向东北绕行,一直走到白令海峡的位置,然后过海。

    白令海峡是美洲跟亚洲的分界线,却是最窄的地方,最窄的地方不足35公里,最宽的也不过80多公里,这个距离还不如台湾海峡,台湾海峡最窄的也超过135公里,最宽超过150公里。

    这个恶劣的环境是关键,跟印第安人所在的时代,现实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北美的高纬度地带,依然非常的寒冷,超过70度的维度之后,就是永冻土的地带,白天越来越厂,黑夜越拉越短,几乎是一半以上的极昼和极夜的状态,自然条件太过恶劣了。

    哪怕是在后世,要想从中间穿行,可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在后世,虽然也有冒险者,用高科技的装备,全球定位系统,大量飞机和直升飞机作为后援,随时可以呼叫后方支援,可是每年都有闲的蛋疼的冒险者死在雪原之上。

    实际上,在俄罗斯和加拿大,超过超过维度65度地方,基本上都是放养,除了少数科考人员和一些必须要待在哪里的人员,几乎没有什么人际,

    这是一片上帝的禁区,就算是到了后世,也很少有人前往那些地方,或许历史上的印第安先祖,是用了数带的时间,慢慢适应,慢慢的走,最终走到了美洲大陆,可是要派遣一个商队过去,那几乎是噩梦,能够成功穿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高纬度地区成为了生命的禁区,连后世有诸多支援的前提下,都无法通过的这个绝地,赵信只是想想,并没有付诸现实,那是不可能完成的。

    赵信更加倾向的是第二条路,远洋航行,这是可行性较高的方法,当然,同样危险。

第一百五十章 农户养殖() 
在早期的人类文明之中,对于海洋是敬畏的,大海拥有着无边无际的面积,强大莫测的力量,哪怕大海物产丰富,却没有人能够深入大海。

    一直到器具的逐步提升,人类在拥有船了之后,打开开始逐步为人类展现出慷慨的一面。

    太平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亚洲的两倍以上,如此巍峨浩瀚的海洋,本身就如同天堑一样,无法逾越,更别说,庞大的海洋,复杂的海情,还有变幻莫测的天气。

    穿过太平洋,别说是现在的航运水平,就算是在后世,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卫星定位,完善的后勤体系下,每年也有船只沉默的消息。

    更别说在北宋,这个落后的,连无线电等简单的通讯手段都没有的时代,,除非是赵信开了金手指,让船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上升,开发出后世大航海时代之后,能够跨越大洲的船只,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太平洋。

    船只是通行的基础,后世的远洋万吨级货轮,拿给北宋的土著来用,他们根本就用不了,就算是一些可以跨越太平洋的帆船,这种只有简单设备,其他大部分都是手工设备的竞技帆船你,操纵在北宋的船员手中,能不能通行,也成问题。

    船是一个硬件,一个最简单的硬件,还有软件,需要有熟练的船长,有丰富的海图,有测绘的工具,然后就是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够保证通过。

    中国没有多少远洋航行的专业人才的,却可以通过招募和培养,赵信的卡牌系统加上穿越者的见识,成就大航海时代初期的船只,这个努力一下,应该不难吧。

    实际上,北宋的船舶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从传统的中国式帆船开始,吸收了阿拉伯,日本,还有其他的一些帆船的优点,很有特色。

    在唐朝时期,也有海商集中在中国,可是他们乘坐的,多是一些阿拉伯帆船,中国式帆船,没有进入到的远航领域,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到了宋朝时期,往来客商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中国帆船。

    中国帆船,有了远洋航船的影子,只不过基于见识和理论,还只是近海的远洋帆船,只要针对这个进行改变,再加上三角帆等的应用,中国本身水密舱和巨大战船的基础,制造出一个超过航海时代航船,这应该不是问题的。

    穿越太平洋,难度太大,哪怕拥有了大航海时代航船,甚至是超过一点,穿越也非常危险,往往遭遇到一些热带风暴的话,就会船毁人亡,说不定十只船队过去,能够有一只成功的通过,抵达到另外一端的美洲,就是幸运了。

    赵信要求的,不但是去,还要回来,这样的话,需要拼百分之一的幸运,运气好的话,100艘船就可以回来一艘,运气不好,可能几年的时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一无所获。

    浩瀚的海洋,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敬畏的,历史上书写着的欧洲人,大航海时代的辉煌,看起来,只要有大航海时代的航船,就可以从容的穿越海洋。

    可是历史记下的,只有不多的几个成功者,其他人呢,浩瀚的海洋是令人畏惧的,欧洲人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和无数牺牲,才在这么庞大的牺牲和死亡面前,逐步的征服了大西洋,如果把大西洋换成太平洋,恐怕连勇敢的航海家们都会畏惧吧。

    换成北宋土著,哪怕获得了大航海时代的全部船舶资料,也会在逐步失败之中,丧失继续下去的勇气,赵信是穿越者,穿越者的见识,就是改变一切的根本,在穿越的太平洋历程之中,有捷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